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51 《书愤》-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必背默写+阅读提升手册(讲义+练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51 《书愤》 陆游(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51 《书愤》 陆游 (解析版).docx
    专题51   《书愤》   陆游(原卷版)第1页
    专题51   《书愤》   陆游(原卷版)第2页
    专题51   《书愤》   陆游(原卷版)第3页
    专题51   《书愤》   陆游   (解析版)第1页
    专题51   《书愤》   陆游   (解析版)第2页
    专题51   《书愤》   陆游   (解析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51 《书愤》-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必背默写+阅读提升手册(讲义+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51 《书愤》-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必背默写+阅读提升手册(讲义+练习),文件包含专题51《书愤》陆游原卷版docx、专题51《书愤》陆游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默写闯关
    (一)挖空练习
    书愤②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 )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 )( )已先(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附:记忆导图
    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
    (二)情境默写
    1.《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叙述两次抗金胜仗,构成一幅幅气势磅礴的画面的诗句是:“( ),( )。”
    2.《书愤》在今昔对比中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
    3.陆游《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 )!”
    二、阅读闯关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1-2小题。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书愤②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时诗人被免官移居成都。②本诗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诗人时年六十有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病骨支离”有衰颓之意,言所病之重;“纱帽宽”是自我调侃患病消瘦,连帽子也显大。
    B.颔联抒情含蓄委婉,“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意相近,警策精粹。
    C.颈联宕开一笔,蕴含着对朝廷寄希望于天地神灵保佑江山社稷的讽刺,对当前国家政局的深切担忧。
    D.尾联写诗人自己挑灯夜读《出师表》,以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自勉,表达了发奋勤学矢志报国的情怀。
    2.请简要赏析本诗尾联和《书愤》尾联在感情上的异同。
    (二)教考融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②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③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④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选自袁行霈《境与象》)
    材料二:
    ①诗歌意境,从表现对象分,有“物意境”“事意境”“情意境”“理意境”。
    ②所谓“物意境”,也叫“物境”,就是以“物”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山水诗、咏物诗、山水画、花鸟画中多有此类意境。“物境”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这些都是“物境”名句,一个个逼真如画,历历在目,令人有“处身于境”、目悦神怡之美感。
    ③所谓“事意境”,也叫“事境”,就是以事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叙事诗、咏史诗和写人诗中多有此类意境,此外古典戏曲、小说和散文中也往往有此类佳作。事境有大有小,有时一句诗就是一个事境,如“少小离家老大回”“风雪夜归人”“落花时节又逢君”;有时一首诗是一个事境,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和《卖炭翁》。事境的审美特点是“近”,贴近生活,真实可信,所以才能获得“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
    ④所谓“情意境”,也叫“情境”,就是以“情”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抒情诗、抒情小赋、抒情散文和音乐、戏曲中多有此类意境。在古典诗歌中,有直抒其情成境者。如赵嘏《忆山阳》:“折柳城边起暮愁,可怜春色独怀忧,伤心正叹人间事,回首多惭江上鸥。”金圣叹评云:“看他四七二十八字,中间杂用‘愁’字、‘怜’字、‘忧’字、‘伤’字、‘叹’字、‘惭’字,凡若干悲苦字成诗,知先生怀忧,真有甚深者也?”但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而成境者。如汉乐府《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又如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李白是写情境的圣手,他有许多这方面的名句,诸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在李白笔下,风、水、月皆成为情的化身,而又是那样亲切自然,尽情尽理,真是大家风范。
    ⑤所谓“理意境”,也叫“理境”,就是以“理”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如果说“情境”的审美特点是求“美”的话,那么“理境”的审美特点则是求“真”。玄言诗、哲理诗、议论散文、寓言、写意画中多有此类意境。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都是直言其理的名句,还有借景言理的,如崔颢《黄鹤楼》一诗,金圣叹评云:“他何曾是作诗,真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什么“道理”呢?就是“黄鹤”飞了,“昔人”去了,甚至他们早都死了,而“楼”还存在着。生命是有限的,空的,只有“楼”是无限的,实的。所以,感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便是这首诗的道理。这些道理是通过昔人、黄鹤、楼、白云、此地、千载等时空意象表现出来的。前者所举名句,或理,或意,都浸泡在浓郁的感情里;后者所举的“道理”则隐含在意象之中。所以朱光潜先生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赤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它绝不说抽象的未受情感饱和的理。”
    (选自古风《意境探微》)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加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B.“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这一比喻的意思是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
    C.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是如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
    D.“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最见意境的诗句都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意境的形成不一定借助特殊的艺术手法。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是逼真如画,历历在目,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的,均为“物境”名句。
    B.事境有大有小,“少小离家老大回”体现了一句诗就是一个事境,可以给读者“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
    C.抒情诗、抒情小赋和抒情散文中多有“情境”,古典诗歌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而成境者,如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D.朱光潜先生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赤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它绝不说抽象的未受情感饱和的理。”意思是“理”不会单独出现,须“情”“象”中见“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事意境”观点的一项是( )
    A.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D.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陆游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结合材料二判断并简要分析这两句诗的意境。
    (三)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读陆放翁集(其二)
    梁启超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愤》首联诗人几许失望喷薄而出后,一下又把读者拉回那个气壮山河的烽火岁月。
    B.陆游曾经亲临大散关,在飒飒秋风中强渡渭水和金兵交战,与下文“塞上长城”形成照应。
    C.失意之时陆游把目光投向诸葛亮,足见他们在精神上是一体之人,都“知其不可而为之”。
    D.陆游之前的时代,诗坛笼罩着柔媚纤弱的风气,战斗不屈和为国献身的精神也都消亡了。
    2.梁启超说:“中国诗家无不言从军苦者,惟放翁则慕为国殇,至老不衰。”结合两首诗,谈谈你对“愤”“乐”的理解。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文本二:
    书喜①
    【陆游】
    宠辱元知不足惊,退居兀兀饯余生。冰鱼可钓羹材足,霜稻方登籴价平。
    邻媪已安诸子养②,园丁初葺数椽成。乡闾喜事吾曹共,一醉宁辞洗破觥。
    【注】①《书喜》为诗人嘉泰四年(1204)冬作于家乡山阴。②陆游于此句自注:“闵氏媪以贫甚,弃诸子而去,今始得复归。”
    3.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愤》首联“那”为“哪”,以问开篇,“早岁”之志与现实之艰,暗含对比,引人深思。
    B.《书愤》中的“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所写的《出师表》,诗人追忆先贤,矢志不渝。
    C.《书喜》尾联诗人与邻居共饮,醉而归家,留下热情的乡邻收拾酒桌,洗净酒杯,其乐融融。
    D.《书喜》表现诗人赋闲居家的所思所见所感,温情洋溢,与《书愤》悲慨激昂的风格有所不同。
    4.钱钟书指出:“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爱国”与“爱民”本是无法割裂的情怀。请结合上述两首诗歌,简析陆游“爱国”精神之内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①作者晚年因主和派力阻而被罢官,此词作于此时。②扬雄讽谏汉成帝之作。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托物起兴,实写秋叶飘零、蟋蟀低鸣的秋景,渲染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
    B.“黯黯长安路”写通往京城之路暗淡无光,含蓄表达了对朝廷抗金决策的失望。
    C.词人突然想起战斗过的大散关和渭水之滨,此刻两地“如故”的状态让他欣慰。
    D.“轻舟”三句写词人欲归隐,而抗敌兵策无人托付,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隐忧。
    6.词的最后两句与《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情感和抒情方式有何相同之处?请根据词作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忧国①
    陆游
    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②。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火未然。
    议论孰能忘忌讳? 人材正要越拘挛。群公亦采刍荛否? 贞观开元在目前。
    【注】①此诗绍熙五年(1194)作于故乡山阴。淳熙十六年(1189)诗人被劾罢官,至此已有六年之久。②华颠:白头。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回到故乡已经六年,他发誓要在耕作中度过余年。“饯”是送的意思。
    B.“冰将释”比喻心无挂碍,有如冻冰融解毫无沾滞。此句其实反衬了下句。
    C.“贞观开元”代指盛世。诗人为国事而担忧,对国家能否中兴信心不足。
    D.本诗在抒情方式上和《书愤》有相同之处,都采用了叙事抒情和直抒胸臆。
    8.全诗紧扣“忧国”,行文浑然一体,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而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宋代]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书愤
    [清代]黄遵宪
    一自珠崖弃,纷纷各效尤。瓜分惟客听,薪尽向予求。
    秦楚纵横日,幽燕十六州。未闻南北海,处处扼咽喉。
    【注】①张巡:唐代名将,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②这首诗作于1898年,德国借口山东曹州有杀害、驱逐德传教士事,迫使清政府与之签定不平等条约,租借胶州湾,以99年为期。诗写于这一事件后。③珠崖弃;西汉贾捐之曾劝汉元帝放弃珠崖,后诗文常以“弃珠崖”代指抛弃国土。④十六州:指五代时石敬塘将燕云等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诗颔联用苏武和张巡两个人来自比,表明自己的忠心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B.陆诗颈联想象上林苑和洛阳宫在细雨、月夜的荒凉来表达对沦丧国土的思念。
    C.黄诗首联的“各效尤”写出了列强仿效胶州湾的事纷纷要求租借我国海港。
    D.黄诗颔联的“向予求”写出了清朝税收耗尽后不断向民间搜求的贪得无厌。
    10.这两首诗都名《书愤》,请问所书之“愤”有何不同?洲



    相关试卷

    专题49 《苏幕遮》-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必背默写+阅读提升手册(讲义+练习):

    这是一份专题49 《苏幕遮》-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必背默写+阅读提升手册(讲义+练习),文件包含专题49《苏幕遮》原卷版docx、专题49《苏幕遮》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47 《登快阁》-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必背默写+阅读提升手册(讲义+练习):

    这是一份专题47 《登快阁》-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必背默写+阅读提升手册(讲义+练习),文件包含专题47《登快阁》原卷版docx、专题47《登快阁》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35 《客至》-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必背默写+阅读提升手册(讲义+练习):

    这是一份专题35 《客至》-2025年新高考语文60篇古诗必背默写+阅读提升手册(讲义+练习),文件包含专题35《客至》原卷版docx、专题35《客至》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