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4:分析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腔调(热点考法)学案(含答案)+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44 分析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腔调(热点考法)(共116张ppt).pptx
    • 学案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44 分析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腔调(热点考法)(含答案).DOCX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4:分析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腔调(热点考法)学案(含答案)+课件01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4:分析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腔调(热点考法)学案(含答案)+课件02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4:分析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腔调(热点考法)学案(含答案)+课件03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4:分析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腔调(热点考法)学案(含答案)+课件04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4:分析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腔调(热点考法)学案(含答案)+课件05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4:分析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腔调(热点考法)学案(含答案)+课件06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4:分析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腔调(热点考法)学案(含答案)+课件07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4:分析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腔调(热点考法)学案(含答案)+课件08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4:分析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腔调(热点考法)学案(含答案)+课件01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4:分析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腔调(热点考法)学案(含答案)+课件02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4:分析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腔调(热点考法)学案(含答案)+课件03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4:分析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腔调(热点考法)学案(含答案)+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4:分析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腔调(热点考法)学案(含答案)+课件,文件包含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44分析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腔调热点考法共116张pptpptx、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44分析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腔调热点考法含答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而不仅仅只是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相并列的表达方式。小说叙事艺术与情节手法有交叉重复之处,但从高考命题来看,把它单独独立出来复习十分必要。
    1.掌握小说叙事方面的知识,重点是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2.学会分析小说叙事的特点,并能够掌握答题要点。
    1.叙述视角(1)《百合花》有限视角、革命战士视角、女性视角。①有限视角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也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②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党的教育和领导使“我”自然具备了意识形态眼光。③女性视角决定了叙事重“细节”与“抒情”。(2)《变形记》全知视角、格里高尔的有限视角。①小说讲述主要情节时采用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拉开与读者的距离,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地叙述。②穿插运用格里高尔的视角,通过他去观察环境和他人,表现他本人的心理体验。这一视角聚焦于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让读者得以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这种有限视角获得真切的阅读感受。③两种视角同时并存,时而错落,时而叠合,贯串整个事件的叙述,带来一种奇妙的审美感受。
    (3)《祝福》①主视角(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②副视角(第三人称卫老婆子——全知视角)。③祥林嫂自己以及其他叙述者。a.采用叙事主人公和相关人物多语叙事的方式,连缀每段叙事的线索,这既能对整个事件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又能把主体事件的碎片缝合得天衣无缝,生动而完美地展现事件的原初形态。b.多语叙事的方式呈现出更强的立体感和多面性,使作品呈现多声部、多角度的叙事形态,“我”的声音逐渐隐没在多语叙事的声音中,其在主体事件中的位置也不断降低。
    c.文中“我”的作用:“我”是主要叙事者,叙述了“我”“回乡——离乡”的主要故事;“我”是作品的人物,表达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底层百姓既同情又无可奈何的主题。d.文中“卫老婆子”的作用:直接叙述和转述祥林嫂的故事,推动了故事的发展。(4)《大卫·科波菲尔》童年视角。①可以表现“我”的率真并让读者见到一个童工的真实遭遇。②弊端:受这一视角的身份限制,有些故事背景不是“我”能表达出来的。
    2.“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区别(1)全知视角:①了解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②洞察所有人物的心理及过去、现在和未来;③对所有人物随时随地进行情感判断和道德评价;④叙事者是局外人,控制读者情感,读者被动接受。(2)有限视角:①遮蔽作者意图,隐藏某些情节;②根据需要时而抒发感慨,发表见解;③叙事者是局内人,放纵读者情感,读者主动接受;④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去推理、判断和评价。
    3.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的注意点(1)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不可简单对应。第三人称主要是全知视角,也可能是有限视角。第二人称算不上叙述角度,虽然“你”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故事的叙述者却不是“你”,而是从“我”或“他”的角度看你,是从“我”或“他”的视角来讲故事。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而变化的。①人称变换:a.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b.从“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
    c.人称交叉: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②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多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叙述视角的转换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含量。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贾母及贾府中的重要人物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和心理感受来写的,而黛玉的外貌和风度则通过王熙凤、贾宝玉和众人的眼睛来观察。这样,每个人物的肖像就都具备一定的客观特征,又熔铸着叙述主体的感情烙印,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教考衔接] 1.《祝福》在叙述、谋篇上有何特点?
    【掌握解题通法】把握叙述视角(人称)“5角度”(1)这个“视角”人物本人的身份、性别、年龄、地位如何,他将怎样影响(决定)整个故事的叙述,以及为小说带来了怎样的氛围或情调。(2)这个“视角”人物有无自身的形象特点,他又给其他人物和主题带来怎样的作用。(3)这个“视角”人物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关系网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是中心人物还是次要人物。如是次要人物,那他对主要人物起着怎样的作用。(4)这个“视角”人物在叙事中的地位如何,他是讲述者(观察者),还是亲历者(见证者),或者是情节的推动者。(5)这个“视角”人物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以及他内心是如何想的,这些内容又将为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带来怎样的作用。
    [边练边悟] (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石门阵卞之琳“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扬扬,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骑了马,得意扬扬!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一路上——“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延安,1938年秋(有删改)
    1.(原创)本文在叙述上颇有特点,试从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 ①王生枝在给大伙儿讲故事时采用了“我”的口吻,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发表看法,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通过作者讲述一个人(王生枝)在讲故事,即故事套故事的形式来叙述,描述了小鬼子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更全面生动地刻画了侵略者的无耻、怯懦行为,同时也凸显出王生枝的形象特点;③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自由切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敌人的心惊胆战。
    [拓展训练]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解析 A项,“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后文的故事情节与王木匠“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并无关联。C项,“确有其人”错,“大致还不错”“门是用砖头堵的”“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说明王木匠所讲的故事大体是真实的,但也有个人加工的成分,所以是不是“确有其人”不能确定。D项,“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错,从原文最后一段看,他没有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不是因为追求手艺完美,而是因为国家正遭受日本侵略,社会生活不安定。
    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D项,“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错,小说的主题就是表现抗日战争中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一结构并不能使主题更加多元。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4.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解析 小说反复手法的运用,集中表现在王木匠对鬼子的描述上,具体如下:“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这五处反复,依次表现了鬼子嚣张进村而后遇挫最后败逃的情形,这样的讲述一方面突出表现了鬼子侵略的无耻贪婪,渲染了鬼子的可憎可鄙,从而更能激发人们保家卫国的热情。另一方面,这种一再反复的情节,舒缓了故事节奏,吊足了听众的胃口,激发了听众的好奇心。
    答案 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5.(原创)王木匠和胡老三都讲述了洪子店摆石门阵的故事,请简要分析二人故事的异同点。
    答案 ①相同点:叙述的都是一个名叫洪子店的小镇大摆石门阵吓退日本兵的故事。②不同点:王木匠以诸葛亮大摆八阵图的故事作为开头,取后半段砖门阵的故事,传奇化地讲述石门阵吓退鬼子兵的故事。在讲述中合理化描摹日本兵进村前后的心理活动。胡老三概略讲述一遍洪子店前半段故事,叙述更具客观性。与王木匠生动传奇、乐观的叙述形成对比,同时补充了王木匠故事的背景,使故事更加完整。
    一、第一人称“我”——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也叫“凡人视角”“内视角”)小说中的“我”有两种。1.非“主人公”型: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还可以是旁观者兼参与者。(1)旁观者:旁观者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思考。(2)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要考虑到“我”这个参与者的身份作用),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人物产生影响等。
    2.“主人公”型: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离。(1)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好处是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展开心理描写。不足是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2)分析“我”的作用、效果时还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见证者还是亲历者。如《百合花》中,小说通过“我”这一人物形象展开情节。“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采用第一人称使得小说真实亲切,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作者抒发感情,展开心理描写。“我”是故事的线索人物,“我”对通讯员感情和认识的不断变化、加深,使得小说富于节奏感。
    二、第二人称以与“你”对话的口吻叙述,拉近与表述对象的距离,亲切、自然,便于交流,增强感染力。如文章对牡丹花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杨柳》)
    三、第三人称“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也叫“上帝视角”“零视角”)。“他”,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他”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好处是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不足是叙述缺乏亲切感,使读者与小说产生距离。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不全是无限视角,也有有限视角——叙述者只是对某个人物无所不知,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如《哦,香雪》中,叙述者可以不受限制,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第三人称并不全是全知叙事,也可以插入有限叙事。本文中,作者由全知叙事转向由香雪这一人物的有限叙事。
    四、人称的交叉1.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2.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3.人称交叉的叙述方法,可以扬长避短,使叙述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如《变形记》中,小说讲述主要情节时采用全知的第三人称,从而拉开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地叙述。小说中穿插运用第一人称,通过格里高尔去观察环境和他人,去表现他本人的心理体验,这有利于聚焦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让读者得以深入体会格里高尔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这种有限的视角获得真切的阅读感受。
    [教考衔接] 2.《大卫·科波菲尔》节选部分,在叙述角度上有两个特点:一是采用第一人称“我”讲述故事,二是以“童年”的视角进行分析。请阅读小说,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1)分析小说以“我”为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作用。
    答案 ①小说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②小说以“我”的口吻叙述,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便于作者更直观地抒发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和认识。③“我”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④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拉近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走进小说主人公的世界,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2)分析小说以儿童视角进行叙述的利弊。
    答案 ①利:用儿童视角叙述,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只要“我”愿意,就可以随意吐露心声,即使有时候夸张了也会叫读者觉得是儿童率真的表现。本文的节选就是以“我”十岁时的经历为主,让读者见到了一个童工的真实遭遇,人物既真实又饱满。②弊:这种叙事角度也有它的劣势,主要表现为人物自身条件的限制。一般表现为年龄、性别、学识、性格、气质等方面。如果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叙事口吻或者格调与主人公身份错位,从而使小说的可信度不高。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长跪大别山(节选)曾 剑奶奶要死了,我给干爹打电话。干爹叮嘱过我,说一旦奶奶“快不行了”,一定告诉他。干爹是麻城人,早年闹革命来到红安(时称黄安)七里坪,结识了奶奶。据说革命时期,奶奶曾帮助过他,对他有恩,他认奶奶为干娘,叫她娘,干爹对我和奶奶好,总是给钱给物。关于他与奶奶的交情,我问过奶奶。奶奶说,没啥,没啥,然而,眼睛却潮润了。我知道这里面有秘密,不仅仅是奶奶帮过他那么简单,但奶奶不说,我也就不问。
    埋葬奶奶那天,干爹没有回武汉,他留了下来,为奶奶守孝。干爹说,孩子,我跟你讲奶奶的故事吧,你奶奶是个大人物,她了不起……1927年初冬,七里坪郊外,一股匪军三百余人,追赶着一个年轻人,领头的喊,他是头,抓活的,抓活的!领头的匪军大脑袋,大嘴咧开,活像一只站立起来的蛤蟆精。年轻人奔跑在七里坪镇狭窄的街道上,在街角拐弯处,一扇门突然打开,一个娇小的女人的身影探出来。当年轻人跑到她跟前时,那个女人的手,像一只鹰爪,死死地抓住他。这个女人就是我的奶奶。奶奶极快地将年轻人拽进屋,将他推进夹层墙藏起来。七里坪地处大别山南麓,这里群山环绕,匪患众多,不少人家有藏身的夹墙。
    很快,门外的脚步声洪水般逼近,继而远去,消失在幽长的街道。这时候,夹墙的门被打开,奶奶将年轻人拉出夹墙。奶奶对年轻人说,快,从后门走。年轻人率部队打回七里坪时才知道,那天他能逃脱敌人的追捕,并不仅仅是我奶奶家那堵夹墙。真正救他的,是我的二伯。他被我奶奶推进夹墙时,奶奶顺手摘下他的帽子,把它戴在我二伯的头上,奶奶让我二伯装扮成这个年轻的红军,向黑溪山飞奔,白腿子匪军在七里坪三里外的黑溪山追上了他,他们发现抓错了人,在黑溪沟畔杀害了他。干爹突然停止他的讲述,望着我,表情凝重。他说,孩子,那个被白军追杀的年轻人就是我。干爹处于极度的悲痛之中,他努力地控制情绪,想让自己平缓下来。但他没能够,他懊恼地说,我当时躲在夹墙里,并不知道外面发生的一切。
    干爹自己也是为了引开敌人,保护战友,跑上我家门前那长长的巷道的。那年,干爹带着中国工农红军鄂东军的一支,在七里坪一带秘密行动,为黄(安)麻(城)起义做准备。不久,干爹遭叛徒出卖,他和他的部队,被国民党民团和红枪会匪徒数千人围堵追杀。他为了保存实力,下令分散突围。他故意暴露自己的身份,引开敌人,以便更多红军突围,直至来七里坪,被奶奶救下。干爹从木兰山带着红军杀回七里坪时,是七天后的事。干爹说,那时,我二伯的尸首还挂在黑溪沟边的古松树上示众。干爹把我二伯的尸首运回来,埋在了我家后山坡。
    那段时间,我大伯为了生计,从七里坪倒水河放排,直下汉口。大伯回来后,听说他二弟的死,拿起砍刀,要去城里同白军拼命,是干爹拦住了他。干爹说,兄弟,现在给二子报仇,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时机不成熟,白送性命。我大伯低头不语,在那儿生闷气。干爹说,要不,你跟我干革命吧。我们的队伍人多,保准能给你兄弟报仇。大伯不敢做主,看一眼奶奶,奶奶说,去吧,跟着你大哥干革命。这个晚上,我的大伯拥有了一套军装、一杆长枪。这年冬天,黄麻起义的枪声打响,大伯战死黄安城。大伯留在这个世上的,只有我家山后他坟里的几件衣物,还有红安烈士陵园烈士墙上,他的名字。
    我忍不住哭出声来。奶奶太苦,奶奶太累,奶奶忍受着这么大的痛,却从来不说。她眼瞎了,可她不是哑巴。但多年来,她几乎把自己活成了哑巴。偶尔,我听她自言自语:黑溪山那么大,二子那么熟悉,咋没逃了呢?每天,太阳落山那一刻,奶奶打开后门,朝着后山坡儿子们的坟地张望,是她必有的举动。她是在唤儿回家。那场战争,惨烈啊,干爹说,黄麻起义胜利后,为了壮大队伍,干爹远赴麻城、光山、金寨等地,开辟新的根据地。出发前夜,他回到七里坪镇,辞别奶奶。那天,他见到了我爹,我爹那年才十六岁。我爹说要跟着干爹去战斗,干爹不让。干爹对我说,我怎么忍心呢?他是你奶奶唯一的亲人。
    又是奶奶站出来说话。奶奶说,大侄子,让他去吧,大娘有脚有手,还养活不了自个儿?等革命胜利了,你跟你兄弟一起回来,大娘给你熏野猪肉吃。干爹跪在奶奶面前,喊了奶奶一声娘,起身,抹着眼泪快步离去。我爹跟在干爹身后。我爹还是个孩子,干爹怕他出意外,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当干爹的警卫员。说是警卫员,其实是干爹在保护他,但到底还是出事了。干爹的部队遭遇敌人袭击,埋伏在路旁的敌人,突然从灌木丛中蹿出来,枪口对准干爹,情急之中,我爹飞身挡在干爹身前。我爹就这样牺牲在长征路上。干爹别无选择,只能就近掩埋我爹。干爹摘下了我爹脖子上的那只长命锁,他原本打算把它交给奶奶;见到奶奶,他又不忍心提及我爹的死,就把它留在自己的行军箱里。
    就是这只,这是你家的传家宝。干爹抚摸着我胸前的长命锁,深情而悲伤。他的眼泪再次涌出,他说,平儿,我没能保护好你爹,他那么年轻。他就死在我的怀里,他在我怀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孩子,你的爹,他是睁着眼死去的。他那么年轻,他不想死啊,可是为了我,他死了。干爹用他苍老的手背抹了一把泪,这次,他没掩饰他的哭泣。一九四九年后,干爹去寻找我爹的坟,希望请回他的骨殖,但没找到。在他记忆中的那片土地上,每一块山坳,都像是我爹牺牲的地方,仔细审视,似乎又不是。我爹那么年轻,就死了,那么我呢,我问干爹。干爹说,你是我的儿子。(有删改)
    6.[分析叙述人称(视角)的作用]小说的叙述人称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解题思维】第一步:精准审题。第一问考查叙述人称,第二问分析人称转换的好处作用。第二步:规范答题。首先,明确答题思路,本题应先分析运用了怎样的叙述人称,然后分析这样运用的好处。①采用第一人称的作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事件的过程,叙述者属于有限视角,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也便于抒情。
    ②采用第三人称的作用: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者处于全知视角,“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及行为进行解释和评价,能客观地展现革命英雄、支持革命的大别山群众英勇的斗争生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反映现实,自由灵活,充分展现当时的革命斗争生活;有利于人物(“干爹”)进行回忆、联想,展现革命英雄的精神世界,丰富小说的内容,使主题表达有力。第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 (1)特点: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错的方式。(2)好处:①干爹讲述故事是讲历史,“我”的转述重在“现在”,形成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方式,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叙事的曲折性,又丰富了小说的意蕴。②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对革命英雄、支持革命的大别山群众进行全方位地刻画,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主题更加深刻。
    [拓展训练]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D项,“叙事视角一仰视、一俯视”错误,本文的叙事视角是仰视,《祝福》的叙事视角是平视。
    A.小说用“蛤蟆精”“从灌木丛蹿出来”等词句描写匪军,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敌人的丑陋阴险,表达了叙述者鲜明的爱憎。B.文中叙述者用“那年”“那段时间”等提示语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因此小说叙写的故事虽然较多,但叙事清楚而有层次。C.小说关于黄麻起义、红军长征的叙述交代,为故事提供了真实的背景,反映了战争年代的风云变幻,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感。D.本文与《祝福》虽都用第一人称叙事,但本文中的“我”是孩子,《祝福》中的“我”是成人,叙事视角一仰视、一俯视。
    8.下列对文本最后三段在小说中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C项,“暗含着对‘我爹’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的赞美”过度解读。“每一块山坳,都像是我爹牺牲的地方”,是干爹寻找“我爹”的坟,却因为周围环境相似而找不到。
    A.“苍老的手背”与前文1927年的“年轻人”的叙述交代相照应,点明了小说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不同。B.写“干爹”不加掩饰的哭泣,表现了“干爹”讲述时的情绪变化,突出了“干爹”重情重义的形象特征。C.“每一块山坳,都像是我爹牺牲的地方”一句辞微旨远,暗含着对“我爹”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的赞美。D.“干爹说,你是我的儿子”一句照应前文关于“我爹”牺牲时还是个孩子的叙述,暗示了故事的曲折性。
    ★9.[分析叙事结构及作用]文本有着与鲁迅小说《祝福》类似的叙事结构,请简要说明文本的叙事结构并分析其对小说主题表现的好处。
    解析 本题先结合文本解释什么是“大故事”“小故事”,再分析这种结构对表现小说主题的好处。首先具体内容说明“大故事”和“小故事”分别指什么。在小说《祝福》中,“我”回老家过年是处于最外层的大故事;文本与之类似,也有一个处于最外层的“大故事”,即由“我”讲述的,关于“干爹”为“我”讲述革命故事的故事。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故事是处于“我”回老家过年的故事之中的小故事;文本与之类似的小故事是三兄弟为革命牺牲的故事,包含在“干爹”为“我”讲述的革命故事之中,是由“干爹”讲述并由“我”转述的。采用“大故事里面套小故事”的叙事结构,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主题表现、故事讲述、人物塑造等。本题应重点分析对“主题表现的好处”。学生应从文本既有“大故事”又有“小故事”的特点出发,归纳出“丰富小说题旨”这一结论,然后结合大、小故事的内容,归纳大、小故事各自表现的主题,以印证“丰富小说题旨”的结论。
    答案 (1)叙事结构:大故事里套着小故事。大故事是“干爹”为“我”讲述革命故事,通过“我”来叙述;小故事是三兄弟为革命牺牲的故事,是由“干爹”讲述并通过“我”转述的。(2)主题表现:丰富小说题旨。既能表现革命者英勇无畏、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和军民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团结伟力,还能融入感恩报答、铭记历史、传继家风等主题内涵。
    ★10.[分析叙述方式和作用]小说中“奶奶”的一生是怎样被完整地叙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解析 第一问:结合原文“埋葬奶奶那天,……你奶奶是个大人物,她了不起……”“年轻人奔跑在七里坪镇狭窄的街道上,……死死地抓住他”分析,可知奶奶当年的故事是通过“干爹”来讲述的。结合原文“我忍不住哭出声来。……二子那么熟悉,咋没逃了呢?”“每天,……是她必有的举动”“她是在唤儿回家”分析,可知奶奶晚年的生活细节是通过“我”的回忆来展现的。
    第二问:①从第4段到倒数第4段大部分是“干爹”的讲述,占据叙述的主要篇幅,突出奶奶对革命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形象,主次分明:奶奶冒着危险救了干爹,为了救干爹让二伯冒充干爹引开敌人的搜索,结果二子被杀,大伯也参加了革命,并英勇牺牲在战场上,连尸骨都未曾找到。从中可见奶奶很伟大。只有第1段“奶奶要死了,……一定告诉他”交代奶奶去世;第2段结尾部分“奶奶说,……我也就不问”,写奶奶从不说自己救人的事情;倒数第12、11段“奶奶太苦,……咋没逃了呢?”“每天,……是她必有的举动”“她是在唤儿回家”,通过语言和行为动作的细节描写展示奶奶失去两个儿子的痛苦和对亲人的深挚思念,得出答案②以“我”的回忆作为补充,展现了奶奶作为普通人的丧子之痛,丰富了人物形象,增强了感染力和真实感。
    答案 第一问:奶奶当年的故事是通过“干爹”来讲述的,奶奶晚年的生活细节是通过“我”的回忆来展现的。第二问:①“干爹”的讲述占据叙述的主要篇幅,突出奶奶对革命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形象,主次分明;②以“我”的回忆作为补充,展现了奶奶作为普通人的丧子之痛,丰富了人物形象,增强了感染力和真实感。
    一、概念内涵叙述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唯美、矫情、刚劲、阴冷、严肃都是一种叙述腔调。叙述人无论站在前台还是幕后,都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如巴金的激情、鲁迅的幽默深刻、余华的冷峻悲悯、芥川龙之介的深刻蕴藉。腔调,并不仅仅指语言,而且指作家营造的那样一种独特的氛围。叙述的腔调一旦确定之后,故事几乎是自己生成的。大家要注意一个关键词“氛围”,它其实就是一种话语环境,这个对作家来说是很重要的,是一个作家拥有辨识度的关键。有的作家营造出来的话语环境像小酒馆(太宰治),有的像咖啡屋(村上春树),有的像茶馆(老舍)等等。
    二、表现方式它有两种主要方式:1.讲述,就是叙述者时不时地到场亮相,他要告诉读者,这个故事是他讲的,他会对小说中的人与事加以一定的解释与判断,还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他对那些人与事的感情。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祝福》重“讲述”。《祝福》中的叙述者“我”在被濒死的祥林嫂问过有无灵魂和地狱之类的问题之后,良心上惶恐不安;同时对鲁镇的封闭落后及鲁四老爷的守旧无情有说不出的反感。所以小说中有大段的“我”对祥林嫂一生尤其是死亡的看法,有自我的省察,这些都揭示着小说的主题。2.显示,就是这个叙述者差不多完全消失在文字的背后,让读者在阅读时独自面对一段生活,面对一个人、一件事。这个不肯露面的叙述者,只是客观地将那些人与事呈现出来。课文《老人与海》基本是“显示”。海明威让圣地亚哥自己“显示”,对他的表现不作判断,表现得相对客观、冷静。
    二、主要作用在一篇小说里,通篇只用“讲述”或者只用“显示”都是不太可能的,一般是采取两者结合的方式。1.“讲述”与“显示”在同一篇小说中可两相结合,穿插使用。既能够展开故事的全貌,也便于作者阐述自己的观点,来对读者进行引导。2.既定的腔调在暗中控制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叙述腔调能够让作家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话语环境,让整个故事情节、人物发展随着腔调给定的逻辑往下走,有利于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等。3.用纯真的腔调看世界,会发现社会的很多矛盾;用批判的腔调叙述,会揭露社会矛盾下的丑恶。这样的腔调既表现了人物性格,也揭示了社会批判的主题。
    [教考衔接] 3.叙述腔调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请判断下面语段的叙述腔调。
    黄昏来时,她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下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边城》)
    答案 沈从文——纯净的唯美的叙述腔调。①风景与民俗构成了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背景,风景美、民俗美与人情美交相辉映,浑然一体。②富有意境美,自然景物与人事民俗的融合共同营造了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人物小记沙 汀在一条靠近城墙的小巷子里,在那尽头处的一排破房子当中,同着他的寡媳,和一个十岁上下、发育不全的孩子,老头子像一匹“地牛”似的生活着。他看不见天光,也看不见一切事物的面貌,白日和黑夜,在他是没有多大的分别的。人们叫他做“幺鸡”①。然而这可怜的眼睛的失职,虽然使得他一切日常的行动,都要仰仗他那从一群难民队里,用那种买卖鸡鸭时“过秤论斤”的方式买来的孙儿推动,这却并没有阻碍他对于银钱的爱好和辨认。当收到一块洋钱的时候,他总先用大指
    头去审查一下花边的匀称,然后拿两个指尖箝住适中的地方,放近挺直的胡须边吹一口,再送往耳朵上去。有时候碰见声誉恶劣的人,他尽可以再拿到口里去麻烦一下他的牙齿和舌头。至于铜元,不管是如何复杂和作弊,他只要在台子上摔几下,在手里过一过,就明明白白的了。他本不是这城里土生土长的人,十多年前,为了躲避土匪的麻烦,才从乡坝里搬来的。他的失明,也就正是这时期的事。在一个冬天的夜里,老头子的独生子被土匪们绑架去了。那头目起首是把嘴张得很大的,开口要一个足够使这个爱钱如命的人破产的大价。但直到把价目减低到十分之一了,老头子还是不动声色,也不看一看那可怜的媳妇脸上的眼泪。这一半是为了那儿子滥赌的恶习,一半是想用他那急死人的冷淡来等候一个更低的数目。但是在这样僵持了半年之后,那儿子被撕票了。
    他在这城里还没住上一年,便和一切需要“急钱”用的人弄熟识了。因为银子钱藏在床脚下固然不必担心老鼠小偷,可是终是不会生儿子的。他和他们的往来,就只为了放账。因为眼睛的关系,他倒并不注意那些麻烦的手续,他只须依靠他的记性就够了。他把一切放账的日期都归划在初一和十五。“今天十五呢。”他自言自语地说,于是便动口咒起他的媳妇来了,唠叨着她会搅晏了他的时间。“你这个娼妇,”老人咬着牙齿骂道,“叫你早点烧饭,你这个娼妇!……”他平常总是十分镇静的,但一到了这时候,他便要显得焦躁不安了。实际上,那些债务人是从没有躲开过他的。说起来也无从躲避,因为这全体都是些有职业的人:剃头师傅,鞋匠,提篮子的小贩,等等。没有职业的任何人的张罗,他只会简捷地回答一声:“没有!”便把两只手向袖管一插,偏过脸去,往椅靠上一躺,听便你是怎样伤心的赌咒,再也难得着他一个字的答复了。
    对于那些不守信用的人,他会纠缠着人不放,并且一点也不为观瞻作想地干嚷。在必要的时候,他还会扶着那给他牵路的孙儿,躺倒在泥地上去,拖住失信者的脚杆不放。“哟,还踢我呀!”他放开嗓子地嚷道,“好,我借钱都借错了呀!我是个瞎子,我是个残废人,——打死人哟!……”“你要起来呀。”那满脸锅烟的角色软化了。“起来吗?”但老头子继续拖住腿杆说,“有这样容易吗?我是个瞎子呀!”为了这一幕的轰传,在这城里,老头子成了个有名的人物了。“那个老瞎子你都惹得么?”人们都这样批评他。但在几个老年的人嘴里说来,这倒并不值得怎样惊奇。因为远在十多年前,他们便传说过他那值得铭记的品格了。虽然这是一件看来似乎平常的故事。
    那时候还没有反正②。为了一段山地的争执,他被铁绳子套了颈项,给一个差役看管起来了。他那时还不到四十岁。在僵持了一年之后,因为他那由遗传得来的尖刻和韧性,老头儿终于胜诉了。当他预先得到消息之后,他简直抓拿不住自己的感情了。那看管他的人,不住地打着呵欠。他忽地把两只袖管挪上手弯上去,秃头秃脑地说道:“妈的!买点肉吃了再说。”自从吃官司以来,他就没有见过油腥了。“好呀,我去买吧。”那一个立刻停止了呵欠。“不!……两个一道去不好么?”他想到翻悔,但终于被那时的胜利的心情战胜了。于是他便立刻走遍了那所有的屠架,用二指拨转着每一块猪肉细看。等到那些遍身油脂的角色说起冷言冷语来了,他才腻腻滞滞地把手伸入裤下,用那种明知道自己吃亏定了的口气说道:
    “天理良心,给我割四两来吧。”他又争执了两次添搭才买成功。于是一点不含糊,他亲身把肉切好,亲身煨在客栈里的小灶上了。当守着煮熟了的时候,他忽然搔了搔后脑勺子,红着脸叫那差役去代他买了一个小钱的胡椒。这胡椒是整的,没有磨细。他搁它在手心里用食指搅着看了看,然后望着他的伙伴,略带不快地问道:“怎么不买细末呢?”“你一个小钱——细末!”“这才是!……”
    他嘟哝着,面有难色地向四处张望,仿佛是在找寻一种适当的用具似的。末了,他拿那只空手的手臂擦了一下额头,便把胡椒吞进嘴里边去了。他赶快嚼了几下,这才直接吐进汤锅里去。他是一点也不含糊地给肉汤加上香料了。1934年8月(有删改)【注】 ①幺鸡:麻将牌中的一张,点子最小。这里是一个人的诨号,意谓作用不大。②反正:指辛亥革命前夕四川保路同志会起义。
    11.有学者评论沙汀小说中的“讽刺”,往往体现在“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特点中,请据此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解题思维】第一步:精准审题。本题考查小说的叙述腔调,答题指向分析“讽刺艺术”,具体特点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在文中找出具体表现并概括出运用的方法。第二步:读文筛选。首先理解沙汀小说中的“讽刺”的具体特点,“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大意是细节真实、生活化,不做刻意的夸饰,客观冷静。然后要从文本中找到体现这几个特点的地方,并联系到“讽刺”这一关键词来做分析。第三步:规范作答。斟酌文字,恰当用词,条理作答。
    答案 ①用典型的细节讽刺现实,不失反映现实的真意。如用典型语言“我是个瞎子”,来讽刺以弱者的名义来胁迫人的现象;用老头儿辨别洋钱的典型动作,讽刺动乱社会下人们对钱的痴迷。②以平凡的生活片段来进行讽刺,去除粉饰。小说选取若干生活片段,如老头儿咒骂媳妇,老头儿收取债务,在平凡朴实的片段中讽刺人物。③以客观冷峻的笔墨进行讽刺,不做作卖弄。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对现实的揭示,均是让其自我暴露,不倾泻主观情感,笔调冷峻客观,讽刺效果反而更加强烈。
    [拓展训练]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C项,目的并非是“想博得失信者的同情”,而是以弱者的身份来胁迫、讹诈失信者。
    A.小说开头的描写简洁凝练却又内容丰富,作者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交代了老头子的生活处境和社会地位。B.老头子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对银钱的辨认却极其在行,这一强烈的反差塑造了一个对银钱痴迷的市侩形象。C.老头子对付失信者,不顾体面地嚷道“我是个瞎子”,强调自己是“残废人”,目的就是想博得失信者的同情。D.小说的时代特征明显,“难民队”“洋钱”“反正”等细节透露出浓厚的时代气息,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
    13.关于小说后半部分叙述的“买肉吃”的故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D项,并非是以“几个老年的人”的视角来叙述的,而是以全知视角叙述的,也并不能因此就更客观真实。
    A.不详写“官司”的经过,重点写胜诉后买肉的情节,利于表现人物形象。B.老头子坚持亲自买肉、亲身做菜,在表面的慷慨中又可见极致的吝啬。C.这段故事相对完整细致,与前文简略的片段构成有详有略的行文布局。D.这部分经历是以“几个老年的人”的视角来叙述的,更显得客观真实。
    14.沙汀曾说:“如果人物选择错了,作品的思想和实际作用就会受到限制。”选择恰当的人物是小说创作的一个关键。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本文为何选择一个被称为“幺鸡”的“吝啬鬼”作为主人公。
    答案 ①“幺鸡”这一人物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幺鸡”意谓作用不大,主人公也没有出现姓名,利于引发读者思考普通人的生存状态。②“吝啬鬼”这一形象讽刺性强。借“吝啬鬼”可以深刻鲜明地讽刺当时社会上的阴险、爱钱如命的市侩形象。③这一形象具有启发性。通过吝啬鬼的形象,关联起残暴的土匪、腐朽的官府、衰败的社会经济等,以小见大,折射了一个时代的黑暗与落败。
    解析 根据题目中沙汀的话中“人物”“作品的思想和实际作用”这几个关键词来看,本题主要是要解答小说“人物”对体现小说“主题”的作用。故抓住老人这一人物形象的普遍性、讽刺性、启发性三个点,可以看出作者选择这一人物,对体现主题的深远意义。
    测 评 练 案(满分: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归去来韩少功很多人说过,他们有时第一次到了某个地方,却觉得那地方很眼熟,奇怪之余不知道是何原因。现在,我也得到这种体会。互相紧紧地挤靠在一起的民居房屋,厚实的石墙,开得又高又小的窗户……这一切居然越看越眼熟。见鬼,我到底来过这里没有呢?让我来测试一下吧:在油榨房边往左一折,也许可以看见一棵老树,银杏或者是樟树,已经被雷电劈死。片刻之后,预测竟然被证实!凉气突然从我的脚跟上升,直冲我的后脑。
    我一定没有来过这里,绝不可能。我脑子还管用。那么眼前的一切也许是在电影里看过?听朋友们说过?或是曾在梦中相遇……我慌慌地回忆着。更奇怪的是,山民们似乎都认识我。刚才我扎起裤脚探着石头过溪水时,一个汉子见我脚下溜溜滑滑,就从路边瓜地里拔出一根树枝,远远地丢给我,莫名其妙地露出一口黄牙,笑了笑。“来了?怕有上十年了吧?”“到屋里去坐吧,三贵在门前犁秧田。”他的屋在哪里?三贵又是谁?我糊涂了。我走上一个坡,几个女人在地坪中翻打豆荚。一位大嫂看到了我:“这不是马……”“马眼镜。”另一个提醒她。觉得这个名字好笑,她们都笑了。我很快察觉到,她们都把我错当成“马眼镜”。也许那家伙同我长得很像,也躲在眼镜片后面看人。
    他是什么人?我需要去设想和伪装他吗?从女人们的笑脸来看,我今天的吃和住是不成问题了,谢天谢地。当一个什么姓马的也不坏。回答关于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让女人们惊讶或惋惜一阵,不费多少气力。大嫂把我引进家里,端上油茶。“马知青【注】呵,我家公公他老是挂牵你,说你仁义,有天良。你给他的那件袄子,他穿了好几个冬天。他故了,我就把它改了条棉裤,满崽又穿……”屋里又进来一个乡亲。“马同志呵,哎哟哟,呵呀呀……何时来的?”我想说我根本不姓马,姓黄,叫黄治先,也不是来寻访故地的,只是进山来随便问问山货,做点生意。
    “还识得吾吧?吾叫艾八,一起种过田的,还同你去赶过肉的,记不记得?那次吾要安山神,你说是迷信,不让我敬香和念诀。结果还不是?野猪毛都没打到一根……”艾八搬出一个葫芦,向我大碗大碗敬酒,“你当夜校民师那阵发的书,吾还存着哩……对了,那个阳矮子究竟是不是你杀的?”阳矮子?我头盖骨乍地一紧,口腔也僵硬,连连摇头。我压根儿不姓马,也没见过什么阳矮子?“这就怪了,”见我否认,他似乎有点怀疑,又不无遗憾,“都说是你杀的。那家伙是条两头蛇,该杀!”我现在相信,我确实没有来过这里。
    晚饭做得很隆重。牛肉和猪肉都大模大样,神气十足。席间我继续充当马眼镜,应邀唱了几首歌,谈了些城里的故事,生意之事当然也在偷偷进行。我谈到了香米,他们根本不肯出价钱,简直是要白送。至于药材,今年药材好是好,但国家药材站统一收购,我果然没法插手。突然,一位老人进屋来,说他以前托我买过染布的颜料,欠了我两块多钱,现在是特意来还钱的,还请我明天去他家吃饭。饭后,山民们说什么也要我洗个澡。我怀疑这是不是当地的风俗,得装得很懂,很配合。在盛满热水的木桶里洗着洗着,我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好像这具身体很陌生,与我没有关系。他是谁?或者说我是谁?我蠢头蠢脑地也许想得太多了。
    ……巨大的月亮冒出来,寨子里的狗好像很吃惊,狺狺地叫唤。我踏着树影筛下的月光,踏着水藻浮萍似的圈圈点点,向村口的溪边走去。此情此景,使我猜测溪边应该坐着一个人。溪边老树下果然有人影。“是小马哥?”“是我!”我居然应答得并不慌张,“你……是谁?”“四妹子。”她突然沉默了,望着溪那边的水榨房,声音有些异样,“你为什么还要回来呢?为什么不忘记这个地方呢?吾姐好恨你……”我紧张地回望村里的灯光,有点想逃之夭夭。“对不起,我有很多事情不知道,也一直说不清楚……”
    “你傻呵?你疯呵?那天你为哪样要往她背篓里放苞谷呢?女儿家的背篓,能随便放东西么?她给了你一根头发,你也不晓得?你教她扎针……你还教她读书?你们城里人,是没情义的!”“你不要这样说。我……我不懂,不懂这里的规矩;我只是……想要她帮忙,让她背些苞谷。”“就是,就是!”她跺着脚,哭得更伤心了,“你要是早说一句话,事情也不会这样。吾姐已变成了一只鸟,天天在这里叫你。你听见没有?”月光下,我看见她的背脊在起伏,落下来的头发在抖动。树上确实有只鸟在叫唤:“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声音孤零零地射入高空,又忽悠悠飘入群山,坠入树林。
    我走了,我几乎像是潜逃,没给村里任何人告别。整个村寨莫名其妙地使我窒息,使我惊乱,使我似梦似醒,我必须逃走,一刻也不能耽误。走到山头上,我回头看了看,又见村口那棵死于雷电的老树,伸展的枯枝,像痉挛的手指,要在空中抓住什么。毫无疑问,手的主人在多年前倒下,变成了山脉,但它还在挣扎,永远地举起一只手。进了县城的旅社,我做了个梦,梦见我还在皱巴巴的山路上走着。不知为什么,这条路总是在延伸,似乎总也走不到头。我看看手腕上的日历表,已经走了一小时,一天,两天,三天……可脚下还是黄土路,长得令人绝望。
    我惊醒过来,最后向朋友挂了个长途电话。我本想问问他在牌桌上的战绩,一出口却成了帮四妹子打听卫生学校招生的事。朋友在电话里称我“黄治先”,我愕然,脑子里空空荡荡。是的,我眼下在县城一家小旅社里。过道里有一盏蚊虫扑绕的昏灯,有一排临时加床和疲倦的旅客们。就在我话筒之下,还有个呼呼打鼾的胖大脑袋。可是——这世界上还有个叫黄治先的人? 而这个黄治先就是我?我累了,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巨大的我了。妈妈!(原载于1985年6月的《上海文学》,有删改)【注】 知青:知识青年的简称。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一批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的年轻人响应国家号召,从城市到农村或农垦兵团去劳动和生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那股从脚跟上升而后直冲后脑的凉气,源自“我”初到某地感到毫无新意的庸常和乏味。B.虽然“我”自报姓名,但是山民们却只相信他们自己的眼睛,始终把“我”当成马眼镜。C.原本只是来问山货、做生意的“我”,在名、利、色等诱惑之下,欺骗山民后仓皇逃离。D.四妹子指责“我”,是因为她也以为“我”是马眼镜,且认为姐姐的悲剧与“我”有关。
    解析 A项,凉气源自初到某处竟越看越眼熟的惊讶和恐惧。B项,“我”曾打算但并未自报姓名,加之跟“马眼镜”长得实在太像了,故被误认。C项,进到山村后,“我”为了实际的利益,默认自己是马眼镜,有意无意地利用了村民对马眼镜的感情,但并没有什么名和色的诱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开篇,写“我”来到似曾相识的山村后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既营造了神秘氛围,又吊足了读者胃口。B.小说主要通过不同山民的语言描写,复原了马眼镜在山村里种田打猎、铲除恶人、举办夜校、教民扎针等生活片段,刻画出马眼镜善良、热情、有正义感的知青形象。C.小说采用较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写法,围绕中心事件,依照时间顺序,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并运用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D.小说构思巧妙,设置了今昔交织的两个时空:长得像马眼镜的“我”如今来到山村,感受细腻而真实;长得像“我”的马眼镜曾经来到山村,往事立体而丰富。解析 C项,小说的写法较为新颖,带有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的痕迹。
    ★3.请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方面的艺术特色。(4分)
    解析 从叙述的视角来看,本文以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叙事。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叫黄治先的“我”,神使鬼差地来到一个让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而整篇小说都以“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贯穿始终。从叙述的腔调上看,以“讲述”为主,如“我一定没有来过这里,绝不可能。……我慌慌地回忆着”“饭后,……很配合”“他是谁?……我蠢头蠢脑地也许想得太多了”等,同时又夹杂着叙述者的情感和判断。从叙述的节奏上看,有简约的概括叙述,如购买山货时的描写“我谈到了香米,他们根本不肯出价钱,简直是要白送”;也有丰盈的详细描写,如详细地描述了洗澡的情节“饭后,……与我没有关系”,小说叙述张弛有度,快慢相间,使得小说引人入胜。
    答案 ①在叙述的视角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叙事,通篇贯穿“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②在叙述腔调上,以“讲述”为主,夹杂着叙述者的情感和判断。③在叙述的速度上,有简约的概括叙述,也有丰盈的详细描写,叙述张弛有度,快慢相间,使得小说引人入胜。(若从叙述的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4.如何理解小说的最后一段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解析 这是一篇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寻根文学作品。作者所要表达的“归去来”其实是在“归去”的马眼镜和“归来”的黄治先之间、在梦幻般的过去和活生生的现实之间来回穿梭,在迷失和追寻之间苦苦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故“我”的累,主要源自精神方面的困扰和压力;“永远也走不出”则表明这种“累”对“我”影响之深刻和长久。在和那些自认为认识“我”的人聊的过程中,“我”慢慢知道了那个叫马眼镜的人当时在这儿当过民办教师,好像还因为拒绝过一个姑娘朦胧的爱情而导致了姑娘的不幸;他还和眼前的这个叫艾八的人一起打过猎;好像还杀了一个村里叫“阳矮子”的无赖,为此甚至坐过大牢。故“巨大的我”在这里是指山民群体记忆中的“我”,
    与真实的“我”形成巨大反差,使“我”感到惊乱和窒息。而人在遭遇不幸、遇到困难或者内心郁结痛苦的时候,呼喊“妈妈”是一种本能;“妈妈”这声呼喊,是“我”向生命母体的本能倾诉,更是对“文化母体”的自然回归,与小说标题遥相呼应。
    答案 ①“我”的累,主要源自精神方面的困扰和压力;②“永远也走不出”则表明这种“累”对“我”影响之深刻和长久;③“巨大的我”在这里是指山民群体记忆中的“我”,与真实的“我”形成巨大反差,使“我”感到惊乱和窒息;④“妈妈”这声呼喊,既是“我”向生命母体的本能倾诉,更是对“文化母体”的自然回归,与小说标题遥相呼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村野的火星(节选)王愿坚彭绍明醒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多时了。他真想再睡一会儿,哪怕打一个盹儿也好。这像头发一样披散着的、长长的榕树根,把人严严地罩住,又挡风又保密;这厚厚的树叶子又软又暖和……可是不行,时间实在不早了。他伸手从脖子上摸下一只蚂蚁,没有捏死,却把它轻轻地一弹,弹出老远,想道:倒亏它咬了我这一口,要不,还不知要睡到什么时候哩。他仰起头望望外面。林子里漆黑漆黑的,什么动静也没有。只有树梢头鸟巢里的鸟儿,大概为了挤紧些取暖,咕咕地叫两声,把几根枯枝抖落下来。风,轻轻地摇落败叶,晃着竹林,最后在林边上抓住了几片枯黄的草叶,像吹口哨似的,发出单调而又尖厉的响声。这声音使树林显得十分凄冷,使人更加心烦。
    他吃力地坐起身,把盖在身上的枯草、落叶轻轻地拨了拨,把那件单军衣穿好。他顺手掏了掏口袋,从里面抓出了半截生红薯,啃了两口,又半躺在地上,习惯性地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了听,然后从怀里掏出驳壳枪,扳开机头,用拇指把枪栓一顶,“唰”地推上了一颗红子。他关上保险,一手持枪,一手扶地,悄悄地爬出了树林。林子外面是一片空旷的田野。月亮,像被谁刮了一马勺,剩下个细细的牙儿贴在天上,沉静地盯着地面。他倚棵小树坐下,摸索着把伤口又扎了扎,把剩下的一点红薯塞进口里。他一面吃一面想:“要是和同志们在一起该多好!”可是队伍呢?他下意识地四下里望望,田野里是那么空旷、寂静,只有淡淡的月光把他干瘦的影子斜斜地投射在地面上。
    彭绍明开始这夜游的生活已经整整一个星期了。他是红三军团五师一个连队的通信员。长征的部队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以后,正兼程向湘水前进。他的连队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整个长征部队能安全渡过湘水,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敌人挡住。战斗是异常激烈的,敌人排炮密集地轰击着这个小小的山头,整连整营的白军集团冲锋。战士们拼死地坚持着,熬过了艰苦的一天。傍晚,阵地终于被敌人突破了,连队接到了立即撤出战斗的命令。可就在小彭向各排传达完命令、向连长报告的时候,两颗炮弹在他的身边炸开来,一阵昏黑,他失去了知觉。不知过了多久,他醒来了,朦胧中闻到一股刺鼻的血腥气味;睁眼一看,身旁是连的指导员,负了重伤,已是奄奄一息了。看见彭绍明醒过来,指导员强打起精神,把驳壳枪和两条子弹,以及一条满装银圆的米袋子递给了他。
    “好,把这些东西交给你。”他把彭绍明的共青团团证和自己的党证放在彭绍明手里,用力抓住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小彭,你记住:不管你走到哪里,你都是个少共团员,是革命的……”他又一连吐了两口血,话都含混不清了,“就……就是剩一滴血,也要为……人民……流!”说完,他手一松,闭上了眼睛。彭绍明含着眼泪,掩埋了自己的首长以后,带上战友的遗物和要求,沿着山石和丛林坚持着向西走。他原希望能赶上自己的部队,但当他走到江边上时,只见江岸上一片火把通明,敌人已经修好了被红军炸毁的浮桥,大队的国民党军队正急急忙忙地拥过江去。要想赶过这密密层层的追兵,赶上自己的部队,已经不可能了。
    他躲在一丛小树后面,望着那滔滔的江水和成群的敌兵,呆呆地坐着,思索着,直到天快亮了,他才拿定了主意:往回走,只要有一口气,也要回到苏区去!回到自己人中间,去进行斗争!从此,他走上了回头路。为了安全地通过这段白区,他不得不昼伏夜行:白天,他找个僻静的山坳、树丛躲藏起来,睡上一会儿;夜里,当路断人稀的时候他拄根大竹杖,一瘸一拐地赶路。渴了,到水塘里喝口生水,饿了,到收获过的红薯田里扒点剩下的红薯啃啃。就这么着,一天天、一步步地往东赶。
    这些,对于一个负了伤的、十七岁的娃娃说来,是够困难的,但都还能够忍受。最使他难耐的,还是这可怕的孤独。他是在红色政权下面长大的。过去,在童子团里,小朋友成群结队地在一起念书、劳动。参加了红军,又是在一个和乐的大家庭里,学习和战斗。而现在,却是一个人,披星戴月,踟蹰在这荒凉的郊野里。只到这时,他才深深地感到,一个人离开了同志们,离开了集体,是多么痛苦。这种对孤独的恐惧、对回到集体的热望,也成了他激励自己的力量。“走,快点走,多走一步就早一点赶到苏区,早一点见到自己的亲人!”……(1957年11月7日)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漆黑的林子、鸟叫声、风吹叶落之声,小说第二段环境描写所营造的氛围与彭绍明脱离大部队内心的感受相映衬。B.在彭绍明醒来后,小说插入了其身份介绍和“夜游生活”的背景,这既是故事发展的需要,也丰富了叙述艺术。C.连指导员这一形象出场不多却意义重大,其遗志成为彭绍明前进的动力,也成为他克服困难、最终成长的精神信仰。D.身处漆黑树林、遭遇战友牺牲、目睹敌军堵住过江之路,彭绍明回归大部队的渴望因恐惧而变得越来越迫切。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项,“恐惧”错,由“往回走,只要有一口气,也要回到苏区去!回到自己人中间,去进行斗争!”可知,彭绍明迫切渴望回到大部队是因为想继续战斗。
    6.本文节选自小说开端,假如后续部分以“在返回苏区路上”为情境,下列最能体现彭绍明作为革命的村野“火星”的情节是(  )(3分)
    A.在返回苏区的路上,彭绍明遇到了围追堵截的敌人,英勇奋战之后光荣牺牲。B.在返回苏区的路上,除了忍受肚子饿、身体受伤之外,彭绍明一路顺利抵达苏区。C.在返回苏区的路上,彭绍明路过一个敌军占领的村子,团结村民一起智勇抗敌。D.在返回苏区的路上,彭绍明正好遇到另一批“掉队”的战士,结伴顺利抵达苏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火星”代表的是革命的“希望”,“牺牲”的结局不能体现出这个含义。B项,“一路顺利”不符合当时的实际,且无法体现彭绍明对革命的忠诚和坚韧的品格。C项,表现彭绍明机智勇敢,体现他的成长,符合作为“火星”的特点。D项,“结伴顺利抵达”不符合当时的实际,且无法体现彭绍明对革命的忠诚和坚韧的品格。
    7.文本虽然只节选了小说的一部分,但彭绍明的形象却鲜活、真实,请从“少年”和“战士”两个角度简要分析。(4分)
    解析 ①“少年”的特征:“他一面吃一面想:‘要是和同志们在一起该多好!’”“最使他难耐的,还是这可怕的孤独”“只到这时,他才深深地感到,……‘走,快点走,多走一步就早一点赶到苏区,早一点见到自己的亲人!’”,面对孤独,恐惧、退缩,渴望亲人。②“战士”的特征:“他吃力地坐起身……悄悄地爬出了树林”“为了安全地通过这段白区,……一瘸一拐地赶路”,斗争经验丰富,孤身在野外生活,娴熟地运用武器,与白军周旋。答案 ①“少年”的特征:面对孤独,恐惧、退缩,渴望亲人。②“战士”的特征:斗争经验丰富,孤身在野外生活,娴熟地运用武器,与白军周旋。
    ★8.有学者评论王愿坚的小说:善于找到有别于他人的新的“独特的角度”。除人物形象独特外,本文中“独特的角度”还有哪些?请加以分析。(6分)
    解析 ①选材独特:小说描写了一个掉队的红军小战士彭绍明历尽艰辛想要回到苏区继续战斗的故事,文中细致展现了彭绍明的经历和内心活动。经历方面,侧重写他接受指导员的委托去追赶大部队,“彭绍明含着眼泪,……沿着山石和丛林坚持着向西走”,结果发现无法追赶上大部队了,“要想赶过这密密层层的追兵,赶上自己的部队,已经不可能了”,于是他决定回到苏区去,“直到天快亮了,……去进行斗争!”;这一路上他“昼伏夜行:……到收获过的红薯田里扒点剩下的红薯啃啃”;文章也展现了彭绍明的内心世界,“只到这时,……也成了他激励自己的力量”。总之,小说通过描写少年战士的经历和内心感受,表现革命战争星火燎原
    的宏大主题。②叙述方式独特,小说全部从彭绍明的视角展开叙述,如开头写他从睡梦中醒来,准备出发,“吃力地坐起身,……‘唰’地推上了一颗红子”;写他的回忆,“战斗是异常激烈的,……熬过了艰苦的一天”“彭绍明含着眼泪,……沿着山石和丛林坚持着向西走”;写他一路上的艰难,“他不得不昼伏夜行:……一瘸一拐地赶路”。总之,以少年战士的独特视角叙述故事,既展示其自身的成长,也借其视角传递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③情节推进独特:小说写了彭绍明细腻的内心世界,如前文“他原希望能赶上自己的部队……已经不可能了”“他躲在一丛小树后面,……去进行斗争!”,于是情节推进,写他如何赶路;后文“最使他难耐的,……也成了他激励自己的力量”,正是这力量激励他继续走下去。总之,人物内心的变化与“火星”燎原这个故事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情节发展。
    答案 ①选材独特:小说通过描写少年战士的经历和内心感受,表现革命战争星火燎原的宏大主题。②叙述方式独特:以少年战士的独特视角叙述故事,既展示其自身的成长,也借其视角传递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③情节推进独特:人物内心的变化与“火星”燎原这个故事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情节发展。
    相关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述视角及其作用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述视角及其作用 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叙述人称种类,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全知叙述,有限叙述,客观叙述,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的作用,第二人称叙述的作用,拉近读者距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叙事视角与叙述人称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叙事视角与叙述人称 课件,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上帝俯瞰”,《红楼梦》,《水浒传》,叙述者人物,内视角·教材链接,内视角·效果,主人公视角,见证人视角,外视角·课外链接,外视角·儿童视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3 赏析情节手法之叙述人称、叙述视角(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专题03 赏析情节手法之叙述人称、叙述视角(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题精讲,对点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4:分析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腔调(热点考法)学案(含答案)+课件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