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171567/0-172670584583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24)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171567/0-172670584595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2024)九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
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情境,预习检查,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过程性评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课是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讲述的是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发生的变化,包括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出现及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本课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较强,环环相扣,逻辑清晰。基于此,本课教学内容可以整合为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及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两个部分,主要采用材料分析法和问题探究法,按照逻辑顺序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探究问题,并结合教材内容得出结论。
学习目标
1.了解欧洲农村出现的垦殖运动,理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建立的过程及其特点,知道西欧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了解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形成的原因及他们对西欧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通过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学习,深刻认识近代欧洲文明是从中世纪欧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
教学难点:手工业的发展。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识图法、史料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资源与工具
图书馆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二、预习检查
1.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各地纷纷开展什么运动?具体状况如何?
2.14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3.租地农场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有什么影响?
4.中世纪晚期,手工工场是如何出现和发展的?
5.土地关系和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6.13、14世纪,欧洲农村和城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学习任务一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租地农场的出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0、61页第1—3自然段的内容,归纳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的新变化。
学生回答:垦殖运动兴起;农奴和领主的关系发生变化;租地农场出现。
教师总结:绘制示意图,梳理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的新变化,并指出这反映了中世纪晚期欧洲农村从庄园制度逐渐演变为租地农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小组合作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
材料一 英国的租地农场出现得最早,也最典型。在租地农场,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有的提供一部分经营资本;经济实力较强的实际经营者承租土地,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其余资本,使用少量雇佣工人来耕种土地。到16世纪末,英国已出现一个“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阶层,土地所有者、租地农场主、雇工之间彼此签订契约,按规定的比例分配产品。据估计,16世纪,英国贵族从他出租的土地所得租金与同一块土地承租者用农场经营所得收入的比是1∶10。
材料二 农产品的富余,加上城市需求的增加,使得更多的农产品和畜产品得以进入市场。一些商人将在乡村市场收购的产品运到港口或更远的地方。法国南部地区的粮食被运到意大利的一些城市,欧洲的呢绒、皮毛等远销东方。
学生回答:形成了雇佣关系;出现了契约关系;产品面向市场。
教师总结:农场主与雇工之间的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落实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手工业的发展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概括手工工场的特点。
材料一 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由于生产工具统一配备,因而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个地点集中劳动,于是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雇工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材料二 这种生产直接面向市场,由“商人直接支配”,手工业者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也不再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很快,其他部门也出现了这种资本与劳动的分离。
学生回答:工人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雇工分工合作;生产直接面向市场。
教师提问: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对当时欧洲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
四、学习任务二
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材料,并结合教材第63页第1自然段及“相关史事”中的内容,归纳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改变的时间、原因、表现和特点。
材料 贵族们总是愿意置身于符合他们社会地位的奢侈生活或者至少是舒适的环境中。比如,与11世纪相比,12世纪的骑士在衣、食、住方面的花费增加了。……既不能抗拒自己的新的需要,又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满足需要,因此,很多贵族先是欠债,再就是破产。13世纪中叶,桑坦普雷曾说,在他的家乡的教区里,骑士的人数从11世纪末的60个降到只剩下一两个。
——摘编自[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学生回答:
(1)时间:13、14世纪。
(2)原因: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以偿还债务或应付开支。
(3)表现:富裕农民、骑士等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
(4)特点:富裕农民、骑士等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3页第2自然段的内容,并思考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什么新身份,他们拥有什么权利,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
(1)新身份:市民阶层(城市居民)。
(2)权利: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3)影响:富商巨贾的政治权利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使其认识到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培养其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五、过程性评价
《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近代欧洲文明是从中世纪欧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11—15世纪,欧洲城市经济的兴起与繁荣,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西欧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出现,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逐渐成为新的政治力量。二者共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七、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走向近代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标标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堂总结,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当堂演练,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表格教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