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一轮】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学案(可通用)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3:突破综合选择题(基础考法)学案(含答案)+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3:突破综合选择题(基础考法)学案(含答案)+ 课件,文件包含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43突破综合选择题基础考法共57张pptpptx、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43突破综合选择题基础考法含答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选择题设误类型。2.准确辨析判断选项。
一、分析常见设误6类型(一)人物形象分析错误1.人物形象特点概括不准(1)(2023·新课标Ⅱ卷,T6-D)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暗示了会长的吝啬”不正确,从原文“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可见,并非吝啬。而且根据原文“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会长也被迫点一出”可知,会长“被迫点一出”体现出大家的客气谦让。
2.人物心理概括不准(2022·新高考Ⅰ卷,T6-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由文章第九至十二段内容可知,伍子胥上船之初仍想着“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但是渔夫平和的摇橹姿态使他享受到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因此“唯恐把这江水渡完”表现出伍子胥已经被渔夫感染打动,表现了他希望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光,并未体现出“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二)主题分析错误(2021·新高考Ⅰ卷,T7-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错在“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小说的主题只有一个,即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从百姓日常生活的侧面,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对日寇的同仇敌忾、对国泰民安生活的渴望。(三)事实陈述混乱(2019·全国Ⅲ卷,T7-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选项将赶车老人对挑抬活路的农民们的夸赞说成对谢主任的“嘲讽与回击”,将这种想法说成另一种想法,事实陈述混乱。
(四)语言理解不当(2019·全国Ⅰ卷,T7-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选项对文中使用的“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词语的作用理解错误,其实这些词语重在显示这篇文章的现实讽刺意义,而不是传达历史的虚无感。(五)评价理解失当(2020·全国Ⅱ卷,T7-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此处描写小松鼠是为下文“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做铺垫,同时推动情节向“捡橡碗”方向发展,且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来看,小说并没有表现老董的“童心”。
(六)文本评述失据(2020·全国Ⅰ卷,T7-D)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老人与海》是通过圣地亚哥与鲨鱼的斗争,表现“硬汉”精神。本文表现的是尼克和乔治不甘平庸,热爱冒险生活,并没有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二、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一)情节方面选项提到某一个或某几个情节,概述情节,错误类型为张冠李戴、颠倒顺序、无中生有等;或就其情节的前后顺序命题,错误类型主要为夸大或缩小某个情节的作用。首先细读选项,找出关于情节方面的敏感点,确定原文区域;然后根据相关语境,概括情节,并思考情节作用;最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比对,看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二)人物形象方面错误类型主要为对人物性格(形象)特点或对人物的作用解说错误,或将次要的解说成主要的、故意夸大人物作用、无中生有等。首先阅读选项,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文本对应区域;再根据小说主旨判断出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及其作用;最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比对,判断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三)典型环境方面选项对环境的特点、作用及描写手法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类型主要为环境特点概括不准确、环境作用分析不到位等。首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区域,区分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然后阅读相关区域,根据环境描写的氛围来判定其特点,再根据特点考虑其对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的作用;最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比对,看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四)主旨或情感方面选项对小说的思想意义的解说,对小说中作者的情感意蕴或价值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的判定与解说。选项对小说主旨或情感的表述,有时拔高,有时曲解,有时无中生有。通过快速阅读文本,基本把握小说的主旨或情感,抓住选项中表述主旨或情感的关键词,与读文后对文本主旨的判定进行比对,迅速判定选项的正误。(五)语言方面错误类型主要为语句含意理解不当、语言风格分析不当。结合语境,理解词句具体含意;或者根据掌握的语言风格特点来界定选项表述的正误。
三、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一)情节方面选项对某一个或某几个情节所采用的手法进行界定,或对手法作用进行分析。掌握情节方面的手法及其作用:叙述类手法及其作用,情节构思类手法及其作用等。(二)人物形象方面错误类型主要为对人物塑造的手法判断不准确或对手法作用分析不恰当。掌握各类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的内涵及作用。(三)典型环境方面选项对环境的描写手法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错误类型主要为手法判断不准确或手法作用分析不到位。掌握环境描写手法的内涵及作用。
(四)主旨或情感方面选项对主旨或情感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对比、借景抒情等)判断不准确。以小见大:采用小事情来表现大主题。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五)语言方面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判断不准确或作用分析不恰当。掌握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的内涵及其作用。
四、遵循“3步骤”,准解鉴赏性选择题
[边练边悟]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江 上【注】冯 至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骤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有删改)【注】 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解析 B项,“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说法错误。从文中看,这次渡江,伍子胥的心态发生了很大转变,“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所以他“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而不是为了欣赏风景。
2.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D项,“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理解错误。文章主要表现了伍子胥从“血的仇恨”里走出来的心路历程。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测 评 练 案(满分: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王阿嫂的死萧 红1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野甸上的花花草草,在飘送着秋天零落凄迷的香气。雾气像云烟一样蒙蔽了野花、小河、草屋,蒙蔽了一切声息,蒙蔽了远近的山岗。满山的雾气退出,男人和女人,在田庄上忙碌着。羊群和牛群在野甸子间、在山坡间寻食着秋天半憔悴的野花野草。
田庄上只是没有王阿嫂的影子。竹三爷每天到广场上替张地主支配工人,现在竹三爷派一个正在拾土豆的小姑娘去找王阿嫂。楞三抢着说:“不如我去的好,我是男人走得快。”不到两分钟的工夫,楞三就跑到王阿嫂的窗前了。“王阿嫂,为什么不去做工呢?”里面接着就是回答声:“你来得正好,求你到前村把五妹子叫来,我头痛,今天不去做工。”小环坐在王阿嫂的身边,哭着说:“不是呀!我妈妈扯谎,她的肚子太大了!不能做工,昨夜又是整夜的哭,不知是肚子痛还是想我的爸爸?”王阿嫂的伤心处被小环击打着,她只是用手拍打着小环,意思是不叫小环再说下去。
小环爬上窗台,用她不会梳头的小手,在给自己梳着毛蓬蓬的小辫。邻家的小猫跳上窗台,蹲踞在小环的腿上,猫像取暖似的迟缓地把眼睛睁开,又合拢来。远处的山反映着种种样的朝霞的彩色。山坡上的羊群、牛群,就像小黑点似的,在云霞里爬走。小环不管这些,①只是在梳自己毛蓬蓬的小辫。2五妹子坐在王阿嫂的身边,炕里蹲着小环,三个人在寂寞着。后山上不知是什么虫子,一到中午,就吵叫出一种不可忍耐的凄怨情绪来。小环虽是七岁,但是就和一个少女般的会忧愁,会思量。她听着秋虫吵叫的声音,只是用她的小嘴在学着大人叹气。
小环的父亲是一个雇工,在她还没生下来的时候,她的父亲就死了。在她五岁的时候母亲也死了。五岁的小环,开始做个小流浪者了。从她贫苦的姑家,又转到更贫苦的姨家。最后她在张地主家过了一年煎熬的生活。当一天王阿嫂到张家去取米,小环正被张家的孩子们将鼻子打破、满脸是血时,王阿嫂把米袋子丢落在院心,走近小环,给她擦着眼泪和血。小环哭着,王阿嫂也哭了。由竹三爷作主,小环从那天起,就叫王阿嫂做妈妈了。后山的虫子,不间断的,不曾间断地在叫。王阿嫂拧着鼻涕,两腮抽动,若不是肚子突出,她简直瘦得像一条龙。②她的悲哀像沉淀了的淀粉似的,她在说着她自己的话:
“五妹子,你想我还能再活下去吗?昨天在田庄上张地主是踢了我一脚。那个野兽,踢得我简直发晕了,你猜他为什么踢我呢?正午时候,我坐在地梢的一端喘两口气,他就来踢了我一脚。”③拧一拧鼻涕又说下去:“眼看着他爸爸死了三个月了,现在这个孩子快生下来了。咳!什么孩子,就是冤家,他爸爸的性命是丧在张地主的手里,我也非死在他们的手里不可,我想谁也逃不出地主们的手去!”她打开米桶,米桶是空着。五妹子打算到张地主家去取米,从桶盖上拿下个小盆。王阿嫂叹息着说:
“不要去呀!我不愿看他家那种脸色,叫小环到后山竹三爷家去借点吧!”小环捧着瓦盆爬上坡,小辫在脖子上摔搭摔搭地走向山后去了。山上的虫子在憔悴的野花间,叫着憔悴的声音啊!3王大哥在三个月前给张地主赶着起粪的车,因为马腿给石头砸断,张地主扣留他一年的工钱。王大哥气愤之极,整天醉酒,夜里不回家,睡在人家的草堆上。张地主趁他睡在草堆的时候,遣人偷着把草堆点着了。王大哥在火焰里翻滚,在张地主的火焰里翻滚。当王阿嫂奔到火堆旁边,王大哥的骨头已经烧断了!王阿嫂拾起王大哥的骨头来,裹在衣襟里,紧紧地抱着,发出滔天的哭声来。她和一匹吼叫的狮子一样。
4三天过了,五天过了,田庄上不见王阿嫂的影子,拾土豆和割草的妇人们嘴里念道这样的话:“她太艰苦了!肚子那么大,真是不能做工了!”“那天张地主踢了她一脚,五天没到田庄上来。大概是孩子生了,我晚上去看看。”“王大哥被烧死以后,我看王阿嫂就没心思过日子了。一天东哭一场,西哭一场的,最近更厉害了!哪天不是一面拾土豆,一面流着眼泪!”张地主走来了,她们都低下头去工作着。张地主走开,她们又都抬起头来;就像被风刮倒的麦草一样,风一过去,草梢又都伸立起来;她们说着方才的话:
“她怎能不伤心呢?王大哥死时,什么也没给她留下。眼看又来到冬天,我们虽是有男人,怕是棉衣也预备不齐。她又怎么办呢?小孩子若生下来她可怎么养活呢?”“谁不说呢?听说王阿嫂有过三个孩子都死了!”张地主来了,她们的头就和向日葵似的在田庄上弯弯地垂下去。小环的叫喊声在田庄上、在妇人们的头上响起来:“快……快来呀!我妈妈不……不能,不会说话了!”小环是一个被大风吹着的蝴蝶,不知方向,她惊恐的翅膀痉挛地在振动;她的眼泪在眼眶里急得和水银似的不定形地滚转;手在捉住自己的小辫,跺着脚、破着声音喊:“我妈……妈怎么了……她不说话……不会呀!”
5等到村妇挤进王阿嫂屋门的时候,王阿嫂自己已经在炕上发出她最后沉重的嚎声,她的身子早被自己的血浸染着,同时在血泊里也有一个小的、新的动物在挣扎。村妇们有的哭着,也有的躲到窗外去,屋子里散散乱乱,扫帚、水壶、破鞋,满地乱摆。邻家的小猫蹲缩在窗台上。小环低垂着头在墙角间站着,她哭,她是没有声音的在哭。王阿嫂就这样的死了!新生下来的小孩,不到五分钟也死了!
6月亮穿透树林的时节,棺材带着哭声向西岗子移动。竹三爷手携着小环,走在前面。小环并不哭,只是随了竹三爷踏着贴在地上的树影走。小环,这个小幽灵,坐在树根下睡了。林间的月光细碎地飘落在小环的脸上。她两手扣在膝盖间,头搭在手上,小辫在脖子上给风吹动着,她是个天然的小流浪者。棺材合着月光埋到土里了,④像完成一件工作似的,人们扰攘着。
竹三爷走到树根下摸着小环的头发:“醒醒吧,孩子,回家了!”她醒过来了,小环才明白妈妈今天是不再搂着她睡了。她在树林里,月光下,妈妈的坟前,打着滚哭啊……林中睡着王大哥和王阿嫂的坟墓。村狗在远近的人家吠叫着断续的声音……(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从萧瑟凋零的景物写起,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也在状物写景中暗示出来。B.小说第三部分回顾王大哥的遭遇,使小说内容更为完整,也丰富了小说主题。C.小说多次写到妇女们低头的情形,表明地主对底层百姓残酷压榨具有普遍性。D.小环不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全文;同时还是故事的叙述者,视角独特。解析 D项,“小环不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同时还是故事的叙述者”错误。小环不是线索人物,也不是小说的叙述者。小说的线索人物是王阿嫂。故事是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述的。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只是”二字写小环梳辫子时的专心致志,表明她懂事能干,懂得照顾自我。B.句子②用“沉淀了的”修饰“淀粉”,突出王阿嫂的悲苦浓重到了无法化解的境地。C.句子③插入对话中,使对话层次更清晰;单句成段,也使王阿嫂的叙述更富画面感。D.句子④中“像完成一件工作似的”表明人们对类似于王阿嫂的不幸遭遇已习以为常。解析 A项,“‘只是’二字写小环梳辫子时的专心致志”错误,“山坡上的羊群、牛群,就像小黑点似的,在云霞里爬走。小环不管这些,只是在梳自己毛蓬蓬的小辫”,“只是”表现了小环内心的无助。
3.文中多次写到的“牛群和羊群”“猫”及“虫子”,它们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解析 (1)“羊群和牛群在野甸子间、在山坡间寻食着秋天半憔悴的野花野草”,而“男人和女人,在田庄上忙碌着”,以牛群和羊群的无忧无虑反衬底层劳苦大众的艰辛忙碌。(2)“小环爬上窗台,……又合拢来”,这时的小猫如同小环一般有所依靠;“邻家的小猫蹲缩在窗台上……她是没有声音的在哭”,这时的小猫如同小环一般无所依靠了。以猫来暗示小环的命运变迁,从有所依傍到孤苦无依。(3)“后山上不知是什么虫子,一到中午,就吵叫出一种不可忍耐的凄怨情绪来”,虫子的鸣叫是凄怨情绪,如同此时王阿嫂的
心情;“她听着秋虫吵叫的声音,只是用她的小嘴在学着大人叹气”,虫子的鸣叫是吵叫的,如同此时小环的内心感受;“后山的虫子,不间断的,不曾间断地在叫”“小环捧着瓦盆爬上坡,……叫着憔悴的声音啊!”,虫子的叫声是王阿嫂和小环内心悲痛的体现,以虫子的鸣叫衬托了人间的悲苦。
答案 (1)牛群和羊群:以牛群和羊群的无忧无虑反衬底层劳苦大众的艰辛忙碌。(2)猫:以猫来暗示小环的命运变迁,从有所依傍到孤苦无依。(3)虫子:以虫子的鸣叫衬托人间的悲苦,虫子的叫声是王阿嫂母女内心悲痛的外化。
4.(教考衔接)小说往往是社会的镜像,但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也往往有选择上的不同。请比较分析鲁迅《祝福》和萧红《王阿嫂的死》两篇小说反映出的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同之处。(6分)
解析 ①《祝福》主要通过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控诉了封建礼教和迷信吃人的本质,呈现了封建礼教和迷信束缚摧残人的社会现象;《王阿嫂的死》主要通过王阿嫂及其丈夫死在了张地主的剥削之下——“他爸爸的性命是丧在张地主的手里,我也非死在他们的手里不可”,主要体现地主阶级对农民无情剥削、压迫的社会现实;②《祝福》主要通过祥林嫂问“我”人死后灵魂的有无,以及在捐门槛之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凄惨死去的故事,重在表现民众精神层面的病态;《王阿嫂的死》主要通过王阿嫂一家物质生活的艰难,“她打开米桶,米桶是空着”,和“昨天在田庄上张地主是踢了我一脚”——张地主对即将临
盆的王阿嫂的肉体上的欺凌,来体现百姓生活的艰辛;③《祝福》中的民众如劝祥林嫂捐门槛的柳妈、为了儿子的彩礼卖祥林嫂的婆婆都是一群自私、冷漠的人;依据“张地主走来了,她们都低下头去工作着”“张地主来了,她们的头就和向日葵似的在田庄上弯弯地垂下去”可知,《王阿嫂的死》中的民众如村妇们、拾土豆和割草的妇人们等,她们都是一群无心、无力反抗的人。
答案 ①《祝福》主要呈现封建礼教和迷信,束缚摧残人的社会现象,《王阿嫂的死》则重在体现地主阶级对农民无情剥削、压迫的社会现实;②《祝福》重在表现民众精神层面的病态,《王阿嫂的死》则突出百姓物质生活的艰难、肉体上的被欺凌;③《祝福》中的民众是一群自私、冷漠的人,《王阿嫂的死》中的民众是一群无心、无力反抗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父亲的想法梁晓声父亲进屋与秉昆一起收拾时,寻常交谈似的问:“那个穿一身军服的小伙子,他上北京的大学了?”秉昆于是明白,父亲在外边听到了屋里的谈话。两个多钟头里,父亲一直在外边,这让秉昆心生自责。只想着把朋友们陪好,却完全忘了外边的父亲,多不应该呀!他内疚地说:“对,他叫吕川,我们几年没见了。”“是名牌大学?”“对。”
“他家也是共乐区的?”“对。他妈也没工作,和我妈一样,家庭妇女。他爸是鞋厂的,解放牌胶鞋就是他爸那家鞋厂生产的。他爸身体不好,提前退休了。”“他也和你一样,在酱油厂上班?”“对。”“他上学那年,是要群众推荐、领导同意的吧?”“对。”父亲不再问什么,反复擦桌子。秉昆猜测到了父亲心里在怎么想,幽幽地说:“爸,吕川当年在厂里确实表现好,但我当年在厂里的表现也很好。不论工人群众还是领导,指责不出我有什么严重缺点来。当年上大学的情况特殊,他父母不是他的生身父母,他是烈士遗孤……”
父亲终于停止了擦桌子,一边洗抹布一边说:“可我是你亲爸,同样是我们这样家庭的子女,你哥考上了北大,你姐也考上了北大,就你这辈子恐怕是进不了大学的门了,当然是因为各有各的具体情况。”秉昆一下子光火起来,顶撞道:“爸,就咱们父子俩的时候,你说话能不能直来直去的?你绕着挺大个弯子说话,我就不明白你到底想说什么了,而且也不像你一名老工人说话的本色。”他当时正搬起一把椅子往原处放,说完那句话才把椅子放下去。由于光火,发出很大的响声。父亲那时已洗好抹布,正拧着。听了他的话以及那很大的响声,弯着的腰背一动不动地弯了片刻才缓缓直起,慢腾腾地把抹布搭在绳上。
秉昆又说:“屋子收拾完了,我想回去了。”父亲转过身面带忧伤地说:“秉昆,我刚才是在好好地跟你聊。你觉得一句话不爱听了,就可以不顾辈分来训我吗?”秉昆张张嘴,无话可说了。父亲接着说:“我如今老了,发不动脾气了,只有任凭别人对我发脾气了。即使我的小儿子对我发脾气,我也没辙了。但是秉昆,你要记住你爸今天晚上对你说的话:朋友之间,谁有困难了互相帮助我是赞成的,大家共同帮助一个有困难的朋友也是我竖大拇指支持的事。可如果几个人都把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将来过上好日子的希望,押宝似的押在一个朋友身上,那不就太没志气了?那样还不把那个朋友的人生给拖累垮了?”
秉昆又有道理了,他说:“爸,我又不爱听了。第一,你不了解我们,在门外听到只言片语就想当然地进行批评,这叫自以为是。第二,我没我朋友们的那些想法。如果你的批评也是针对我的,对我不公平。第三,我的朋友们并不都是没志气的人,恰恰相反,他们都是各方面很要强的人,要强又怎样……”“你给我住口!”父亲也光火了,拍一下桌子严厉地说,“你小子还以为不是命里注定吗?当然是命里注定!但人的命是可以改变的!一代改不了,那就只能靠下一代!下一代还不行,靠下下一代!以前是机会有限,如今不同了,考大学就是比较公平的机会!你告诉你那些朋友,只要有几分希望的都要争取考上……”
“爸,你这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他们都当了爸爸妈妈,有家不像个家,工作累,工资低,现在要他们考大学那是成心给他们出难题!比如我,有那么高的心气考吗?考上了能一路顺利地读完吗?”父亲打断道:“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咬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这比把希望依赖在什么吕川叔叔身上靠谱多了!”由无话可说到有些话非说不可的周秉昆,此刻又无话可说了,他越听越明白,父亲内心里显然对他颇为失望,却又不便直言。如果不是哥哥和姐姐都考上北京大学,嫂子也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父亲也许对他不会有什么失望。如果吕川这个晚上没出现在自己家里,父亲也许还会对他这个小儿子的转正多少感到点儿欣慰,可哥哥姐姐同时考上了北大,同样是酱油厂工人的吕川即将从北京的名牌大学毕业,而且一下子成了朋友们的指望,便让父亲对他这个小儿子内心生出欲说还休的失望了。
秉昆觉得,父亲口口声声所说的“你们”其实是“你”。秉昆头脑里并没有太多朋友们那些想法,不过,谁不希望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将来成为有权力的人物呢?谁不希望好朋友的权力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起到比个人努力强大许多倍的作用呢?正如父亲对他这个小儿子既觉得有些话非说不可,不说如鲠在喉,他也是那样的。既然有话都不能直说,他懒得继续与父亲理论下去了。秉昆一转身往外便走。退了休的老建筑工人,光字片最受人尊敬的一家之主,重体力劳动榨干了身体却志气更高的老父亲周志刚,喉咙里发出一声呻吟般的哽咽,双手往脸上一捂,缓缓蹲下来。他无声地哭了……(节选自梁晓声《人世间》,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回答父亲问话时,秉昆内心充满了自己没考上大学的内疚之情,只能一连串地说“对”。B.父亲“弯着的腰背一动不动地弯了片刻才缓缓直起”,主要是因为父亲身体的伤病很严重。C.“你不了解我们”,这句话说明父亲对秉昆朋友们的不理解才是父子二人间最主要的矛盾。D.秉昆替父亲眼中“没志气”的朋友们进行辩护,其实也是在为有类似心理的自己进行辩护。
解析 A项,“秉昆内心充满了自己没考上大学的内疚之情”错误,秉昆一连串地说“对”,是对父亲问的问题的肯定回答。B项,“主要是因为父亲身体的伤病很严重”错误,结合“父亲那时已洗好抹布,正拧着。听了他的话以及那很大的响声,弯着的腰背一动不动地弯了片刻才缓缓直起,慢腾腾地把抹布搭在绳上”可知,主要是因为对秉昆的态度吃惊和气愤。C项,“这句话说明父亲对秉昆朋友们的不理解才是父子二人间最主要的矛盾”错误,结合“如果不是哥哥和姐姐都考上北京大学,嫂子也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父亲也许对他不会有什么失望。如果吕川这个晚上没出现在自己家里,父亲也许还会对他这个小儿子的转正多少感到点儿欣慰”可知,父子间最主要的矛盾是因为秉坤没考上大学,父亲对他很失望。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父亲反复擦桌子、洗抹布、拧抹布、晾抹布的文字,是对父亲复杂心理活动的外化描写。B.小说语言平易,多用白描却很传神。如“秉昆张张嘴,无话可说了”,写出了人物的欲言又止。C.小说善用对比,借助吕川、哥哥姐姐以及秉昆的朋友们的“成功”,反衬出秉昆人生的“失败”。D.小说结尾部分通过第三人称视角,全知全能地展示了秉昆的所思所想,叙事灵活,便于读者理解。解析 C项,“对比”“反衬出秉昆人生的‘失败’”错误,秉昆没考上大学并不能就说他人生是“失败”的,文章没有使用对比手法。
7.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故事发展,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4分)
解析 根据“你给我住口!”“爸,你这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父亲打断道”可知,秉坤和父亲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加剧矛盾冲突。根据“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这比把希望依赖在什么吕川叔叔身上靠谱多了!”“爸,你这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考上了能一路顺利地读完吗?”可知,对话中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了老父亲的自尊自立、儿子的委屈和愤懑不平。根据“以前是机会有限,如今不同了”可知,对话中自然呈现时代背景。根据“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哎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可知,有利于提升阅读体验,感受作品主旨的深情传递。
答案 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加剧矛盾冲突,如“你给我住口!”“父亲打断道……”②对话中凸显人物性格,老父亲的自尊自立、儿子的委屈和愤懑不平通过对话跃然纸上:“咬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爸,你这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③对话中自然呈现时代背景:以前机会有限,现在不同了。④有利于提升阅读体验,感受作品主旨的深情传递:“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
8.小说《人世间》封面上有一句话:“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解析 人间烟火:根据“秉昆一下子光火起来,顶撞道……”“你给我住口!”“同样是我们这样家庭的子女,……就你这辈子恐怕是进不了大学的门了”“朋友之间,……那样还不把那个朋友的人生给拖累垮了”可知,文章围绕“志气”的父子的家庭争执,话题涉及考大学、朋友互助等家常内容,展示那个时代普通百姓人家生活。道义担当:根据“朋友之间,……大家共同帮助一个有困难的朋友也是我竖大拇指支持的事”“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咬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可知,肯定友情,赞成朋友间的互助。人要直面现实,承担起自己这代人的责任。情怀热望:根据“但人的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有几分希望的都要争取考上……”可知,强调自立自强,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现状,时代在进步,人人都有机会,都要努力向上。
答案 ①人间烟火:一场围绕“志气”的父子的家庭争执,话题涉及考大学、朋友互助等家常内容,展示那个时代普通百姓人家生活。②道义担当:肯定友情,赞成朋友间的互助。人要直面现实,承担起自己这代人的责任。③情怀热望:强调自立自强,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现状,时代在进步,人人都有机会,都要努力向上。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0:观点评价与情境探究(创新考法) 学案(含答案)+ 课件,文件包含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40观点评价与情境探究创新考法共52张pptpptx、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40观点评价与情境探究创新考法含答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39:信息的筛选整合与比较(常规考法) 学案(含答案)+ 课件,文件包含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39信息的筛选整合与比较常规考法共60张pptpptx、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39信息的筛选整合与比较常规考法含答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36:信息筛选与文意理解(基础考法) 学案(含答案)+ 课件,文件包含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36信息筛选与文意理解基础考法共115张pptpptx、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36信息筛选与文意理解基础考法含答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