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二轮】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必背默写+阅读提升手册(讲义+练习)
专题03 《屈原列传》-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必背默写+阅读提升手册(讲义+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3 《屈原列传》-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必背默写+阅读提升手册(讲义+练习),文件包含专题3《屈原列传》原卷版docx、专题3《屈原列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默写闯关
(一)挖空练习
《屈原列传》 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 )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 ),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 )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 ),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 )极大,举类( )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 )污泥之中,蝉蜕于浊( ),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 ),( )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附:记忆导图
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
(二)情境默写
1.【2024·河南·三模】一些同学表示要像屈原那样在尘世之外漫游,不为世俗的污垢所辱,屈原的这种行为在《屈原列传》中表述为“( ),( )”。
2.【2024·黑龙江佳木斯·三模】古之君子谨小慎微,重视“小”处,如司马迁《屈原列传》“( )”以表达深远的意义;又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指出“小”也会酿成大的祸患。
3.【2024·江西上饶·二模】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用“( ),( )”两句,高度概括了屈原被猜疑、被诽谤的不幸遭遇。
4.【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和“( )”两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5.【2024·河南许昌·二模】《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 ),( )”。
6.【2024·新疆·二模】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一句以蝉为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 )”一句以日月为喻,颂扬屈原志趣的高洁。
7.【2024·辽宁·模拟预测】屈原在自己的诗作中经常用香草美人做比喻,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对此做出了解释。
8.【2024·福建福州·三模】《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 )”一句,赞美屈原是保持高洁品德、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并高度推许屈原的人品志向是“( )”。
9.【2024·河北沧州·二模】出淤泥而不染是古代文人的人格理想,这样的意思在《屈原列传》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如“( ),( )”。
10.【2024·全国·三模】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两句,对《诗经》中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
11.【2024·河南安阳·三模】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提出“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的观点后,进一步以“( ),( )”两句来印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
12.【2024·重庆·三模】《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 ),( )”评价屈原《离骚》文字简练、表意含蓄的文风。
13.【2024·全国·二模】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二句通过比较,对屈原的志向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14.【2024·全国·二模】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人们在处境艰难时就会追念本源,如在“( )”时就会呼天喊地,在“( )”时则会呼喊父母。
15.【2024·江西赣州·一模】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国风》与《小雅》后,接着用“( ),( )”两句来评价《离骚》。
16.【2024·重庆·模拟预测】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两相对照,写出《离骚》所写内容涉及的起止时间。
17.【2024·广东肇庆·二模】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心耿耿却被毁谤,怎能没有怨言?作者进而指出“( ),( )”。
【参考答案】
1.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6.蝉蜕于浊秽;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7.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9.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10.《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11.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12.其文约,其辞微。
13.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4.劳苦倦极;疾痛惨怛。
15.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16.上称帝喾,下道齐桓。
17.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二、阅读闯关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材料一: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
材料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节选自《离骚》)
1.材料一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每一[A]令出[B]平伐[C]其功[D]曰[E]以为[F]‘非我[G]莫能[H]为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疾,意为“痛心”,“声非加疾也”中“疾”的意思是“快”。
B.见,介词,表被动译为“被”,与“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中“见”的意思和用法不同。
C.申,意为“重复,加上”,与“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申”的意思相同。
D.相,互相,与《孔雀东南飞》“好自相扶将”中“相”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的意思是“遭遇忧愁”,这正是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诗人忧愁的具体表现。
B.屈原的作品语言简练,语意含蓄,善于用平常的词语表现宏大的意旨,用浅近的事例表现深远的意义。“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就是很好的例证。
C.“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说明屈原始终坚守道德底线,宁死不“随其流而扬其波”,这正是他“不获世之滋垢”的根本原因。
D.“既替余以惠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说明屈原因才能出众而遭小人嫉妒和造谣中伤,这是“方正之不容”的具体表现。
4.把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屈原“独穷困乎此时也”的客观原因有哪些?请依据两则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BDE
【解析】教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2.B
【解析】A项“声非加疾也”中的“疾”意为“劲疾”;B项“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中“见”表对他人动作的承受,译为“我”;C项“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申”意为“申诫,告诫”;D项“好自相扶将”中的“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她”。
3.D
【解析】“既替余以惠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是屈原被贬的原因,“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说明屈原因才能出众而遭小人嫉妒和造谣中伤。
4.(1)阐明广大崇高的道德,国家太平混乱的道理,没有不完全阐明的。(“明”,阐明;“广崇”,广大崇高;“靡”,没有;“有以”,有……办法。)(2)保持清白,为正直而死,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伏”,保持;“死”,为动用法;“固”,本来。)
5.①君王昏庸荒唐,不辨是非;②小人造谣生事,蒙蔽君王;③时俗工于机巧,歪风横行
(二)教考融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屈原(节选)注 黄维若
〔楚都南郢。(楚国都城名郢,但郢却不止一处。楚人迁都到何处,便将何处称为郢。屈原时代的郢都在今荆州近郊纪南城。见高介华、刘玉堂《楚国的城市与建筑》,第三章)宫城中的大殿很是华丽而宏伟。
〔楚怀王坐于高阶之上的红漆矮榻上,其背后是凤踏神虎——凤头上长有鹿角的漆画大屏。众臣子立于阶下,其中有屈原,还有秦国的使臣张仪。
楚怀王 ……众位臣卿,方才张仪先生说了,如若我们与齐绝交,与秦互为犄角,两国携手天下,将无往而不胜。你们意下以为如何?(见杨雨(屈原传),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P115。张仪使楚,屈原上朝启秦不能绝齐亲秦,与新尚、上官大夫及楚怀王激烈争辩。本作者据此改造为戏剧场面,这是戏剧性的需要。本剧引用正式出版的资料性书籍,不意味参与历史学者们的观点之争。同时作者要强调,戏剧与正史是两个不同范畴的东西,戏剧可以在不违背历史逻辑的前提下进行虚构。)
屈 原 (站出来,双掌又于胸前)大王,臣下有话说。
楚怀王 说。
屈 原 臣下以为,秦乃虎狼之邦,与之联手绝非明智。我们与齐结盟,盟者、警约也,上对天,下对地,言而有信,信而有行,行而有果,怎么能说绝交就绝交?天下人将怎么看我们?
〔一些臣子都赞成屈原的意见:
“……对对对。
屈大夫说得对……
秦国这是行反间之计……
居心叵测……”
靳 尚 (叉手于胸前,上前一步)禀大王,臣下对屈大夫的话不以为然。
楚怀王 为什么?
靳 尚 臣下以为,齐不可信,不可交,不可行。齐与秦本是婚姻亲家,关系亲密,可是齐说翻脸就翻脸,竟然出兵征伐秦。此不可信也。今天他们如此对秦,明天也可以这样对楚。此不可交也。齐弱而秦强,与弱者盟,此不可行也。禀大王,一国的战与和,是其国策使然,与联姻无关。我大楚也嫁了王室之女到秦国,可秦仍然多次进犯我国。再者,结盟与强弱无关,而在乎势、在乎诚,在乎义。
〔赞同屈原的臣子纷纷表示支持:
“屈大夫说得有理……”
天下各国都互相联姻,可仍然战乱不断……”
〔大殿里一阵骚乱。
〔随着争论的进行,众大臣分成两个阵营,一方支持屈原,一方支持靳尚。
〔还有一众臣子,锦衣华服、峨冠博袖、气字轩昂,他们一直保持沉默、不支持任何一方。他们是楚国的世袭贵族。
〔三方人群,人数大体相当。
上官大夫 (出列)大王,上官以为齐不诚也不义。上次大王为纵长,率六国伐秦,我们都攻到函谷关了,唯有齐国派那个孟尝君,带了两万人马,磨磨蹭蹭,还没走出齐国边境,就说是病了,要请医人治疗。最后他们也没来,害得我们吃败··这个、这个,无功而返。
屈 原 那次伐秦,本来就过于仓促,不应该轻启战端。
楚怀王 你是说寡人失策?
靳 尚 (大声)屈大夫,你太放肆了,竟敢指责大王?
上官大夫 屈大夫,你一向这么张狂,眼中还有没有大王?
〔支持靳尚的臣子大声斥责屈原:
就是,对大王竟敢说这样的话……
这个人就是狂妄……
[支持屈原的臣子没料到屈原直指楚怀王不是,顿觉得不妥,又怕引火上身,都有点怕,一时沉默了下来。
〔张仪独自立于一隅,冷眼看着这一切。
〔十八岁的公子子兰,从靳尚一群人里冲了出来。
子 兰 (拳撸袖)父王,让我把这个屈原捆起来,抓到刑狱里去。他算个什么东西?竞敢指责父王的不是!
〔支持靳尚的臣子乱纷纷地:
“抓了他,抓了他!……
放逐!放逐!……
下到刑狱里去,下到刑狱里去!……
对!把他交到廷理(楚国掌刑狱之官)手中!”
楚怀王 (出人意料地大喝)下去!
子 兰 我?
楚怀王 就是你!下去!
子 兰 我?父王,他、他……为什么?
〔靳尚连忙上前将子兰拉到一边。
楚怀王 屈平啊,不错!那次是你当面劝寡人,说六国攻秦,人心不齐,准备不足。也确实是寡人脑子发热,轻率了。也正是你,暗中做了准备,所以那次我们并没有折损多少人马。可是你,能不能不在大庭广众中说这个事情啊?你这个人,想什么就说什么,怎么就改不了啊?
屈 原 一个人,不是应该想什么就说什么吗?……
〔一位年长的大臣一把将屈原拖回人群中。
楚怀王 (向张仪)那么,你说说?
张 仪 (走上前)各位大楚同僚,你们的学识与智慧过人,应该明白,如若与我大秦结盟,
楚与秦加在一起,雄兵百万,战车万乘,扫平天下,当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屈 原 (大声)结盟不是为了杀伐征战!
靳 尚 (讥笑)那是干什么?合在一起写什么骚啊颂的,做诗唱歌跳舞?
〔与靳尚同一阵营的大臣哄笑。
楚怀王 有那么好笑吗?
〔与靳尚同一阵营的大臣马上止住了笑。
楚怀王 屈平,你这人脑子里想的东西,总是有些奇怪。你说说,结盟不为征伐,那为的是什么?
屈 原 (重新站了出来)大王,结盟不是为了攻伐,强兵也不是为了征战。而是要使强敌不敢犯我。结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另一方式。我大楚西有黔中、巫郡,东到大海,南有洞庭、苍梧,北抵方城。沃野千里,江河纵横。有舟车之便,有鱼米之丰,只要有那么一两代人的时间不打仗,岁月太平,我们励精图治,发力农耕,振作百业,让人人都吃得饱,穿得暖,让法度严明,让贤才得以施展,让良善得以褒扬,让奸不能横行,让赏罚变得分明,这样的大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啊……
老贵族 (害怕地尖声喊)这不是吴起那一套吗?
屈 原 (倔强)吴起那一套有什么不好?秦国就是变法变得好,三十年就强盛起来了!富国强兵,振兴国家,变法是必由之路。
〔众贵族如同挖了他们的祖坟般地混乱起来:
“这不是要作乱吗?……
庶民都得了好处,我们怎么活?……
没安好心啊!赏罚分明,得好处的都是那些野人平民……
疯子!……
没有了尊卑上下,还成什么世道啊?”
〔支持靳尚的一众大臣:
“他一定是得了齐国的贿赂,到处替齐国说话……
他就是一心想出风头……
这人有些疯疯癫癫,你没看他写什么《天问》,什么都要去问一下,关他什么事啊?
都是疯子的念头……”
〔众大臣一阵吵闹,意识到楚怀王并未作声,偷看楚怀王,但见楚怀王面露怪笑,幸灾乐祸地看着他们。
〔众人迟疑,互相示意。安静。
楚怀王 (坏笑)吵啊!闹啊!怎么不说啦?好看得很哩!你们就跟倡优演戏一样,就跟野鸡闹窝一样,就跟群鸦抢食一样,你们哪你们!(突然脸色一变,站起来喝道)每次朝议国家之事,你们就要吵死吵活,骂来骂去、互相攻汗。胡说八道,烦死人啦!气死人啦!吵死人啦!罢了,不议了,寡人不想听啦!退朝!(大袖一挥,径自离开)
张 仪 (朝楚怀王高喊)如若楚与齐绝交,秦国愿意以商於六百里之地献楚国!
〔一声编钟撞击声传来。
〔整个舞台上一片死寂。大家张口结舌,发不出半点声音。
【注】2023年3月15日,新编历史话剧《屈原》在武汉首演。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主张与齐继续结盟,靳尚认为齐不可交,但二人都认为诸侯间结盟与诚信有关,与联姻无关,与诸侯之间的强弱也无关。
B.在楚国朝堂上,众大臣各持己见,分成了人数大体相当的三方人群,可见屈原说服众人、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阻力之大。
C.张仪从“独自立于一隅,冷眼看着”到“走上前”发表自己的言论,说明他善于察言观色,能抓住有利时机,主动出击。
D.楚怀王问询臣子,呵退子兰,劝慰屈原,制止众人哄笑,最后挥袖罢朝,展现出一个善于纳谏、富有主见的国君形象。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台说明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如靳尚“将子兰拉到一边”、年长的大臣“将屈原拖回人群中”两处使剧情暂时向着缓和的方向发展。
B.剧中人物语言符合说话者的身份和立场,如上官大夫“你一向这么张狂”,子兰“他算个什么东西”,众贵族指责屈原为“疯子”。
C.文末使用突转手法,张仪高喊“……秦国愿意以商於六百里之地献楚国”后,钟声传来,舞台一片死寂,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剧中矛盾冲突激烈而集中,使故事跌宕起伏,极大地增强了剧本的艺术性,能够给予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3.本文是如何塑造“屈原”这一经典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在屈原逝世2300年后,黄维若创作了新编历史剧《屈原》。请从“新编”和“历史”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
1.B
【解析】A“与联姻无关,与诸侯之间的强弱也无关”错,C“能抓住有利时机,主动出击”错,D“展现出一个善于纳谏、富有主见的国君形象”错。
2. C
【解析】“文末使用突转手法”错。
3.①语言描写,屈原与人争辩,据理力争,凸显其敢于直言、不畏强权的形象;②对比。在争辩中与靳尚、上官大夫等人形成对比,与支持自己又逐渐动摇的众人形成对比,与开始中立后走向反对的贵族形成对比,凸显其坚定执着、一心为国的形象。
4.①“新编”为出于戏剧的需要,对相关史实进行了虚构,如虚构了大殿争辩的场面,富有创造性;②“历史”为屈原作为爱国诗人于史有据,作品查考相关学术论著,有一定的严谨性;③对“历史”进行“新编”,着眼于历史的逻辑,呈现出屈原精神的现实意义,赋予历史剧以当代价值。
(三)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怀石投江①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 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权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 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 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婴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婴低声催促道:“爹, 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婴床前。其时小婴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 “儿呀, 快快起来, 今天是端午节, 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 爹应友人之邀, 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婴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 枯槁的形体, 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正在这时, 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稀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 这一切, 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 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他陨落了!
(有删改)
【注】①节选自《屈原传》第36 章,题目为临时所加。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马一夜不饮不食、咴咴嘶鸣、两眼含泪的反常表现,既反映出它与屈原感情深厚,也暗示着悲剧即将发生。
B.屈原满脸泪痕地整理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表明他对楚国当权者的失望以及对以往生活的感伤。
C.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热泪滚落,编织自己去远方主祭的谎言,这些细节都生动地体现了屈原刚强背后的对女儿的不舍与不忍。
D.文中用“接”“抖”“戴”等一系列动词描绘了屈原的装扮过程,他有尊严地赴死,意在表明对现实的束手无策。
2.关于文中屈原行至江边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堤上百姓们对屈原的怜惜、问候,无不体现出屈原深受民众关心爱戴。
B.老渔父的话表明当时楚国面临的艰难困境,也加剧了屈原内心的痛楚。
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
D.屈原纵身一跃,山崩地裂,明星陨落,此举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
3.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 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在屈原投江前, 围绕屈原“何故而至此”的问题,重点描写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但是,在本文中“渔翁” “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请概括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你认为哪个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 “吾闻之,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参考答案】
1.D
2.D
3.①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②第二次面向西北,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
4.①本文侧重通过“渔翁”“老渔父”的问询关心屈原的健康状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②《屈原列传》把屈原和渔父“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屈原正道直行的形象,高洁的品质和高贵的理想,表现其宁葬身鱼腹也不与众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③我认为本文更好本文注重细节,屈原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或)我认为《屈原列传》更好,文中渔父引出屈原被放逐的原因,举世皆浊、众人皆醉,表明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更深化主题。
谄
幽
怛
诽
喾
崇
指
迩
濯
淖
秽
垢
皭
滓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9 课标版古诗文默写全覆盖200题强化训练-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文件包含专题09课标版古诗文默写全覆盖200题强化训练-最新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解析版docx、专题09课标版古诗文默写全覆盖200题强化训练-最新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3 信息文阅读知识点与答题技巧-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文件包含专题03信息文阅读知识点与答题技巧-最新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解析版docx、专题03信息文阅读知识点与答题技巧-最新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4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知识点与答题技巧-【最新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文件包含专题04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知识点与答题技巧-最新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解析版docx、专题04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知识点与答题技巧-最新高考语文必背知识手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