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设计
展开设计说明
等值线图的阅读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前面的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因此,本节课设置“温故知新”环节,调动学生的旧知,迁移协助理解核心概念、读图方法。借助“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引导学生分别描述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征,进而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学习目标
1.知道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区域认知)
2.说出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地理实践力)
3.说出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地理实践力)
4.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阅读。
2.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难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问题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三、学习任务二
四、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气温和世界气温的分布。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北半球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或离地面约1.5米的阴影处,4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六、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降水 世界降水的分布 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动画视频、演示实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降水的含义和降水形成的条件;运用动画视频,对比主要降水类型;动手做模拟降水量的测量实验,熟悉降水量的测量过程。类比等高线、等温线的含义和判读,归纳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和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方法;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对比赤道与两极、中纬度大陆沿海与内陆、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两岸降水量多少,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通过判读、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某地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学习目标
1.说出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及降水的类型,区别是哪种降水类型。(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2.说出等降水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地理实践力)
3.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综合思维)
4.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1.判读等降水量分布图。
2.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出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难点:1.运用气温和降水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图。
2.依据图示说出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变化特点。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比较法、问题分析法、动手操作法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三、学习任务二
四、学习任务三
五、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降水、降水形成的条件以及主要降水类型。知道了降水量及测量;掌握了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并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判读、绘制,能够根据坐标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出示教材第86页两幅景观图,你们能否说出这两个地区1月的气温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
学生:是由于气温和降水量不同造成的。
教师: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分布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观察景观图片,明确气温和降水的差异造成世界各地不同的景观。
教师:新疆流传着一句话,那就是“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思考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自学教材87页内容和“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概念:气温指 的温度,常用 (℃)表示。
(2)气温的测定
①测量工具: 。
②测量时间:一般在北京时间 、 、 、 。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气温的概念和单位、气温的测定。
③阅读教材第87页图5-8“百叶箱与某天4次气温观测记录”是 。
学生:(1)空气 摄氏度
(2)①温度计 ②2时 8时 14时 20时 ③9.5℃
教师:思考当地气温在一天中、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判断一个地方的冷热程度,我们通常依据平均气温。气温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很大。
(1)气温日变化
人们最关注的是一天之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新疆今日最高气温是22℃,大约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是8℃,大约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是14℃。
气温日较差大,所以新疆会出现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景象。
(2)气温年变化
观测时
间(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10
-6
0
5
12
18
20
17
15
9
5
-3
上表是新疆某地12个月的气温数据,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气温的年较差是30℃。
让学生明确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并明确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结合等高线旧知认识等温线。
概念
等高线
等温线
把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
把温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
特点
同线等高,同图等距
同线等温,同图等距
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高度变化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高度变化越小
等温线越密集,温差越大;等温线越稀疏,温差越小
闭合等高线中心,数值向中心增大为山顶,数值向中心减小为盆地
闭合等温线,数值向中心增大为高温中心,数值向中心减小为低温中心
应用
在地图上,用等高线数值表示地面的高度,用等高线稀疏表示地面的起伏变化
通过温故知新环节,培养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教师:等温线图的读图方法。
一看等温线数值,二看等温线疏密,三看等温线延伸和递变方向。
活动一:探究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纬度因素)。判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气温分布特点。
教师: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出示判读的具体步骤:
(1)读图名、图例。
(2)描出20℃、10℃和0℃等温线,说出等温线的大致走向。(大致为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
(3)找出世界年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大洲。(非洲 南极洲)
(4)说出等值线数值的变化趋势。(数值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变小)
(5)归纳整体的分布规律。(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学生:按照要求观察、描画,描述变化趋势,归纳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总结: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1)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因为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逐渐减少。
(2)同纬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这是由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
(3)同纬度的陆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活动二:探究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海陆因素)。判读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描述气温分布特点。
教师:展示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学生:读北半球20℃等温线,发现20℃等温线在陆地与海洋交接处出现了大的弯曲,说明同纬度陆地和海洋气温不同。
总结: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海陆因素)
教师延伸:陆地温差大,海洋温差小;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
活动三:探究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地形地势因素)。判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描述气温分布特点。
1.画出北半球的10℃等温线,观察形状。
2.解释在亚洲陆地上为什么会出现巨大拐弯,这个地方是什么地形区。
讲解等温线的读图方法,培养学生提取和表达地理信息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描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
教师: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地形地势因素)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下降0.6℃。
教师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1.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纬度因素)
2.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海陆因素)
3.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地形地势因素)
活动四:探究南、北半球等温线弯曲差异。判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
教师:1.哪个半球的等温线比较平直,原因是什么?
2.南、北半球等温线有什么弯曲规律?
学生:1.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原因是南半球海洋面积比北半球大。(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
2.①读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北半球),冬季陆地气温低,等温线向南凸;海洋气温高,等温线向北凸。
②读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北半球),夏季陆地气温高,等温线向北凸;海洋气温低,等温线向南凸。
教师总结:等温线弯曲状况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可概括为南、北半球1月陆地等温线向南凸,7月陆地等温线向北凸。
师生共同小结,巩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通过析图,探究南、北半球等温线弯曲差异。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展示图片。降水多的地区和降水少的地区的景观有什么差异?降水多的季节和降水少的季节,有可能发生什么灾害?
观看图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1.降水的含义和降水形成的条件
教师:播放视频降水的形成。回答问题:什么是降水?降水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并形成降水。
教师:人工增雨是为降水提供哪个条件?(用干冰使空气温度下降)
学生:降水形成的重要条件是温度下降,而空气上升运动时,温度会下降。科学家依据降水形成过程中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种主要类型,如下表:
降水
类型
对流雨
地形雨
锋面雨
成因
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水
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
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迫“抬升”,冷却凝结而产生的降水
补充:对流雨主要出现在赤道附近,地形雨主要出现在山地迎风坡,锋面雨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活动频繁)。
教师:降水量是指一段时间内,雨水(或融化后的固体降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所积聚起来的水层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2.降水量的测量
教师: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重要的影响,那么我们如何测量降水量呢?阅读教材第91页“活动”,熟悉测量过程,以小组为单位,使用雨量器测量一次降雨的降水量(下雨时老师组织学生测量)。
学生展示测量过程:
(1)把雨量筒水平放置在相对开阔、较少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并准确记录降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2)在降雨结束后,要及时把储水瓶中的雨水倒入量杯中,量杯的读数就是这次降雨的降水量。
教师:现在常使用具有自动记录降水量功能的测量仪器,降水量的测量更加准确、便捷。
总结:测量出降水量后,把一个月内的降水量累加起来,得到的是月降水量;把一年内的降水量累加起来,得到的是年降水量。一个月多日的平均降水量为月平均降水量,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年平均降水量。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降水和降水形成的条件。
通过动手做模拟实验,熟悉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世界上不同地区降水的差异很大。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
1.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教师:展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学生:联系等高线、等温线的含义和判读方法,类比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和判读方法。
总结:把降水量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接起来就叫等降水量线。
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方法总结如下:一看数值(特别是极值),得出一地降水量的多少;二看疏密,判断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密大疏小);三看走向,了解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说明受海洋影响明显;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说明受地形影响明显)。
2.地球的“雨极”
教师:读教材第92页阅读资料“‘雨极’话雨”,或观看视频,了解世界“雨极”——乞拉朋齐的降水情况。
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乞拉朋齐的位置。
教师:补充世界上降水较少的地区的资料等。
教师:乞拉朋齐为什么会成为地球的“雨极”呢?
学生: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迎风坡,多地形雨。
3.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哪里降水多?简单分析原因。
学生: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多对流雨;两极地区终年严寒,空气下沉,降水少。
教师:亚欧大陆中纬度沿海与内地哪里降水多?
学生: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因为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水汽多,降水多;内陆地区距海洋远,空气干燥,降水少。
教师: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两岸哪里降水多?
学生: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教师:列表比较下列地区降水量差异。
比较内容
降水量(多/少)
赤道地区
多
两极地区
少
中纬度大陆沿海
多
中纬度大陆内部
少
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
少
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
多
总结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类比等高线、等温线的含义和判读,归纳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和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方法。
通过阅读地图、自主学习,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呈现世界不同地点植被景观和服装图片。各地气候千差万别,我们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各地的气候特征呢?
1.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通常有表格法、坐标图法和等值线法等。其中,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是最常用的气候资料坐标图。
2.气候资料图的判读
教师:解析坐标图的判读方法。
1.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7月平均气温高,1月平均气温低,为北半球陆地;1月平均气温高,7月平均气温低,为南半球陆地。
2.坐标图含义
3.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1)根据美国洛杉矶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表,绘制洛杉矶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
(2)根据所绘的图像,说出洛杉矶的气温和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主要特点。
教师:通常,月平均气温低于0 ℃,可以说“寒冷”;大于20 ℃,可以说“高温”“炎热”;0 ℃到20 ℃,可以说“温和”“温暖”。月降水量高于100毫米,可以说“多雨”;50毫米左右,可以说“湿润”;低于20毫米,可以说“少雨”;几乎无雨,可以说“干燥”。
学生:观察自己所绘制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描述其气候特征。
总结: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调动学生的直观感受,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习用地理的思维思考生活中的现象。
初中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dl/tb_c405264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教案设计</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讲授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dl/tb_c405264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讲授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五章 世界的气候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dl/tb_c405264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五章 世界的气候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精品教案</a>,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