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3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Ι卷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本试卷分第Ι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75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Ι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总共60分,1-20题每题1分,20-40题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 下列种群基本特征中不是决定种群密度的是( )
    A. 年龄结构B. 出生率
    C. 死亡率D. 迁入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A错误,BCD正确。
    故选A。
    2. 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 )
    A. 血浆B. 淋巴C. 消化液D. 组织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体的肌肉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吸收葡萄糖。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3. 维生素D3可从牛奶、鱼肝油等食物中获取,也可在阳光下由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来,活化维生素D3可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研究发现,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可以促进维生素D3的活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肾功能下降可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
    B. 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
    C. 小肠吸收钙减少可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
    D. 肾功能障碍时,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目信息可知,维生素D3既可以从食物中获取,又可以在阳光化由其他物质转化而来,而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可以促进其活化,从而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
    【详解】A、肾功能下降会导致维生素D3的活性下降,进而减少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A正确;
    B、因为阳光下皮肤中可以进行维生素D3的转化,而它又能促进钙的吸收,因此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B正确;
    C、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提供,小肠吸收钙减少并不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C错误;
    D、肾功能障碍时,维生素D3的活化受阻,只有活化的维生素D3才能促进钙的吸收,因此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D正确。
    故选C。
    4. 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中可发生许多化学反应,其中有( )
    A. 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B. 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C. 过氧化氢酶催化底物分解成水和氧气
    D. 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外液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详解】A、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发生在细胞内,A不符合题意;
    B、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都发生在细胞内,B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酶催化底物分解成水和氧气,发生在细胞内,C不符合题意;
    D、细胞代谢产生的乳酸进入内环境,与内环境中起缓冲作用的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以减缓对内环境pH的影响,D符合题意。
    故选D。
    5. 尼古丁一种能使人高度成瘾的物质,可作用于植物性神经,其作用机理之一为作用于POMC神经元,使其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进而引起“饱腹感”神经元兴奋,使食欲下降。吸烟或使用烟草制品时,尼古丁会通过肺部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尼古丁与POMC神经元膜上钠离子通道结合,为钠离子内流供能
    B. 有双重神经支配的器官上,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
    C. 与不吸烟的人相比,吸烟者的体重增加更容易
    D. 尼古丁成瘾的机制可能是神经细胞膜上受体增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详解】A、尼古丁一种能使人高度成瘾的物质,其作用是与POMC神经元膜上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而钠离子内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A错误;
    B、有双重神经支配的器官上,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B正确;
    C、吸烟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肾上腺素能促进脂肪细胞中物质的氧化分解,与不吸烟的人相比,吸烟者的体重更容易减少,C错误;
    D、尼古丁成瘾的机制可能是神经细胞膜上受体减少,D错误。
    故选B。
    6. 流感病毒感染者往往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咽痛等症状。感染者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感染者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B. 感染者机体内的O2、神经递质、血红蛋白等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 感染者血液中每一种成分的含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D. 感染者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壁细胞受损可能会引起肺水肿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感染者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但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
    C、内环境中各成分的含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感染者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壁细胞受损可能会导致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液增多,导致肺水肿,D正确。
    故选D。
    7. 效应T细胞具有识别和杀伤癌细胞的能力。效应T细胞表达出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能与正常的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结合,使正常细胞不触发免疫反应而免受伤害。研究发现,部分癌细胞也能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其逃避机制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效应T细胞可通过合成和分泌抗体杀伤肿瘤细胞
    B. 效应T细胞和衰老的细胞结合可导致细胞坏死
    C. 癌细胞可通过抑制PD-L1的合成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
    D. 过度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可能会引起自身免疫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详解】A、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A错误;
    B、效应T细胞和衰老的细胞结合而不触发免疫反应,不会导致细胞坏死,B错误;
    C、肿瘤细胞能逃避“追杀”,与PD-L1的表达(过量)有一定关系,其量越多,越能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C错误;
    D、过度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会导致T细胞无法识别正常细胞,从而引起过强的免疫反应,可能会引发自身免疫病,D正确。
    故选D。
    8. 俗话说“旱极必蝗”,在干旱年份,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和孵化场所;而阴潮多雨的环境易使传染病在蝗虫间发生,发生蝗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气候干旱是蝗虫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B. 潮湿环境中蝗虫的 K 值比干旱环境中的 K 值大
    C. 使用杀虫剂使蝗虫数量大幅下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 非生物因素通过影响蝗虫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后者则包括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详解】A、在干旱的年份,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所以气候干旱是蝗虫数量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A正确;
    B、根据题干“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产卵场所,阴湿多雨的环境易使传染病在蝗虫间发生,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可知:阴湿多雨环境中蝗虫的K值小于干旱环境,B错误;
    C、杀虫剂的效率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即使用杀虫剂使蝗虫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
    D、题中非生物因素,如水分的多少,通过影响蝗虫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D正确。
    故选B。
    9. 醉酒之人往往语无伦次、呼吸急促、行动不稳,以上生理活动与下列哪些结构有关 ( )
    A. 大脑 脑干 小脑B. 大脑 大脑 脑干
    C. 大脑 下丘脑 小脑D. 大脑 小脑 脑干
    【答案】A
    【解析】
    【分析】考点是人脑的功能,涉及大脑、小脑和脑干的功能,考查识记和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详解】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语无伦次与大脑有关;
    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故呼吸急促与脑干有关;
    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行动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选A。
    10. 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
    A. 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血压增高
    B. 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减慢
    C. 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支气管收缩,瞳孔扩张
    D. 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是相反的。
    【详解】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D正确。
    故选D。
    11. 下图是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能准确地描述其调节过程的是()
    A. 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B. 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
    C. 当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能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D. 若上图实线表示体温调节过程,则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和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表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图示也表面明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其中C→D→E只涉及体液调节,如血糖调节;A→B→C→D→E设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体温调节;A→B→E只涉及神经调节。
    【详解】A、水盐平衡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过程,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通过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靶器官,可表示为A→B→C→D→E,A错误;
    B、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即血糖上升或下降的刺激直接作用于胰岛,刺激胰岛分泌相应的激素来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实现对血糖的调节,B正确;
    C、当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能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该过程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正确;
    D、若上图实线即A→B→E和A→B→C→D→E表示体温调节过程,则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和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A。
    12. 环孢霉素A是一种能抑制T细胞增殖的药物,它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因此环孢霉素A可用于( )
    A. 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B. 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
    C. 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
    D. 治疗艾滋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环孢霉素A是一种能抑制T细胞增殖的药物,可以降低免疫作用,属于免疫抑制剂。
    【详解】A、由于降低细胞免疫能力有利于减弱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反应,因而可用于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A正确;
    B、环孢霉素A能抑制T细胞增殖,导致T细胞数量减少,使细胞免疫能力下降,因而环孢霉素A不利于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B错误;
    C、环孢霉素A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受到影响,不能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C错误;
    D、环孢霉素A能抑制T细胞的增殖,而抵抗艾滋病病毒需要靠大量的T细胞,所以不能治疗艾滋病,D错误。
    故选A。
    13. 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引起一系列反应
    B. 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 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 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
    【答案】D
    【解析】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A、浆细胞产生抗体,组织胺不是浆细胞产生的,一般是由肥大细胞产生,A错误;
    B、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而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C、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严重损伤,但是有时会危及生命,C错误;
    D、艾滋病患者的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所以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多种病原体引起的复合感染或者恶性肿瘤等疾病,D正确。
    故选D
    14. 设置对照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下列有关对照实验设置错误的是()
    A. 验证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时,设置保留尖端和去除尖端的两组
    B. 探索扦插枝条生根的NAA最适浓度的预实验中,需要用蒸馏水处理作对照组
    C. 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对照组注射等量不含甲状腺激素的生理盐水溶液
    D. 公鸡睾丸分泌雄激素的研究中,睾丸摘除后与重新移植的处理体现自身前后对照
    【答案】A
    【解析】
    【分析】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验证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时,必须是对尖端进行遮光和不遮光处理。切去尖端,可能会导致其他因素影响实验结果,A错误;
    B、在做探究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预实验中,设定蒸馏水作为对照组,其目的是对照,B正确;
    C、验证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自变量是甲状腺激素,对照组应加入不含甲状腺激素的生理盐水,C正确;
    D、实验中摘除公鸡的睾丸观察现象,是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睾丸摘除后与重新移植的处理体现自身前后对照,D正确。
    故选A。
    15. 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 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 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 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 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如果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浓度增加,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过度传递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A不符合题意;
    B、如果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传递减弱,会缓解兴奋过度传递引起的肌肉痉挛,可达到治疗目的,B符合题意;
    C、如果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能有效降解,导致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持续结合,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C不符合题意;
    D、如果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 某患者,54岁,因病切除右侧肾上腺。术后检查发现,患者血浆中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仍处于正常范围。对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错误的解释是( )
    A. 切除手术后,对侧肾上腺提高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量
    B. 下丘脑可感受到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变化,发挥调节作用
    C. 下丘脑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
    D. 垂体可接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信号,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分泌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下丘脑能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进而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时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从而不至于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过高。
    【详解】A、题意显示,术后检查发现,患者血浆中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仍处于正常范围,据此可推测,切除手术后,对侧肾上腺提高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量,A正确;
    B、下丘脑可感受到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变化,如当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上升时,则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被抑制,从而维持了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的稳定,B正确;
    C、下丘脑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C错误;
    D、垂体可接受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信号,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分泌,D正确。
    故选C。
    17. 夏季田径运动会上,运动员大量出汗,体内失水过多,但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细胞外液渗透压总是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具体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A是抗利尿激素,B是大脑皮层
    B. 机体大量出汗使得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
    C. 由体内失水过多引起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D. 垂体除具有释放激素A作用外,还具有分泌生长素、促甲状腺激素等激素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与人体盐平衡调节相关的激素是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
    【详解】A、图中A由垂体释放,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是抗利尿激素,B能产生口渴感是大脑皮层,A正确;
    B、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机体大量出汗使得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B正确;
    C、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由体内失水过多引起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调节是反馈调节的过程,C正确;
    D、垂体除具有释放激素A作用外,还具有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激素的作用,而不是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D错误。
    故选D。
    18. 机体内各种激素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参与调节同一生理活动。下列对激素间相互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可降低血糖,肾上腺素可使血糖升高,二者作用相抗衡
    B. 雌激素和雄激素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二者为协同关系
    C.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都对血糖的稳定起作用,二者为协同关系
    D. 生长激素可促进生长,甲状腺激素可促进发育,二者作用相抗衡
    【答案】A
    【解析】
    【分析】1、胰岛分泌的主要物质是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其中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2、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卵巢,促使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当血液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达到一定水平时,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详解】A、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水平,而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水平升高,它们之间的作用相反,属于拮抗作用,A正确;
    B、雌激素和雄激素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但两者不在同一个生物体内发挥作用,B错误;
    C、胰岛素可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可使血糖升高,二者作用相抗衡,C错误;
    D、生长激素可促进生长,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生长发育,二者为协同关系,D错误。
    故选A。
    19. 立体农业是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下列关于立体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果树林下种植草菇形成群落的水平结构,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的能力
    B. 果树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有关
    C. 果树林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D. 果树林中环境条件充裕,各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都会呈现“J”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如果树林中的所有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详解】A、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果树林下种植草菇,是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现象可以提高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A错误;
    B、鸟类的垂直分层的现象与植物垂直分层的现象密切相关,因为植物可以为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B正确;
    C、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不同生物生存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空间是不一样的,同一环境为不同生物种群提供的营养物质的量和生存空间的体积也不同,所以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不相同的。C错误;
    D、果树林中环境条件充裕,但资源依然是有限的,在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各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都会呈现“S“型,D错误。
    故选B。
    20. 人的排尿活动不仅受到脊髓的控制,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控。下图是与人体内尿液形成、排出相关的部分调节简图。数字代表结构。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④⑤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它们的活动往往不受意识支配
    B. 膀胱充盈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有利于完成排尿
    C. 机体处于兴奋状态,有强烈尿意但不能排尿可能是大脑皮层抑制了排尿反射
    D. 某患者神经系统部分受损,不能产生尿意,但刺激④排尿反射仍能完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膀胱中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脊髓是低级中枢,传出神经④为自主神经。
    【详解】A、自主神经是指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⑤上有神经节,属于传入神经,不属于自主神经系统,A错误;
    B、膀胱充盈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使膀胱缩小,尿液排出,交感神经兴奋不会使膀胱缩小,B错误;
    C、正常机体处于兴奋状态,有时易出现虽有强烈尿意但排尿困难的现象,应该是神经调节的分级调节机制发挥作用,据图分析,可能的原因是大脑皮层抑制排尿反射的发生,C正确;
    D、④是传出神经,刺激④仍能排尿,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活动,D错误。
    故选C。
    21. 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由毛细血管的动脉端不断产生,同时一部分组织液又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返回毛细血管内,另一部分组织液则经淋巴管流入血液。组织液的量与有效滤过压有关,如果有效滤过压为正值,表示有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且滤出量与有效滤过压呈正相关;如果为负值,表示有液体被重吸收回毛细血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组织细胞的活动参与组织液的形成和维持
    B. 毛细血管动脉端和静脉端的有效滤过压分别为正值和负值
    C. 从毛细血管渗出的液体大部分能够被静脉端重吸收回血浆
    D.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动脉端的有效滤过压会降低,而发生组织水肿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和温度,其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依赖于组织液提供的营养物质和条件,细胞代谢的产物也参与组织液的形成和维持,A正确;
    B、组织液的量与有效滤过压有关,如果有效滤过压为正值,表示有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如果为负值,表示有液体被重吸收回毛细血管,因为组织液由毛细血管的动脉端不断产生,同时一部分组织液又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返回毛细血管内,所以毛细血管动脉端和静脉端的有效滤过压分别为正值和负值,B正确;
    C、从毛细血管渗出的液体大部分能够被静脉端重吸收回血浆,C正确;
    D、如果有效滤过压为正值,表示有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且滤出量与有效滤过压呈正相关,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动脉端的有效滤过压会增大,从而发生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D。
    22. 研究发现,果蝇通过训练能记住并避开某种气味,训练的方法是接触这种气味时伴随着电击。该记忆由一种被称为蕈形体神经元的细胞管理,其机制如图1、图2所示。电击能将多巴胺传递给蕈形体神经元,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存储了将电击与气味联系起来的记忆,但这段记忆很快就会被遗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长时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学习、记忆和情绪都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
    B. 压力和睡眠等因素,会影响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
    C. 果蝇避开某种气味的非条件反射建立过程,是气味与电击关联形成的
    D. 记忆和遗忘的启动,可能与多巴胺分子数量和识别多巴胺的受体种类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语言、学习、记忆和情绪都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A正确;
    B、比较图1和图2,发现在压力和睡眠基础上,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减少,说明压力和睡眠等因素,会影响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 ,B正确;
    C、果蝇通过训练能记住并避开某种气味,则果蝇避开某种气味的条件反射建立过程,C错误;
    D、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电击的情况下,神经元释放了神经递质和相应的受体结合,发生一系列的反应,产生学习和记忆,而在压力和睡眠条件下,释放的多巴胺减少,且多巴胺只和DAMB受体结合,说明记忆和遗忘的启动,可能与多巴胺分子数量和识别多巴胺的受体种类有关 ,D正确。
    故选C。
    23. 学生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大有益处。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运动对学习和记忆的促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部分作用机理如图,其中a表示过程,物质b为兴奋性神经递质,物质c为突触小泡膜上的某种蛋白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锻炼和劳动能通过增加b物质的分泌量来促进学习和记忆活动
    B. 物质b与AMPA结合起作用后,会使d处的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C. 若a表示BDNF基因表达过程,则需要解旋酶的参与
    D. 若向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会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较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1、突触分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由题图可知,BDNF一方面作用于突前膜,促进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另一方面作用于突触后膜,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
    【详解】A、由图可知运动应激可促进突触前膜表达BDNF,可以增加b物质的分泌量来促进学习和记忆活动,A正确;
    B、物质b为兴奋性神经递质,物b与AMPA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当动作电位传导至d时,使d处的膜内变为正电位,B正确;
    C、解旋酶参与DNA的复制过程,而过程a表示BDNF基因表达,包含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解旋酶不参与该过程,C错误;
    D、若向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导致BDNF不能作用于突触前膜,突触前膜不能释放b物质至突触间隙,从而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减少,D正确。
    故选C。
    24. 帕金森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主要与黑质损伤、退变和多巴胺合成减少有关。图甲是帕金森病患者的脑与脊髓调节关系示意图,脑内纹状体与黑质之间存在调节环路,其中“一”表示抑制,图乙是患者用某种特效药后的效果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比图甲、图乙,推测该特效药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神经元合成分泌多巴胺,抑制神经元b合成、分泌乙酰胆碱
    B. 脑内纹状体和黑质之间相互抑制,为负反馈调节
    C. 神经元释放多巴胺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过度兴奋,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D. 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多巴胺与神经元轴突末梢上的受体结合使其兴奋性下降,将减少多巴胺的合成与释放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脑内纹状体通过抑制黑质影响a释放多巴胺,而黑质也可以通过抑制纹状体而影响b释放乙酰胆碱,以上两种途径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图乙表示患者用某种特效药后的效果图,与甲图比较乙酰胆碱减少,多巴胺增多。
    【详解】A、对比图甲、图乙,图乙表示患者用某种特效药后的效果图,与图甲比较,乙酰胆碱减少,多巴胺增多,推测该特效药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神经元合成分泌多巴胺,抑制神经元b合成、分泌乙酰胆碱,A正确;
    B、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图甲中脑内纹状体和黑质之间相互抑制(-)不属于反馈调节,B错误;
    C、图甲中,大脑中神经元a可以分泌多巴胺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抑制其兴奋,防止其兴奋过度,说明高级中枢可以调控低级中枢的活动,C正确;
    D、治疗过程中,若多巴胺与a轴突末梢的多巴胺受体结合,则会导致轴突末梢的兴奋性下降,从而减少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D正确。
    故选B。
    25. 某神经纤维在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钠、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的流动造成的跨膜电流如图所示(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点之前神经纤维膜处于静息状态
    B. ab段和bc段钠离子通道开放
    C. c点时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等于0mV
    D. cd段的外向电流是钾离子外流引起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为钠离子内流;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为钾离子外流。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详解】A、a点之后,细胞存在内向电流,即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所以推测a点之前神经纤维膜没有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电位,A正确;
    B、ab段和bc段存在内向电流,钠离子通道开放导致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B正确;
    C、c点时动作电位达到峰值,膜内外表现为外负内正的电位,C错误;
    D、cd段的外向电流是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由钾离子外流引起的,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需要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机理和外向电流、内向电流进行联系,分析出图中各段所代表的含义。
    26. 信息经突触传递时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误称突触延搁。下图1中两点距离ab=cd,分别在a:b、c、d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图2中①~③表示测得的其中部分电流表偏转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刺激a点或b点,电流表的偏转情况均为①
    B. ②不同于①是因为化学信号传递速度小于电信号
    C. 刺激d点,电流表的偏转情况为③
    D. 刺激最左侧的神经元上某一点电流表可能不偏转
    【答案】A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传导方式:局部电流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②传导特点:双向传导。神经纤维静息状态时,主要表现 K+外流(导致膜外阳离子多),产生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该电位叫静息电位。兴奋时, 主要表现Na+内流(导致膜内阳离子多),产生一次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变化,该电位叫动作电位。图中刺激后会产生动作电位,向左向右双向传导。
    【详解】A、刺激a点,兴奋首先到达电流表左侧接头,而刺激b点兴奋首先到达的是电流表右侧的接头,因此两次刺激电流表的电流指针的偏转方向是不同的,A错误;
    B、对比②与①,都是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但是②的两次偏转间隔时间长于①,结合题干信息可知是因为刺激c点后,突触间化学信号的释放及在突触间隙间的扩散需要耗费时间,传递速度小于电信号,B正确;
    C、刺激d点,由于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因此电流表只偏转一次,电流表的偏转情况为③,C正确;
    D、刺激最左侧的神经元上电流表两个接头的中点,电流表不偏转,D正确。
    故选A。
    27. 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下图是解释感染后机体体温上升的一种假说,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状态下为3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过程仅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参与
    B. 体温持续维持在39℃期间,机体主要依靠排汗散热
    C. 体温持续维持39℃期间,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D. 寒冷刺激也会引起正常机体出现如图所示的反应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机体的体温调节是神经和激素(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在寒冷的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导致产热量增多,以维持体温正常。皮肤是与体温调节相关的重要器官,其中血管舒张是为了增加散热量,血管收缩是为了减少散热量。病毒感染机体后引起发热时除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外,还含有免疫调节的参与。
    【详解】由于涉及到病毒感染,肯定存在免疫调节,因此这个过程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误;体温持续维持在39℃期间,由于外界温度一般不会到达这个值,所以人体在高烧不退的情况下会感觉发冷,并且不会大量出汗,在这期间,机体出汗会减少,散热主要通过皮肤的辐射、传导、对流和排尿等途径进行,B错误;由于体温持续维持在39℃,说明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正确;正常机体体温调节的结果是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发热现象,所以寒冷刺激不会引起正常机体出现如图所示的反应过程,D错误。
    故选C。
    28. 为探究长期摄入高碘及硒对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如下实验: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随机分为3组,进行不同的处理,在相同且适宜环境中饲养4个月后测定血清中T4的含量,处理方法及结果见下表。以下分析叙述错误的是()
    (注:T4的含量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A. 补硒能缓解高碘导致的小鼠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减少
    B.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加碘,无关变量有小鼠的数量,饲养的时间等
    C. 高碘组甲状腺质量大于其它两组
    D. 为确保实验的严谨性,还需要增加单独补硒的实验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高碘组的T4含量较低,高碘加硒组的T4含量与对照组相差不大。由于T4的含量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呈正相关,根据甲状腺激素负反馈调节机制分析可知,高碘组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应高于对照组和高碘加硒组。
    【详解】A、T4的含量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呈正相关,根据表格数据,高碘加硒组的T4含量低于对照组,但高于高碘组,说明补硒能缓解高碘导致的小鼠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减少,A正确;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加碘和是否加碘和硒,对照组和实验组应控制的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所以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实验小鼠的数量、饲养的时间等,B错误;
    C、T4的含量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呈正相关,高碘组小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垂体合成和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多于正常对照组,而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除了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外,还能促进甲状腺的生长,所以高碘组的促甲状腺激素高于高碘加硒组和对照组,导致高碘组甲状腺重量大于对照组和高碘加硒组,C正确;
    D、根据实验遵循的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需要增加单独补硒的实验,为确保实验的严谨性,D正确。
    故选B。
    29. 机体受到恐惧及剧烈运动刺激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和副交感神经-胰岛B细胞系统的活动都会增强,人表现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和物质代谢加快等应激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通常是相反的,但也会出现同时增强的情况
    B.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在促进肝糖原分解的同时使汗腺分泌活动减弱
    C. 副交感神经-胰岛B 细胞系统活动能促进组织细胞对糖类物质的转运和利用
    D.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配合,大大提高了机体应激反应能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1、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紧张状态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2、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详解】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但根据题意“机体受到恐惧及剧烈运动刺激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和副交感神经-胰岛B细胞系统的活动都会增强,”可知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也会出现同时增强的情况,A正确;
    B、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使肾上腺素水平上升,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分解,提高细胞代谢,产生更多能量,汗腺分泌活动增强,B错误;
    C、副交感神经-胰岛B细胞系统的活动增强,胰岛素合成和分泌量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C正确;
    D、机体受到恐惧及剧烈运动时,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和副交感神经-胰岛B细胞系统的活动,使人表现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和物质代谢加快等应激反应,说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配合,提高了机体应激反应能力,D正确。
    故选B。
    30.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十分复杂,存在一个精密的调控机制,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B. 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与呼吸作用有关
    C. 正常胰岛B细胞内的K+浓度大于细胞外,K+外流受阻触发Ca2+通道打开
    D. 人体缺钙可能会导致血浆中胰岛素含量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1、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升高血糖浓度,二者具有协同作用。胰岛素可胰高血糖素在生理作用上具有拮抗作用。
    2、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起细胞内ATP浓度增加,进而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由此引起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通过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减低。
    【详解】A、题图中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且需要载体蛋白,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
    B、题图中显示在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ATP,促进ATP与ADP的比值上升,进而促进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故与细胞呼吸有关,B正确;
    C、ATP敏感的K+通道蛋白是协助扩散需用的转运蛋白,细胞内K+浓度大,因而当K+发生协助扩散时应是K+外流,K+外流受阻,说明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触发Ca2+通道打开,C正确;
    D、图中Ca2+通道打开,Ca2+内流,促进胰岛素释放,故缺钙可能会导致血浆中胰岛素含量下降,D错误。
    故选D。
    31. 如图是某田鼠种群t年与t+1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外界环境条件基本不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t2年结束时该种群的数量最大
    B. 在t2~t3时间段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
    C. 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D.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二次被捕捉的难度增大,得到的结果比实际数值偏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种群t年与t+1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该比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反之,则种群数量增加。由图可知,t2年之前,种群数量一直增加,t2年后,种群数量开始减少。
    【详解】AB、因为该坐标图中纵坐标的含义是t年与t+1年种群数量的比值,所以当该比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该比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不变,当该比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所以在t2年结束时该种群的数量最大,此后种群数量逐渐减少,A正确;B错误;
    C、在t1时刻该种群的数量是增加的,所以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错误;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数量时,第一次被捕捉的动物被标记释放后,第二次被捕捉的难度增大,即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根据计算公式为: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个体数量×第二次捕捉的个体数量)/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可知得到的调查值要比实际数值偏大,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知识,看准纵坐标的含义是准确解题的关键。
    32. 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下图表示甲乙种群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 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乙为捕食者
    B. 甲、乙两种群均为“J”型增长,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
    C. 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
    D. 0~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1.共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且对一者或二者均有利。如大豆和根瘤菌。
    2.寄生:一种生物寄住在另一种生物的身体,后者称为寄主或宿主,寄主受害,寄生生物受益。如各种寄生虫。
    3.竞争:两种生物对生存资源的需求基本一致,为了生存而抢夺生存资源。分为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如植物间争夺光和水分。
    4.捕食:在食物链上处于上下级关系的生物,称为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如老虎与羚羊等。
    【详解】AC、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说明是两个物种,题图显示:随时间的推移,甲乙个体数量的比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t时刻降为零,说明甲种生物的数量先增后减,最终被淘汰,因此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A错误;C正确;
    B、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乙种群最终呈现“S”型增长,甲种生物最终被淘汰,但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都受本身密度制约,B错误;
    D、O〜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出生率先高于乙种群的出生,而后二者的出生率相等,最后甲种群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D错误。
    故选C。
    【点睛】
    33. 基础生态位是指在没有种间竞争前提下,一个物种所能占有的生态位。实际生态位是指有别的物种存在时的生态位。生态位的大小可用生态位宽度表示,下图表示三个物种在不同资源状态下的生态位宽度。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生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生存空间
    B. 生物实际生态位的宽度小于其基础生态位的宽度
    C. 环境变化使可利用的资源大幅减少时,生态位宽度不变
    D. 宽生态位的种内竞争强度可能小于窄生态位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详解】A、生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生存空间,有效利用生存资源,A正确;
    B、实际生态位存在物种之间关于资源和空间的竞争,基础生态位没有种间竞争,因此实际生态位的宽度小于其基础生态位的宽度,B正确;
    C、当可利用资源大幅减少时,生物为了生存要寻找食物和生存空间,生态位宽度增大,C错误;
    D、窄生态位物种占有资源相对较少,种内竞争强度大于宽生态位,种间竞争强度小于宽生态位,窄生态位种内竞争强度大,种间竞争强度小,宽生态位相反,D正确。
    故选C。
    34. “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譬如共同生活在贵州省境内狮溪江段的峨眉后平鳅和西昌华吸鳅,因消化系统的消化能力不同实现了同域共存。下列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的是( )
    A. 黄鹂在林冠层栖息,红腹锦鸡在林下层生活
    B. 某海岛上生活的两种安乐蜥,具有不同的摄食方式
    C. 某种蝉的幼虫生活在地下土壤中,成虫生活在地表树上或草丛中
    D. 不同温度喜好的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度的灌木栖息
    【答案】C
    【解析】
    【分析】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 个区域,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
    【详解】A、黄鹂在林冠层栖息,红腹锦鸡在林下层生活,生活的空间层次不同实现了同域共存,A正确;
    B、某海岛上生活的两种安乐蜥,具有不同的摄食方式属于同域共存,B正确;
    C、蝉的幼虫和成虫他们是同一个物种,幼虫和成虫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不属于竞争关系,C错误;
    D、不同温度喜好的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度的灌木栖息,二者是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属于同域共存,D正确。
    故选C。
    35. 在拟南芥中,赤霉素与细胞内的赤霉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与R蛋白结合使R蛋白降解,从而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伸长、植株增高。用赤霉素处理野生型和蓝光受体缺失突变体拟南芥后,分别进行蓝光照射和黑暗处理,检测R蛋白的含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
    A. 蓝光受体被激活后,R蛋白的降解量减少
    B. 蓝光受体被激活后,拟南芥植株增高被抑制
    C. 赤霉素合成缺陷,题中相关基因表达正常
    D. 推测蓝光受体可能会加强赤霉素受体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赤霉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芽。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详解】A、由图可知,野生型+黑暗组和蓝光受体缺失突变体+蓝光处理组的曲线差异不明显,R蛋白降解较快,而野生型+蓝光处理组,R蛋白的含量较高,说明R蛋白降解受阻,而蓝光受体缺失突变体+蓝光处理组与野生型+蓝光处理组唯一区别就在于是否存在蓝光受体,所以据此图可以得出结论,在蓝光处理下,蓝光受体被激活后,抑制R蛋白的降解,A正确;
    B、赤霉素与细胞内的赤霉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与R蛋白结合使R蛋白降解,从而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伸长、植株增高,而据图分析在蓝光处理下,蓝光受体被激活后,抑制R蛋白的降解,因此蓝光受体被激活后,拟南芥植株增高被抑制,B正确;
    C、由于赤霉素与细胞内的赤霉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与R蛋白结合使R蛋白降解,从而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那么赤霉素合成缺陷,不影响题中相关基因表达正常,C正确;
    D、蓝光受体被激活后,抑制R蛋白的降解,而赤霉素与细胞内的赤霉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与R蛋白结合使R蛋白降解,因此推测蓝光受体可能会抑制赤霉素受体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36. 为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的茎芽,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图1)。将实验分为A、B、C三组,分别培养至第1、第8、第15天,每组再用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见图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激素处理时,应将IAA加在培养液中
    B. A组GA3的效果强于B、C组,主要因离体时间短的茎芽中内源IAA的量较高
    C. 由B组和C组数据可知,GA3和IAA 同时处理对B组的茎芽促进作用更显著
    D. 试管用滤膜封口既可防止杂菌污染又保证茎芽有氧呼吸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有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属于跨膜运输中的主动运输),而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
    【详解】A、由于生长素在幼嫩部位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所以应将IAA加在茎芽尖端,不能加在培养液中,A错误;
    B、A组GA3的效果强于B、C组,但和GA3+IAA共同处理时的茎芽长度相差不大,主要因离体时间短的茎芽中内源IAA的量较高,与GA3协同促进茎芽生长,B正确;
    C、由B组和C组数据可知,用GA3、IAA单独处理时茎芽长度均高于对照组而且低于用GA3+IAA共同处理时的茎芽长度,说明GA3和IAA 对茎芽伸长生长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
    D、试管用滤膜封口的目的是在不影响气体通过的情况下,既可防止杂菌污染又保证茎芽有氧呼吸,D正确。
    故选A。
    37. 如图表示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量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IAA在成熟组织中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B. 与施用10-4ml·L-l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多
    C. IAA对侧根的诱导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D. 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肯定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左图中IAA浓度为0时为对照,低于100%的长度即为抑制生长,显然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浓度对于主根的伸长均低于100%;中图IAA溶液浓度为0时的每株侧根数为对照,IAA溶液超过一定的浓度对于侧根的诱导起抑制作用;右图中为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向,由图可知芽和幼叶产生的生长素会运输到根,若除去部分芽和幼叶,则地上向根部运输的IAA量会减少,此时运输到根部的IAA将会低于中图的对照组,由此图可知,当施用IAA浓度高于10-5ml•L-1时对于侧根的诱导呈下降趋势,即导致侧根数目减少。
    【详解】A、IAA在幼嫩组织中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IAA在成熟组织中可以发生非极性运输,即可以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A错误;
    B、对照前2幅图中IAA浓度为0和10-4ml•L-1分析,未施用IAA的植株主根长、侧根数少,B错误;
    C、从图中分析,在IAA溶液浓度为0-10-5ml•L-1时,每株侧根数起促进作用,IAA溶液超过10-5ml•L-1时时,对于侧根促进降低,甚至起抑制作用,C正确;
    D、参照右图中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向,若除去部分芽和幼叶,则地上向根部运输的IAA量会减少,此时运输到根部的IAA将会低于中图的对照组,由此图可知,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时,对于侧根的诱导将低于中图的对照组,即导致侧根数目减少,D错误。
    故选C。
    38. CO是响应日照长度调控植物开花的重要基因;AP2 是种子发育的调控基因。为探究CO和AP2在光周期调控种子大小中的作用,研究人员以野生型拟南芥、CO 缺失突变型拟南芥、AP2缺失突变型拟南芥开展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分析柱状图可知,拟南芥为短日照植物
    B. 短日照能够抑制拟南芥体内 AP2表达
    C. AP2的表达产物可能会抑制拟南芥种子的生长
    D. 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可以感受光并起催化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光是一种信号,光照通过激活光敏色素,使其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特异信号,使细胞核基因的转录发生特定变化,从而引起生物学效应。
    由左图可知,CO缺失突变型拟南芥、AP2缺失突变型拟南芥在长日照、短日照时,种子大小没有变化,故研究结果表明,光周期调控种子大小与CO、AP2均有关。
    根据左右图结果可知,光周期调控种子大小与CO、AP2均有关,短日照会抑制CO表达,从而AP2表达不受影响,AP2表达产物会抑制种子发育,短日照时,种子变小。长日照会促进CO表达,CO表达产物会抑制AP2表达,从而解除AP2表达产物对种子发育的抑制,长日照时,种子变大。
    【详解】A、由图可知,拟南芥在短日照时种子变小,故拟南芥属于长日照植物,A错误;
    B、由图可知,短日照后野生型AP2相对表达量增加,所以短日照能够促进拟南芥体内 AP2的表达,B错误;
    C、短日照会抑制CO表达,而AP2表达不受影响,AP2表达产物会抑制种子发育,短日照时,种子变小,C正确;
    D、光是一种信号,光照通过激活光敏色素,使其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特异信号,使细胞核基因的转录发生特定变化,从而引起生物学效应,光敏色素不起催化作用,D错误。
    故选C。
    39. 临床上发现,某些新冠患者早期病情较轻,后期病情突然加重造成肺损伤,其机制如下图所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我国科学工作者研发的疫苗已经开始接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APC细胞可能是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
    B. 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实现免疫防御的功能
    C. 将吞噬细胞上IL-6、IFN-γ细胞因子的受体注射实验动物后,制备得到的抗体可能促进相关细胞因子活化吞噬细胞
    D. 疫苗一般需要接种2剂甚至多剂,有利于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和繁殖,必须寄生于活细胞;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发生的特异性免疫是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效应B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病毒侵入细胞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
    【详解】A、图中APC细胞即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A正确;
    B、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具有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功能,增强了免疫反应,B正确;
    C、将吞噬细胞上IL-6、IFN-γ细胞因子的受体注射实验动物后,制备得到的抗体可能抑制相关细胞因子活化吞噬细胞,从而有助于阻止后期病情的加重,C错误;
    D、二次免疫相对初次免疫而言,反应更加迅速、高效,产生的抗体更多,免疫效果更好,故疫苗一般需要接种2剂甚至多剂,以激发机体的二次免疫过程,D正确。
    故选C。
    40. 人的饥饿感和饱腹感受到胃饥饿素和瘦素调控,科研人员发现发生细菌感染的伤口在愈合时,也受到这两种激素调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受伤时吞噬细胞会汇聚到伤口处吞噬细菌,属于第一道防线
    B. 胃饥饿素和瘦素可以在血浆、组织液、胃液中被检测到
    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与胃饥饿素和瘦素的作用关系相似
    D. 瘦素抑制食欲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2、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详解】A、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吞噬细胞可以汇聚到伤口处吞噬细菌,属于第二道防线,A错误;
    B、胃饥饿素和瘦素具有调节作用,均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故可以在血浆、组织液中检测到,胃液属于外界环境,检测不到胃饥饿素和瘦素,B错误;
    C、由题图可知,人的饥饿感和饱腹感受到胃饥饿素和瘦素调控,二者作用效果相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平衡,二者作用效果也相反,C正确;
    D、脂肪细胞分泌瘦素,瘦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下丘脑的某一区域,使人产生饱腹感,减少摄食,此过程既存在体液调节,也存在神经调节,D错误。
    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41. 在农业生产中,作物密植或高低作物间套作常会导致环境中红光与远红光的比值降低,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这种现象称为荫蔽胁迫。光敏色素是植物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具有非活化态(Pr)和活化态(Pfr)两种类型。下图为某种光敏色素和几种重要植物激素响应荫蔽胁迫的信号传递系统示意图。
    (1)光敏色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
    (2)荫蔽胁迫下,低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将会_____________,其原因主要是光敏色素转变为_____________(填“Pr”或“Pfr”)型,这一变化的信息经信号传递系统传导,___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对PIFs的抑制作用。
    (3)乙烯与赤霉素在调控低位植物茎秆伸长方面表现出_____________作用。由图可知,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_____________共同调节完成的。
    【答案】(1)蛋白质(2) ①. 增加 ②. Pr ③. 减弱
    (3) ①. 协同 ②. 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
    【解析】
    【分析】1、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2、在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也对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小问1详解】
    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
    【小问2详解】
    荫蔽胁迫下,低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将会升高,从而引发低位植物的下胚轴及茎秆等出现过度伸长。荫蔽胁迫下,活化态(Pfr)转化为非活化态(Pr)增加,因此低位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主要以非活化态(Pr)形式存在。据图可知,活化态(Pfr)可抑制光敏色素互作因子(PIFs)的作用,荫蔽胁迫时,Pfr减少,减弱了对PIFs的抑制作用。
    【小问3详解】
    赤霉素和乙烯促进PIFs的生成,进而促进生长素的生成,故乙烯与赤霉素在调控低位植物茎秆伸长方面表现出协同作用。由图可知,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共同调节完成的。
    42.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科学家卡塔琳·考里科和德鲁·韦斯曼,以表彰他们在mRNA疫苗研究上的突破性贡献。下图是某mRNA疫苗作用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mRNA疫苗要装入脂质体中再注射,目的是_______和防止mRNA在内环境中被降解。
    (2)根据图示,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过程需要两次信号刺激,一是抗原的直接刺激,二是_____。
    (3)根据图示,mRNA疫苗在细胞内表达出病毒S蛋白后,要经______水解产生抗原肽,抗原肽与镶嵌在内质网膜上的_______结合,最终呈递到细胞表面,诱导特异性免疫。
    (4)结合图示特异性免疫类型分析,与传统灭活病毒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相比,mRNA疫苗的优势是______。
    【答案】(1)帮助 mRNA进入靶细胞
    (2)辅助性 Т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В细胞结合
    (3) ①. 蛋白酶体 ②. MHC I
    (4)mRNA疫苗能同时诱导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而传统疫苗一般只能诱导产生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细胞免疫:病原体侵入靶细胞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一变化信号,之后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小问1详解】
    疫苗mRNA用脂质体包裹的目的是帮助 mRNA进入靶细胞和防止mRNA 在内环境中被降解。
    【小问2详解】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过程⑤是B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除了分化为浆细胞,还会产生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在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进而增强免疫能力。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示,疫苗mRNA 进入细胞后,先在核糖体上翻译合成S蛋白,而后在蛋白酶体作用下水解产生抗原肽,抗原肽可与内质网上的MHC I结合,形成复合物并呈递到细胞表面,诱导发生特异性免疫。
    【小问4详解】
    传统灭活病毒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一般都只能诱导体液免疫(抗原肽不能侵入人体细胞内,仅在内环境中发挥抗原作用),而mRNA疫苗在人体细胞内表达,可同时诱导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3. 细菌内毒素(LPS)可与免疫细胞表面TLR4结合,介导免疫细胞分泌炎症因子TNF,引发小鼠全身性炎症反应。针灸或电针刺激足三里(ST36),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作用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缓解炎症反应,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作用机理如下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针灸刺激ST36,可引起NA和A分泌增加,该过程属于_______反射,完成该反射的效应器是______。
    (2)NA和A在免疫细胞表面有两种类型的受体。据图推测,NA、A对α2-AR的作用是_____(填“促进”或“抑制”)。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
    (3)下图2为细针和粗针治疗时针刺部位附近神经末梢电位变化。
    ①细针治疗没有引起动作电位,因为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________。
    ②《素问》有“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的记载。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静以久留”的目的可能是_______。
    (4)科学研究发现,在甲壳类、鱼类以及哺乳类动物的某些部位还存在着通过电信号传递的电突触(如图3)。该电突触发生的信号转化为________,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信号传递的特点是______。
    【答案】(1) ①. 非条件 ②. 迷走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
    (2) ①. 抑制 ②. 单向
    (3) ①. 未超过阈电位 ②. 长久留针产生持续刺激
    (4) ①. 电信号→电信号 ②. 速度快,信号传递方式为传递方向是双向的
    【解析】
    【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和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根据题干信息和图1分析可知,针灸或电针刺激足三里(ST36)可以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其机理是:针灸或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时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再传到脑干,接着通过迷走神经作用到肾上腺,肾上腺细胞分泌去甲肾上腺素(NA)和肾上腺素(A),具有抗炎作用,导致针灸抗炎。
    【小问1详解】
    针灸刺激ST36, 可引起NA和A分泌增加,该反射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由图可知完成该反射的效应器是迷走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
    【小问2详解】
    根据图1分析,NA和A在免疫细胞表面有两种受体,分别是β2-AR和a2-AR,由于对β2-AR的作用是促进,则对a2-AR的作用是抑制;在针灸治疗过程中,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也是单向的。
    【小问3详解】
    ①根据图2分析,左侧细针治疗没有引起动作电位,是因为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没有超过阈电位;右侧粗针治疗,曲线上升到a点过程为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而K+通道部分开放。
    ②由图②可知,左侧细针治疗没有引起动作电位是因为其产生的电位差没有超过阈电位,而右侧粗针治疗产生了动作电位,由此推测“静以久留”的目的可能是长久留针产生持续刺激。
    【小问4详解】
    电突触的信号传递依靠电信号,而化学突触的信号传递借助于神经递质,需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因此电突触的信号传递方式为电信号→电信号,传递速度比化学突触的信号传递速度快;电突触中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紧密接触,由离子通道连接,结合图示,兴奋在电突触处的传递具有双向性。
    44. 下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型、Ⅰ、Ⅱ、Ⅲ),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据图分析回答:
    (1)K值的含义是_______,某种群在一定时间内维持K值的条件______。
    (2)若图中种群为长江流域的野生扬子鳄(处于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当种群数量在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Ⅲ、且种群数量为K2时,请分析a点表示的外界因素有_____。若图中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填“K1”“K2”或“0”),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造成蝗虫患病)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____(用图中标号Ⅰ、Ⅱ、Ⅲ表示)。
    (3)在实验室条件下细菌的繁殖呈J型增长。请分析种群在呈指数增长时_______(增长率/增长速率)是恒定不变的。
    (4)若吸取藻细胞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图3表示藻细胞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藻细胞有________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藻细胞平均数为15,则1mL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为________个。
    【答案】(1) ①. 环境容纳量 ②. 环境条件不受破坏
    (2) ①. 食物减少、活动范围缩小 ②. K2 ③. I
    (3)增长率(4) ①. 12 ②. 2.4×108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I曲线的K值较高,因此I保持较好;Ⅱ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的环境被完全破坏。
    【小问1详解】
    K值又叫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某种群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的数量。则某种群在一定时间内维持K值的条件是环境条件不被破坏。
    【小问2详解】
    若图中种群为长江流域的野生扬子鳄,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III,种群数量下降,表示该种群环境阻力增加,可能的原因有食物减少、活动范围缩小等。若图中种群为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在K/2增长率最大,而K2小于K/2,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K2,能够抑制其恢复到K值;如果控制在0,则不能提供给以其为生物的营养级生物能量;如果控制在K1,则数量过高,不利生态系统稳定。据信息可知“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造成蝗虫患病)的生长”,故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蝗虫种群数量将会增加,对应曲线为I。
    【小问3详解】
    在实验室条件下细菌的繁殖呈J型增长。J型指数增长的曲线增长率不变。
    【小问4详解】
    组别
    正常对照组
    高碘组
    高碘加硒组
    T4(nml/L)
    99.87
    60.56
    91.15

    相关试卷

    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1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pdf: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pdf,共12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