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分层练习 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观潮同步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观潮同步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比一比,再组词,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重点语段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们踮着脚 ,江面还是 ,看不出 。过了一会儿,响声 ,只见东边 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2)课文按照 、 、 的顺序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可以用课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 ”来评价钱塘江大潮。
2.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屹立(qǐ yì)
霎时(shà chà)
闷雷(mēn mèn)
昂首(áng ǎng)
横贯(guàn guān)
薄雾(bó bá)
3.比一比,再组词。
4.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5.先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① 鼎沸
②风平
③ 浪吼
④ 地裂
⑤人 人
⑥齐头
(1)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海面上②____,太阳在天上懒懒地挂着。
B.庙会上①____,十分热闹。
C.江上的两艘船⑥____,一前一后朝码头驶来。
(2)仿照画“____”的词语再写两个“ABAC”式词语。 、
(3)课文从声音的角度形容钱塘江潮的词语是“ ”。当水面起了大风时,可以用词语“ ”来形容水面上风浪滔天的景象。(填序号)
6.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观:①看②看到的景象③对事物的认识、看法
(1)“观潮”中的“观”应取第 种解释。
(2)“天下奇观”中的“观”应取第 种解释。
7.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小鸟在枝头歌唱。
(3)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
(4)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8.根据诗中画线部分对江潮的描写,在文中找出对应语句写下来。(《观潮》)
浪淘沙
ㅤㅤㅤㅤ[唐]刘禹锡
ㅤㅤ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ㅤㅤ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9.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1)例: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水墙。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2)当时中华不振。中国人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
(3)课堂上,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修改病句)
10.重点语段阅读。
ㅤㅤ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上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ㅤㅤ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1)作者主要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样子和声音变化,请你填一填,体会这种变化。
样子: 一 一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一潮头西去,余波漫卷一恢复了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一 一 一恢复了平静
(2)“水墙”是指
A.水被冰冻以后形成的墙
B.像水一样波光粼粼的墙面
C.浪头翻滚,直立而起的景象
D.用水做成的墙
(3)画“ ”的句子中,第一个分句将“浪潮”比作“ ”,展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第二个分句运用 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声响巨大。
(4)读了选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 观潮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0小题)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们踮着脚 往东望去 ,江面还是 风平浪静 ,看不出 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 越来越大 ,只见东边 水天相接 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2)课文按照 潮来前 、 潮来时 、 潮退后 的顺序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可以用课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 天下奇观 ”来评价钱塘江大潮。
【考点】课文理解;写作顺序;四字词语及叠词.
【答案】(1)往东望去 风平浪静,有什么变化 越来越大 水天相接。
(2)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天下奇观。
【分析】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四字词语的积累和写作顺序。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解答】(1)结合《观潮》课文内容填空即可。
(2)《观潮》课文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可以用课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天下奇观”来评价钱塘江大潮。
故答案为:
(1)往东望去 风平浪静,有什么变化 越来越大 水天相接。
(2)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天下奇观。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课文的内容。
2.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屹立(qǐ yì) yì
霎时(shà chà) shà
闷雷(mēn mèn) mēn
昂首(áng ǎng) áng
横贯(guàn guān) guàn
薄雾(bó bá) bó
【考点】汉字读音.
【答案】yì shà mēn áng guàn bó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平时所学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汉语拼音正确拼读后,结合所在的具体词语选择正确读音即可。
【解答】闷:[mèn]密闭;不透气。[mēn]气压低或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不舒畅的感觉。故“闷雷”的“闷”应读“mēn”。
薄:[bá]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对。[bó]微;少;不厚道;不庄重;看不起;慢待。[bò]〔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方形,叶对生,茎、叶有清香味。故“薄雾”的“薄”应读“bó”。
故答案为:
yì shà mēn áng guàn bó
【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的练习,熟能生巧。
3.比一比,再组词。
【考点】组词.
【答案】朝阳 潮水 崩塌 朋友
震动 大雾 堤岸 是非
【分析】考查了组词。完成时要注意仔细区别每组字的不同,再分别组词。此为常用同音字和形近字,指导学生在对比中区分同音字和形近字,在运用中达到理解与巩固。如“崩”有倒塌的意思。组词“崩塌”。“朋”意思是朋友。组词“朋友”。
【解答】故答案为:
朝阳 潮水 崩塌 朋友
震动 大雾 堤岸 是非
【点评】形近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析区分:1、从字音区别;2、从字形区别;3、从字义区别;4、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区别。
4.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考点】多音字.
【答案】bá 薄纸 bó 单薄 bò 薄荷
【分析】这道题考查多音字,注意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用不同的拼音拼出后组词,词性不同,词义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
【解答】薄:[bá]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对:薄纸。[bó]微;少;弱:单薄。[bò]〔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方形,叶对生,茎、叶有清香味,为清凉解表药,也可提炼出芳香化合物(用于食品、日用品等):薄荷。
故答案为:
bá 薄纸 bó 单薄 bò 薄荷
【点评】对于多音字,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不同的词义来确定读音,我们学习过很多多音字,注意积累,了解它们在什么情况下读什么音。
5.先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① 人 声 鼎沸
②风平 浪 静
③ 风 号 浪吼
④ 山 崩 地裂
⑤人 山 人 海
⑥齐头 并 进
(1)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C
A.海面上②____,太阳在天上懒懒地挂着。
B.庙会上①____,十分热闹。
C.江上的两艘船⑥____,一前一后朝码头驶来。
(2)仿照画“____”的词语再写两个“ABAC”式词语。 自言自语 、 百依百顺
(3)课文从声音的角度形容钱塘江潮的词语是“ ①③④ ”。当水面起了大风时,可以用词语“ ③ ”来形容水面上风浪滔天的景象。(填序号)
【考点】补全词语;词语的理解与辨析.
【答案】①人 声;
②浪 静;
③风 号;
④山 崩;
⑤山 海;
⑥并 进;
(1)C;
(2)自言自语 百依百顺;
(3)①③④③。
【分析】考查了补全词语和词语的理解与辨析。此题要求在日常学习中多进行词语积累,识记字形。
【解答】①人声鼎沸
②风平浪静
③风号浪吼
④山崩地裂
⑤人山人海
⑥齐头并进
(1)结合语境可知,选项中的句子中,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⑥齐头并进。因为“齐头并进”意思是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故选C。
(2)画线词语“人山人海”是“ABAC”式词语,此类词语有很多,如:自言自语、百依百顺等。
(3)①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②风平浪静:指水面上十分平静,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③风号浪吼:是指海上的风声大得像是在嚎叫,浪声大得像是在吼叫,形容风浪十分巨大。
④山崩地裂:指大山崩塌,大地裂陷。形容声响巨大或震动剧烈。
⑤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很多很多。
⑥齐头并进:指从几个方面同时着手,共同前进,不分先后。
根据以上词义可知,课文从声音的角度形容钱塘江潮的词语是“①③④”。当水面起了大风时,可以用词语“③”来形容水面上风浪滔天的景象。
故答案为:
①人 声;
②浪 静;
③风 号;
④山 崩;
⑤山 海;
⑥并 进;
(1)C;
(2)自言自语 百依百顺;
(3)①③④③。
【点评】日常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多积累的好习惯,多读多背多写。
6.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观:①看②看到的景象③对事物的认识、看法
(1)“观潮”中的“观”应取第 ① 种解释。
(2)“天下奇观”中的“观”应取第 ② 种解释。
【考点】多义字.
【答案】(1)①;
(2)②。
【分析】考查多义字。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多义字”和“多义词”的现象。
【解答】(1)观潮:观赏涨潮。特指观赏钱塘江的大潮。每年以农历八月十八日为最盛。观:看。故选①。
(2)天下奇观:世界上最奇异的景象;奇怪而少见的事。观:看到的景象。故选②。
故答案为:
(1)①;
(2)②。
【点评】一字多义、一词多义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建议从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入手,让学生养成查阅字典的习惯,培养能正确选择词义的能力。也可结合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逐步提高对一词多义的认识。
7.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夸张
(2)小鸟在枝头歌唱。 拟人
(3)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 设问
(4)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比喻
【考点】修辞手法.
【答案】(1)夸张;
(2)拟人;
(3)设问;
(4)比喻。
【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解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手法。
【解答】(1)“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夸大事实,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2)把“小鸟”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自问自答,运用了设问的手法。
(4)把“潮水的声音”比作“闷雷”,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故答案为:
(1)夸张;
(2)拟人;
(3)设问;
(4)比喻。
【点评】做好本题要弄清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辨修辞手法,还要学会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8.根据诗中画线部分对江潮的描写,在文中找出对应语句写下来。(《观潮》)
浪淘沙
ㅤㅤㅤㅤ[唐]刘禹锡
ㅤㅤ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ㅤㅤ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霎时,潮头奔腾西去。
【考点】诗歌翻译;课文理解.
【答案】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霎时,潮头奔腾西去。
【分析】考查了诗词的翻译、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做诗歌翻译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
【解答】整首诗翻译: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头高数丈”意思是数丈高的浪头。“须臾却入海门去”意思是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和课文中对应的句子应分别是“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和“霎时,潮头奔腾西去”。
故答案为:
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霎时,潮头奔腾西去。
【点评】古诗的翻译:必须了解古代诗人的社会生活背景、写诗歌时心情;古诗的具体、准确的内容,如果出现古代用语,必须查阅其意,用现代汉语将古诗的大概意思写出来。
9.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1)例: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水墙。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江潮还没有来, 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2)当时中华不振。中国人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
因为当时中华不振,所以中国人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3)课堂上,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修改病句)
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地回答问题。
【考点】句子仿写;修改病句;关联词.
【答案】(1)江潮还没有来,
(2)因为当时中华不振,所以中国人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3)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地回答问题。
【分析】考查了句子的仿写、关联词、修改病句,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解答】(1)补充表示时间的状语,把句子写具体。
(2)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两个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可用“因为……所以……”连接,把第一个句号变为逗号。
(3)“积极”“踊跃”词语使用重复,删去一个。
故答案为:
(1)江潮还没有来,
(2)因为当时中华不振,所以中国人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3)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地回答问题。
【点评】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或常式或变式,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或感叹。
10.重点语段阅读。
ㅤㅤ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上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ㅤㅤ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1)作者主要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样子和声音变化,请你填一填,体会这种变化。
样子: 一条白线 一 一堵水墙 一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一潮头西去,余波漫卷一恢复了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一 山崩地裂 一 风号浪吼 一恢复了平静
(2)“水墙”是指 C
A.水被冰冻以后形成的墙
B.像水一样波光粼粼的墙面
C.浪头翻滚,直立而起的景象
D.用水做成的墙
(3)画“ ”的句子中,第一个分句将“浪潮”比作“ 千万匹白色战马 ”,展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第二个分句运用 夸张 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声响巨大。
(4)读了选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潮水来时巨浪滔天、波翻浪涌的壮观景象,感受到了潮水汹涌、震天撼地的非凡气势。
【考点】语段阅读;字词理解与赏析;句子理解与赏析;扩展写话;修辞手法;标点符号.
【答案】(1)一条白线 一堵水墙;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2)C;
(3)千万匹白色战马 夸张;
(4)我仿佛看到了潮水来时巨浪滔天、波翻浪涌的壮观景象,感受到了潮水汹涌、震天撼地的非凡气势。
【分析】语段语段选自课文《观潮》。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景象。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的景象。
【解答】(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可知,空处为:一条白线、一堵水墙。
结合“那声音如同上崩地裂”“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可知,空处为:风号浪吼。
(2)考查的是对文中词语的理解。
理解“水墙”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中“水墙”是指浪头直立而起的景象。
(3)考查修辞手法。
结合“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可知,将“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那声音如同上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运用夸张修辞,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声响巨大。
(4)考查开放探究。
结合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景象。可想象出看到的景象,感受到的气势。
答案:
(1)一条白线 一堵水墙;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2)C;
(3)千万匹白色战马 夸张;
(4)我仿佛看到了潮水来时巨浪滔天、波翻浪涌的壮观景象,感受到了潮水汹涌、震天撼地的非凡气势。
【点评】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 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朝 潮
崩 朋
震 雾
堤 是
薄
朝 朝阳 潮 潮水
崩 崩塌 朋 朋友
震 震动 雾 大雾
堤 堤岸 是 是非
薄
bá 薄纸
bó 单薄
bò 薄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陀螺随堂练习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选词填空,写近义词、反义词,给下列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妙笔生花,按要求写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牛和鹅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拼音,写词语,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词语填空,按要求填写词语,查字典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课后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拼音,写字词,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比一比,再组词,选词填空,按要求答题,课内阅读,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