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课时评价作业(十三)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74277/0-172678829149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课时评价作业(十三)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74277/0-172678829160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课时评价作业(十三)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74277/0-172678829164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时评价作业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课时评价作业(十三)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课时评价作业(十三)含答案,共9页。
课时评价作业(十三)(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一百多亿年前的一个时空奇点大爆炸而产生的。在这个时空奇点,目前所知的物理理论都不适用。但这个理论产生了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并非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② ,提出了一个新的宇宙模型——火劫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宇宙创生是周期性的。从一开始对大爆炸时空奇点③ 到提出周而复始的火劫模型,科学家取得了不小的理论进展。但这个模型面临着很多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科学家又提出了反弹学说。这个理论可以解决宇宙大爆炸理论所面临的初始条件的疑难。反弹学说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宇宙大爆炸学说所取得的成果,而且避开了会让所有物理理论失效的时空奇点问题。科学家发现,真正要揭开宇宙形成之谜,就要找到宇宙开端大爆炸产生的原始引力波,遗憾的是,原始引力波至今没有被观测到。为了填补这个空白,中国科学家④ 。中国科学院提出了“阿里计划”,即阿里原始引力波探测实验。 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起源的奥秘,提出了很多假说。( )。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国的物理学家将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我们也相信,宇宙起源之谜终将被解开。1.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解析:第①处,语境中用了否定句式,指不是没有漏洞,不是指不完美,可填“无懈可击”一类的词。第②处,结合前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后面“提出了一个新的……”科学家一直在思考,可填“苦思冥想”一类的词。第③处,语境强调没有计策、办法,可填“一筹莫展”一类的词。第④处,语境指应该做的事,应积极主动去做,可填“当仁不让”一类的词。答案:(示例)①无懈可击 ②苦思冥想 ③一筹莫展 ④当仁不让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新的宇宙模型——火劫模型”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在山穷水尽的境遇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B.“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C.红丝带——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标志,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患者、感染者的关心,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D.“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解析:C项中的破折号和例句中的破折号都标示解释说明。A项,破折号标示总结上文;B项,破折号标示话题的转换;D项,破折号标示话语的中断。答案:C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但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B.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但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C.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但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D.理论预言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但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解析:“理论预言”紧接上文“假说”,“世界科学家”与下文“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国的物理学家”衔接紧密。“经历漫长的科学实证”与“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衔接紧密。答案:D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材料一 从2002年4月《科学》杂志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2017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称赞我国水稻研究,说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的呢?与今天人们更加关心健康不同,用“7%的耕地能否养活22%的人口”,也就是粮食安全,是20世纪的中国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1994年,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回国后不久,他从拟南芥的研究转向了水稻的研究。提起这一转变,他说,这是为了和当时国家的需求相契合。随后同样回国到遗传所工作的储成才和傅向东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年,中国联合研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机理,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职业化的育种工作由来已久,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傅向东说。虽然与育种家合作,创制优质水稻品种,但储成才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基础研究常常需要耐心,研究结果的产生需要积累。就拿他认为自己“最有用”的一项关于粳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来说,前前后后也经历不少时间。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关于“稻瘟病”的研究,从开始到成绩的取得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摘编自邸利会《中国水稻研究缘何引领世界》,2017年7月28日《科技日报》)材料二 北京时间4月26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报道了“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导,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水稻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摘编自常理《设计水稻不再是梦》,2018年4月29日《经济日报》)材料三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此命名。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3000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朝鲜、日本。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是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9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研究人员再次挑选出453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显然,未来需要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结论。(摘编自张田勘《基因和化石结合探寻水稻起源》,2018年5月17日《光明日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联合研究组顺利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科学》杂志对此进行了相关的介绍。B.“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种的培育。C.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志康认为,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一个开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新的成就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D.中国科学家对基本可以代表全球水稻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解析:D项,“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错误,材料三说的是中国研究人员“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假说”并不是确定结论。答案:D5.下列关于“中国水稻研究走向卓越”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一大批学者为了国家需求决心投入水稻研究,为我国水稻研究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B.水稻具有基因组较小和容易转化等自身的一些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研究行列,科学家群体扩大,壮大了水稻研究的力量。C.水稻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作物机理,在各有侧重的研究基础上有机结合,推动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层楼。D.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基础研究领域很有科研耐心,强调基础研究,注重积累,花费时间较多,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解析:D项,“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错误,材料一说的是“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答案:D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到主导国际16家单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B.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认识,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C.中国科学院的考古学家们在浙江龙游荷花山遗址发现的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叶片和稻壳,有利于证明我国是水稻起源地和驯化地。D.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临的课题。解析:B项,“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错误,材料三只说中国研究人员“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并未说结果如何。答案:B7.为什么中国要夺回对水稻命名的话语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①日本学者“印度型”“日本型”的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②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进行的,水稻的推广种植是由中国传到其他国家的。8.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材料一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并分析了原因;材料二侧重报道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材料三侧重报道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