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答案一中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时量: 150分钟 总分: 150分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 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人普遍重视札记在读书治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撰写札记可以督策学人勤读深思、力学进业。正因为认识到了札记撰写对于进学修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古代很多学者将札记作为重要的为学之具,在平时的学习、研究中常以札记来记载感悟、辑录见闻、考究原委等。如乾隆时学者翟灏即是龚例: “苟可资多识者,靡不览。诸子之瓌论,百家之琐语,山经地志之异闻,荒冢破壁之奇字,包孕而贯串之; 下至街谈巷说,亦必考所由来,有所得辄札记之,意或龃龉,则旁参互巧。穿穴以求其合。自壮至老,手捐翰一管,撰述无倦。”
札记为古人求知修学所倚用,在其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古代的学术札记十分发达,成为传统学术的重要载体,为数甚夥,精品亦多。清粱章钜说: “子书杂家最多,而有数部不可磨灭之书,必须专读者。如班固之《白虎通义》、颜之推之《家训》、王应麟之《困学纪闻》,皆当家有其书。”清徐养原说, “杂家者流,自古有之,至唐宋而寝盛”,出现了苏鹗《苏氏演义》、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等一大批学术札记名著,“足为考镜之资”。
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此时学者在训诂研究上的所闻、所思、所得,有很多是以札记来承载和呈现的。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孙诒让《札迻》等学术札记,其中就多有训诂探究的内容,借此能窥见当时训诂学研究实绩之大略,甚至可以粗知清代学术的内涵、特点等。所以梁启超说: “札记实为治此学者所最必要,而欲知清儒治学次第及其得力处,固当于此求之。”顾炎武写作《日知录》,一年之中“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积30年之功才写成此书。古代学术札记多类此,是学者们在学术兴趣的驱动下潜心钻研、深造精诣而获得的成果。
古人学术札记多有新创之见、精粹之论,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比如乾嘉学术札记的训诂研究,其中很多微观的具体训释大都是精义妙论。清胡培翚说: “(乾嘉) 有札记之书,所释非一经,每经不数条,顾较通释全经者时有创获。”清凌扬藻也有相近看法: “盖传注之文,全释一经,或不免敷衍以足篇目。杂家之言,偶举一义,大抵有所独得,乃特笔于书,说多可取。”可见,乾嘉学术札记所载者,多有作者在经义训诂上的创新自得之言,其价值有时甚至超过通释全经之书。
乾嘉札记的理论阐述也同样富有学术价值,如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集中反映了他的训诂理论, “其中批评前人望文生训和增字解经的弊病以及论经文假借各条,尤为明白割切,为研究训诂学和注释学者所不可不反复细读的重要文献” (郭在贻语)。严元照《娱亲雅言》: “《释诂》篇首训 ‘始’ ,篇末训‘死’ ,两端具矣。”梁玉绳《瞥记》: “《释训》自 ‘子子孙孙引无极’以下十六句,皆用韵语,如七言古诗。此训诂之创格也。”此类札记材料,昭揭了古代训诂著作的高妙精微之处,可谓独具只眼、识见洞达。
古代札记在形式上显得自由洒落、散漫无制。学术札记亦是如此,随意抒写,不事雕琢,更不措意于体系形式的建构,通常没有规整的结构框架和绵密的显性体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内在的思想理路。事实上,不少学术札记往往暗含隐性的知识体系。对一部学术札记或若于相类的学术札记进行总体性观照就会发现,尽管其中的论述文字显得零碎散杂,漫无统纪,但实际上往往是围绕特定的学术论题或论域来展开研讨的,彼此关联,暗含着立体化的、动态生成的隐性系统。比如,乾嘉时代众多学术札记中的训诂理论材料,零珠碎玑般地散见于各处,屏杂于考据性文字之中,缺乏独立的显性体系,但如果从论题或论域的视角进行宏观审视,整体把握和解读这些分散的碎片化理论材料,则知其中蕴含着相通的思想因素,潜藏着内在的知识构架及其逻辑秩序,有其隐性体系。
(摘编自曹海东《学术札记与中国古代学术》)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札记在古人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很多学者常以札记来记载感悟、辑录见闻、考究原委。
B. 以乾嘉学术札记的训诂研究为例,其中无论是微观的具体训释,还是宏观的理论探讨,多有精义妙论。
C. 在《经义述闻·通说》中,王引之批评前人望文生训和增字解经的弊病并对经文假借进行了论述,值得反复研读。
D. 作为一种文体,学术札记往往没有严谨而规整的显性结构,这与其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者不在意体系建构有关。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清代在训诂研究上的成果,大多以札记形式呈现,这是从札记入手了解清代训诂学研究状况的重要前提。
B. 关于经义训诂学的研究,乾嘉学术札记所记载的创新之言,其学术价值超过当时通释全经之书。
C. 为了发现可能暗含在古代学术札记中的隐性知识体系,我们需要对一部学术札记或若干相类的学术札记进行总体观照。
D. 学术札记是我国古代学术的重要载体,凝结着前人的学术精髓和学术智慧,可以为当今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清章学诚说: “札记者,读书练识,以自进于道之所有事也⋯⋯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绪,皆如雨珠落大海矣。”
B. 元陶宗仪在外劳作,辍耕休息时则探究学问,并摘树叶记其所得,贮存于盎中, “如是者十载,遂累盎至十数”,后据此编成《辍耕录》。
C. 郑复光《费隐与知录》通过问答形式普及了诸多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试图使人“见事之奇怪者如物理自然之常”。
D. 王念孙针对“连语字”训诂望文生义与穿凿附会的现象,在其札记《读书杂志》说: “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
4. 有人说: “学术札记不仅承载着古人的学术成绩,还折射出先贤的治学精神。”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5. 本文的引用论证很有特点,班级读书小组想写一篇该方面的读书札记。请根据文本内容,参照示例,在表格空白处填写“评论意见”。 (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猎猎——寄珠湖【注】 汪曾祺
暮色从烟水间合起,教人猛一转念,大为惊愕:怎么,天已经黑了!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像从终日相守的人的面上偶然发现一道衰老的皱纹一样,几乎是不可置信的,然而的确已经黑了。你看珠湖上已落了两点明灭的红光,而且幽冥钟声已经颤抖在渐浓的寒气里了。
——而他,仍以固定的姿势坐着,一任与秋同时生长的秋风在他疏疏的散发间吹出欲绝的尖音。两手抱膝,竹竿如一个入睡的孩子,欹倚在他的左肩。头微前仰,像是遥望着这辽远的,辽远的地方。
往常当有一只小轮船泊在河下时,你看白杨的干上不是钉有一块铁皮的小牌子,那是码头的标记了。一些被旅栈伙计从温热的梦中推醒的客人,打一盏灯笼或燃一支蘸着松脂的枯竹,缩着肩头摇摇地走过搭在石级上的跳板跨入舱中,随便又认真地拣一个位置,安排下行囊,然后,亲热地向陌生的人点一点头。我们不能污蔑这一点头的真诚,因为同舟人有同一的命运,而且这小舱是他们一夜的家。
而他,便是清扫舱中堆积的寂寞者。
听了轮船上催客的唢呐后,估量着客人大概都已要了一壶茶或四两酒,嚼着卤煮牛肉,嗑着葵花子了,他,影子似的走入舱里,寻找熟悉的声音打着招呼,那语调稍带着一点卑谦:
“李老板,近来发财! ”
“哦,张先生,您还是上半月打这儿过的,这一向好哇! ”
听着冲茶时水声的徐急,辨出了那茶房是谁,于是亲昵地呼着他的小名,道一声辛苦。
人们,也都不冷落他。
然后,从大襟内摸出一面瓷盘,两支竹筷,叮叮当当地敲起来。我不能说这声音怎么好听,但总不会教你讨厌就是了,在深夜里,尤能给你意外的感动。盘声乍歇,于是开始他的似白似唱的歌,他唱的沿河的景物,一些茁蔓在乡庄里的朴野又美丽的传说,他歌唱着自己,轻拍着船舷的流水,做他歌声的伴奏。
他的声音,清晰,但并不太响,使流连于梦的边界的人听起来,疑是来自远方;但如果你浮游于声音之外,那你捕捉灯下醉人的呢语去,它不会惊破一分。并且,他会解答你许多未问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生客看来是有趣味的,而老客人也绝不会烦厌:
“这儿啦,古时候不是这样的:湖在城那边,而城建立在现在湖的地方……”
“这会儿大概是子下三刻了吧,白衣庵的钟声渐渐懒了。”
“船慢了,河面狭了呢。开快伤了堤,两岸的庄稼人老不声不响地乱抡砖头石块儿,一回竟开枪伤了船上的客人。所以一到这段不敢不放慢了,这年头……”
“船到清水潭要停的,那儿有上好的美酒,糟青鱼的味道就不用提……”
船俯身过了桥洞,唢呐第二次响起,不管有无上下的客人,照例得停一下的。他收起盘子里零散的钱,掖了盘子,向客人们道一声珍重,上了岸了,踏上了迢迢的归路……他走着,如走在一段平凡的日子里。
他的生涯的另一方面是被围在小孩子们短短的手臂里,教他们唱歌,跟他们说故事,在他们澄澈的眼里得到一点安慰,点缀在他如霜的两鬓间。记得我小时候,曾经跟他学唱:
“巴根草,绿莹莹,唱个歌儿姐姐听。 ”
而“秋虎妈妈”的故事,还似一片落在水里的花瓣,有时会泛上一点鲜红。
你要问他为什么如此熟习于河上的风物,河又为什么对他如此亲切吧? 他是河之子,把年轻的一段日子消磨在这只小轮船上,那时他是个令同辈人羡嫉、老年人摇头的水手啊,而那时候,船也是年轻的。
他本有一个女儿,死了,死在河那边的湖里。
他的眼睛是什么时候瞎了的呢? 我不知道,且我们似乎忘了他是个瞎子,像他自己已经忘了不瞎的时候一样。但是他原本有一对善于问询与答话的美丽的眼睛,也许他的瞎与眼睛的美丽有关系吧? 年轻的人,凭自己想去吧!
荒鸡在叫头遍了,被寒气一扑,又把声音咽下,仍把头缩在翅膀里睡了。他还坐在猎猎的秋风里,比夜更静穆,比夜的颜色更深。
轮船今夜还会来吗?它也如一个衰颓的老人,在阴天或节气时,常常要闹闹筋骨酸痛什么的。
你还等什么呢? 哟呵,你摸摸草叶子看,今夜的露水多重!
脚下,流水永远平和又寂寞地唱着,唱着。
(有删改)
【注】珠湖:是汪曾祺家乡高邮湖的别称,该文为汪曾祺离家后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所作。
文本二: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汪曾祺的初期作品,重点看一下他那时所写的以故乡为背景的小说和散文,不难发现,怀乡念亲是他写这些作品的最直接的原因。换句话说,他写这些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排遣乡思乡愁。新时期汪曾祺复出文坛,文思泉涌,佳作迭出,给人印象最深、也是奠定他在当代文坛不可替代地位的,是他那些以故乡高邮旧生活为背景的作品——《受戒》 《大淖记事》 《岁寒三友》《晚饭花》等。在这些如今已成为读者耳熟能详的佳作中,无一不是以家乡普通民众的生活为题材,没有大悲大喜的情节,没有叱咤风云的英雄,没有夺人耳目的词语,初读时甚至觉得水也似的平静与清淡,但是,耐读,耐咀嚼,耐回味,一遍、两遍读后,便忽然吃惊地发现:最初以为是水的作品,细品之下才知道,原来却都是作者用深情酿造出的精神美酒!这种独特的取材和写作方法,在汪曾祺的初期创作中已经初露端倪。
(摘编自葛国顺《汪曾祺的家乡情结》)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本一题目中的“猎猎”,除了与文本中“猎猎的秋风”相照应,还隐含着作者对故乡山水的浓烈的感情。
B. 文本一中“李老板” “张先生”的称谓,除了体现“他”的谦卑,还透露出作为盲人的“他”讨好别人的无奈。
C. 文本一中通过“同辈人羡嫉” “老年人摇头”等描写,形象而简略地概括了“他”年轻时候的形象以及生活状态。
D. 根据文本二的阐释,可以推测文本一和《受戒》 《大淖记事》 《岁寒三友》等作品都是以故乡高邮旧生活为背景的。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本一开头作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刻画了一幅冷清幽寂的珠湖晚景图,暗含着作者对“他”的悲惨命运的同情。
B. 文本一对“他”出场时的描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他”与竹竿之间相依为命、相互依靠的状态。
C. “而他,便是清扫舱中堆积的寂寞者”巧妙介绍了“他”在船上的身份,同时在行文结构上也能领起下文。
D. 文本一中对“他”的身世和眼瞎的原因并没有耗费太多笔墨,却能够用简短的话语引起读者的无限联想。
8. 文本一快到结尾时才点出“他”眼睛“瞎了”的事实,但并未给人突兀之感,这缘于前文在情节上的暗示,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4分)
答:
9. 文本二中画横线部分对汪曾祺的作品风格进行了诗意概括,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来书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暗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即如来书所云“知食乃食”等说可见,前已略言之矣。此虽吃紧救弊而发,然知行之体本来如是,非以己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
“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盖失其本心者也。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①谓“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暗而不达之处,此告子义外之说②,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王守仁《传习录·答顾东桥书》,有删改)
材料二 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注】①晦庵:朱熹的号。②告子义外之说:语出《孟子·告子上》 “告子曰:‘仁,内也,非外也; 义,外也,非内也。 ’ ”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3分)
游九华A归B筑C室D阳明E洞中F泛滥G二氏H学I数J年K无所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俾,指“使、让”,与“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促织》))中的“俾”词义相同。
B. “失却知行本体”和“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 中的“却”意义和用法不同。
C. “当自求诸心”和“不识有诸” (《齐桓晋文之事》) 中的“诸”意义和用法相同。
D. 集注,意思是汇集或综合前人对某书的注释,有时附上自己的见解,多用作书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顾东桥认为如果把行当作知,人们就可能只注重本心而遗漏万物之理,这并非是圣学关于知行并进的正确方法。
B. 在心外寻求万物之理,实际上是告子的“义外”观点,也是孟子所说的“不知义”的观点,是偏颇不通的。
C. 顾东桥说“知食乃食”,王守仁认为拥有忠孝之心就是拥有忠孝之理,这两种观点反映出的知行关系是不一致的。
D. 王守仁认为宋代周敦颐、二程兄弟以后,只有象山陆九渊的学说能够上接孟子学统,而朱熹的部分学说还不成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 非以己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
译文:
(2) 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译文:
14. 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王守仁与朱熹在“心”与“理”关系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3分)
答:
(二) 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多景楼①
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②。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③。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④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注】①这首词作于陆游镇江通判任上,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即“使君”)登楼宴游,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徐州:这里指镇江,东晋南渡,曾以徐州治镇江。③貔貅:猛兽,喻指勇猛的战士。④叔子: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曾登临兴悲。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篇由“江左”而“古徐州”, 由“连山”而“危楼”,词人的笔触由远到近,最后点题。
B. 下阙开篇用风露草木点明季节时令,词人从现实过渡到了历史的生活情景,叙写这次宴游。
C. “古愁”启“襄阳登览”, “今愁”慨言当前。古今之愁纷至,词人心有不平却并不灰心。
D. 词人借羊祜的典故劝勉同来登楼的镇江知府,希望他及早为北伐做好部署,建万世之功勋。
16. 本词与姜夔《扬州慢》开篇同样是从地理形势写起的,但两首词在气象和情韵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红楼梦》中林黛玉“潇湘妃子”的别号与李贺《李凭箜引》中“ ”典故的由来相同。
(2) “主客移位”是指抒情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和思想,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入笔的手法,比如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中“ , , ”。
(3) “橹”在古代有很多含义。如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樯橹灰飞烟灭”一句中指船桨,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指大盾牌,文中相应的语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3 小题,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一天,当我们照例巡河时,发现靠岸边的河冰已经悄悄消融,退出一条灰色的曲线,宽阔的河滩上也渗出一片一片的湿地。枯黄的草滩隐约间有了一层茸茸的绿意。用手扒开去看,枯叶下边已露出羞涩的草芽。风吹在脸上也不那么硬了,太阳愈发温暖,晒得人身上痒痒的,再看远处的河面,亮晶晶的冰床,撑开了纵横的裂缝,而中心的主河道上已有小的冰块在浮动。又过了几天,当我迎着早晨的太阳爬上河堤时,突然发现塞满河的都是大大小小的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来,犹如一支出海的舰队。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银光闪闪,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白色的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上。开河了!一架值勤的飞机正压低高度,轻轻地掠过河面。
不知何时,河滩上跑来了一群马儿,①,有红有白,四蹄翻腾,仰天长鸣,②。眼前这群撒欢的骏马,③,有的仰起脖子甩动着鬃毛,有的低头去饮黄河水,有的悠闲地亲吻着湿软的土地,啃食着刚刚出土的草芽,④。忽然它们又会莫名地激动起来,在河滩上掀起一阵旋风,仿佛在放飞郁闷了一冬的心情,蹄声叩响大地如节日的鼓点。
(摘编自梁衡《开河》)
18. 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若分别去掉“茸茸的” “羞涩的”,与原句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请任选一句,简要分析。(4分)
①枯黄的草滩隐约间有了一层茸茸的绿意。
②枯叶下边已露出羞涩的草芽。
选:
分析:
19.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处的“我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见小丁出了大门,小宁忙催促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 ”
B. 刘老师对小丁说:“要记住,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
C. 既然我们话不投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还是各回各家吧!
D. 对我们的建议,请不要置若罔闻,要积极配合,而不是逃避。
20. “如徐悲鸿笔下的奔马”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传统图形在视觉符号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象征性和感官性两个方面。首先,视觉符号主要用来直观地传递信息和语言, A 。象征性指的是图形符号能够满足受众群体的集体惯性感受,符合受众人群的集体心理认同。而传统图像具备这一象征性优势,其本身所蕴含的约定俗成的社会习俗意义能够给大众带来暗示性, B ,从而使图形创意设计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其次,传统图形的直观性感受还可以满足视觉符号上的感官性,传统图形就是利用这一特性实现 C 。因此,要想让感官性于困形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需要将现代设计技巧与传统图形加以结合,使信息传达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①传统图形往往会具有特定的文化性,即自身具有本土的文化哲理内涵。②而图形创意设计中,③可以通过对传统图形哲理性内涵的继承与创新,④在再现传统审美思维与文化内涵的同时,⑤体现受众群体的精神向往和心理安全需求。⑥传统图像常常会采用谐音、暗示等形式,⑦在图形元素中寄予美好的愿望,⑧这对当前的图形设计具有很好的启迪意义。
21. 文中第二段存在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加以修改。 (4分)
答:
2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A
B
C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行走有两个方向,要敢于出发,也要懂得回家。去未知的领域要有所选择,回家时要有所反思。
生活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你对此有什么联想和思考呢?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读书札记 (评论式)
文章名称
评论对象
评论意见
曹海东《学术札记与中国古代学术》
引用方式
示例: 以直接引用为主, 指明出处, 保留原文的意义, 体现了学术论文严谨性。
引用内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pdf、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综合自主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综合自主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综合自主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