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2024)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工业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工业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检查,学习任务,过程性评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节课采用三个模块教学方式:品味生活,发现工业之美,从生活入手,认识工业生产及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慧眼析图,以图导文分析我国工业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确立产业引领,运用资料分析高新技术是我国带动工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工业及其重要性。
2.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工业的分布,并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3.运用资料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并举例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1.我国工业的分布、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2.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资源、交通、市场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引导法、小组合作交流法、讲授法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检查学生课前调查情况。
1.仔细观察我们的家,它就像一个工业产品的“展览室”。看看张梦同学的家,了解对沙发这种工业产品的“追根溯源”。
2.调查自己的家里有哪些工业产品?任选其中一种,参照沙发的例子,对它“追根溯源”。
二、学习任务
三、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工业及其重要性,工业为我们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本节课引导学生知道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明确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带动我国工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学生完成《七彩作业》本节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
模块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观看《中国工业发展历程》视频。
教师:中国工业70年巨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一步步成长为全球第一工业大国。摩天大楼、5G网络、汽车、水泥、发电、高铁等快速发展,使中国工业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让我们带着这份骄傲,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工业。
1.品味生活,发现工业之美
教师:展示“工业生产举例”系列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图中工业生产过程的三个阶段。
学生:开采铁矿,为冶炼钢铁提供原料;冶炼钢铁,为制造业提供钢材;对钢材进行再加工,提供汽车等工业产品的零部件。
点拨:开采铁矿是开采自然资源,然后对资源进行加工和再加工。所以工业是指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资源或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生产部门。
教师:找一找我们教室中的哪些是工业产品,并说一说它的制造经历了哪些环节。
学生:灯具—塑料厂、有色金属加工厂等。
课桌—木材厂、钢铁厂、家具厂等。
讨论:每一种工业产品都与多个工业部门有关,这么多工业部门是如何分类的?
总结:工业可以分为两类,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为重工业,如钢铁、冶金、机械、能源、化学、材料等工业;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部门为轻工业,如食品、纺织、家具、造纸、印刷、日用化工、文具、文化用品、体育用品等。
教师: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学生举例说明工业为哪些行业提供了支持。
学生根据教材图文资料及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工业为哪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
教师出示图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学生:农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科学研究等。
教师:现代工业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既然工业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此重要。那么,我国的工业发展状况如何?
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许多工业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其中煤炭、钢铁、水泥、发电量、棉布、汽车、电视机、电冰箱等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教师点拨:展示中国工业发展历程图片,点明我国由“一清二白”的工业基础,发展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正在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承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是怎样的呢?
2.慧眼析图,分析工业布局
合作学习。
教师:展示图片,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提出问题。
请学生读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工业中心。
(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我国主要的工业中心。
(3)总结我国工业分布的规律。
学生:(1)沿海地区主要的工业中心有大连、天津、上海、福州、广州、香港、澳门等。
(2)重庆、长沙、武汉、南昌、南京、上海。
(3)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教师: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是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重点发展工业,逐渐形成了东北重工业基地,并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一大批工业中心。改革开放以后,沿海、沿江地区工业迅速发展,一些老工业中心成长壮大,新工业中心不断涌现,并形成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等工业基地。
教师:展示辽中南和长江三角洲(沪宁杭)工业基地示意图。
探究活动:以辽中南和长江三角洲为例,探究工业中心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观察、讨论、归纳主要因素。
学生: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科技力量雄厚;水源充足。
教师:通过两个基地发展条件可以看出,资源、交通、技术、市场、水源等是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展示图文信息,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分析影响攀枝花工业分布的因素。
学生:钒钛资源丰富;水电站提供能源保障;钒钛材料市场需求量大;水源充足。
过渡: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有很多,思考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工业布局是否合理。
教师:展示“2019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人均工业增加值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说出我国人均工业增加值分布的情况。
(1)比较我国人均工业增加值与工业中心的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图例分析,内蒙古自治区(2019年人口数为2 540万)与山东省(2019年人口数为10 070万)工业增加值的差异。
学生:认真阅读地图,思考、计算,回答问题。
(1)工业中心集中分布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均工业总产值高,人们生活较富裕。
(2)虽然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的人均工业总产值相当,但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两省级行政区域的人口数量差距很大,所以工业总产值的差距也很大,山东省的工业总产值大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工业总产值。
教师:这说明东部沿海地区,人均工业总产值高;西部地区,人均工业总产值较低。如何促进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总结: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凭借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积极吸引投资。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确立产业引领
教师:展示图文资料,让学生阅读资料,说一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发展状况。
学生各抒己见,合理即可。
教师:我国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带动我国工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请学生阅读下面的资料,谈谈还知道哪些高新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师出示资料。
学生:智能穿戴—智能手机、智能眼镜、智能背包等。快递服务—实现智能快递分拣系统、智能快递柜。智能门禁系统—可以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开门。安防监控—实现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指纹识别。
教师:出示“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截至2020年)”图,提出问题。
(1)举例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分布的城市。
(2)找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地区。
(3)总结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的特点。
学生:(1)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石家庄、郑州、西安、哈尔滨、沈阳等。
(2)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地区。
(3)我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中城市,东部地区密集,中、西部地区稀疏。
教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什么多依附于大中城市,下面就以中关村为例,探讨一下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探究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第107页阅读材料“我国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中关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
学生:众多的高等院校;工业基础好,大量的人才和资金;基础设施完善,有政府的政策支持;等等。
教师归纳:高等院校,为高新技术提供人才和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和人才。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工业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工业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工业第1课时教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