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176858/0-172683997841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176858/0-172683997844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176858/0-172683997847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窜掇(cuān) 辐射(fú) 霎时(chà) 震耳欲聋(zhèn)
B.苍劲(jìng) 抉择(jué) 狩猎(shǒu) 阳奉阴为(wéi)
C.颠簸(bǒ) 瞭望(lià) 拙劣(zhuō) 不修边幅(fú)
D.浮燥(zà) 龟裂(jūn) 彗星(hùi) 销声匿迹(xi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窜掇——撺掇,霎时(chà)——shà;
B.狩猎(shǒu)——shòu,阳奉阴为——阳奉阴违;
D.浮燥——浮躁,彗星(hùi)——huì。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奋斗的人生最精彩,也最幸福。在奋斗的过程中 会吃苦受罪,甚至还有流血牺牲,但正因为如此,由奋斗而产生的幸福感就越强烈。在我国航天科技领域,大量“90后”成为员工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他们将人生命运与祖国航空航天事业联系在一起,勇敢地 起神圣的使命,在刻苦攻关中 到人生的甘甜,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而那些贪图安逸,总是期望一劳永逸甚至 的行为,显得多么幼稚可笑,其实是毫无幸福可言的。
A.诚然 肩负 尝试 不义之财
B.诚然 负担 品尝 不义之财
C.固然 肩负 品尝 不劳而获
D.固然 负担 尝试 不劳而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诚然:确实,实在。
固然:表示先承认某个事实,下文又给转折或否定到另一方面去。
空一,根据“在奋斗的过程中 会吃苦受罪,甚至还有流血牺牲,但正因为如此,由奋斗而产生的幸福感就越强烈”语境可知,此处指先承认奋斗会吃苦受罪,甚至还有流血牺牲的事实,下又转折到奋斗而产生的幸福感会更强烈,应使用“固然”。
肩负:担负。
负担:承当工作、责任、费用等。
空二,根据“勇敢地 起神圣的使命”语境可知,此处指担负使命,应使用“肩负”。
尝试:试;试验。
品尝:细致地辨别滋味。
空三,根据“在刻苦攻关中 到人生的甘甜”语境可知,此处指细致地辨别人生甘甜滋味,应使用“品尝”。
不义之财: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
不劳而获:不劳动就可以获得。现多指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空四,根据“总是期望一劳永逸甚至 的行为”语境可知,此处指不劳动就可以获得的心里,应使用“不劳而获”。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含义是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现代气象科学表明,①惊蛰前后之所以有雷声,是因为大地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活动频繁。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惊蛰时并非各地都能听到雷声。②“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吻合。
A.“惊蛰”是名词,“最”是形容词
B.“春雷始鸣”与“听到雷声”短语结构类型相同。
C.划线句子①句式杂糅,应该去掉“因为”一词。
D.划线句子②中,“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作状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法知识。
A.“最”是副词,表示在程度上达到极点,超过一切同类的人或事物;
B.“春雷始鸣”是主谓短语,“听到雷声”是动宾短语,结构类型不相同;
C.划线句子①无语病,不需要修改。
博观约取,古今荟萃。(2分)
4.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年》中外祖父家的不幸并没有因为外祖母的慈爱而改变。米哈伊尔舅舅烧毁了染坊,带人大闹外祖父家,还把外祖母的手臂打断了。
B.《诗经》中的诗按所配乐曲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祭祀乐歌;“颂”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C.“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出自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朱赫来到修铁路的工地视察时说的。
D.《回延安》作者是竺可桢,这首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和名著常识。
B.有误,“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C.有误,“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是保尔在烈士墓前的内心独白;
D.有误,《回延安》作者是贺敬之。
5.新华中学八年级(2)班的同学对《骆驼样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部名著进行比较阅读,并展开讨论。以下是小星和小语同学的对话,请你补全对话内容。
小星:这两部名著,单看书名就很有意思。《骆驼祥子》是因为样子和三匹骆驼的故事而得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个书名表达的是:①____________
小语:是的。同为小说,在人物形象上,《骆驼祥子》描写了样子这个②_________(身份)的一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小星:两部作品都反映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现实。祥子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以惨败告终;保尔无论经历怎样的磨难,始终坚定信念,不向命运屈服。这说明了一个道理:③____________
【答案】①钢只有在烈火和骤冷中锻造,才能变得坚硬。主人公保尔就是这样,他经受了一次次艰苦的磨练,最终成长为一名拥有钢铁般意志的共产主义战士。 ②人力车夫
③示例:无论面对怎样的苦难与挫折,都要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用钢铁般的意志去战胜它。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①可以结合原著探究书名含义。“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坚硬,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由此可归纳书名的含义;可以结合保尔的成长经历探究书名含义。故事中的主人公保尔当过童工,从小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其后人生经历中,无论是战场上的搏杀,感情上的波折,还是工作上的磨难,都使他更加勇敢和坚强,面对伤病,绝不低头,以笔为枪,继续战斗。从保尔的精神品质看,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钢铁是在烈火和骤冷中炼成的”。钢在烈火中反复煅烧,冷却后形成的,坚固而有韧度。保尔柯察金具有钢铁般的意志,不怕一切困难,最终成长为一位拥有钢铁般意志的共产主义战士。
②《骆驼祥子》描写了20年代,老北京的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辛酸故事。它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③《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保尔具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结合上面内容,对比分析,可以获得感悟;
示例一:树立远大的崇高理想,不仅能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正确方向,同时也是人生前进的精神动力。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能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命运结合起来,就会激发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大无畏的精神。
示例二: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要实现人生价值,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而且必须要有主观和客观的条件。只有远大的理想,不具备主观、客观条件,不能在实践中勇于奋斗和献身,人生价值就难以实现。
6.古诗文默写。
(1)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
(3)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冥有鱼》)
(5)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的崇高理想和济世情怀。
【答案】(1)宛在水中坻 (2)手把文书口称敕 (3)但余钟磬音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3分)
7.选出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A.甲诗首联点出送别地与友人即将赴任地,隐含送别情意,对仗严整。
B.乙诗首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
C.乙诗最后两句是写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马儿迫不及待地想离去,朋友只得分手。
D.两首送别诗都写得情深意切,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乙诗最后两句意为: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本项“马儿迫不及待地想离去”赏析有误。
(二)(14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困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薪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节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不知有汉 乃相谓曰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C.屋舍俨然 便开明朗然
D.或王命急宣(《三峡》) 或说困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
9.把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
1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
11.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两文作者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愿望?
【答案】8.C
9.(1)(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返回。
10.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
11.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意思对即可)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乃:副词,竟然/连词,于是,就;
B.之:代词,相当于“这”或“那”/代词,指前文的“人迹”;
C.然:都解释为“……的样子”;
D.或:有时/有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关键词:
(1)乃:竟,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2)尝:曾经。反:同“返”,返回。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他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
“欲还失道”描述刘子骥当时的处境,“遇伐薪人问径”描述“失道”后的解决办法,“仅得还家”描述“问径”的结果。
据此可断句为: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在甲文中,刘子骥听闻了桃花源的存在后,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欣然规划前往,但最终未能如愿。而在乙文中,刘子骥再次展现出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欲再次寻找那神秘的地方,却再也无法找到。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首先在于通过刘子骥的经历,进一步强调了桃花源或其他神秘美好境界的虚幻性。刘子骥的两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这实际上是在暗示读者,这样美好的地方,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和向往之中,而非真实的存在。这种虚幻性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也使得读者对于美好境界的向往更为深刻。
其次,这样的安排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刘子骥虽然未能找到那个神秘的地方,但他的探索和向往却代表了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渴望。这种渴望不仅存在于刘子骥这样的个别人物身上,更是当时社会普遍的心理状态。因此,通过刘子骥的经历,作者也传达出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普遍存在的。
参考译文:
[甲]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出来。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他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
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这木片漂出来的。”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情景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建设体育强国要从青少年开始,培养终身运动者。调查数据显示,93.9%的受访家长认同体育锻炼要成为青少年的终身习惯。对此,小学生受访家长认同度最高(97.7%),其次是高三学生家长(94.2%)。
②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毛振明认为,孩子掌握运动技能、热爱运动,对其一生的健康与幸福生活意义重大。
③有家长认为,目前家周围可供孩子运动的场地、设施都非常有限。想去锻炼,还得走一段路程,或者去专门的健身中心,满足不了随时随地锻炼的需求。希望能够规划建设方便孩子运动的社区环境。而且在家进行体育运动,也担心方法不科学导致出现拉伤等问题,希望能有学生体育运动的科学指导。
④场地受限是目前青少年体育运动面临的一大问题,家庭周围没有适合锻炼的地方。而且现在学生们住得分散,放学各自回家,缺少一起运动的伙伴。
【材料二】
①较高的运动水平可抵消睡眠质量差带来的不健康风险。睡眠不是时间越长越好,而在于睡眠的质量。运动也不是量越大越好、强度越大越好,合适的运动强度能够有效地缩短睡眠的时间。比如说一个人平时需要8小时才能够保证睡眠充足,但经过一定的运动量和强度的锻炼后,可能7小时的睡眠就达到了睡眠8小时的效果。
②运动对于情绪改善、智力发展、性格塑造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它可以通过神经激活、加速脑血流、产生神经营养因子等促进大脑更好地工作,使人体的运动能力更强。同时运动锻炼可以增强肠道的功能,包括改善肠道菌群,加快新陈代谢,让身体变得更加健康。
③其实运动不仅对身体有益,还能够改善人的大脑。长期运动能够改善注意力,对大脑产生积极的保护效应。运动塑造大脑的前提是有合适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这个非常重要。
【材料三】
培育青少年的体育强国意识,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合力。首先,政府要发挥在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让青少年充分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重视,树立建设体育强国的意识;其次,学校应加强体育教育,科学制定体育课程培养计划,让学生扎实学会一至两项运动技能,还可以举办各类青少年体育选拔性竞赛,为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奠定基础,提升他们的体育强国意识;再次,要鼓励社会体育资源向青少年倾斜,建立健全的青少年俱乐部、运动培训等组织,提高青少年专项运动技能水平,形成学校、社会共同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系统;最后,家长要转变体育观念,将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引导孩子从小热爱体育,以从根本上提高身体素质为方向,让体育运动深入青少年的血液里。
12.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受访家长对体育锻炼要成为青少年的终身习惯这一观点认同度最高。
B.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都不是越大越好,合适的运动强度才能够有效地缩短睡眠的时间。
C.运动不仅对身体有益,还能够改善人的大脑,只要运动就能改善注意力。
D.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好处很多,要想加快体育强国建设,需要各方的努力。
13.请结合【材料一】,说一说青少年运动面临的问题。
14.体育强则国家强。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培育青少年体育强国意识的举措。
【答案】12.C
13.①场地、设施有限;②在家运动可能方法不科学,造成身体损伤;③学生们住得分散,缺少一起运动的伙伴。
14.①政府要发挥主导地位,科学合理配置资源;
②学校要加强体育教育,科学制定体育课程培养计划,举办各类青少年体育选拔性竞赛;
③鼓励社会体育资源向青少年倾斜,建立健全青少年俱乐部、运动培训等组织;
④家长要转变体育观念,同等看待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引导孩子从小热爱体育。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的辨析。
C.结合材料二第③段“其实运动不仅对身体有益,还能够改善人的大脑。长期运动能够改善注意力,对大脑产生积极的保护效应”,选项中“只要运动就能改善注意力”里“就能”表述过于绝对,说法不准确。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材料一第③段“有家长认为,目前家周围可供孩子运动的场地、设施都非常有限”,可概括为:场地、设施有限;
根据材料一第③段“而且在家进行体育运动,也担心方法不科学导致出现拉伤等问题”,可概括为:在家运动可能方法不科学,造成身体损伤;
根据材料一第④段“而且现在学生们住得分散,放学各自回家,缺少一起运动的伙伴”,可概括为:学生们住得分散,缺少一起运动的伙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材料三“首先,政府要发挥在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让青少年充分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重视,树立建设体育强国的意识”,可概括为:政府要发挥主导地位,科学合理配置资源;
根据材料三“其次,学校应加强体育教育,科学制定体育课程培养计划,让学生扎实学会一至两项运动技能,还可以举办各类青少年体育选拔性竞赛,为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奠定基础,提升他们的体育强国意识”,可概括为:学校要加强体育教育,科学制定体育课程培养计划,举办各类青少年体育选拔性竞赛;
根据材料三“再次,要鼓励社会体育资源向青少年倾斜,建立健全的青少年俱乐部、运动培训等组织,提高青少年专项运动技能水平,形成学校、社会共同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系统”,可概括为:鼓励社会体育资源向青少年倾斜,建立健全青少年俱乐部、运动培训等组织;
根据材料三“最后,家长要转变体育观念,将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引导孩子从小热爱体育,以从根本上提高身体素质为方向”,可概括为:家长要转变体育观念,同等看待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引导孩子从小热爱体育。
(二)(17分)
15.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我和她的“同频共振”
东风破
①物理学上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当一个物体以一定的频率振动时,若是周围没有与之匹配的频率,那不论该物体如何花样百出,也只能孤芳自赏。可若是周围物体的固有频率与之相近,便会读取到对方传达的信号,迫不及待地与之共舞。
②高二那年,我遇到了自己的“频率接收器”。
③分班总是耗时耗力的,我从搬来的书堆中抬眼,一抹黄色的身影猝不及防地闯入我的视线。我猜测可能是我姗姗来迟的新同桌。她转过身来,眼睛忽闪忽闪的,和她的衣服颜色一样绚丽。见到我,她热情地打着招呼,自来熟地拉着我谈夫说地,仿佛我们之间从来没有名为“陌生”的隔阂。我微微惊讶于她的“社牛”,聊了几句后,便以做题为由,不露痕迹地结束了对话。
④不过这次相遇并没有让我们的关系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我们就像两条平行线,明明物理距离很近,心却一直没有相交。
⑤这一切都在一节自习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⑥我习惯提前制订计划表,按照计划,这节自习课我需要完成数学作业。我从堆积如山的试卷中翻出数学卷子,刚要动笔,就感觉到旁边炽热的目光。她似乎瞥了眼我桌上的卷子,随后便开始翻找什么。她的动静着实有些大,我不由自主地用余光一瞥,想看看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她找出来的东西好像有几分眼熟,我仔细一看,这不正是几分钟前我才翻找出的数学卷子吗?
⑦我开始动笔写试卷,因为刚刚的插曲,我便下意识地留意着旁边人的动静,果然她也开始动笔了。所以她这是特意和我做同一套卷子?我心中不禁有些微妙。不过很快,我便专心致志地投身于数学的迷宫中。我像是摸着墙壁走夜路的人,几番试探,苦心积虑,灵巧地躲过了无数题目的绕绕弯弯,终于将第一页的所有关隘全甩在身后,走出迷雾幻境。正当我想活动一下酸痛的脖子,翻页再战时,身侧清脆的翻页声猝不及防地敲击我的耳膜。原来她也翻页了?我在心里哑然失笑。
⑧说实话,我对自己做卷子的速度和能力还是相当自信的,以往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
⑨那清脆的翻页声落入了我的耳朵,仿佛是一种赤裸裸的挑衅。既然对方已经给我下达了战书,我哪有不应战的道理?身体里争强好胜的基因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浓郁得我整个人都兴奋起来。
⑩那一瞬间,久坐的疲惫感骤然从我的身体里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怎么也压抑不住的激昂。我重新拿起笔,摩拳擦掌。身侧的她清了清嗓子,似乎也做好了准备,一场大战一触即发。不用商量,我们便十分默契地扑向数学卷子,像是两个猎人一样,紧盯着桌上的卷子两眼放光。
⑪我重新回到丛林险境,这次一改保守战略,不再谨慎摸索,一路大刀阔斧前进,仿佛身后有什么猛兽追赶一样,生怕稍微怠慢一点儿就被它追上。明明是同一套卷子,试题难度也是一样的,但是此刻被刺激到的我,无形中被激发出了某种潜力。我像是被注入了武侠小说里的灵丹妙药,脱胎换骨一般,身体异常轻盈。奋力一跃,便毫不费力地抓住了高处悬挂的藤绳,像是会飞一般,荡着藤绳,在秘境里自由穿梭。各种关卡都被牢牢地禁锢在地上,再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只能看着蜻蜓点水般飞过的我,无能狂怒。
⑫明明在专注地做题,我却总能感应到身侧的人,我相信她也是一样。我们像是有心灵感应的双胞胎姐妹,虽然被隔绝在两个空间里,却总能时时刻刻感应到对方的存在。我们都沉溺其中,一方面不想这么快就结束,另一方面又争分夺秒,坚决不肯比对方晚一步踏出险境。
⑬终于做完了最后一题,我们几乎同时放下笔。经过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比拼,心中像开了天窗一样畅快。我眯着眼享受迎面吹拂的晚风,多余的话已不必再说,语言在我们的默契面前显得苍白。我们扭头看着对方,从对方的眼神里读出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之后开怀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⑭自那以后,我们惊讶于彼此的默契,一下子熟络起来。我们一起躺过操场上的草地,甚至放肆地在上面打滚;我们任由月色洒在身上,夜话谈心。
⑮我本以为我的高中生活会是阴雨连绵,早已做好了独自一人撑伞的准备。但万万没想到,我的高中生活满是太阳的味道,而阳光下总少不了她的斑驳光影。
⑯随着长大,见到了更广阔的天地,遇到了更多的人,我才渐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频率,如果频率不同,即便是面对面的距离,也接收不到彼此的信号。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突破干扰的信号,来到你的面前。
⑰前不久,分别两地的我们叙旧寒暄。时光和距离似乎并没有带走什么,即便隔着电话,声音有些失真,我们依旧很合拍。
⑱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人加入,有人退出,还好,我们都没走散。
(1)选文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自习课上“我”与同桌“同频共振”的故事,请你阅读文章,将下面的导图补充完整。
(2)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赏析。
①她转过身来,眼睛忽闪忽闪的,和她的衣服颜色一样绚丽。(赏析加点词语)
②我重新回到丛林险境,这次一改保守战略,不再谨慎摸索,一路大刀阔斧前进,仿佛身后有什么猛兽追赶一样,生怕稍微怠慢一点儿就被它追上。(赏析修辞方法)
(3)选文第⑬段中“我们扭头看着对方,从对方的眼神里读出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中“想要的答案”内涵丰富,请你结合选文,谈谈作者“想要的答案”是什么。
(4)文章以“我和她的同频共振”为标题,有何妙处?
(5)你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哪个人物产生过“同频共振”,请写出他的名字及一个你们同频共振的点。
【答案】(1)①“我”心中微妙
②她也翻页了
③“我”感到畅快,开怀一笑
(2)①“忽闪忽闪”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她眼睛的灵动,表现出她的活泼热情。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做数学题比作在丛林险境中冒险,把难题比作猛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做题时的紧张急切和奋勇向前的状态。
(3)作者“想要的答案”包括:彼此在竞争中感受到的快乐和满足;对对方实力的认可和尊重;因默契而产生的心灵相通和深厚情谊。
(4)标题“我和她的同频共振”的妙处有: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核心内容,即“我”和同桌在自习课上做题时产生的默契和共鸣。强调了“我”和她之间心灵相通、频率相符的特殊关系,富有吸引力。新颖独特,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想要探究“同频共振”的具体表现和背后的故事。
(5)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宋濂产生过“同频共振”。我们同频共振的点在于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宋濂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勤奋求学,“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我也曾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但因为对知识的热爱而坚持不懈。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与概括。
第①空。根据“她翻找数学卷子”可定位到第⑥段。结合第⑦段“我开始动笔写试卷,因为刚刚的插曲,我便下意识地留意着旁边人的动静,果然她也开始动笔了。所以她这是特意和我做同一套卷子?我心中不禁有些微妙”可得“我”的表现是:“我”心中微妙。
第②空。结合第⑦段“正当我想活动一下酸痛的脖子,翻页再战时,身侧清脆的翻页声猝不及防地敲击我的耳膜。原来她也翻页了?我在心里哑然失笑”句可知:她也翻页了。
第③空。结合第⑬段“终于做完了最后一题,我们几乎同时放下笔。经过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比拼,心中像开了天窗一样畅快。我眯着眼享受迎面吹拂的晚风,多余的话已不必再说,语言在我们的默契面前显得苍白。我们扭头看着对方,从对方的眼神里读出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之后开怀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句可知:“我”感到畅快,开怀一笑。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①这个句子写她的眼睛,“忽闪忽闪”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个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新同桌眼睛转动灵活、有神采的样子。结合第③段下句中“见到我,她热情地打着招呼,自来熟地拉着我谈夫说地”可知,“忽闪忽闪”表现出她的活泼热情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这个句子写“我”做卷子的状态。“我重新回到丛林险境”,将做数学卷子的过程比喻成在丛林险境中冒险;“仿佛身后有什么猛兽追赶一样,生怕稍微怠慢一点儿就被它追上”,把试题的难度和完成的紧迫感比喻成身后追赶的猛兽。因此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与同桌竞赛做题时紧张、急切、全神贯注的状态,使抽象的做题过程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第⑬段中“我们扭头看着对方,从对方的眼神里读出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是“我”和同桌做完卷子后的共同感受。
结合第⑫“我们都沉溺其中,一方面不想这么快就结束,另一方面又争分夺秒,坚决不肯比对方晚一步踏出险境”、第⑬段“终于做完了最后一题,我们几乎同时放下笔。经过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比拼,心中像开了天窗一样畅快”可知,“我”和同桌在这场竞赛中的投入和专注,共同体验了一场激烈而又酣畅淋漓的比拼后,彼此在竞争中感受到的快乐和满足,以及对对方实力的认可和尊重。
结合第⑬段“我眯着眼享受迎面吹拂的晚风,多余的话已不必再说,语言在我们的默契面前显得苍白”,可知我们对彼此之间默契的确认和欣赏,明白这种默契并非偶然,而是源于相互的理解和感应。意识到两人在竞争中不仅是对手,更是有着共同兴趣和追求的伙伴,未来可以继续在这样的氛围中共同成长和进步。“我”和同桌确认了这段独特经历所带来的美好感受,以及两人关系因这次竞赛而变得更加亲密和深厚的事实。
(4)本题考查标题的表达效果的分析。
根据第①段“物理学上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当一个物体以一定的频率振动时,若是周围没有与之匹配的频率,那不论该物体如何花样百出,也只能孤芳自赏。可若是周围物体的固有频率与之相近,便会读取到对方传达的信号,迫不及待地与之共舞”可知,“同频共振”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动且新颖,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根据第②段“高二那年,我遇到了自己的‘频率接收器’”可知,题目能让读者好奇“我与她”是如何实现“同频共振”的,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想要进一步探究她们之间的故事。
第⑬段“我们扭头看着对方,从对方的眼神里读出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之后开怀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可知,“我和她的‘同频共振’”直接点明了文章的核心内容,即“我和她”因一次做题竞赛而形成的心灵相通、默契合拍的关系,让读者能迅速把握文章主旨。
结合第⑯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频率,如果频率不同,即便是面对面的距离,也接收不到彼此的信号。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突破干扰的信号,来到你的面前”可知,“我和她的‘同频共振’”富有象征意义,象征着“我和她”在心灵和行为上的高度契合,超越了普通的友谊,使这种情感显得独特而珍贵。
(5)本题考查开放性阅读。
根据本文第①段“若是周围物体的固有频率与之相近,便会读取到对方传达的信号,迫不及待地与之共舞”可知,“同频共振”指的是两个人之间思想和心灵上的相通。要求从初中语文教材中找出一个与你的思想和心灵产生过“同频共振”的人物,并说明你们的共同之处。人物可以是文章作者,也可以是文章中人物。答案是开放的,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我与《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小鲁迅产生过“同频共振”。同频共振的点在于对图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小鲁迅听一个远房的叔祖讲了《山海经》后,“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可见他非常渴望得到自己喜欢的书。我也曾经有过这种心理,那一次从电视上看了《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电影,非常想找到原著看一下,可问了很多同学和亲戚都没有,后来专门跑到市里的书店才买回来。
(三)(1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趣说九死还魂草
①传说在昆仑山上、生长着一种仙草,具有让人起死回生的神奇魔力。有一年民间大旱,瘟疫流行,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死于非命。住在天池中的龙女,看到人间受灾难,心中不忍,把生长在天池岸边的仙草偷偷带到人间,为人民治病,那些死去的百姓竟然因此死而复生。龙王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一怒之下把龙女打下凡间。龙女来到人间后,心甘情愿变成还魂草,普救众生。
②事实上,九死还魂草只是一个别名,其学名为卷柏,它虽名卷柏,但和柏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二者只是叶子相似而已,它形似佛手,高5~18厘米,顶端轮状丛生小枝呈莲座状,小枝扇状分叉,辐射展开,分枝有背腹之分。其叶小,异形,鳞状,腹背各两列,交互排列。九死还魂草属于由孢子繁殖的蕨类植物,没有种子,由大、小孢子囊产生的异型孢子进行传播和繁殖。
③植物大多喜欢生长在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雨水充沛的舒适之地,九死还魂草却喜欢把家安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悬崖峭壁之上,这些地方通常怪石林立、土壤贫瘠、营养匮乏、蓄水能力很差,它的生长水源全靠天然降水滋润。为了能在久旱不雨的恶劣环境下生存,九死还魂草被迫练就了一身神奇的生存“本领”,以便能够繁衍生息,薪火相传。
④首先,在天气干旱的时候,它的小枝会卷起来,缩成一团,以保住体内的水分。在极度干旱的情况下,其体内水分含量甚至可以降至5%以下,几乎变成“干草”!这可是其他植物都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因为即使生活在沙漠地区的植物,其体内的含水量也不能低于16%,否则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就会遭受破坏而死去。而此时的九死还魂草,进入“假死”的休眠状态,长眠不醒;一旦得到雨水滋润,喝足了水,在适宜的温度下,便伸展“四肢”,悠悠醒来,日本有位生物学家曾发现,用九死还魂草做成的植物标本,在时隔11年之后,被浸入水中,居然还能“还魂”复活,恢复生机了。科学家因此称这种小草为“复苏植物”,仿佛它在干旱时睡着了,遇到水又重新醒来似的。植物学家发现,九死还魂草细胞的原生质有着与众不同的奇妙性能,它的细胞原生质耐旱脱水性能非常强,这是因为它们的细胞里能产生抵御干旱的物质海藻糖,海藻糖,正是帮助它们的细胞在脱水时维持较为稳定的生产代谢结构,使之在失水时也不会受损。此时,九死还魂草全身细胞都处在休眠状态,新陈代谢几乎全部停顿,像死去一样;得到水分后,全身细胞才会重新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
⑤其次,九死还魂草还有一个神奇的本领,那就是“搬家”!在人们印象中,植物是不会移动的。但九死还魂草在南美洲的堂兄弟,就有这样的本领,它们会主动离开生长地,去寻找有水的新家,干旱季节,它们的根能自行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然后全身卷成一个圆球,草球随风翻滚前进,一旦遇上多水的地方,草球就会展开成原状,根系重新钻到土壤里吸收水分。自然,当水分缺少。它在新家待得不如意时,就会再次收拾行囊、外出流浪,所以,这种植物又被称作“旅行植物”。
⑥正是由于九死还魂草细胞的“随机应变”,使其具备非凡的“还魂”本领,所以它不易干死,能顽强地生存下去。
16.九死还魂草有哪些神奇的“本领”?请简要概括。
17.第②段画直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8.第④段画波浪线句子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此时,九死还魂草全身细胞都处在休眠状态,新陈代谢几乎全部停顿,像死去一样。
19.阅读③~⑤段,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③段与④⑤段运用了______的逻辑顺序。
(2)第④⑤段运用了______的逻辑顺序。
【答案】16.在极度干旱的情况下,九死还魂草体内水分含量可以降至5%以下,进入休眠状态/遇水后苏醒/干旱季节它们会主动离开生长地,去寻找有水的新家。
17.列数字、打比方/具体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就死还魂草的高度/以及九死还魂草小枝的形状。
18.不能。“几乎”是“接近于”的意思,在程度上进行了限定/九死还魂草全身细胞都处在休眠状态时,其新陈代谢绝大部分停顿,但并未全部停顿/若删去则与原文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
19.(1)由总说到分说 (2)由主要到次要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
结合④段中“在天气干旱的时候,它的小枝会卷起来,缩成一团,以保住体内的水分。在极度干旱的情况下,其体内水分含量甚至可以降至5%以下,几乎变成‘干草’”“而此时的九死还魂草,进入‘假死’的休眠状态,长眠不醒;一旦得到雨水滋润,喝足了水,在适宜的温度下,便伸展‘四肢’,悠悠醒来”可概括出:在极度干旱的情况下,九死还魂草体内水分含量可以降至5%以下,进入休眠状态,遇水后苏醒。再结合⑤段中“九死还魂草的另一个神奇本领是‘搬家’!在人们印象中,植物是不会移动的。但九死还魂草在南美洲的堂兄弟,就有这样的本领,它们会主动离开生长地,去寻找有水的新家”可概括出:九死还魂草在干旱季节它们会主动离开生长地,去寻找有水的新家。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作用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做假设、引资料等。说明方法的应用是为了让文章更加具体、准确,让读者更好的理解。
第②段画直线句子“它形似佛手,高5~18厘米,顶端轮状丛生小枝呈莲座状,小枝扇状分叉,辐射展开,分枝有背腹之分”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打比方的作用在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九死还魂草的外形特点。例如,“形似佛手”这一描述,让读者能够想象出九死还魂草的大致形状,增加了描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列数字的作用在于提供具体的数据,使得说明更加精确和具有说服力。在这句话中,“高5~18厘米”这样的数据描述,让读者对九死还魂草的高度有了明确的认识,增强了说明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这句话通过打比方和列数字两种说明方法,既形象又准确地介绍了九死还魂草的外形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新陈代谢几乎全部停顿”中的“几乎”一词,是从程度上进行限制,是说九死还魂草全身细胞处在休眠状态时,其新陈代谢接近于停顿,但又并不是完全停顿。若去掉,就成了全部停顿,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几乎”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1)③段与④⑤段运用了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其中,第③段先总体介绍九死还魂草的生长环境特点,即喜欢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这些地方环境恶劣;而第④⑤段则分别详细说明了九死还魂草在这种恶劣环境下练就的两种神奇本领,即能够“假死”休眠和主动“搬家”。因此,③段与④⑤段之间构成了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
(2)第④⑤段运用了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第④段首先介绍九死还魂草在恶劣环境下能够“假死”休眠的神奇本领,这是其最主要的生存策略;而第⑤段则介绍九死还魂草能够主动“搬家”的神奇本领,这是其较为次要的生存方式。因此,这两段内容在逻辑上呈现出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四、写作(50分)
请从下列两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20.请以“那些灿烂的细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
21.登高,可以亲近自然,可以开阔视野,可以敞开胸怀,可以打破局限。有的人登高,是缘于对自身的不满足;有的人登高,是为了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的渺小;有的人登高,是因为山就在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山,登高,望远。
这几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2)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3)不少于600字。
(4)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我”和她的默契做法
她翻找数学卷子
②
几乎同时放下笔
“我”的表现
①
“我”哑然失笑
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海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