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2024)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基础。秦国用10年的时间攻灭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理解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从秦朝开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学习目标
1.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基本情况。
2.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1.拓展阅读:《史记》(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教师首先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所学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统一,最终是哪个诸侯国实现了统一大业,以及它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它的统治者又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二、预习检查
1.说说秦灭六国的时间、顺序。
2.秦朝为了巩固统一而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学习任务一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这则材料反映了秦惠文王的什么愿景。
材料 于后世千秋万代,每一家的窗台上,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
学生回答:秦国能够一统天下。
教师提问:预习了本课后,你认为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学生回答:实现了。
教师过渡:秦是如何统一中国的?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通过学习《秦统一中国》一课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以电视剧台词为导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了解并思考本课主要内容。
四、学习任务二
秦灭六国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秦国能够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
材料一 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说:“一心定而王天下。”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秦王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只重才能。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相传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
学生回答:
(1)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
(3)秦王嬴政重用人才,积极筹划统一大计。
教师提问:秦国是如何灭掉东方六国的?
学生回答:自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在军事上对六国发动猛烈攻势。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52页的内容,梳理秦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学生回答:
(1)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
(2)都城:咸阳。
(3)建立者:嬴政。
(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识读教材第30页的《春秋争霸形势图》、第34页的《战国形势图》及第53页的《秦灭六国形势图》,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
学生活动:识读相关图片,小组合作讨论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及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秦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并通过观察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五、学习任务三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秦王的心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第53、54页的内容,小组合作探究,梳理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史实。
秦王的心事
烦恼一 某日,秦王在大殿上观察大秦的地图和周朝的地图,内心郁闷:“秦人灭六国,竟与六国一般称‘王’?”
烦恼二 秦王日夜操劳国事,每天要看重达120多斤的竹简奏折,他不断唉声叹气:“国事这么多,怎么进行分工?”
烦恼三 丞相王绾建议在离京城较远的地方封几个王,李斯却说周亡皆因分封诸侯。秦王心想:“疆域那么大,该如何管理地方?”
学生回答:针对烦恼一,建立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针对烦恼二,建立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三公之下,设置分别掌管财政、宫廷等事务的一些官员,称为“九卿”。针对烦恼三,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并提问“皇帝制度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材料二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以上材料均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学生回答: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绘制三公九卿制示意图。
学生活动:绘制示意图。
教师提问:郡县制与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分封制下的官员主要是世袭产生的。另外郡县制下,地方直接受中央管辖,而分封制易造成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
教师总结:郡县制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及研读史料,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分析材料、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学习任务四
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师活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进行了巡游,发现了秦朝道路宽窄不一,各地语言文字不通,使用的货币、度量衡都不一样,北部匈奴对边疆构成威胁,南部还有个别地区未统一等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秦始皇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
(1)文化:命令丞相李斯等人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意义: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经济: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意义: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3)交通:下令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派人开凿灵渠。
意义: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今天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
(4)军事:派兵统一了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回被匈奴占领的地区;修筑长城。
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开拓和经营,使其管辖的范围大为拓展。
教师总结: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七、过程性评价
《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生主要学习了三部分内容:秦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三部分内容是密切联系的,共同围绕秦统一中国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完成了初步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实施,维护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统一中国及巩固统治的历史昭示我们: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九、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十、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金戈铁马,一统天下,过渡,大国疆域,今非昔比,开创世纪,评说统一,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设计,共3页。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