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二年级上册树之歌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二年级上册树之歌第二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树之歌》优质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棉、杉、化、桂”4个字,会写“杨树、树叶”等8个词语。
2.背诵课文。
3.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杨 壮 桐 枫 松 柏
杨树 壮大 梧桐 手掌 松柏 枫叶 披绿装
让学生尝试根据提示的词语背诵课文前半部分,回顾上节课讲到的知识点。
二、学习儿歌后两句,随文识字
1.出示儿歌第三句以及木棉和桦树的图片,学生看图读第三句,领会南北方的不同。
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1)提问:南方和北疆气候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同学们说的真棒!木棉喜暖,桦树耐寒,它们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南方气候温暖,北方气候寒冷。
(2)指导认读“耐”。
①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字形:而+寸=耐。
②理解字义,拓展运用:“耐”就是忍得住,受得住。“耐寒”就是忍受得住寒冷。“耐”还能组什么词?(耐劳、耐用、耐心、耐力……)
(2)指导认读“守”。
分析“守”的字形,理解字义:宝字盖的字一般和家有关,“寸”可组词“寸步不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像看家一样寸步不离地守卫着就是“守”的意思。
(3)指导认读“疆”。
字理识字认识“疆”:指事字,从土,从弓,从畺。“疆”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弓”字和一个“土”字,表示以弓来丈量土地。“畺”三横两田表示田之间的疆域界限。“疆”的本义为田界。
2.出示儿歌第四句以及银杏、水杉和金桂的图片,学生看图读句子。
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1)指名读:这句话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预设:“活化石、金桂”。
(2)引导理解“活化石”。
①出示图片理解“化石”,教师点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就是“化石”。化石历史久远,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提问:想一想“化”还可以组哪些词?(文化、变化、绿化、美化)
②教师出示银杏和水杉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理解“活化石”:猜一猜,银杏和水杉为什么叫“活化石”?
预设:它们生长历史久远。
点拨补充:银杏最早出现于3亿多年前的石炭纪,水杉最早出现于2亿年前的白垩纪。就是说恐龙出现的时候已经有银杏和水杉了,难怪它们被称为“活化石”。
(3)组织讨论:小组研究一下“金桂”是指什么?(桂花开花呈金黄色,因此叫金桂。)
3.背诵指导。
(1)出示儿歌后两句:
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①记忆树木:木棉、桦树、银杏、水杉、金桂。
②记忆特点:喜暖、耐寒、活化石、满院香。
③尝试背诵。
(2)出示整首儿歌,学生填写空格处。
( )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 )。( )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 )。
( )喜暖在南方,( )耐寒守北疆。银杏水杉( ),( )开花满院香。
三、指导书写“棉、衫、化、桂”
1.指导书写“棉”字。
教师范写,提示要点:“棉”字左窄右宽,顶部左右齐平,“帛”上小下大,“巾”首笔竖落在竖中线上。
学生练写,展评。
2.指导书写“杉”字。
教师范写,提示要点:“杉”字左右宽窄相当,顶部“木”高,底部“彡”低,三撇等距,起笔撇上下对齐,第三横最长,撇尖过竖中线,穿插到“木”下。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杉”的形近字有哪些?(形、彩)
3.指导书写“化”字。
教师范写,提示要点:左窄右宽,左右等高,竖弯钩起笔于竖中线,与撇相交于田字格中心。
学生描红一个,师生改评,再练写两个。
4.指导书写“桂”字。
教师范写,提示要点:左窄右宽,顶部左右齐平,右半部分的“圭”由两个“土”组成,分写横中线上下,第二横落在横中线上。
学生练写,展评。
提问:“桂”的形近字有哪些?(蛙、娃)
四、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1.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首儿歌,我们通过学习儿歌,认识词语,并了解了11种树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喜爱之情。
2.拓展延伸,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词语和谚语。
(1)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词语。
教师出示与树木有关的两组词语,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①泡桐 白桦 云杉 翠柏
②桂花 枫叶 松子 白果
教师点拨:第①组是树木的名称,第②组是与树有关的花叶、果实。
(2)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谚语。
教师出示与树木有关的谚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
学生读一读,想想下面几句话的意思。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解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年的时间可以培育一棵树木,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培育一个人才。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指树虽然高达千丈,但落叶还是要回到根里。比喻离开故乡多时,最后还是要返回故里。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树没有根就不能生长,人没有志向就不会成功。
2.课堂演练。
3.课后作业。
(1)背诵《树之歌》,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教学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同时在了解了生字的基础上,再结合树木图片让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树木的特点。
课堂上,我也重视对学生背诵的指导,先讲解一些背诵技巧,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背诵,再通过其他各种形式的背诵加强学生的记忆,大部分学生能当堂把这首儿歌背诵出来。当然课堂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对生字书写的指导还不太够,少数学生把“桂”和“挂”两个字混淆了,部分学生在写“松”字时不够规范,右边的“公”撇和捺的位置关系不对,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加强生字书写方面的指导。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统编版(2024)2 i u 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一年级上册(2024)1 a o e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2 树之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温故知新,导入新课,研读课文,重点探究,指导背诵,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