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苏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节 走进生物学实验室课文内容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苏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节 走进生物学实验室课文内容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考你,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显微镜的出现及其发展对科学家观察和研究生物起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显微镜功能的不断完善,科学家用显微镜广泛地观察和研究了各种生物,科学研究进入微观领域。
罗伯特·胡克(英)发明的能够放大140倍的显微镜
罗伯特·胡克观察到的细胞
20世纪30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放大倍数可达几十万倍
显微镜的照明部分作用:调节穿过通 光孔的光线
显微镜的照明部分作用:反射光线有平面镜、凹面镜(汇聚光线,增加光亮)
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作用:调焦升降镜筒 逆时针旋转上升镜筒 顺时针旋转下降镜筒
显微镜的光学部分作用:放大物像镜头上标有放大倍数
显微镜的光学部分作用: 放大物象镜头上标有放大倍数 低倍物镜、高倍物镜
显微镜的机械部分作用:安放和转换 物镜镜头
二、目镜、物镜的比较及放大倍数的计算
无螺纹,其放大倍数随长度的增加而减小
有螺纹,其放大倍数随长度的增加而增大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使用中低倍镜和高倍镜的规律特点
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不要用手扳物镜!)
选择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选择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1)将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 压片夹压住,使标本正对通 光孔的中心。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大约0.5厘米。
(3)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 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 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记录下你们所看到的物像!
1、观察完毕,先提升镜筒,取下玻片标本。2、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如需擦拭镜头必须 使用擦镜纸。3、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偏离通光孔,再将镜筒缓缓下 降到最低处。4、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1、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2、转动转换器时是手指放在转换器的边缘转动,不要用手指掰着 物镜转动。
3、对光完成后不能再动反光镜。
4、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观察时,两眼要同时睁开。
5、不能用手或布直接擦拭目镜和物镜,必须使用擦镜纸。
小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轻拿轻放,并略偏左;
1、转动转换器,使镜头、镜筒和通光孔成一直线;
2、根据光线强弱,调节反光镜和遮光器(光圈)
1、先提升镜筒,取下玻片标本
2、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镜头必须用擦镜纸)
3、对焦——调粗细准焦螺旋
1、放置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央
3、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偏离通光孔,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
4、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
考试时把试卷倒过来看,观察到的图就是实际的图。不论图有多复杂,都能解决问题
如图圆圈中为显微镜视野下见到的图案,实际的图案应该是哪个? ( )
偏向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
标本偏移,怎样调整至视野中心
观察写在不透明纸上的的“上”字
光线不能通过不透明纸进入镜筒,所以看不到物象
只能观察被光穿透的物体
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越少,视野越暗 (由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视野变暗)
1、大家观察到的物像是怎样的呢?
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2、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 使物像居中?
3、用镊子将一只死蚂蚁,或将一根头发放在载玻片的正 中央可否观察到它们的内部结构?
1、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 ,为什么?
答:下降镜筒时,眼睛必须注视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 以避免物镜压碎玻片标本。
2、请说出你看清玻片标本上的“上”字时,光线在显微镜中经 过的路线。
答:光线要经过反光镜的反射,通过光圈、通光孔、标本、物镜、 镜筒、目镜,最后进入人眼。
3、几个同学围看一台显微镜时,视野有时会变暗,这是为什么?
答:周围的同学遮挡了进入反光镜的光线
(3)观察时,用一只眼看着目镜,另一只眼睁开的目的是 便于画图。
(4)当光线较暗时,用反光镜的凹面来对光。
(2)用显微镜观察英文字母“p”看到的物像是“b”
判断下列关于使用显微镜的说法是否正确。
(1)对光完成的标志是要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例:如果显微镜视野中有一个污点,你用什么办法判断这个污点 是在目镜还是在玻片上
转动一下目镜,若视野中的污点移动了,则污点在目镜上; 移动玻片,若移动就在玻片上;若都不动,则在 上。
小熊在实验时,先用一块洁净纱布擦拭目镜,再将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载物台正中央,用压片夹夹住。然后在双眼侧视下,将物镜下降。接着小能用左眼朝目镜里观察,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缓缓上升镜筒。小熊的操作有几处错误?请帮助他改正。
1、不能用纱布擦拭目镜,一定要用擦镜纸擦拭;2、先对光再观察;3、注视物镜下降,至与玻片标本距离很近时方可停止;4、调焦观察时,应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 待看清物像后,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例1:用右图四台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 叶内表皮细胞,视野中细胞数最多的 是几号显微镜?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倍数x物镜倍数
例2:选择目镜和物镜使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
如果在显微镜镜头下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细胞质实际流动方向是 。
7、区分细胞和气泡: 气泡在视野中是圆形或椭圆形,有黑而粗的边缘,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或解剖针按压盖玻片气泡会变形或移动;而细胞大多有细胞核不会变形,也不会移动。
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放在距实验台______侧。
(1)转动转换器:让______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移动遮光器:使较大的________对准通光孔。(3)转动________:使光线反射到镜筒内。
(1)放置玻片标本:标本正对通光孔的________。
注: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2)镜筒下降:转动______准焦螺旋,直到物镜接近标本。
①双眼睁开,左眼观察。
②逆时针方向转动_____准焦螺旋,直至看清物像。③略微转动____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1)擦拭:镜头需用_________清洁。
(2) 整理: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到两旁,将镜筒降到 ________处。
(3)装箱:将显微镜放回原处。
1.下列是有关显微镜的构造及其作用,其中搭配正确的是( ) A.转换器——可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B.细准焦螺旋——调节焦距,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C.光圈——调节视野的大小D.反光镜——调节物像的大小
2.下列与调节光线强弱无关的结构是( ) A.通光孔 B.遮光器 C.镜臂 D.反光镜
3.某同学在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发现视野中总有污物存在,移动玻 片时污物不动;换上高倍物镜,污物仍存在,那么污物在( ) A、玻片上 B、物镜上 C、反光镜上 D、目镜上
4.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对光时,应先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B.下降显微镜镜筒时,眼睛应该注视物镜 C.观察时,应该双眼睁开 D.将位于右上方的标本移到视野中央,应将玻片向左上方移
5.当显微镜视野很暗,影响观察时,应调节光亮程度,此时应采取 的措施是( ) A.缩小光圈 B.换用低倍目镜 C.选用凹面反光镜 D.调节细准焦螺旋
6.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时,目镜上标有“5×”字样,物镜上标有 “45×”字样。观察到的物体的实际放大倍数是( ) A.5倍 B.45倍 C.50倍 D.225倍
8.把刻有“p”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视野中所看到的应当 是( ) A.q B.p C.d D.b
7.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必须是 ( ) A.新鲜的 B.完整的 C.薄而透明的 D.干燥的
9.如果在载玻片上写“→”那么在显微镜下可看到 ( ) A.→ B.← C.↑ D.↓
10.当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后 ( ) A.细胞数量变多,视野变暗 B.细胞数量变多,视野变亮 C.细胞数量变少,视野变暗 D.细胞数量变少,视野变亮
11.在使用显微镜时,如果要使镜筒升降的范围比较大,应调节 ( ) A.转换器 B.细准焦螺旋 C.粗准焦螺旋 D.镜臂
在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有关生物的问题。例如,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游泳,为什么鲜美的肉汤放置久了会变酸……
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是人们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步骤: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实验 (4)得出结论 (5)表达、交流
1、提出问题: 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令人迷惑不解的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生活中的现象:碗里腐烂的肉出现了蛆
2、作出假设: 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答案作出的解答。假设未必与事实相符,但也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
假设蛆是由腐烂的肉变来的
3、实验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包括实验、观察、调查及收集证据等)方面。所有的实验都有变量,科学探究常常要进行对照实验,控制实验 变量(水、光、温度、时间、体积等均可以成为实验变量)。实验变量一般只有一个。实验组和对照组除变量外其他条件都一样。
1.取两只大小一样的碗2.分别放入两块大小相同的肉3.将一只碗上盖上纱布,另一只碗不盖纱布4.将这两个碗放在同一个地方(温度相同)5.过一段时间观察
想一想:应该怎样实施呢?
实施实验方案,记录实验结果
用纱布覆盖的碗中,肉腐烂了,但没有蛆;而没有用纱布覆盖的碗中肉腐烂了,还生有蛆。
4、得出结论: 分析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蛆不是由腐烂的肉变出来的
对生活和生产中发现的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提出问题。
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
分析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确定变量及设计对照实验:
(1)确定变量 实验中只能确定一个变量,而其它条件对照组与实验组完全一致。变量可以是生物因素,也可以是非生物因素,变量往往蕴含在探究实验所提出的问题中。(2)设计对照实验 实验组:施加了变量或接受变量处理的组。 对照组:未施加变量或未接受变量处理的组。 接近现实生活的组叫对照组, 偏离现实生活的组叫实验组。
探究 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背景知识: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湿润并且有许多粗糙的刚毛。蚯蚓依靠肌肉和刚毛运动。
设计实验方案时应考虑的问题
1.实验时所用蚯蚓的条数2.蚯蚓的大小,生命力的强弱要大体一致3.在实验过程中,要不断用棉花蘸水擦拭蚯蚓的体表4.如果蚯蚓爬行的路线不是一条直线,如何测量5.如何测量蚯蚓在单位时间内爬行的距离6.粗糙的物体表面可选用纸板,光滑的物体表面可选用玻璃板
1.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在实验过程中,手指分别抚摸了蚯蚓的哪些部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2、 尝试探究(1)探究问题: (2)作出假设:(3)实验: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搜集实验证据。(4)得出结论:分析证据,各抒己见,得出结论。
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蚯蚓在粗糙的(光滑的)物体表面上爬得快
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是基础;观察、实验、调查等是获得事实和证据的多种途径;推理、判断是得出结论的重要过程。在科学探究中,还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在科学探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当科学探究的结果与原有的知识发生矛盾时,应大胆地修正原有的知识。
5.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1)选择多个实验对象(2)单一变量(3)设置对照实验(4)重复实验
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实验漏洞的地方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下列关于科学探究过程的排序中正确的是 ( ) ①作出假设②制定计划③提出问题④得出结论⑤实施实验 A.①②③④⑤ B.③①②⑤④ C.②①③⑤④ D.③①②④⑤
2.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 ) A.所有变量都相同 B.所有变量都不相同 C.实验变量相同 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3.市场上某一防晒霜宣称可以防晒。暑假期间,几个学生邀约徒 步旅行,准备利用此机会做一个关于防晒霜的实验,看它是否 有效。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表:
你认为4人中谁的实验方案最好( )A.甲 B.乙 C.丙 D.丁
4.下列关于假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B.假设是一种无端的猜测 C.假设要以事实或生活经验为依据 D.假设与结果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6.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实验后,对蚯蚓 的正确处理方法是( ) A.随手扔掉 B.放进垃圾桶中 C.放回大自然中 D.用作鱼饵
7.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与原有的知识发生矛盾时应( ) A.放弃自己的探究结论 B.适当地修改探究结论以保持与原知识一致 C.大胆地修正原有的知识 D.否定自己的探究结论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第1节 走进生物学实验室优秀ppt课件,文件包含111走进生物学实验室苏教版pptx、导学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节 走进生物学实验室精品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核心素养苏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111走进生物学实验室教学课件第2课时pptx、核心素养苏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111走进生物学实验室分层作业第2课时原卷版docx、核心素养苏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111走进生物学实验室分层作业第2课时解析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节 走进生物学实验室精品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核心素养苏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111走进生物学实验室教学课件第1课时pptx、核心素养苏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111走进生物学实验室分层作业第1课时原卷版docx、核心素养苏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111走进生物学实验室分层作业第1课时解析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