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五章 世界的气候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
展开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太阳直射与斜射的演示实验,得出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大小,导致地面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不同。而地球具有球状的表面,在同一天,南北方不同纬度的地方,正午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不同,地面获得太阳光热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少,气温降低。结合地球的公转、五带的划分,不同纬度带,气候差异明显。通过海陆温度变化差异的演示实验,得出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冬夏气温不同。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通过回顾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可以得出结论。
学习目标
1.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太阳直射与斜射下地面所获光热”,说出太阳直射与斜射下太阳辐射强弱的差异。(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说明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说明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演示实验法、问题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三、学习任务二
四、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纬度位置对气温的影响、纬度位置对降水的影响;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海陆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六、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地形地势与气候 人类活动与气候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采用问题解析法,观看景观图片、地图,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通过学生课前分小组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小组内合作探究,展示完成。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综合思维)
2.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正确的环境观念。(人地协调观)
3.综合分析影响一个地区气候的主要因素,并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重点难点
重点:1.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计算法、问题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三、学习任务二
四、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地形地势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地形影响气温,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同纬度山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地形影响降水,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人类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会破坏高空臭氧层;在城市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六、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近几年,去海南过冬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时尚风向标,尤其受到北方地区中老年人的青睐。这样组团去海南过冬的老人群体被称为“候鸟老人”。你们知道“候鸟老人”去海南过冬的原因吗?
创新情境“候鸟老人”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分组完成教材第94页“发现”中的实验,检查每个小组实验的结果。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
结论:同等条件下,直射获得的太阳光热多,斜射获得的太阳光热少。
教师:用手电筒按照不同的角度照射墙壁。先直射,后斜射,引导学生观察墙壁上光线的明亮程度。
学生:墙面上光照明亮程度不同。直射时,光束明亮而集中;斜射时,光束分散而暗淡。
教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差异?
学生:手电筒照射墙壁的角度不同。
太阳距离地球十分遥远,而且体积非常巨大,因而它照射到地球上的光线,可以看成几乎是平行的。
教师:如果地球表面不是球面,而是一个平面,A、B、C三地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会有不同吗?
学生:不会。
教师: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A、B两处中哪一处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大?哪一处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多?
学生:A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大,A处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多。
结论:1.地球具有球状的表面,在同一天,南北方不同纬度的地方,正午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往往不同。
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辐射最强。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加,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越来越小,一定面积的地表所吸收的太阳辐射也逐渐减少。因而,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
通过实验,学生直观感受直射和斜射对太阳光热的影响,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以平面和球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情况进行对比,可以更直观理解全球各地同一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不同。
教师:在希腊语中,“气候”一词原意为倾斜,指的是由于太阳对地面的投射角度不同而造成各地冷暖的差异。议一议,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这和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夏季温度高,是因为夏季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大;冬季温度低,是因为冬季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小。
教师: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成一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因此,不同纬度地区气候特征不同。
教师:自主学习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1.根据 ,以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 、是否有 现象,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
2.结合所学知识和图5-21“地球五带示意”完成下表。
五带名称
范围
太阳直射情况
极昼和极夜情况
气候特征
热带
南、北温带
南、北寒带
学生:
1.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垂直照射 极昼和极夜
2.
五带名称
范围
太阳直
射情况
极昼和极
夜现象
气候特征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有
无
终年高温
南、北温带
回归线与极圈之间
无
无
四季变化明显
南、北寒带
极圈与极点之间
无
有
终年寒冷
总结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五带的划分和特征,进一步理解纬度位置对气温的影响。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每年夏天,人们常去海边避暑,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7页活动,做演示实验。
第一,一个烧杯盛入3/4杯水,另一个烧杯放入同质量的干沙土,在2个烧杯各插入1支温度计,记录下温度计的读数。
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水和沙土同样接受太阳光热的情况下,升温和降温的幅度是不一样的。
第二,将2个烧杯同时移到太阳下照射两个小时,记录下两个烧杯温度计的读数。
第三,把2个烧杯同时移入室内两个小时,观察并记录下两个烧杯温度计读数。
结论:同等条件下,水比沙土升温慢,降温也慢。
总结: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海洋表面和陆地表面温度的变化有很大的不同。纬度相同的地方,在夏季,海洋上气温低些,陆地上气温高些;在冬季,陆地上气温低些,海洋上气温高些;由沿海到内陆,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
教师:夏天,为什么人们走在水里感觉凉爽,而走在沙子里感觉烫脚?
学生:夏季,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同纬度地区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因此,在夏天人们走在水里感觉凉爽。
拓展:大陆性指的是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降水少且集中于夏季,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大。海洋性指的是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小。降水较多,分布较均匀,雨季较长。
一般来说,一年中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月份分别出现在7月、1月,而海洋则分别出现在8月、2月。
教师:完成教材第97页活动。
1.观察欧洲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发生了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
2.读欧洲西部5个城市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布,自西向东,气温年较差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1.欧洲自西向东民居墙壁厚度越来越厚,因为冬季气温越来越低。
2.自西向东气温年较差渐大。
结论:靠近海洋的地方受海洋影响明显,升温慢、降温慢;距离海洋远的地方受海洋影响很小或不受海洋影响,升温快、降温快。即自西向东距海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强,导致气温年较差增大。
教师:在世界降水量分布中,中纬度地区的降水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总结:一般来说,沿海且受到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通常比较湿润,远离海洋的内陆和近海但受不到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少。
通过回顾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总结海陆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人们常说,“山前桃花山后雪”,这说明哪种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问题式导入,开门见山。
1.阳坡与阴坡对气温的影响
教师:同学们知道山的阴坡(北坡)和阳坡(南坡)的植被有什么差异吗?
学生:阳坡(南坡)植被稀疏,阴坡(北坡)植被茂密。
总结:阳坡温度高;阴坡温度低,蒸发量少,水分条件好一些,植被比较茂密。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教师:展示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的景观图。根据景观图推断,西侧降水多还是东侧降水多?
学生:山脉的迎风坡“拦截”了大量水汽,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因此西侧降水多,形成湿润景观。背风坡降水少,形成荒漠景观。
3.地势对气温的影响
教师: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地处赤道地区,山顶上终年积雪,被称为“赤道雪峰”,形成赤道奇观。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气温随着地势的增高而降低。
教师:峨眉山山顶气温为12℃,重庆市气温为28℃,峨眉山比重庆约高出2 800米,气温低于重庆多少度?能不能据此计算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多少度?
学生:海拔相差2800米,气温相差16℃。即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
课后拓展:完成教材第99页活动第2题,明确各因素在不同区域尺度中的作用。
教师: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深刻影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结合生活体验,分析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展示、补充,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正确的环境观念。
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分组展示。
1组:人类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以使局部地区气候有所改善。
2组:如果过度砍伐森林,则可能使当地气候恶化。
3组:城市的热岛效应。
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城市,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1)中心城区的气温往往比郊区高,风速比郊区小。
(2)中心城区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云增多。
4组:温室效应。
(1)原因:近几十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发生。
(2)危害:导致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岛屿,极地动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拥挤,还易造成旱涝等灾害频繁,土地沙漠化面积增大等。
(3)措施:倡导“低碳生活”,控制、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5组:臭氧层破坏。
原因: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破坏高空的臭氧层。
危害: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进而危及人类健康。
总结: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如热带地区民居屋顶坡度大,注意通风散热;寒带地区民居墙体厚、门窗小等。
(2)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显著。
(3)气候异常变化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从而产生灾害。如全球变暖导致沿海地区的低地被淹没。
初中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dl/tb_c405264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第2课时教案</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讲授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a href="/dl/tb_c405264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讲授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五章 世界的气候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精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dl/tb_c405264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五章 世界的气候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精品教学设计</a>,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