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1页
    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2页
    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氢能是低碳,甚至零碳排放,是人类未来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国际氢能源委员会认为,21世纪人类要进入氢时代,预测2050年全球氢能源需求将增至目前的10倍,同时2050年全球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5万亿美元。氢能的使用,既可以每年减少几十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又可以形成巨大的产业领域,提供几千万人的就业岗位。
    目前氢能的利用,特别是在汽车燃料电池上实现了应用的突破。除了在汽车上应用以外,还可以应用在深海潜水、无人机、高速列车等设备上,只要是移动器件需要动力的地方,氢燃料电池都可以应用。5G时代所有基站的能源体系、供电系统也可以用氢。在生活中分布式发电方面,实际上每家每户都可以放一个氢燃料电池的发电小装置,用来制冷制热、发电供电,几乎所有的家用电器都可以利用它。另外,一个氢气管道进入家庭就可以供给所有需要的能源,非常高效便捷。
    氢能源做的燃料电池与锂动力电池相比较,锂动力电池在重载航空航天或者大型移动器件上作为主动力电源,它的续航里程不够,能量密度也没有氢燃料电池高。所以,像航空航天大功率的这种运输工具,使用氢燃料电池是非常适合的。
    截至2022年底,全球共有814座加氢站投入运营,欧洲、亚洲、北美仍是加氢站建设的主要地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氢能源的发展利用提高到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我国氢能发展的优势比较明显。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售18197辆,累计建成加氢站417座,位居全球首位。据预测,到2030年,氢能产业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加氢站数量达到1000座,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到200万辆。
    (摘编自干勇《氢能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
    材料二:
    氢能发展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氢能在发电侧、电网侧和负荷侧均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是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优质介质。随着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氢能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将占据重要位置。目前,我国氢能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仍面临重大挑战。
    氢能兼具“清洁能源”与“危化品”的双重属性,在做好氢能安全管理的基础上,需要明确氢气的能源属性并加快制定氢能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氢能发展战略部署。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在中国的能源属性,但针对氢能产业链安全监管体系缺乏统一认知,特别是对氢能的能源属性理解不足,导致在落实氢能项目时安全监管机构职责不够明确,跨部门、跨领域缺乏协作协调。
    制氢、储氢、运氢及应用尚未形成完备高效的产业链。在产业上游,我国灰氢技术成熟、成本低,但化石能源紧缺,加之排放量高、杂质多需要提纯,或将逐步被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技术所取代。不过,目前,我国利用清洁能源制氢的效率偏低,还没有到大规模生产的产业阶段。在产业中游,国内车载高压储氢以及运氢方面均比较薄弱,基础设施缺口较大,加氢站数量少且储氢量小。在产业下游,氢能当前的应用范围比较窄,主要以燃料电池形式应用于交通领域,且技术瓶颈导致成本较高,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应用推广仍存在一定难度。
    氢能的资源与需求在空间分布上不匹配,且目前氢能长距离长时间储运技术不够成熟、成本较高,制约了氢能的大规模生产与消纳。我国绿氢上游生产多集中在华北、西北、东北等可再生能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而下游需求多分布在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需要依靠长距离储运技术以实现氢能跨区域统筹利用。绿氢在我国空间维度上的错配问题及新能源制氢的波动性问题,对氢能跨区域、跨时间储运提出了更高要求,氢储运供应链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绿氢制氢和用氢场景的技术经济性较差。目前,氢燃料汽车加注绿氢成本在50—60元/公斤。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成本高,导致绿氢产业链整体成本居高不下,绿氢及其下游产品的价格远高于同类型传统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严重制约了绿氢的应用和产业链的发展。
    绿氢要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生产需要从系统设计、多电解槽运行管理、材料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优化,进一步降低绿氢制备系统总成本,提高制氢效率。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风光储氢”耦合技术来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推动“电—氢能”系统在满足生产目标条件下,实现最优化运行。另外,还要重视培育氢能应用场景,如氢能特种车辆、港口物流车、重型卡车、公交车等,以解决部分试点城市规划难以落实的困境。
    (摘编自李继峰《氢能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需克服四大挑战》)
    材料三:
    氢能各环节技术生命阶段时间点
    (摘编自徐硕、余碧莹《中国氢能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氢能的使用不仅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为几千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B. 氢燃料电池的特点决定了它比锂动力电池更适合做航空航天这种大功率运输工具的主动力电源。
    C. 我国的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较缺乏制取绿氢的可再生能源,这是目前氢能成本较高的一个原因。
    D. 如果绿氢及其下游产品的价格远低于同类型传统产品,我国氢能产业链产值将大幅增加。
    2. 下列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的例子的一项是( )
    A. 北京冬奥会期间,上千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服务保障冬奥。
    B. 氢通过燃料电池或燃气轮机发电,用于电网平衡(调峰)等。
    C. 把我国每年近1000亿度的弃电用来制氢,可降低氢能成本。
    D. 在重型柴油车密集的港口地区实行“柴改氢”解决雾霾问题。
    3. 下列对材料三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氢气制取技术领域而言,中国应投入更多力量提高该项技术水平,以实现全产业链均衡协调发展。
    B. 在氢气储运技术领域,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成熟期和饱和期的到来远早于美国和全球的平均水平。
    C. 为避免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中国还需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投入更多的研究,以期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D. 从整体上看,中国关于氢能的各项技术兴起晚于全球水平,但后来居上,均较全球更早达到饱和期。
    4. 三则材料讲的都是氢能,在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
    5. 4月28日,2024中关村论坛“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在京召开。请结合材料对我国未来氢能产业的发展拟写几点建议。
    【答案】1. A 2. C
    3. D 4. ①材料一侧重谈氢能在现在与未来的应用;②材料二侧重谈目前我国氢能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面临的重大挑战;③材料三侧重从氢能各环节技术生命阶段时间点上比较中国与全球、美国的氢能技术发展状况。
    5. ①加快氢能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有效安全监管;②研发高效低成本的制氢技术和装备,推动“电—氢”耦合;③培育长距离、大规模、低成本的氢能储运系统,连接氢能上下游产业链;④打造氢能全产业链综合示范区,拓展应用场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提供了就业岗位”有误,应是预测2050年的情况。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侧重谈氢能在现在与未来的应用。
    C.该项谈的是制氢技术改革,不属于氢能应用方面。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图表的能力。
    D.“均较全球更早达到饱和期”有误,氢燃料电池技术饱和期晚于全球。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结合“21世纪人类要进入氢时代,预测2050年全球氢能源需求将增至目前的10倍,同时2050年全球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5万亿美元。氢能的使用,既可以每年减少几十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又可以形成巨大的产业领域,提供几千万人的就业岗位”“目前氢能的利用,特别是在汽车燃料电池上实现了应用的突破”可知,材料一侧重谈氢能在现在与未来的应用;
    ②结合“目前,我国氢能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仍面临重大挑战”可知,材料二侧重谈目前我国氢能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面临的重大挑战;
    ③结合图表标题“氢能各环节技术生命阶段时间点”以及横纵坐标项目可知,材料三侧重从氢能各环节技术生命阶段时间点上比较中国与全球、美国的氢能技术发展状况。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二“在做好氢能安全管理的基础上,需要明确氢气的能源属性并加快制定氢能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可知,加快氢能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有效安全监管;
    ②结合材料二“进一步发展‘风光储氢’耦合技术来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推动‘电—氢能’系统在满足生产目标条件下,实现最优化运行”可知,研发高效低成本的制氢技术和装备,推动“电—氢”耦合;
    ③结合材料二“制氢、储氢、运氢及应用尚未形成完备高效的产业链”“绿氢在我国空间维度上的错配问题及新能源制氢的波动性问题,对氢能跨区域、跨时间储运提出了更高要求,氢储运供应链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可知,培育长距离、大规模、低成本的氢能储运系统,连接氢能上下游产业链;
    ④结合“还要重视培育氢能应用场景,如氢能特种车辆、港口物流车、重型卡车、公交车等,以解决部分试点城市规划难以落实的困境”可知,打造氢能全产业链综合示范区,拓展应用场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通渭人家
    贾平凹
    ①通渭是甘肃的一个县,我去的时候正是五月,途经关中平原,到处是麦浪滚滚,成批成批的麦客蝗虫一般从东往西撵场子,他们背着铺盖,拿着镰刀,涌聚在车站、镇街的屋檐下和地头,与雇主谈条件,讲价钱,争吵,咒骂,甚或大打出手。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混乱,让人急迫而烦躁,却也感到收获的紧张和兴奋。一进入陇东高原,渐渐就清寂了,尤其过了会宁,车沿着苦水河在千万个峁塬沟岭间弯来拐去,路上没有麦客,田里也没有麦子,甚至连一点绿的颜色都没有,看来,这个地区又是一个大旱年,颗粒无收了。太阳还是红彤彤地照着,风也像刚从火炉里喷出来,透过车窗玻璃向外看,满世界摇曳的是丝丝缕缕的白雾,搞不清是太阳下注的光线,还是从地上蒸腾的气焰,一切都变形了,开始是山,是路,是路边卷了叶子的树,再后来是蹴在路边崖棱上发痴的人和人正看着的不远处铁道上疾驶而过的火车。火车一吼长笛,然后是轰然的哐哐声。司机说:你听你听,火车都在说,甘肃——穷,穷,穷,穷……!
    ②我就是这样到了通渭。
    ③通渭缺水,这在我来之前就听说的,来到通渭,其严重的缺水程度令我瞠目结舌。我住的宾馆里没有水,服务员关照了,提了一桶水放在房间供我洗脸和冲马桶,而别的住客则跑下楼去上旱厕。小小的县城正改造着一条老街,干燥的浮土像面粉一样,脚踩下去噗噗地就钻一鞋壳。小巷里一群人拥挤在一个水龙头下接水,似乎是有人插队,引起众怒,铝盆被踢出来咣当咣当在道路上滚。
    ④这天晚上,我见到了通渭县的县长,他的后脖是酱红颜色,有着几道皱纹,脖子伸长了,皱纹就成白的。县长是天黑才从乡下检查蓄水节溉工程回来,听说我来了就又赶到宾馆。我们一见如故。自然就聊起今年的旱情,聊起通渭的状况,他几乎一直在说通渭的好话,比如,干旱和交通的不便使通渭成为整个甘肃最贫困的县,但通渭民风却质朴淳厚,使你能想到陶潜的《桃花源记》。
    ⑤“是吗?”我有些不以为然地冲着他笑,“孟子可是说过:衣食足,知礼仪。”
    ⑥“孟子是不知道通渭的!”
    ⑦“我也是到过许多农村,如果哪个地方民风淳厚,那个地方往往是和愚昧落后连在一起的……”
    ⑧“可通渭恰恰是甘肃文化普及程度最高的县!”县长几乎有些生气了,他说明日他还要去乡下,让我跟着他去亲眼看看。
    ⑨我真的跟着县长去乡下了,转了一天,又转了一天。我出身于乡下,这几十年里也不知走过了多少村庄,但我从未见过像通渭人的农舍收拾得这么整洁,他们的房子有砖墙瓦顶的,更多的还是泥抹的土屋,但农具放的是地方,柴草放的是地方,连楔在墙上的木橛也似乎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越是缺水,越是喜欢花草树木。我经过一个卧在半山窝的小村庄时,一抬头,看到一堵土院墙内高高地长着一株牡丹,虽不是花开的季节,枝叶隆起却如一个筐篮那么大。山沟人家能栽牡丹,牡丹竟长得这般高大,我惊得大呼小叫,说:这家肯定生养了漂亮女人!敲门进去,果然女主人长得明眸皓齿,正翻来覆去在一些盆里倒换着水,我不明白这是干啥,她笑着说穷折腾哩,这个盆里是洗过脸洗过手的水,那个盆里是涮过锅净过碗的水,这么过滤后,清亮的水用来喂牲口和洗衣服,洗过衣服了再浇牡丹。水要这么合理利用,使我感慨不已,对着县长说:瞧呀,鞋都摆得这么整齐!台阶上是有着七八双鞋,差不多都破得有了补丁,却大小分开摆成一溜儿。女主人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说:图个心里干净嘛!
    ⑩正是心里干净,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你可以顿顿吃野菜喝稀汤,但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你可以出门穿破旧的衣裳,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我到过一些家境富裕的农民家,正房里、厦屋里每面墙上都悬挂了装裱得极好的书法作品;也去过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什么家当都没有,墙上仍挂着字。仔细看了,有些是明清时一些大家的作品,相当有价值,而更多的则是通渭县现当代书家所写。我在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里,见到了其中三家挂有于右任和左宗棠的字,而一家的主人并不识字,墙上的对联竟是“玉楼宴罢醉和春,千杯饮后娇伺夜”。
    ⑪在一个村里,县长领我去见一位老者,说老者虽不是村长,但威望很高。六月的天是晒丝绸的,村人没有丝绸,晒的却是字画,这位老者院子里晒的字画最多,惹得好多大人都去看,他家老少出来脸面犹如盆子大。我对老者说,你在村里能主持公道,是不是因为藏字画最多?他说:连字画都没有,谁还听你说话呀?县长就来劲儿了,叫嚷着他也为村人写几幅字,立即笔墨纸砚就摆开了,县长的字写得还真好,他写的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写毕,问道:怎么样?我说:好!他说:是字好还是内容好?我说字好内容好通渭好。
    ⑫这天下午,一场雨就哗哗地降临了。村人欢乐得如过年节,我却躺在一面土炕上睡着了,醒来,县长还在旁边鼾声如雷。
    (有删改)
    文本二:
    ①中国散文的一兴一衰,皆是真情的一得一失。60年代初期之所以产生一批散文名家和名作,形成一个不大不小的高潮,依赖的便是真情的勃发。……
    ②唾弃轻而狂的文风,有人却走向另一绝地,使散文的题材狭窄,精神脆弱,仅写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小,巧,甜腻。振兴中华,紧要的是振兴国民性,增强民族的自尊自强自立的素质,散文要以此为己任,让时代精神进来,让社会生活进来,张扬大度、力度,弃去俗气、小气。文学史上之所以有大家,大家之所以出现,就是在每一个世风浮靡、文风花拳绣腿的时期有人力排陈腐,复归生活实感和人之性灵。
    (选自贾平凹《〈当代文选〉序》,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和《秦腔》都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既有对民俗风情的浅层描摹,也有对文化意蕴的深层观照。
    B. 文本一关中麦客“争吵,咒骂,甚或大打出手”,与通渭淳朴的民风形成鲜明对比,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
    C. 作者用“竟是”二字评价一户不识字的人家墙上的对联,表达了作者出乎意料的惊喜和赞叹,表现了通渭人精神的高贵。
    D. 文本二中作者主张散文创作要抒写真情,要以增强民族自尊自强自立的素质为己任,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生活。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第⑩段加点的三个“你”,多角度展现了通渭人的生活风貌,具有呼告效果,便于抒情,表现了对通渭人高贵精神的赞美。
    B. 文本一叙事注重点面结合,写漂亮女人种的牡丹、老者家晒字画是“点”,写“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是“面”。
    C. 文本二认为只要有人在世风浮靡、文风花拳绣腿的时期力排陈腐,复归生活实感和人之性灵,就会产生一批散文名家和名作。
    D. 文本一以“我”的视角行文,集中描述“我”的所见所感,展现通渭的风土人情,表现了“我”对通渭人家高贵精神的独特感悟。
    8. 文中划线句子言简义丰,请简要赏析。
    他的后脖是酱红颜色,有着几道皱纹,脖子伸长了,皱纹就成白的。
    9. 文本二中贾平凹主张写散文,要鄙弃那些“题材狭窄,精神脆弱”和“小、巧、甜腻”文风,这种创作主张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这是对县长“后脖”的细节描写,既侧面体现了通渭炎热干旱的气候特征,也暗示了其勤政为民的精神品质。
    9. ①选材上,将目光投射到甘陇大地,描绘通渭的自然风貌和通渭人家的日常生活,关照现实,抒写真情;②主题上,着眼于通渭人家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从中挖掘出质朴淳厚的民风和高贵的精神,文化意蕴厚重;③风格上,追求语言的平实浅近,亲切自然,字里行间饱含着对通渭这片土地和人民的赞美,文风质朴大气。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与后文通渭淳朴的民风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错,原文为“与雇主谈条件,讲价钱,争吵,咒骂,甚或大打出手。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混乱,让人急迫而烦躁,却也感到收获的紧张和兴奋。一进入陇东高原,渐渐就清寂了”,可看出主要是突出陇东高原的清寂,没有与通渭淳朴的民风形成对比,也没有先抑后扬。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只要有人在世风浮靡、文风花拳绣腿的时期力排陈腐,复归生活实感和人之性灵,就会产生一批散文名家和名作”说法绝对。原文“文学史上之所以有大家,大家之所以出现,就是在每一个世风浮靡、文风花拳绣腿的时期有人力排陈腐,复归生活实感和人之性灵”不是选项所说充分条件。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画线句“他的后脖是酱红颜色,有着几道皱纹,脖子伸长了,皱纹就成白的”是一处细节描写,描写的对象是县长的“后脖”。“酱红颜色”是皮肤被晒所呈现的颜色,体现通渭炎热干旱的气候特征;对后脖颜色和皱纹的描写,表明作为一县之长他经常下基层,操心百姓生活,体现了县长勤政为民的精神品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创作特色和艺术风格的能力。
    贾平凹写散文鄙弃“题材狭窄,精神脆弱”“小、巧、甜腻”的文风,意即主张散文题材丰富广阔,抒写的精神顽强,语言大气质朴,据此可从选材、主题、语言风格等角度分析文本。
    ①选材上,这篇散文叙写了作者在大西北甘肃通渭县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第①—③段描绘了甘陇大地的自然风貌和通渭的气候特征,第⑨段往后重在叙写通渭人家的日常生活,选材丰富,视角广阔。
    ②主题上,通渭生存环境恶劣,这里气候干旱、严重缺水、交通不便,是“整个甘肃最贫困的县”,可这里也是“甘肃文化普及程度最高的县”,农舍整洁,精心培植花草,挂晒字画,处处表现出民风的质朴淳厚和精神的高贵,体现出厚重的文化意蕴。
    ③语言风格上,“农具放的是地方,柴草放的是地方”“她笑着说穷折腾哩”等叙述语言、人物对话平实浅近,亲切自然,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通渭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赞美,文风质朴大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材料二:
    灵丘之丈人善养蜂,岁收蜜数百斛,腊称之。于是,其富比封君焉。丈人卒,其子继:未期月,蜂有举族去者,弗恤也。岁余,去且半。又岁余,尽去。其家遂贫。
    陶朱公之齐过而问焉曰是何昔者之熇熇而今日之凉凉也?其邻之叟对曰:“以蜂。”请问其故,对曰:“昔者丈人之养蜂也,园有庐,庐有守。制木以为蜂之宫,不罅不庮。其置也,疏密有行,新旧有次。坐有方,牖有乡。五五为伍,一人司之。视其生息,调其暄寒,巩其架构,时其墐发,蕃则从之析之,寡则与之裒之,不使有二王也。去其蛛蝨蚍蜉,弭其土蜂蝇豹,夏不烈日,冬不凝澌,飘风吹而不摇,淋雨沃而不渍。其取蜜也,分其赢而已矣,不竭其力也。于是,故者安,新者息,丈人不出户而收其利。今其子则不然矣。园庐不葺,污秽不治,燥湿不调,启闭无节,居处龜應,出入障碍,而蜂不乐其居矣。及其久也,蛅蟖同其房而不知,蝼蚁钻其室而不禁,鹩鬻掠之于白日,狐狸窃之于昏夜,莫之察也。取蜜而已。又焉得不凉凉也哉?”
    陶朱公曰:“噫!二三子识之,为国有民者可以鉴矣!”
    (选自《郁离子》)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陶朱公A之齐B过而问C焉D曰E是何F昔者之熇熇G而今日之凉凉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置,指放下、放在一边,与《石钟山记》中“今以钟磬置水中”的“置”意思相同。
    B. 甚,指厉害、严重,与《陈情表》中“况臣孤苦,特为尤甚”的“甚”意思相同。
    C. 次,指次序、等次,与《兰亭集序》中的“列坐其次”的“次”意思不同。
    D. 息,指滋生、繁殖、增长,与《归去来兮辞》中“请息交以绝游”的“息”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橐驼认为,自己种树成功的原因不过是顺应了树的本性,即种树时在尊重树木本性的基础上精耕细作,种好后就不再去动他了。
    B. 郭橐驼认为,他植者明面上是爱树、忧树,实际上却怀着一种损害树、仇恨树的心理来种树,所以他们种的树都比不上自己种的。
    C. 丈人的儿子养蜂时什么都不管,只是收取蜂蜜罢了,这种行为与郭橐驼种树“其置也若弃”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结果也不一样。
    D. 陶朱公最后说的话表明这篇文章与《种树郭橐驼传》一样,都是因事设理,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表达了作者革新弊政的愿望。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2)未期月,蜂有举族去者,弗恤也。
    14. 郭橐驼种树与灵丘丈人养蜂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答案】10. BDE 11. A 12. B
    13. (1)因此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成长罢了,没有能使它高大茂盛的办法(本领、能力)。
    (2)不满一个月,就有整窝整窝飞离的蜜蜂,他的儿子并不担忧这种情况。
    14. ①都对对象精心管理;②都尊重对象的规律(天性);③都取得了成功。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陶朱公来到齐国,经过时就向人询问,说:“这个地方为什么以前那麼繁盛而现在却是这样冷落呢?”
    “陶朱公之齐”主谓宾结构齐全,其后B处断开;
    “过而问焉”的“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故本句为状语后置句,其后D处断开;
    “曰”是断句标志,其后E处断开。
    故选BDE。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今以钟磬置水中”的“置”意思是“放置”。句意: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
    B.正确。句意:更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察看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何况臣的孤苦,(情况)特别严重。
    C.正确。“列坐其次”的“次”意思是“岸边”。句意:新旧蜂房有一定的次序。/(大家)依次排列,坐(于)曲水岸边。
    D.正确。“请息交以绝游”的“息”意思是“断绝”,句意:新蜂也生生不已。/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实际上却怀着一种损害树、仇恨树的心理来种树”有误。由原文“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可知,是他植者的行为实际上起到了“损害树、仇恨树”的后果。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害”,妨碍;“硕”,使动用法,使高大;“茂”,使动用法,使茂盛。
    (2)“期月”,满一个月;“举”,全、整;“蜂有举族去者”,定语后置句式,应为“有举族去蜂”;“恤”,忧虑、担忧。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
    ①由原文“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昔者丈人之养蜂也,园有庐,庐有守……其置也,疏密有行,新旧有次”可知,都对对象精心管理;
    ②由原文“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制木以为蜂之宫,不罅不庮……其取蜜也,分其赢而已矣,不竭其力也”可知,都尊重对象的规律(天性);
    ③由原文“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岁收蜜数百斛,腊称之。于是,其富比封君焉”可知,都取得了成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茂盛啊,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使它依照本性生长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均,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完成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惦记它,离开后就不再去照看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那样(细心呵护),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损伤它的果实罢了,没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新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是又养护太过,担心它太过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察看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动摇树根看土捣得实不实,这样就一天天背离了树木的天性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然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树)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材料二:
    灵丘那个地方有一位老人非常善于养蜂,每一年他能收获好几百斛蜂蜜,收的蜂蜡也和蜂蜜一样多。这样一来,他的富有几乎可以和一位拥有封地的列侯相等了。老人去世以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养蜂事业;不满一个月,就有整窝整窝飞离的蜜蜂,他的儿子并不担忧这种情况。过了一年多,逃走的蜜蜂将近一半。又过了一年多,剩余的蜜蜂全飞走了,他的家从此开始败落下来。
    陶朱公来到齐国,经过时就向人询问,说:“这个地方为什么以前那麼繁盛而现在却是这样冷落呢?”他邻居的老翁说:“因为蜜蜂的缘故。”陶朱公又问原因,老翁回答说:“从前灵丘老人饲养蜜蜂时,园内有房舍,房舍里有人看守。挖空树木来作为蜜蜂的居处,不透风,不漏雨。安置蜂房,间隔宽窄有一定的行列,新旧蜂房有一定的次序。坐落有方位,窗口有方向。每五个蜂房作为一组,由一个人负责管理。观察蜜蜂生殖繁衍的情形,调整气温的冷暖,巩固支架与结构,按照时节来为蜂房塞孔开洞,如果蜜蜂繁殖多了,就把它们分开,使一窝分成两窝,若蜜蜂少了,就把它们聚拢在一处,不让一个蜂房内有两个蜂王。清除蜘蛛,蟊虫以及大蚂蚁,消弭土蜂、蝇虎的危害,夏天不使它们受到烈日的曝晒,冬天不受严寒的侵袭,暴风吹袭,蜂房不会摇落,大雨浇灌也不会毁坏。老先生采收蜂蜜,只是收取多余的部分罢了,不会耗尽蜜蜂的生机活力。因此老蜂生活得很安定,新蜂也生生不已,老先生不必出门就可以收取蜂蜜的利益。现在他的儿子就不是这样了。蜂园中的芦舍不修补,肮脏了也不清理,干燥或潮湿不加以调节,蜂房的开闭不按时节,蜜蜂的居处危殆不安,进出蜂房有所阻碍,因此蜜蜂也就不喜欢它们所居住的地方了。等到时间一久,小蛾虫吐丝把蜂房都网住了,他却还不知道,蚂蚁把蜂房都钻出了孔洞,他却不加以禁止,鹪鹩在白天来掠食蜂蜜,狐狸也在黑夜来窃取蜂蜜,他却还不加以注意。只知道收取蜂蜜罢了。像这样又怎么不会变得萧条冷落呢!”
    陶朱公说:“唉!弟子们要记住这个教训啊,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人,应该以此为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宾至①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②车马驻江干③。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④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注]①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当时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②漫劳:劳驾您。③江干:江边,杜甫住处。④粗粝:即糙米。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幽栖地僻经过少”一句写自己住所偏僻,少人来访,表达了受到冷落的凄凉之感。
    B. “老病人扶”,“再拜”起扶,实感“艰难”。表现出诗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
    C. “岂有”“漫劳”一联,运用散文笔调,驭律诗对法,傲岸之态可掬,嘲讽之意自见。
    D. 《宾至》一写客,一写己,在表现客人身份尊贵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清高自负。
    16. 杜甫的《宾至》《客至》,都叙述了待客吃饭的情境,但情意却不相同。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杜甫对“宾”和“客”的情意有何不同。
    【答案】15. A 16. ①《宾至》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暗含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②《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宴请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表达了受到冷落的凄凉之感”错误。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有造访之人,此句暗含突然有贵客来访,诗人年因老多病不胜应酬之苦。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宾至》尾联“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意思是你要是真的不嫌这野外没有好酒好菜,以后高兴时还可以来看看我的小园里芍药花开。可看出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暗含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
    《客至》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意思是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可看出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宴请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阳光黯淡,日将西沉,诗人手抚孤松徘徊,不忍离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写自己早晚勤勉修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鸟兽的行为来侧面烘托蜀道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景翳翳以将入 ②. 抚孤松而盘桓 ③. 朝搴阰之木兰兮 ④. 夕揽洲之宿莽 ⑤.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⑥. 猿猱欲度愁攀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翳、桓、搴阰、揽洲、鹤、猿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结合有着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是以实写虚,也可以是以虚写实, ① 。明代屠隆说:“顾诗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出,何可端倪。”(《与友人论诗文》)李白诗中多想象,多夸张,似乎是以“虚”为主,但《蜀道难》中的 ② ,又非虚设。如果只在诗中写“虚”,即使抒情充分,也会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即使堆砌大量景物,也定然缺乏生气。
    “虚”“实”的概念因其所在的话语系统不同而有不同含义。从诗歌内容角度来看,景物事件为“实”,情感思想为“虚”;从写作手法来看,正面铺叙描写为“实”,侧面烘托渲染为“虚”;从语言运用来看,实字(非现代所谓实词)为“实”,虚字为“虚”。也就是说,一首诗的虚实结合, ③ 。以《蜀相》为例,前两联的写景是“实”,后两联的抒发感慨是“虚”。写景之中,寄寓敬慕、慨叹之情;抒情之中,带有对历史的回顾。整首诗虚实相生,创造出蕴藉深沉、慷慨悲凉的意境。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用来说明诗歌创作中“虚实结合”的重要性。请以“诗意”为话题另写一个复句。要求:使用和原句一样的关联词“如果……即使……也……”;符合逻辑;40字以内。
    【答案】18. ①还可以是虚实并用/还可以是虚实相生。②蜀山之高、剑阁之险。③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看。
    19. 如果诗意是远方的风景,即使路途遥远,也值得我们一路跋涉去追寻那一抹心灵的宁静。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语境解释虚实结合的不同方式,前面说“可以是以实写虚,也可以是以虚写实”,根据下文分析,还有虚实并用或虚实相生,应填:还可以是虚实并用/还可以是虚实相生。
    ②《蜀道难》在描写蜀山、剑阁等景物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下句说“又非虚设”说的就是这类自然景物描写,应填:蜀山之高、剑阁之险。
    ③根据前文“也就是说”确定这一句话是对前文意思的总结,前文主要从内容、写作手法、语言运用不同角度和方面说明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体现,因此应填:可以从多个层面(角度)来看。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首先明确仿写句子的句式:“如果……即使……也……”。这是一个多重复句,包含两个假设复句。
    然后注意内容的表达:选择的话题为“诗意”,这一话题放在假设复句中要表达“如果诗意是……”,强调我们要追寻诗意等内容。
    最后注意表达要符合逻辑。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4小题,11分)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当_______的嘉陵江水从陕甘的崇山峻岭一路奔涌,进入四川盆地东北部,在南充穿城而过时,这一湾江水便与这座城一起编织出华美的毯子,①一面作画,一面写诗。
    千里嘉陵江孕育南充城。这里有或热烈、或沉静的故事。故事开篇便是文人墨客留下的华美之词。宋徽宗政和年间,果州刺史邵伯温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元夕》,描写正月十五之夜果州街景盛况。
    故事的另一页,写满了南充历史文化发展的足迹和响亮的名号。
    这里是②“三国文化发祥地”。陈寿在西山万卷楼里,写下_______《三国志》。南充有着张飞镇守阆中八年的历史,有迄今保存完好的汉桓侯祠、王平墓、诸葛寺等遗迹遗址。在追寻三国历史文化的路上,南充独占鳌头。
    这里是“中国春节之乡”。西汉时期,巴郡阆中人、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编制了太初历,恒定春节。
    这里是“中国绸都”。早在秦汉,南充即享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的美誉,如今仍是( ),处处散发着蚕桑丝绸文化的气息。屹立在五星花园的“丝绸女神”,为我们诉说着南充与丝绸的缠绵过往。
    南充是一片红色热土。开国元勋朱德、民主革命家张澜、共和国大将罗瑞卿、③“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张思德,均出生在这里。南充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5万余名南充儿女参加红军,3.8万多名英烈血洒疆场。这里英杰辈出,也因此留下了众多的革命印记和文物。④使全国各地的游人来此瞻仰、追寻。
    这里有奇妙多姿的非遗民俗。⑤世界唯一的大木偶艺术——川北大木偶戏;诉说民间传说,展现百姓生活的川北灯戏;( )的皮影戏;( )的保宁醋……
    当我们拨开烟雾笼罩的江水,走近南充,三百里嘉陵江山图跃然眼前,壮丽景观在这里铺展开。嘉陵江里,白塔山中;古城巷口,名人旧居。南充,值得一次美妙的相遇。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下列各项,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B.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D. 世味年来薄似纱。
    22. 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顺序是( )
    ①“一滴百味欢”
    ②“满城皆闻机杼声”
    ③“一口述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23. 下列关于文中画横线语句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处的语序调整为“一面写诗,一面作画。”会更好。
    B. ②③处引号的用法相同。
    C. ④处语句有语病,正确表达是“使全国各地的游人来此追寻、瞻仰。”
    D. ⑤处的破折号表示总结上文。
    【答案】20. 浩浩汤汤 鸿篇巨制
    21. B 22. ②③①
    23. A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形容嘉陵江水一路奔涌而来,可用:浩浩汤汤。浩浩汤汤: 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第二处,语境形容《三国志》著作宏大,可用:鸿篇巨制。鸿篇巨制:规模宏大的长篇或大部头的著作。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篇幅长、内容丰富、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使用拟人手法,把“丝绸女神”人格化。
    A.互文,无论昼夜总有优美的歌声、乐声在湖面上回荡。
    B.拟人,赋予无生命的景物以人的情感,仿佛那废弃的池塘和残存的古木也诉说着对战争的厌倦。
    C.借代,“汉家”“汉将”中的“汉”都是代指唐,是以专名代本体;“烟尘”代指战争,具体代抽象。
    D.比喻,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纱。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第一空,括号前提到“中国绸都”,从秦汉到如今这里都是蚕桑丝绸的产地,②“满城皆闻机杼声”描述的就是这种文化气息。
    第二空,此处描绘皮影戏,③“一口述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句诗写的就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皮影戏。
    第三空,此处表现保宁醋,①“一滴百味欢”就是对醋的作用的描绘。
    所以最恰当的顺序是:②③①。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语言表达的能力。
    A.正确。根据后文内容,先写与南充相关的诗词,再写南充的多彩风貌,所以应先写诗,再作画。
    B.作用不相同,②处是强调,③处是引用。
    C.改了之后依然有语病,“使”的使用导致此句缺少主语,应该删除“使”。正确表达是:全国各地的游人来此追寻、瞻仰。
    D.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故选A。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不可能永远真实,也不可能永远虚假。许多真实中有一点虚假,或许多虚假中有一点真实,都是动人的。
    ——周国平《人与永恒》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掬水月在手,有花香满衣
    《虚堂录》中有言:“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天上皎皎明月为实,水中之影为虚,虚虚实实之间皆为人间清美。
    镜中花,水中月,明知是虚,却总有人在追寻。古人在一方天地中任思想遨游虚空,而现代人更甚,无形的网络与二次元的异世界为他们提供了天然的幻境。从上古蒙昧的神话时代开始真实与虚假就不曾分离,总是如影随形。因而从古至今,我们也都在现实与幻境中穿梭。
    千百年前有苏子瞻泛舟赤壁神游太虚,千百年后亦有人徘徊梦境止步不前。
    不惹尘埃的先贤心灵空旷,总免不了虚无一时,慨叹一时,再放松神经来一次幻境之游;精神疲惫的当代人走过城市的喧嚣,身处机器的轰鸣之中心情茫然,心灵太沉重,也需要来一番精神的遨游,方能放松神经。尽管相隔光阴甚久,但我们却有着相同的诉求:世界的真实总是让人心惊,灵魂需要一处虚妄之地得以稍作休憩,需要一捧水中月小做安慰。
    所以,我们总是在现实中追求虚假,亦在虚假中探寻真实。
    余秋雨认为人类文明史分为三大层次:假设层次、彷徨层次与真实层次。他说,其中假设层次占九成以上,且摇摆不定,这便是最原始、最不可控的虚空了;真实层次是摆脱了假设后的思维结晶,很少,却可看淡一切神圣,这便是史卷中那些“星星点点的智者”了。这样一来,处于虚假与真实之间的彷徨层次中便有许多人在苦恼,在决裂,在求索,在挣扎,在批判。“假设层次上的文化宣导痴迷色彩过重,等级不会太高;而真实层次上的文化过于透彻,往往笔墨疏落,月冷影单。”
    因此,我们需守住心智,稍作放纵即可。一旦沉溺虚无,便是失了神智,乱了方寸,再回不去真实世界,在彷徨中堕入虚无了。而人生不能永远活在虚假中。毕竟,幻境是思想的游弋处,而非灵魂的逃避处,所以,那些缩在电脑屏幕后不敢面对真实世界的人也不必再自我安慰下去了。
    林清玄说,寻找从前的眼泪到最后才觉知,一切的悲欢离合是为了此刻有更温柔的心,更充沛的爱,更清明的觉知。正如此言,我们在虚假与真实之间的挣扎与求索,不正是为了在现实的世界中走得更稳更有底气吗?
    “人不可能永远真实,也不可能永远虚假。”在这浩瀚而渺远的时空中生活的人们,唯有踩在现实与虚假的平衡点上,才能在“掬水月在手”时,亦能“有花香满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助周国平先生《人与永恒》中的相关语句,阐述了对于“真实”与“虚假”的哲理思考。
    真实,是人性中最质朴、最纯粹的部分,它如同晨曦初露时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明亮。我们渴望真诚相待,因为那是心灵深处最直接的交流,无需掩饰,无需伪装。在真实中,我们展现自我,分享喜悦,承担痛苦,它是我们与世界连接的桥梁,也是自我成长的基石。然而,正如世间万物皆有裂痕,人性中的真实亦非完美无瑕。有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我们不得不选择沉默或隐藏,以“虚假”的一面示人。
    虚假,往往被视为贬义词,但根据材料最后“都是动人的”这一评价,可以看出材料认可的“虚假”应是善意的,不会对人造成伤害。比如,虚假可能是出于善意的谎言,是为了维护和谐、避免伤害的权宜之计;可能是艺术中的虚构,它能激发想象,丰富情感,让人在虚构的世界里找到共鸣与慰藉。总的来说,我们可以认为,“虚假”在某些时刻也是人性柔软一面的体现。它让我们学会了理解与宽容,学会了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找平衡。当然,不可否认,过度的虚假会侵蚀信任,破坏关系,而这提醒我们,该如何权衡好虚假与真实之间的关系,让适度的虚假和适度的真实,都能为生活增添一抹温柔的色彩。
    由材料可知,写作时不能仅仅针对“真实”或“虚假”一方片面理解,而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由此,行文思路上,可以先分别点出真实、虚假这两者的利弊之处,然后再结合二者,指出真实与虚假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交织,共同谱写着生命的旋律。此后,还可针对二者如何交融展开分析,如许多真实中蕴含着一点虚假,那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脆弱,是人性中的温情与妥协;而许多虚假中,也往往藏着一份真实的渴望与期盼,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最后,则可从行动论的角度,说明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好真实与虚假: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既要坚守内心的真实,也要学会适时地调整与适应虚假,以更加成熟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立意:
    1.莫因畏假而自缚,当为求真而发展。
    2.享虚假之利,去伪而求真。
    3.凭辩证之思用假,以无愧之心求真。
    4.在真假迷雾中坚守本我。
    技术环节
    区域范围
    新兴期/年份
    成长期/年份
    成熟期/年份
    饱和期/年份
    氢气制取
    全球
    中国
    美国
    1908
    1985
    1912
    2013
    2016
    2010
    2028
    2023
    2030
    2043
    2031
    2050
    氢气储运
    全球
    中国
    美国
    1901
    1984
    1919
    2007
    2004
    1999
    2030
    2015
    2025
    2052
    2027
    2051
    氢燃料电池
    全球
    中国
    美国
    1953
    1996
    1976
    2001
    2005
    2001
    2014
    2016
    2010
    2026
    2027
    2019

    相关试卷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西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南充市西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南充市西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期末]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期末]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共13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