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课堂回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目标
1.了解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语境义,根据要求进行造句训练。
2.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词句段运用(二)
1.教师引导学生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的句子,体会词语的不同含义。
◇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开辟
◇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姿态
◇大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2.师生共同探究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生借助词典理解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2)学用采用替换法理解加点的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
(3)教师具体讲解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学生对照检验。
明确:引导学生明白要根据具体的语境理解词义。第一组句子中,前一个“开辟”的意思是“开垦”,后一个“开辟”的意思是“开创,建立”;第二组句子中,前一个“姿态”的意思是“姿势,样儿”,后一个“姿态”的意思是“态度,气度”。
3.引导学生了解“温和”一词的含义,并尝试造句。
(1)用查词典的方法弄懂“温和”的含义。
(2)根据提示写句子。
◇(形容气候)不冷不热。
造句:昆明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温和 ◇(形容性格)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造句:他文质彬彬,待人一向很温和。
4.教师挑选写得比较好的句子,投影展示,并进行点评。
5.引导学生课外积累类似的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其不同的含义。
二、日积月累
1.教师播放朗诵音频,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蝉》。
过渡: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万物有灵”,选编的文章都是写事物的。学习这样的文章,我们不仅了解到了描写事物的不同方法,也体会到了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思。而本单元“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板块所选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描绘了我们常见的一种事物——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体会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
2.学生齐声朗诵,教师指名诵读。
3.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
虞世南(558—638)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慈溪)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他善书法,继承王羲之、王献之传统,笔法外柔内刚,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他的文章婉约,文辞瑰丽,内容则比较空泛。代表作有《出塞》《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等。
4.教师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重点词语:
[垂] 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 清纯的露水。
[流响] 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得很远。流,发出。
[疏桐] 高大的梧桐。疏,开阔,稀疏。
[居高] 指栖息在高处。
[藉] 凭借,依赖。
◆理解诗意: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蝉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5.指名读诗句,并说一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示例:“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的认识却很独到,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凭借外在的力量,自能声名远播。
6.小组讨论交流,体会诗歌的深刻含义,教师总结。
小结: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很强的象征性。诗歌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绝妙之处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7.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诗句,扩充知识储备。
三、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两个板块的内容——分析词语不同的语境义和学习古诗《蝉》。通过这两个板块的学习,我们丰富了文化积累。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不仅积极思考,而且在课下搜集资料,提前了解了《蝉》的相关知识。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值得嘉奖。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并在课后积累古诗词名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第一课时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交流平台,四两句描写了鸟儿的歌唱声,词句段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第二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书写提示,日积月累,课堂回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本教学解读,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资源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