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 插秧歌 精品教学课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70528/0-17266591149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芣苢 插秧歌 精品教学课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70528/0-172665911502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芣苢 插秧歌 精品教学课件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70528/0-172665911508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芣苢 插秧歌 精品教学课件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70528/0-1726659115165/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芣苢 插秧歌 精品教学课件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70528/0-1726659115189/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芣苢 插秧歌 精品教学课件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70528/0-1726659115221/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芣苢 插秧歌 精品教学课件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70528/0-1726659115254/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芣苢 插秧歌 精品教学课件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70528/0-1726659115279/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还剩43页未读,
继续阅读
芣苢 插秧歌 精品教学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芣苢 插秧歌 精品教学课件,共51页。
芣苢 插秧歌第6课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的果实比一切果实要甜。作为劳动者,没有理由不快乐。劳动者要快乐地劳动,在劳动和创造中获得快乐。劳动者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一定要让快乐相伴。因此自2018年起,国家将每年的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下面我们通过《芣苢》和《插秧歌》,来感受劳动的价值、魅力与快乐。导入新课 掌握 《诗经》 的有关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赏析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写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体会诗歌表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素养目标学习目标了解杨万里的生平经历,了解“诚斋体”诗歌的特点。 分析诗中描绘的农民插秧的情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赏析诗歌中白描、比喻、衬托等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品味杨万里诗歌语言浅白流畅、自然清新的特点。素养目标学习目标1.作品及作者知识(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作家作品(2)“诚斋先生”杨万里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诗人”或“南宋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登进士第,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病逝,终年八十岁。作家作品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有《诚斋集》传世。作家作品2.背景知识(1)《芣苢》:《诗经》中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诗歌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展现了农人劳作忙碌而欢乐的场景。《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2)《插秧歌》: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当时诗人辞官在家。他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描绘了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作家作品3.文体知识(1)《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十五国风。如《关雎》《蒹葭》《氓》等。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一般看作“正声”。如《采薇》《鹿鸣》等。颂,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作家作品《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为“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如《魏风·硕鼠》就是通篇用比。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用雎鸠鸟在河中来起兴。作家作品(2)重章叠唱重章叠唱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诗歌表现力上,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作家作品(3)诚斋体诚斋体是南宋杨万里(号诚斋)所创诗体名。他始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唐人绝句,中年以后弃去前学,别出机杼而自成一体。其诗主要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大而高山流水,小而游蜂戏蝶,无不收拾入诗。语言平易浅近,新鲜活泼,大量采用俚语谣谚。想象丰富新颖,描写生动,诙谐幽默,饶有风趣,为中国诗歌所罕见。师法自然,一反江西派艰涩险怪之习气。作家作品读准字音①芣苢( )( ) ②掇( )③袺( ) ④襭( )⑤兜鍪( ) ⑥胛( )⑦半霎( ) ⑧莳( )⑨未匝( )yǐfúduōjiéxiémóujiǎshàshìzā诵读课文讲解诗歌鉴赏方法和步骤:明确: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整体感知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解题整体感知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译文】茂盛的芣苢啊,采呀采呀采起来。茂盛的芣苢啊,采呀采呀采得来。【分析】画面一: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了出发前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采”即可采得,也就是“有”,是对采集的一般性描述。 课文探究整体感知2.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译文】茂盛的芣苢啊,一片一片摘下来。茂盛的芣苢啊,一把一把捋下来。【分析】画面二:具体描写用手摘取芣苢的动作。“掇”是用手指摘取嫩小的芣苢, “捋”则是把长势茂盛的芣苢成把地取下来。简单的两个字不但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人们采摘时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场景。整体感知3.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译文】茂盛的芣苢啊,提起衣襟兜回来。茂盛的芣苢啊,掖起衣襟兜回来。【分析】画面三:具体描写用衣襟盛取芣苢的动作。“袺”写出采摘的芣苢之多。“襭”写出采摘者采摘完毕,带着芣苢准备离开的情形。表达了采摘者的满足与喜悦之情。整体感知结构图解整体感知 这首周代民歌描写了一群妇女从相约去采芣苢,到运用各种娴熟的技巧采芣苢,再到采得芣苢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表达了劳动者的喜悦、欢快之情,格调明快而优美,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主题归纳整体感知“插秧歌”,即插秧时所唱的歌曲,后代指插秧的劳动场面。题目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描写插秧的场景,通俗明白,一目了然。题目解说整体感知1.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译文】农家丈夫抛秧妻子接秧,小儿拔秧大儿插秧。【分析】开篇点题,运用白描手法直叙插秧其事。“抛”“接”“拔”“插”表现出全家的劳作状态,各有分工,相互配合而井然有序,渲染了齐心协力、其乐融融的劳动氛围。 课文探究整体感知2.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译文】头上戴的斗笠像头盔,身上披的蓑衣像铁甲,雨水从头上一直淋湿到肩胛。【分析】以特写镜头描摹农人雨中抢插秧苗的场景。前一句聚焦雨中农人的穿戴,用兜鍪比斗笠,以铠甲喻蓑衣,展示出农人如士兵,在天地之中奋勇战斗的场面。接着笔锋一转,写农人虽“戴盔披甲”却仍被雨水淋湿,农事的艰辛之感跃然纸上。整体感知3.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译文】叫他吃早饭歇一会儿,只是忙着低头弯腰干活,没有回答:【分析】写农夫劳作时的忘我程度。诗人给雨中插秧图配上声声入耳的画外音,家人招呼农夫吃饭并休息片刻,而农夫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不停地忙碌着。整体感知4.“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译文】“秧苗还不牢固,插秧没有完结,要提防鹅儿和小鸭(下水田来破坏秧苗)。”【分析】写插秧人提醒别人爱护秧苗。答语看似答非所问,实则传神地反映了农事生产的劳身和劳心。整体感知结构图解整体感知 这首诗描写插秧时节农民的辛勤劳动,全家一齐出动,紧张地战斗在田间。诗人将农民描绘成战士,赞扬他们辛勤劳动、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主题归纳整体感知这首《芣苢》,语言简练生动,描写形象传神,章句复沓回环,节奏鲜明有力。试结合全诗,分析体现了《诗经》的哪些艺术特色。①赋的手法。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②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采采”是一重叠词,“采采芣苢”“薄言× 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技法探究③ 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芣苢的欢快劳动场景。技法探究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该诗是怎样描绘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的。①动作描写。一、二句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而又秩序井然的场景。五、六句,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 “低头折腰只不答”,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表现农事的紧张与忙碌。②环境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戴着斗笠,穿着蓑衣,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③语言描写。七、八句写田夫的对答语言,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送饭人赶紧管好那帮鸭鹅,不要作践了秧苗。送饭人也被安排上护秧苗的任务,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技法探究6.两首诗描绘了古人劳动时紧张热烈的画面。请结合内容分析,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应以欢快为主,还是以沉重为主。答案 ①《芣苢》应以欢快为主。它内容纯净、节奏简单,反映了先民淳朴、喜悦的内心。②《插秧歌》应以沉重为主。它描绘了农事艰辛、天气恶劣,让人感受到为了生存而努力劳动的不易。技法探究群文任务《芣苢》《插秧歌》都是有关劳动的诗歌,但它们在表现手法、描绘劳动场景、表达情感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并填写下表。 直接描写,展现了劳动妇女快乐采摘芣苢的过程 比喻修辞、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 形象地表达了劳动的紧张与辛苦,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群文任务两首诗歌产生的时间相隔一千多年,诗体不同,表现的劳动内容不同,但也有相同之处。简要说明它们的相同之处。答案 (示例)①精神内涵上,两首诗都表现出劳动者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②场景画面上,两首诗都写出了众多人物共同劳作的场景,富有形象感、画面感。③语言表现上,两首诗都使用了当时活泼生动的口语,动词的运用比较突出。群文任务一词多义门衰祚薄 ( )薄言采之 ( )儿已薄禄相 ( )薄 不宜妄自菲薄 ( )日薄西山 ( )动词,迫近 动词,轻视 形容词,微,少 形容词,浅薄 助词,无实义 文言知识积累言薄言有之 ( )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 (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言和而色夷 ( )凡六百一十六言 ( )一家之言 ( )名词,著作,书籍,学说 助词,无实义 名词,言辞 动词,说 名词,言语,话 名词,字文言知识积累一词多义秧根未牢莳未匝 ( )长雾匝高林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 )插在炉内拜三匝 ( )水匝隍堑,于城东北合为一渎 ( )匝动词,布满、遍及动词,笼罩量词,周,圈量词,遍动词,环绕文言知识积累1.下列对句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采芣苢”与“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陌上桑》)两句中的 “采”的含义不同。B.“唤渠朝餐歇半霎”与“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其一》)两句 中的“渠”用法相同。C.“薄言有之”与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含义不同。D.“薄言掇之”与成语“掇青拾紫”中的“掇”含义相同。123456√78课内基础练12345678课内基础练2.下列对课文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东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 的305篇诗歌。B.《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C.“《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 现手法。D.杨万里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 宗”;因宋光宗曾为杨万里亲书“诚斋”二字,故后世称其为“诚斋先生”。12345678√课内基础练3. 下面对《芣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颗一颗地拾取到一把一把地捋下,可谓辛劳,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C.《芣苢》中“采采芣苢”四字反复叠用,这种巧妙的复沓手法,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有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节奏感和韵律美。D.《芣苢》是一首描写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劳动歌谣,采用赋的手法,写平凡的事物,通篇虽无一“乐”字,却无不让人感受到其中呼之欲出的愉悦气氛。课内基础练【答案】B【解析】B项“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于文无据,属主观猜测。课内基础练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B.三、四句,诗人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紧张的战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雨势之猛,表现农人雨中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C.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来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依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这一“唤”与“不答”,写出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于其中透出沉重的意味。D.七、八句,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这两句极富生活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课内基础练【答案】C【解析】农妇的“唤”与农夫的“不答”,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情趣。课内基础练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①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产生过无数杰出的诗人,② 。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一脉相承,而又风格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欣赏这些诗篇对我们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位,具有积极的作用。③ ?我们一般认为,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是饱含着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运用比兴、象征、拟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课内基础练【答案】①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②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 ③那什么是诗歌呢【解析】根据“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第①处应填诗歌的发展史长。根据后文列举的是唐诗、宋词、元曲,第②处应该是对应的一些文学作品。第③处是填疑问句,横线后解释了诗歌是什么,所以第③处应填“那什么是诗歌呢”。课内基础练6.《诗经》中有诗意的田野、河洲、水边,有雎鸠、荇菜、桑林……它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读懂先民生活的大门。请阅读下面的这首《魏风·十亩之间》,想象先民生活的画面,运用恰当的描写手法,扩展成150字左右的一段话。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①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②兮。行与子逝兮。 【注】①闲闲:宽闲、从容的样子。②泄泄(yìyì):舒畅和乐的样子。课内基础练【答案示例】夕阳西下,暮色欲上,牛羊悠闲地走回家去。远处炊烟已渐渐升起。夕阳的余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桑园的每一寸土地。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准备回家了。顿时,桑园里响起一片呼伴唤友的声音。“走啊,一起回家去吧!”她们收拾自己的工具、行装,两人一对,三人一群,或是低语着,或是高声唱着歌,走上了回家的那条小路。渐渐地,人走远了,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仿佛仍在桑园里回旋。课内基础练7.除了《芣苢》与《插秧歌》,古代描写劳作场景的诗歌还有不少,请说出以下两首诗歌各自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劳动图景。(1)《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洗,浸泡)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纻(苎麻)。彼美淑姬,可以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菅草)。彼美淑姬,可以晤言。”劳动图景: (2)宋代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劳动图景: 课内基础练【答案】(1)描写了一群青年男女在护城河里浸麻、洗麻、漂麻,一边劳作一边说笑的场景。(2)描绘了农民欢笑歌唱,趁着霜后的晴天通宵打谷的繁忙景象。课内基础练
芣苢 插秧歌第6课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的果实比一切果实要甜。作为劳动者,没有理由不快乐。劳动者要快乐地劳动,在劳动和创造中获得快乐。劳动者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一定要让快乐相伴。因此自2018年起,国家将每年的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下面我们通过《芣苢》和《插秧歌》,来感受劳动的价值、魅力与快乐。导入新课 掌握 《诗经》 的有关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赏析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写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体会诗歌表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素养目标学习目标了解杨万里的生平经历,了解“诚斋体”诗歌的特点。 分析诗中描绘的农民插秧的情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赏析诗歌中白描、比喻、衬托等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品味杨万里诗歌语言浅白流畅、自然清新的特点。素养目标学习目标1.作品及作者知识(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作家作品(2)“诚斋先生”杨万里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诗人”或“南宋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登进士第,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病逝,终年八十岁。作家作品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有《诚斋集》传世。作家作品2.背景知识(1)《芣苢》:《诗经》中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诗歌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展现了农人劳作忙碌而欢乐的场景。《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2)《插秧歌》: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当时诗人辞官在家。他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描绘了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作家作品3.文体知识(1)《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十五国风。如《关雎》《蒹葭》《氓》等。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一般看作“正声”。如《采薇》《鹿鸣》等。颂,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作家作品《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为“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如《魏风·硕鼠》就是通篇用比。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用雎鸠鸟在河中来起兴。作家作品(2)重章叠唱重章叠唱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诗歌表现力上,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作家作品(3)诚斋体诚斋体是南宋杨万里(号诚斋)所创诗体名。他始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唐人绝句,中年以后弃去前学,别出机杼而自成一体。其诗主要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大而高山流水,小而游蜂戏蝶,无不收拾入诗。语言平易浅近,新鲜活泼,大量采用俚语谣谚。想象丰富新颖,描写生动,诙谐幽默,饶有风趣,为中国诗歌所罕见。师法自然,一反江西派艰涩险怪之习气。作家作品读准字音①芣苢( )( ) ②掇( )③袺( ) ④襭( )⑤兜鍪( ) ⑥胛( )⑦半霎( ) ⑧莳( )⑨未匝( )yǐfúduōjiéxiémóujiǎshàshìzā诵读课文讲解诗歌鉴赏方法和步骤:明确: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整体感知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解题整体感知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译文】茂盛的芣苢啊,采呀采呀采起来。茂盛的芣苢啊,采呀采呀采得来。【分析】画面一: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了出发前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采”即可采得,也就是“有”,是对采集的一般性描述。 课文探究整体感知2.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译文】茂盛的芣苢啊,一片一片摘下来。茂盛的芣苢啊,一把一把捋下来。【分析】画面二:具体描写用手摘取芣苢的动作。“掇”是用手指摘取嫩小的芣苢, “捋”则是把长势茂盛的芣苢成把地取下来。简单的两个字不但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人们采摘时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场景。整体感知3.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译文】茂盛的芣苢啊,提起衣襟兜回来。茂盛的芣苢啊,掖起衣襟兜回来。【分析】画面三:具体描写用衣襟盛取芣苢的动作。“袺”写出采摘的芣苢之多。“襭”写出采摘者采摘完毕,带着芣苢准备离开的情形。表达了采摘者的满足与喜悦之情。整体感知结构图解整体感知 这首周代民歌描写了一群妇女从相约去采芣苢,到运用各种娴熟的技巧采芣苢,再到采得芣苢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表达了劳动者的喜悦、欢快之情,格调明快而优美,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主题归纳整体感知“插秧歌”,即插秧时所唱的歌曲,后代指插秧的劳动场面。题目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描写插秧的场景,通俗明白,一目了然。题目解说整体感知1.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译文】农家丈夫抛秧妻子接秧,小儿拔秧大儿插秧。【分析】开篇点题,运用白描手法直叙插秧其事。“抛”“接”“拔”“插”表现出全家的劳作状态,各有分工,相互配合而井然有序,渲染了齐心协力、其乐融融的劳动氛围。 课文探究整体感知2.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译文】头上戴的斗笠像头盔,身上披的蓑衣像铁甲,雨水从头上一直淋湿到肩胛。【分析】以特写镜头描摹农人雨中抢插秧苗的场景。前一句聚焦雨中农人的穿戴,用兜鍪比斗笠,以铠甲喻蓑衣,展示出农人如士兵,在天地之中奋勇战斗的场面。接着笔锋一转,写农人虽“戴盔披甲”却仍被雨水淋湿,农事的艰辛之感跃然纸上。整体感知3.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译文】叫他吃早饭歇一会儿,只是忙着低头弯腰干活,没有回答:【分析】写农夫劳作时的忘我程度。诗人给雨中插秧图配上声声入耳的画外音,家人招呼农夫吃饭并休息片刻,而农夫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不停地忙碌着。整体感知4.“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译文】“秧苗还不牢固,插秧没有完结,要提防鹅儿和小鸭(下水田来破坏秧苗)。”【分析】写插秧人提醒别人爱护秧苗。答语看似答非所问,实则传神地反映了农事生产的劳身和劳心。整体感知结构图解整体感知 这首诗描写插秧时节农民的辛勤劳动,全家一齐出动,紧张地战斗在田间。诗人将农民描绘成战士,赞扬他们辛勤劳动、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主题归纳整体感知这首《芣苢》,语言简练生动,描写形象传神,章句复沓回环,节奏鲜明有力。试结合全诗,分析体现了《诗经》的哪些艺术特色。①赋的手法。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②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采采”是一重叠词,“采采芣苢”“薄言× 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技法探究③ 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芣苢的欢快劳动场景。技法探究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该诗是怎样描绘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的。①动作描写。一、二句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而又秩序井然的场景。五、六句,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 “低头折腰只不答”,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表现农事的紧张与忙碌。②环境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戴着斗笠,穿着蓑衣,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③语言描写。七、八句写田夫的对答语言,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送饭人赶紧管好那帮鸭鹅,不要作践了秧苗。送饭人也被安排上护秧苗的任务,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技法探究6.两首诗描绘了古人劳动时紧张热烈的画面。请结合内容分析,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应以欢快为主,还是以沉重为主。答案 ①《芣苢》应以欢快为主。它内容纯净、节奏简单,反映了先民淳朴、喜悦的内心。②《插秧歌》应以沉重为主。它描绘了农事艰辛、天气恶劣,让人感受到为了生存而努力劳动的不易。技法探究群文任务《芣苢》《插秧歌》都是有关劳动的诗歌,但它们在表现手法、描绘劳动场景、表达情感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并填写下表。 直接描写,展现了劳动妇女快乐采摘芣苢的过程 比喻修辞、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 形象地表达了劳动的紧张与辛苦,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群文任务两首诗歌产生的时间相隔一千多年,诗体不同,表现的劳动内容不同,但也有相同之处。简要说明它们的相同之处。答案 (示例)①精神内涵上,两首诗都表现出劳动者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②场景画面上,两首诗都写出了众多人物共同劳作的场景,富有形象感、画面感。③语言表现上,两首诗都使用了当时活泼生动的口语,动词的运用比较突出。群文任务一词多义门衰祚薄 ( )薄言采之 ( )儿已薄禄相 ( )薄 不宜妄自菲薄 ( )日薄西山 ( )动词,迫近 动词,轻视 形容词,微,少 形容词,浅薄 助词,无实义 文言知识积累言薄言有之 ( )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 (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言和而色夷 ( )凡六百一十六言 ( )一家之言 ( )名词,著作,书籍,学说 助词,无实义 名词,言辞 动词,说 名词,言语,话 名词,字文言知识积累一词多义秧根未牢莳未匝 ( )长雾匝高林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 )插在炉内拜三匝 ( )水匝隍堑,于城东北合为一渎 ( )匝动词,布满、遍及动词,笼罩量词,周,圈量词,遍动词,环绕文言知识积累1.下列对句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采芣苢”与“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陌上桑》)两句中的 “采”的含义不同。B.“唤渠朝餐歇半霎”与“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其一》)两句 中的“渠”用法相同。C.“薄言有之”与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含义不同。D.“薄言掇之”与成语“掇青拾紫”中的“掇”含义相同。123456√78课内基础练12345678课内基础练2.下列对课文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东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 的305篇诗歌。B.《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C.“《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 现手法。D.杨万里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 宗”;因宋光宗曾为杨万里亲书“诚斋”二字,故后世称其为“诚斋先生”。12345678√课内基础练3. 下面对《芣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颗一颗地拾取到一把一把地捋下,可谓辛劳,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C.《芣苢》中“采采芣苢”四字反复叠用,这种巧妙的复沓手法,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有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节奏感和韵律美。D.《芣苢》是一首描写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劳动歌谣,采用赋的手法,写平凡的事物,通篇虽无一“乐”字,却无不让人感受到其中呼之欲出的愉悦气氛。课内基础练【答案】B【解析】B项“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于文无据,属主观猜测。课内基础练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B.三、四句,诗人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紧张的战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雨势之猛,表现农人雨中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C.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来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依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这一“唤”与“不答”,写出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于其中透出沉重的意味。D.七、八句,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这两句极富生活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课内基础练【答案】C【解析】农妇的“唤”与农夫的“不答”,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情趣。课内基础练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①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产生过无数杰出的诗人,② 。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一脉相承,而又风格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欣赏这些诗篇对我们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位,具有积极的作用。③ ?我们一般认为,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是饱含着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运用比兴、象征、拟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课内基础练【答案】①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②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 ③那什么是诗歌呢【解析】根据“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第①处应填诗歌的发展史长。根据后文列举的是唐诗、宋词、元曲,第②处应该是对应的一些文学作品。第③处是填疑问句,横线后解释了诗歌是什么,所以第③处应填“那什么是诗歌呢”。课内基础练6.《诗经》中有诗意的田野、河洲、水边,有雎鸠、荇菜、桑林……它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读懂先民生活的大门。请阅读下面的这首《魏风·十亩之间》,想象先民生活的画面,运用恰当的描写手法,扩展成150字左右的一段话。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①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②兮。行与子逝兮。 【注】①闲闲:宽闲、从容的样子。②泄泄(yìyì):舒畅和乐的样子。课内基础练【答案示例】夕阳西下,暮色欲上,牛羊悠闲地走回家去。远处炊烟已渐渐升起。夕阳的余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桑园的每一寸土地。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准备回家了。顿时,桑园里响起一片呼伴唤友的声音。“走啊,一起回家去吧!”她们收拾自己的工具、行装,两人一对,三人一群,或是低语着,或是高声唱着歌,走上了回家的那条小路。渐渐地,人走远了,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仿佛仍在桑园里回旋。课内基础练7.除了《芣苢》与《插秧歌》,古代描写劳作场景的诗歌还有不少,请说出以下两首诗歌各自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劳动图景。(1)《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洗,浸泡)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纻(苎麻)。彼美淑姬,可以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菅草)。彼美淑姬,可以晤言。”劳动图景: (2)宋代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劳动图景: 课内基础练【答案】(1)描写了一群青年男女在护城河里浸麻、洗麻、漂麻,一边劳作一边说笑的场景。(2)描绘了农民欢笑歌唱,趁着霜后的晴天通宵打谷的繁忙景象。课内基础练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