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设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通过学生谈气温的变化,增加学生的参与度,通过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气温及测定方法。
2.学会初步绘制和判读气温曲线图。
3.初步了解气温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难点:气温曲线图的绘制和判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三、学习任务二
四、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气温的含义和观测,知道了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通过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六、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气温的分布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设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知识入手,通过对等高线知识的回顾与复习,加深学生对等温线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
1.掌握等温线的判读方法,学会阅读等温线图。
2.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重点难点
重点:等温线图的阅读。
难点: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三、学习任务二
四、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知道了等温线图和等高线图存在相似性,因此要注意知识的迁移。世界气温的分布一般受到纬度、海陆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要注意观察和理解。
六、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气温是天气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同学们谈谈今天的气温是高还是低。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变化。
联系实际,导入新课,让学生没有陌生感。
教师:阅读教材第72页,了解气温的含义及表示。
学生: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使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教师:我国采用摄氏度表示温度,符号表示为“°C”。
教师:阅读教材第73页“思与学”,了解气温的观测工具和地点。
学生:气温的观测工具是温度计,一般放置在百叶箱内,距离地面约1.5米。
教师拓展:温度计放置在百叶箱内观测,可以减少风的流动对气温数据的影响,离地面1.5米高度的气温较为稳定,且是人类直接感受的气温。
教师:观察教材第72页图4.7日平均气温示意,计算日平均气温。看是否和右面的日平均气温相符。
学生:2时约为4°C,8时约为8°C,14时约为16°C,20时约为12°C。日平均气温=(4+8+16+12)÷4=10°C。
问答法授课有利于学生快速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
计算日平均气温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和理解能力,属于跨学科实践。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日变化
教师:观察教材第73页图4.8气温日变化,找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及出现的时间,计算气温日较差。
学生:读图,讨论,计算。最高气温约31°C,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约24°C,出现在4时左右。气温日较差=31°C-24°C=7°C。
教师讲解:由此可见,通常情况下,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也就是午后2时左右。该图表示的是夏季气温,最低气温应该在日出前后,故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4时左右。
教师拓展:观察下列两幅气温变化曲线图的差异。
A图中的曲线弯曲程度大,气温日较差大;B图中的曲线弯曲程度小,气温日较差小。
2.年变化
教师:观察教材第73页图4.9气温年变化,找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及出现的时间,计算气温年较差。
学生:读图,讨论,计算。最高气温约24°C,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约-4°C,出现在1月,年较差为24-(-4)=28°C。
教师讲解:海陆性质不同,因此气温变化不同。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陆地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气温,通常陆地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气温年较差是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3.气温变化曲线图的绘制
教师:安排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74页绘制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步骤,根据材料补充完整气温曲线图。
学生:阅读,绘制并进行判读。
教师:读出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学生:最高月平均气温是23.3℃,在7月。
教师:读出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学生:最低月平均气温是-20.1℃,在1月。
教师:计算该地气温年较差。
学生:气温年较差是43.4℃。
教师:该地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学生:该地位于北半球。
教师:一年中,该地气温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
教师总结:气温年变化曲线的判读一般分为四步。(以北半球为例)
(1)找极值。
(2)判断南北半球。
(3)求年较差。
(4)判断气温特点。
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知识。
动手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进行判读,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气温曲线图的含义,也培养了地理实践力。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展示中国穿衣指数地图。思考为什么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人穿衣不同。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不同地区的气温存在差异,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气温的分布。
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阅读教材第75页图文材料,了解等温线的含义。结合等高线的特征,了解等温线图的判读。
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判读。
教师总结:等温线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同线等温, 同图等距。
(2)等温线密集,温差大;等温线稀疏,温差小。
(3)低温中心(类似等高线地形图中高原或山地),高温中心(类似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盆地)。
(4)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气温差异。
等温线的判读:①看等温线延伸方向;②看等温线疏密程度;③看等温线闭合情况。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阅读教材图4.13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概括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学生:世界年平均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与海洋上等温线相比,陆地上等温线更加曲折,还有若干低温中心,说明陆地上气温分布比海洋上复杂。
教师:展示图4.14和图4.15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分析哪幅图中等温线更密集,同纬度地区的海洋和陆地1月和7月气温有什么差异。
学生: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等温线更密集,说明温差大。北半球1月海洋气温高于陆地,7月海洋气温低于陆地。
教师:出示图片,分析沙石和土的温度。
学生:白天沙石气温比水高,夜晚沙石气温比水低。这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沙石(代表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水(代表海洋)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同纬度地区,陆地与海洋相比,北半球夏季陆地的气温高,冬季则相反。
培养学生在地理要素分布图中找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提高学生地理学科思维。
结合实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dl/tb_c404958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反思</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优质课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dl/tb_c404958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优质课教案</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