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 第4课 窦娥冤(节选)(22)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71048/0-172666961637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 第4课 窦娥冤(节选)(22)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71048/0-172666961647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4 窦娥冤(节选)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4 窦娥冤(节选)学案设计,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作家、作品及元杂剧的结构和特点。
2.赏析戏剧冲突并分析窦娥悲剧形象的典型意义,探究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根源。
3.品味戏剧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本剧的曲词特点。
4.品读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探究这些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作者介绍
关汉卿(约1230—约1300),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合称为“元曲四大家”,并位居其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多才博艺、能写会演、风流倜傥、豪爽侠义,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一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不仅写剧本,有时还“躬践排场,面傅粉墨”登台演唱。他借助元杂剧艺术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尚有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其作品取材广泛,斗争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是“本色派”的代表人物,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救风尘》《单刀会》《望江亭》《窦娥冤》。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朝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朝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关汉卿借鉴“东海孝妇”的故事框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并参考了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了这部著名的悲剧。
文本初读
阅读全文,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文本精读
1.【滚绣球】一曲中,窦娥为何斥责天地鬼神?
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3.窦娥的“三桩誓愿”分别有何目的?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对塑造窦娥的形象有何作用?请你阅读文本并完善下面的表格。
4.【端正好】这支曲子里“没来由”“不提防”“动地惊天”三个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5.文中写窦娥的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6.本文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曲白相得益彰,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思维拓展
《窦娥冤》唱词的版本有所不同,试比较其优劣。
(1)第一组
甲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乙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2)第二组
下面两个版本文字不同,请选出你认为比较好的一个版本,并说明理由。
京剧《窦娥冤》的唱词:
六月飞雪因邹衍,窦娥也算女中贤。
三尺琼花骸骨掩,浑身干净雪一般。
关剧《窦娥冤》的唱词:
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要甚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参考答案】
文本初读
【答案】①不提防遭刑宪 ②恐连累婆婆 ③六月飞雪
文本精读
1.【答案】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2.【答案】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作者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3.【答案】①自己的冤屈能在天上得到反应 ②勇于反抗的坚强性格
4.【答案】“没来由”,更能突出窦娥的大屈大冤,表现出窦娥的清白无辜;对于官府,实则讽刺其诬陷得逞。“不提防”,凸显出世道、人心的险恶。“动地惊天”,主人公自知在人间已没有可以申冤处,只能希望天地能感应,还自己一个清白。弱者的无奈,反映出了人间的黑暗。“动地惊天”可说是戏文之眼,为后面三桩誓愿的实现埋下伏笔。
5.【答案】(1)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美好的愿望。
(2)这样写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千真万确,又能增强悲剧气氛;符合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们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
6.【答案】朴素的说白,自然贴切,表现了窦娥善良的性格,解释了这个从小就给人做童养媳的女子的屈辱地位与悲惨命运。
思维拓展
(1)【答案】甲本第一句是陈述语气,不如乙本用“何为地”这种质问的语气强烈。甲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祈求,乙本第二句是对天的面对面的指控和否定。乙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2)【答案】我认为关剧好。这一段用了反问句“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感情表达更加强烈;“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一句照应上文中监斩官的话,更显出窦娥的怨气;最后一句“要甚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表达了窦娥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三桩誓愿
目的
性格
形象作用
血溅白练
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不屈服的性格
①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受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
②塑造了一个善良而又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
六月飞雪
①
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性格
亢旱三年
上天能惩治邪恶
②
课文相关内容
语言表达效果
【快活三】【鲍老儿】二曲。
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辛勤操持,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前的悲痛心情。
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
窦娥临刑前发下誓愿时的曲白。
每一桩誓愿都是先白后曲,说白陈述誓愿内容,曲辞抒发强烈的感情并进一步阐发、丰富和强调誓愿的内容。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负冤抗争的精神表现得深切而感人。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二单元4 窦娥冤(节选)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走近作者,了解背景,知识链接,整体感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4 窦娥冤(节选)学案,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二单元4 窦娥冤(节选)导学案,共9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