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2024)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气候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气候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检查,学习任务,过程性评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设计说明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特征是通过气温和降水两大基本要素表现出来的。因此,教材先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气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本节课通过与气温有关的两个情境故事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学习。
学习目标
1.阅读我国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说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结合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结合实例,说明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难点: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概括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要素,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二、学习任务
三、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气温是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1月0 ℃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7月平均气温在20 ℃以上,只有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气温相对较低。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将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不同温度带内,各地冷热状况不同,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有差异。
五、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学生完成《七彩作业》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设计说明
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之一。因此,在学习完气温之后,教材安排了降水分布的有关内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本节课通过外国游客在中国的奇遇故事引入,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学习探索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学习目标
1.根据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简要归纳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简要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2.根据城市降水量柱状图,简要归纳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特点。
3.结合实例,说明干湿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1.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
2.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难点:干湿状况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概括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世界降水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二、学习任务
三、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降水是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降水的时间分配特点是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夏秋多、冬春少,降水年际变化大。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干湿状况,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将我国划分为四个干湿地区。不同的干湿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同。
五、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学生完成《七彩作业》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设计说明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因此,教材先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其特点,然后是对气候特征的概括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本节课知识点繁多,通过展示大量的图表资料,让学生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并逐渐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这一教学理念。
学习目标
1.阅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知道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认识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
2.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
3.运用资料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分析冬夏季风差异。
4.举例说明我国气候的区域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气候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难点: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概括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如何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二、学习任务
三、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东部地区由北向南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分布着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一些高大的山地,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冬季风寒冷干燥,使南北温差加大;夏季风温暖湿润,自东南向西北的影响越来越小,使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五、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学生完成《七彩作业》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
模块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PPT展示与气温相关的两则小故事。
故事一:小明酷爱旅游,暑假他去了我国一个很热的地方。在那里,如果把鸡蛋埋在沙子里,几十分钟后鸡蛋就熟了。
故事二:寒假,小明去了一个冰天雪地的地方。南方长大的他还未见过这么厚的雪,于是大清早就匆忙走出去看雪,可还没走多远,就觉得鼻子痒痒的,还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他忍不住捏了捏鼻子,鼻子里居然结冰了。
“埋沙熟蛋”“鼻内结冰”是真是假?
通过展示奇闻轶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新知识。
1.冬季南北温差大
教师:这些现象都与气温有关,气温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了解了我国气温分布的特征,大家自然就会知道答案。我们通过阅读等温线图,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征。
学生:(1)阅读教材第31页图2.13,分别描出16 ℃、8 ℃ 、0 ℃ 、-8 ℃、-16 ℃、-24 ℃、-28 ℃等温线。总结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2)观察0 ℃等温线经过哪些山脉、河流的附近:1月0 ℃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3)计算海口和漠河两地的温差,并分析原因:漠河和海口的1月平均气温相差约50℃,南北气温差别很大。主要原因是我国南北跨纬度很广,我国北部纬度高,气温低,加之北方离冬季风源地近,加剧了北方的严寒。
教师: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哪里呢?就是纬度最高、离冬季风源地最近的漠河,被誉为“中国寒极”。PPT展示漠河的气候和景观资料,验证“鼻内结冰”是真的。PPT展示同一季节不同景象,春节旅游南北两头热,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冬季南北温差大的特点。
我国的气温分布是教学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等温线图,完成任务,分析认识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通过补充图文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夏季普遍高温
教师:夏季我国气温的分布怎样呢?大家阅读7月等温线分布图。
学生:(1)阅读教材第31页图2.14,计算7月漠河与海口的温差并分析原因:温差为8 ℃多,南北温差小,虽然夏季南方正午太阳高度较高、光照强,但是光照时间不如北方长,所以夏季南北方温差较小。
(2)描出20 ℃等温线,说出气温高于20 ℃的范围: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只有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气温相对较低(因为海拔高)。
(3)夏季,我国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原因:深居内陆,夏季气温高;地形封闭,热量不容易扩散。
教师:PPT展示吐鲁番气候和景观资料,验证“埋沙熟蛋”是真的。
总结: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1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1月0 ℃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7月平均气温在20 ℃以上。
用分析冬季气温的方法分析夏季气温,学生驾轻就熟,两个季节的气温分布对比明显。
教师:气温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影响很大,特别是对农业的影响更明显。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将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图2.17,说出我国的五带一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青藏高原区。
教师:把≥10 ℃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活动积温。温度带是根据活动积温的多少来划分的。
学生:(1)分别找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漠河、海南岛等地所属的温度带。
(2)找出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0 ℃等温线,也就是秦岭—淮河一线一致。
温度带这部分的内容更要注重理解。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掌握规律。
教师:不同温度带内,各地冷热状况不同,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有差异。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图中提示,归纳不同温度带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差异。
(1)【水果】暖温带产苹果、梨等;亚热带产柑橘等;热带产香蕉、椰子等。
(2)【作物熟制】寒温带、中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一年一熟。
暖温带: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亚热带和热带:一年二至三熟。
(3)【民居建筑】北方:坐北朝南,密闭程度较高,墙体厚;南方:高大宽敞,比较注重通风和透气。
(4)【植被类型】北方:落叶阔叶林。
南方:常绿阔叶林。
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展示,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就在身边。
教学
模块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PPT展示与降水分布相关的小故事。
外国游客汤姆7月到中国旅游,在北京刚下飞机就淋了大雨;然后去乌鲁木齐,便随身带上了雨伞,结果乌鲁木齐晴空万里,一场雨没下,汤姆生气地把雨伞扔了。9月初,他又坐飞机去广州,结果下了飞机又淋了一场大雨。汤姆懊丧地说:“中国的降水真没有规律!”
我国降水分布真的没有规律吗?
通过小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教师:我国的降水真的没有规律可循吗?
学生:(1)阅读教材第34页图2.18,分别描出1 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和5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2)总结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并分析原因: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主要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3)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4)阅读教材第34页材料,认识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并分析其成因:我国“雨极”是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这里濒临海洋,且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所以降水丰沛;我国“干极”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这里深居内陆,加之重重山脉的阻隔,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所以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教师: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受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主要通过等降水量线图展示,教师补充解释颜色与降水量多少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描画等降水量线,再结合颜色总结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不均匀
教师: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不均匀。
学生:阅读教材第35页图2.20,总结广州、武汉、北京和哈尔滨四个城市降水季节分配的共同特征: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4~10月,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
教师:月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即为雨季,读图判断四个城市雨季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及雨季长短。
学生: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教师:PPT展示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读图,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地区不同年份总降水量的差异也很大。
教师: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之为年际变化,可见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这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PPT展示旱涝灾害的图片。
与分析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不同,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主要通过阅读降水量柱状图来分析,教师注意对读图方法的指导。
降水的年际变化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师应适当进行解释说明。
总结:我国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
空间分布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时间分配不均匀季节分配:夏多冬少年际变化很大
答疑解惑,解决本课开始时汤姆的疑惑。
答疑解惑部分,前后呼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3.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师: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区气候的干湿状况。
学生: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燥。
教师: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个干湿地区。
学生:阅读教材第36页图2.22,说出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湿润和半湿润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干旱和半干旱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
教师:PPT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干湿地区分布图。对比两幅图片,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四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三条年等降水量线一致,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大致以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秦岭—淮河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半干旱区与干旱区大致以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
干湿地区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即可。
教师:东北地区的东部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为什么是湿润区?
学生: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小。
教师:干湿状况对植被影响明显,不同干湿地区植被类型有很大差异。PPT展示图片,湿润区植被以森林为主,半湿润区主要为森林和草原,半干旱区草原广布,干旱区主要以荒漠为主。
东北湿润区的成因是难点,教师可以用收入和支出作比喻,帮助学生理解。
4.不同干湿地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差异
教师:不同干湿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异。
学生:归纳不同的干湿地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差异。
(1)民居建筑:北方和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多平顶房;南方湿润区多斜顶房。
(2)农业类型和农作物:湿润区和半湿润区以种植业为主,南方湿润区多水田,种植水稻;北方半湿润区多旱地,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以畜牧业为主。
(3)交通运输:传统交通方式“南船北马”。
(4)民俗:傣族的泼水节和竹楼,反映了当地降水丰沛、气候湿润的特征。
(5)饮食:南米北面、川湘渝地区喜食辣等。
……
干湿状况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感受身边的地理知识。
教学
模块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我国南北方气温差异显著,形成多种温度带;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明显,形成多种干湿地区。降水和气温的差异叠加在一起使我国气候也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教师:PPT展示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与学生一起说出五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五种气候类型中有三种季风气候,可知我国气候具有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那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有什么特点呢?
PPT分别展示漠河、北京、上海、海口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分别描述四地的气候特征。
学生:四地分别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漠河: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短促、温暖湿润。
北京: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上海: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
三亚: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三种季风气候的共同特征: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
读教材第39页图2.27,分析吐鲁番和五道梁的气候特征:两地分别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吐鲁番:冬冷夏热,全年降水稀少。
五道梁:全年寒冷,全年降水较少,夏季略多。
教师:不同地区气候差异显著,旅游资源也大不同。例如,东北地区冬季冰雕、雪雕、雾凇景观别致,三亚热带海滨风光迷人。
教师:由此可见,我国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为什么呢?依次展示漠河与海口气候图、吐鲁番与五道梁气候图。
学生:分析影响因素,分别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教师:我国南北跨纬度广,东西离海洋远近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导致我国气候具有复杂多样性。特别是在西南横断山区还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PPT展示横断山区植被和农作物的垂直分布示意图。
学生:分析横断山区自山麓地带到山顶植被和农业利用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横断山区自下而上气候的垂直变化。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植被由热带雨林过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然后再往上是针阔混交林和亚寒带针叶林,到海拔最高处为常年积雪冰川带;农业利用类型也不同,海拔低处种植水稻等,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依次变为种植小麦及耐寒的土豆和青稞。这种变化与水平方向上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变化类似。
教师总结: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这与我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教师: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南部离印度洋也较近,是世界上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的国家,冬夏不同季节刮不同的风。PPT展示我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
学生:判断两幅图分别示意哪个季节的风,左图为冬季风,右图为夏季风。
小组合作:分析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形成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完成表格内容。冬季风来自亚欧大陆内部,为西北风和东北风,由于来自高纬度大陆内部,所以寒冷干燥,冬季风对北方降温作用更明显,使南北温差加大。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为东南风和西南风,由于来自低纬度大洋上,所以温暖湿润,使我国广大地区雨热同期,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教师:季风气候使我国与同纬度世界其他地区有很大差别。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降水和气温的影响,分别完成教材第40页和第41页活动题。
1.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山清水秀,而同纬度的阿拉伯半岛却沙漠广布,是因为长江以南地区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较多(雨热同期),形成“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2.我国与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年较差大,冬季风使我国广大地区冬天更冷,夏季风使我国广大地区夏天更热。
教师:补充解释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郑和下西洋利用季风分别在什么季节出发和返航。
教师补充内容,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气候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
这是一份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气候第4课时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归纳总结,巩固拓展,预习指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