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师备课专用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开展,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一、导入新课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丁肇中发表了一次演讲,分享了他在探索科学真理道路上实践实验精神的经验。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演讲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缅怀”“彷徨”“不知所措”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
丁肇(zhà)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4年,他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并用英文字母“J”命名,并因此于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收到来稿近千篇。《瞭望》周刊海外版对部分来稿进行了刊登,在海内外产生热烈的反响。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文章,授予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一演讲。
2.目标任务二:自主阅读,把握内容。
◎初读课文,划分文章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由征文获奖转入本次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先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再以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经验为证,阐述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一层(2—5):阐述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不重视格物致知,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第二部分第二层(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三层(11、12):分析当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现身说法,表明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总结全文,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中国新一代提出殷切希望。
◎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3.目标任务三:再读课文,梳理思路。
◎阅读全文,梳理演讲者的思路,完成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参考答案]①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王阳明 ③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计划,要有目标作为向导
◎请仔细阅读第6—10段,简要说说这一部分的演讲思路。
4.目标任务四:品析方法,体会语言。
◎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了多个例子,试简要分析其对观点的印证作用。
◎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①演讲注重沟通、交流,演讲者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②演讲者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试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本篇演讲词的语言风格及表达效果。
5.目标任务五:深读课文,体会意义。
◎阅读全文,说说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①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所决定的;②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③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认为,在学术研究和个人行动中,我们要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在面对激变的世界时,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演讲者在“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
曾经,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演讲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产生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演讲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这是一次发生在几十年前的演讲,如今我们重读这篇演讲词,有何现实意义?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些理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我们重读这篇演讲词,再次明确格物致知精神及实验精神的意义,能督促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发扬格物致知精神。我们要明白:只有动手实验,亲自实践,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灵感,才能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创新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
结束语:本文是作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征文活动颁奖大会上发表演讲时的演讲词,由怀念父亲谈到中国的传统教育。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阐明了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该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观点。演讲围绕“格物致知”的含义展开论述,列举王阳明“格”竹子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等事例,进行印证,使论证更加充分。演讲风格庄重,内容客观理性,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十分严谨。尤其是作者现身说法,既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又增强了演讲的说服力。
三、作业布置
课后观看丁肇中在四川大学的演讲视频《寻找宇宙的起源》,感受他的演讲特点。
本课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轻松而富有自主性的氛围中学习,逐步完成教学目标,训练学生阅读文本及演讲的能力,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同步提升。
事例
印证作用
王阳明“格”竹失败(第4段)
说明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他们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进而证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第8段)
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中国学生往往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第11段)
说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进而从反面证明了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作者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时恐慌的经历(第12段)
说明埋头读书对研究、对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进而证明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例句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常常不知所措了。
分析
“大都”指大部分,从范围上限制,指多数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不是全部,体现了论述性语言的准确与严谨。
“往往”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指的是中国学生通常情况下功课成绩好,考试分数高,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论述性语言的准确和严谨。
风格
这篇演讲词在遣词造句上运用了很多表限制的词语,表现出准确、严谨的特点;同时,因为是在庄重的大会上的演讲,知识性、逻辑性较强,用语准确、严谨。
效果
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指导性。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核心素养,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课时安排,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路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