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现代文阅读Ⅰ:教材中思辨性阅读与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复习学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 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学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试卷 0 次下载
- 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自然选择的证明》)学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试卷 0 次下载
- 现代文阅读Ⅰ:教材中思辨性阅读教考融合专题复习(关联课文:《反对党八股》(节选))学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学案 0 次下载
- 现代文阅读Ⅰ:教材中思辨性阅读教考融合专题复习(关联课文:《师说》)学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学案 0 次下载
- 现代文阅读Ⅰ:教材中思辨性阅读教考融合专题复习(关联课文:《拿来主义》)学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学案 0 次下载
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宇宙的边疆》)学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宇宙的边疆》)学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件包含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宇宙的边疆》原卷版docx、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宇宙的边疆》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关联课文:《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二、《宇宙的边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有共同的有机化学机制和共同的进化遗传特征。因此,我们的生物学家的知识面就显得十分狭窄。他们只研究一种生物学-生命乐章中单一的主题。在成千上万光年里难道只有这么一个微弱的曲调吗?或者还有一种多主题和多声部、谐和音与不谐和音的共鸣乐曲-亿万种不同的声音鸣奏出银河系生命的旋律?
我说不清楚地外生物会是什么样子,我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我只知道一种生物,即地球上的生物。有些人,例如科幻小说家和艺术家,已经对其他星球上的生物进行了猜测,我对那些地外生物的幻想表示怀疑,因为它们似乎过多地以我们已知的生物体为幻想的依据。但是假如你强迫我的话,我也可以想象出一种颇不相同的东西。
在一个木星那样巨大的气体星球上,大气层里充满了氢、氨、甲烷、水和氨,星球表面没有可着陆的地方,而是一个密集的云状气层,像我们实验器皿里的生成物那样的有机分子可能不断地从空中降落到这个云层里。但是这样的行星对生命的形成存在着一种特殊的障碍;表层湍急,深处炎热。生物体必须时刻小心,以免被拖向受煎熬的深渊。
为了说明生命在这样极其不同的行星上并不是不可能的,我和我在康奈尔的同事萨尔彼得做了一些计算。当然,我们不可能准确地了解生命在这种地方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要弄清楚在生物和化学法则的范畴内这种星球是否可能有生物。
在这样的条件下,生存的方法之一是在你受煎熬之前就进行繁殖,并指望空气的对流能够把你的一部分后代带到大气层高处较凉爽的地方。这种生物体可能极小,我们把它们叫做坠子。但是你也可以是浮子-抽掉氦和重气体而只留下最轻的气体氢气的大氢气球,或者是热气球,通过保暖和利用食物等方法维持漂浮状态。就像我们所熟悉的地球上的气球一样,浮子越往下拖,它回弹到高层大气较凉爽的安全地带的浮力就越大。浮子可能会把预制的有机分子吃掉,或者像地球上的植物那样,通过阳光和空气将预制的有机分子化为己用。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浮子越大,它的功效也越大。我和萨尔彼得设想浮子有几公里宽,比最大的鲸鱼还大。
浮子可能会像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或火箭那样,用迸发的气流将自己推到行星云层以外。我们设想它们懒散地群集在一起,大得一眼望不到边。在它们的表皮上有花纹,这是一种适应性伪装,同时也说明它们遇到了问题。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至少还有一个小的生态环境:狩猎。狩猎者行动迅速,动作灵敏。它们吞食浮子,一方面是为了补充自身的有机分子,一方面是为了储存纯氢。最初的浮子可能是由空坠子演变来的,而最初的狩猎者则可能是由浮子进化来的。狩猎者的数量不可能很多,因为如果它们把浮子都消灭掉的话,它们自己也要毁灭。
物理和化学容许这样的生物形态存在,艺术则赋予它们一定的魅力,然而自然却不以我们的臆测为转移。但是,如果在银河系里有几千亿个住着生物的星球,恐怕也会有几个住着我们根据物理和化学的法则想象出来的坠子、浮子和狩猎者的星球。
与其说生物学像物理学,不如说生物学像历史学。你要了解现在,你就得了解过去,并且要极其详细地了解它。正如至今还没有历史学的先验论一样,至今也还没有生物学的先验论,理由是相同的:两个学科对我们来说仍然太复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其他的东西来增进对自身的了解。对地球外某种生物的研究,不管如何粗浅,都会推动生物学的进步。生物学家将会首次弄清楚什么样的其他生物可能存在。当我们说探索其他地方的生物很重要时,我们并没有说很容易找到,我们只是说值得一找。
迄今为止,我们仅仅听到一个小星球上的生命之声,但是我们终将一起开始注意收听宇宙乐曲中的其他声音。
(节选自卡尔·萨根的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宇宙》第二章《宇宙的音乐》)
材料二:
1976年的夏秋,作为“海盗”号着陆舱模拟飞行队的成员,我跟我的百人科学工作队一起探索了火星。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的宇宙飞船首次在火星上着陆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举世公认的。然而,大众对这样伟大的事件却几乎一无所知。报刊采取了漫不经心的态度,电视对此置若罔闻。
“海盗”号资料分析及探索计划处处长B·金特里·李是一个具有非凡组织能力的人。李建议我们组织一个专门的电视制作公司,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传播科学。最后,我们一致同意制作一部关于天文学的13集电视记录片。《宇宙》这部电视记录片和本书为如何传播科学的思想、方法和乐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引言)
材料三:
制作自然科学纪录片,目的都是将人类对世界最新的认识给呈现出来。而对世界最有好奇心的人,就是青少年。一部好纪录片,将会影响他们一生。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美国科学家卡尔·萨根主导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宇宙》,在全球有数以亿计的人观看了这个纪录片。不只是美国,很多发达国家都认识到了自然科学纪录片的价值,从很早开始就投入很多资源,拍摄优质的纪录片。而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就略显薄弱。最近十几、二十年来,由我们国家制作的火爆纪录片,几乎都是美食主题和国家主题。
就在很多人猜测,什么时候我们国家才会制作出影响广泛的高质量自然科学纪录片时,一个国产自然科学纪录片突然上线了,那就是汪诘制作的《寻秘自然》第一季。
汪诘对科学和科普的热爱,就是因为小时候看了很多从国外引进的科学纪录片,像前面提到的卡尔·萨根的《宇宙》就让小时候的汪诘印象深刻。所以在很早的时候,汪诘心里就埋下了科学的种子,后来科学成了他一生的爱好甚至事业。
他知道科学纪录片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所以当开始全职做科普之后,他的心愿就更加强烈,那就是做出可以媲美BBC的科学纪录片,让中国人自己的纪录片也能为下一代种下科学的种子。
(摘编自澎湃新闻《40年前美国纪录片<宇宙>影响了一代人,今天中国不应该缺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基于生物、化学和物理的法则,卡尔·萨根对科幻小说家和艺术家们幻想出的地外生物样子持怀疑态度。
B.坠子、浮子和狩猎者作为存在于地外星球的生物体,与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共同鸣奏出银河系生命的旋律。
C.“海盗”号首次着陆火星这一伟大事件不被大众熟知和被媒体冷落,是促使纪录片《宇宙》创作的重要原因。
D.国产科学纪录片《寻秘自然》填补了我国自然科学纪录片的空白,也将对当代中国青少年产生深远的影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宇宙的边疆》一样,以科普为主,穿插了一些灵动活泼的内容,与说明性文字配合自然,体现了卡尔·萨根相同的语言风格。
B.材料二为卡尔·萨根自述,介绍创作纪录片《宇宙》和同名著作的目的,即用生动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播科学的思想、方法与乐趣。
C.材料三提到,在汪诘看来,我国近期制作的火爆纪录片大都聚焦于人文社科领域,而国产自然科学纪录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D.材料一有对地外生物是否存在的科学推测,又有对地外生物样貌的大胆想象;材料三主要介绍了一部好科学纪录片对青少年的影响。
3.下列对材料一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亿万种不同的声音鸣奏出银河系生命的旋律”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流露出卡尔·萨根对银河系生命的热爱。
B.“浮子有几公里宽,比最大的鲸鱼还大”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设想中的浮子形体之大有较为具体的印象。
C.“如果它们把浮子都消灭掉的话,它们自己也要毁灭”运用作假设的说明方法,表现了狩猎者与浮子命运与共的关系。
D.“正如至今还没有历史学的先验论一样”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说明生物学与历史学这两个学科对我们来说太复杂。
4.作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的卡尔·萨根,身上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卡尔·萨根的纪录片《宇宙》为下一代种下科学的种子,其精彩的解说词功不可没。好的科学纪录片的解说词应该具备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一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空间科学是依托航天器平台研究宏观和微观世界的前沿交叉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基础科学前沿催生了诸多重大发现和原创成果。进入21世纪,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爆发之际,空间科学进入跨越式突破新时刻。
空间科学的突出特点是依托航天器为主要工作平台,到空间去研究关于地球、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突破天文学、地学、生命科学等母学科困于地面实验或理论模拟而难以破解的科学难题,是实现从0到1突破的主阵地之一。
首先,空间科学研究直面基础研究最前沿、最重大的方向,挑战最有重大科学意义的难题。空间科学研究成果不能规划,但研究方向可以聚焦和瞄准,一旦突破就可能是里程碑性质的。
例如引力波已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新信使、观测宇宙的新窗口。美国科学家因间接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6年,美国科研人员宣布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在地面直接探测到了高频引力波。一年后,LIGO团队核心成员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鉴于空间探测将引力波极大拓展至中低频,甚至会以当今不可预见的方式拓展我们对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认知,随之而来的科学突破令人期待。我国的“太极计划”和“天琴计划”也瞄准了这一新窗口孕育的重大科学机遇。
再者,空间科学助力科学家揭示自然奥秘,推动基础前沿研究和综合交叉探索,其每一步进展都将拓展人类对宇宙演化、生命起源的认知。
例如,人类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生命存在问题是重大科学前沿。美国火星探测计划一直将寻找火星生命“指纹”作为首要科学目标。同样,我国“嫦娥”系列任务、“天问一号”任务等也多次入选年度重大科技进展榜单,反映了我国航天领域高新技术研发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这些成就能为空间科学领域理论突破和原创发现提供重要平台和关键手段。
此外,空间科学挑战极限的需求有力推动了尖端技术突破。【甲】与应用卫星型谱化和批产特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一项空间科学任务都是非重复性的,都必须研发创新的有效载荷和原创的探测方案,不仅带动火箭、测控通信、卫星平台、载人飞船等共性通用技术的进步,而且将突破诸如极远极冷极弱空间探测急需的新兴与前沿技术。
(摘编自《瞭望》2023年3月《逐梦星辰追根问源》)
材料二
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永远是这样。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心情激动,感叹不已,如同回忆起许久以前的一次悬崖失足那样令人晕眩战栗。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
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人类朝气蓬勃、勇敢好学、前途无量。几千年来,我们对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作出了最惊人的和出乎意料的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回想起来是很令人兴奋的。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因为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
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宇宙神秘非常,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
【乙】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我们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近来,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我们还乡心切。虽然我们的夙望可能会冒犯“天神”,但是我相信我们并不是在作无谓的空想。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芜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间科学是研究宏观和微观世界的前沿交叉学科,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获得了跨越式突破。
B.证实引力波的存在,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重大的科学机遇。
C.地球是无限永恒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因此,人类所关心的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D.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是典型的地方,但却特别稀罕而珍贵,因为其实宇宙中的大部分都是空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空间科学能够突破天文学、地学等母学科难以破解的科学难题,因而是最前沿、最有科学意义的学科。
B.空间科学任务的非重复性有力推动了尖端技术的突破,其中包括共性通用技术和新兴前沿技术的突破。
C.虽然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很有限,但几千年来我们对宇宙与自身已经有了惊人的发现,这是很有意义的。
D.材料一主要介绍了空间科学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进展,材料二详细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具体方法。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流浪地球2》中使用缆索连接地球与空间站、实现“天地穿梭”的太空电梯,拥有超强战斗力的无人机军队等给观众带来强烈视觉震撼。
B.我国“夸父一号”空间科学卫星发射升空,旨在研究太阳磁场,以及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起源及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C.美国“火星2020”任务漫游车“毅力”号于2021年2月成功着陆火星,将对Jezer环形山开展为期2年的科学考察,搜寻古代生命迹象。
D.《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中国将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开展小行星探测、火星采样返回等任务,力争在2049年实现太阳系边际探测。
4.两则材料同属科普类文章,但画线句子【甲】和【乙】在语言表达上却有明显区别,请简要分析。
5.你将要参加学校科学社举行的“空间科学”专题研习活动,请根据材料,有逻辑地列出发言要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行星科学起步较晚但起点高,依托探月工程和行星探测工程建立的地外天体“绕落巡返”能力,迎来了加速发展,我国空间科技已成为科技强国进展的重要标志。
首先,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建立并取得重要进展。
2011年,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下称“专项一期”)启动,目标是通过自主和国际合作的科学卫星计划,实现科学上的重大创新,带动相关高技术跨越式发展。
专项一期在“十二五”期间开展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以及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4颗科学卫星的研制工作,正式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科学卫星系列。
2016年8月,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入选《“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空间科学的发展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继续推动中国空间科学发展,中科院实施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部署的科学卫星工程包括“爱因斯坦探针”、“夸父一号”、中国科学院—欧洲空间局联合研制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微笑计划”、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怀柔一号”等4个新的空间科学卫星任务。目前,专项二期的科学卫星研制进展顺利,已全部进入工程研制或发射运行阶段。
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建立的科学卫星系列为开展建制化空间科学基础研究提供了先进平台,使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第一次有了系统性的支持计划,助力中国空间科学家走近世界空间科学舞台中央,提升了中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
其次,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的空间科学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载人飞船阶段(1992~2006)和空间实验室阶段(2007~2017)完成了80余项科学实验。2020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开启,全面迈入空间站时代。空间实验室取得了一批科学前沿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例如国际首台空间冷原子微波钟完成原子激光冷却和操控,取得迄今最高频率稳定度的实验结果。2022年全面建成并运营的中国空间站为开展大规模系统性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与此同时,与空间站同轨飞行的2米口径巡天空间望远镜预计2024年发射,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还将部署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有望使中国空间光学天文巡天、空间暗物质搜寻和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探月工程与“天问一号”任务成功实施,为中国行星科学研究快速追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提供了重要平台。“嫦娥五号”的首批科学成果已为完善月球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使中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此外,202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大学自主设置行星科学一级交叉学科,对中国继续实施行星探测工程和行星科学研究影响深远。
中国正在加快建设空间科学强国。《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中国将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开展小行星探测、火星采样返回等任务,力争在2049年实现太阳系边际探测。
(摘编自《瞭望》2023年3月《逐梦星辰追根问源·中国空间科学10年跨越》)
材料二:
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心情激动,感叹不已,如同回忆起许久以前的一次悬崖失足那样令人晕眩战栗。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
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人类朝气蓬勃,勇敢好学,前途无量。几千年来,我们对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作出了最惊人的和出乎意料的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回想起来是很令人兴奋的。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习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因为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
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宇宙神秘非常,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
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我们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近来,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我们还乡心切。虽然我们的夙望可能会冒犯“天神”,但是我相信我们并不是在做无谓的空想。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行星科学起步晚、起点高,探月工程和行星探测工程加速了我国行星科学的发展,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空间科技领域的科技强国。
B. 2011年启动的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一期,在“十二五”期间开展了多项工作,正式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科学卫星系列。
C. 巡天空间望远镜的发射、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的部署,将使中国空间光学天文巡天、空间暗物质搜寻和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 中国空间站为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研究提供历史性机遇,“嫦娥五号”提供的首批科学成果作为关键科学证据,完善了月球演化历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球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B. 因为好奇是人类的习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所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C. 宇宙神秘非常,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前者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后者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
D. 虽然人类探索宇宙的夙望会冒犯“天神”,但是作者相信,探索宇宙的奥秘并不是在做无谓的空想,而是有实际意义的。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样是关于宇宙探索话题,材料一介绍了中国空间科学近年来取得的进展,材料二侧重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方法。
B. 材料一中所介绍的我国在空间科学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是材料二所说的“向大海涉足”的一些具体表现。
C. 材料一提到的空间暗物质搜寻、高能宇宙辐射探测等科学活动,体现了材料二中所讲述的人类对神秘宇宙的探索。
D. 材料二说我们人类“朝气蓬勃,勇敢好学,前途无量”,材料一我国行星科学发展也可以说是“朝气蓬勃,前途无量”。
4.同为科普类文章,材料二在语言表达上与材料一有明显区别,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班级在中国航天日(4月24日)举行“逐梦星辰”主题班会,请你结合材料,列出几条关于中国空间科学建设意义的发言要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①一把抓起的沙子,约有一万粒,比我们在晴朗夜晚裸眼所见的星星更多。但能被看见的繁星,只是距离地球最近恒星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而宇宙宽广无垠:宇宙中的恒星总量,比地球上所有沙滩的沙子加起来还要多。
②古代天文学家总想从星辰的排列组合中解读出深意,但星座不过是一组组随机散落的恒星。有些星辰闪亮,只因为离地球较近,另一些黯淡的星辰其实异常耀眼,然而太过遥远。我们和群星间隔着惊人的距离,所以不管你走到地球的哪个角落,星座看起来都一个样。从俄罗斯一直走到美国,夜空不会变化。从天文学的尺度来说,俄罗斯和美国是同一个地方。在地球上进行小小的位移,是看不出星座的立体结构的。想换个角度看星座,我们至少得旅行到几光年外——这是恒星间的平均距离,而一光年差不多有十万亿千米。如此一来,星图就会发生巨大变化,有的恒星会离开某个星座,有的则会进入某个星座。星空将呈现迥异的面貌。
③到目前为止,人类的技术还不足以支持这样的星际旅行,在可见的将来恐怕也不行。不过计算机能够为邻近星系做出三维模型,让我们来一场短途旅行——比如我们可以看到绕着北斗七星走上一遭,星座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随着视角改变,我们会看到星座完全扭曲成了另一个形状。所以外星居民所见的星座,与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大相径庭。星座不只随空间,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我们在一个地方待得够久,就会看到有时候恒星凑成星团,成群结队地移动;或是一颗孤零零的恒星抛下它的同伴独自远行;从长远来看,旧星座终将消失,新星座不断诞生。一些偶然的情况下,双星系统中的一颗发生爆炸,伴星不再受到它引力的束缚,会保持着原有的速度一头冲入深空,犹如弹射出的弹丸。群星也会诞生、演化、死亡。只要有耐心,我们就能看到新的星星出现,老的星星消失,天空的图案逐渐扭曲变化。
④甚至人类短短的百万年历史中,星座就已经发生了变化。电脑不但能使人在空间中旅行,也能带人穿越时间。反推恒星的运动,会发现一百万年前那北斗七星更像一支长矛,和今天完全不一样。如果乘坐时间机器去往某个未知的年代,理论上是可以通过观察群星来推断时间的。同理,计算机模拟也能推演未来。如图为狮子座今天的模样(左),和它一百万年后在地球上看起来的样子(右)。
⑤空间和时间彼此交织。不回溯时间,就看不见空间。光的速度很快,然而宇宙如此辽阔,群星相隔甚远。太阳和银河系中心相距 3 万光年。银河系和最近的旋涡星系 Ml——它也在仙女座——隔了 200 万光年。我们今天看到的光子离开 M31 时,地球上连第一个人都没有出现。而从地球到最遥远的类星体,有 80 或 100 亿光年的距离。就是说,我们看到的类星体,是它们远在地球甚至银河系形成之前的样子。
⑥光速的局限不只体现在太空中,但只有天体间离得够远,才足够体现光的速度。如果你的朋友在房间另一头,和你相隔 3 米,你看到的也不是“现在”的她,而是一亿分之一秒“以前”的她,即 0.01 微秒。“现在”和 0.01 微秒“以前”的差距实在太小,难以察觉。但换个情况,当我们观察 80 亿光年外的类星体时,这个知识就变得非常重要。
⑦两台“旅行者号”航天器正以光速的万分之一前进。如果以这个速度驶向比邻星,也要 4 万年后才能抵达。我们未来能否用更少的时间穿越浩瀚苍穹抵达比邻星?我们能接近光速吗?光速到底为何神奇?我们能否超越它?
⑧如你所见,空间和时间彼此交织。行星和恒星也和人类一般,从生到死。人的一生短短数十载,太阳的寿命则是我们的一亿倍。与群星相比,我们就像朝生暮死的蜉蝣。在真正的蜉蝣眼里,人类恐怕也是迟钝缓慢,甚至不怎么动弹的物体。从恒星的角度来看,人类,这种数量多达几十亿,生命转瞬即逝的生物,都挤在一个异常寒冷、坚固,而且遥远的硅酸盐铁球体上。
⑨放眼宇宙,每一颗行星的未来都由它们当下的变化决定。而我们的小小星球,恰好处在历史的重要分岔口。这个岔口的重要性不亚于 2500 年前爱奥尼亚科学家和神秘主义者之间的那场对决。无论我们在这个时代做出什么抉择,都将深深影响一代又一代子孙,以及他们通往群星的命运。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时空之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在地球上看星辰,星辰离地球越近,看起来就越闪亮,星辰离地球越远,看起来就越黯淡。
B.离开地球表面看星座与在地球上看星座,人们看到的星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星空也会呈现迥异的面貌。
C.虽然当下人类的技术还不足以实现星际旅行,但是计算机可以带领人们跨越星际的空间,甚至穿越时间。
D.文章写两台“旅行者号”航天器按照当下速度需要 4 万年后才能抵达比邻星,是为了突出它的速度很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今天看到的光子离开 M31 时,地球上尚未出现人类,旨在说明星系形成之久。
B.文章语言既生动又严谨,“一头冲入深空”等生动形象,“约有”“恐怕”等用词严谨。
C.文章通过海滩上的沙子及房间中的朋友等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使科学的呈现浅显易懂。
D.文中多次用到“我们”,传递出包括读者与作者在内的每一个人都是宇宙中一员的意味。
3.材料倒数第二段写蜉蝣眼中的人类及恒星角度下的人类,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蜉蝣眼中的人类就如人类眼中的宇宙,突出了宇宙的广阔辽远。
B.将群星视角下的人类比作朝生暮死的蜉蝣,使文章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C.以蜉蝣眼中人类的“迟钝缓慢”甚至不动,类比人类视角下恒星寿命的漫长。
D.蜉蝣眼中不死的人类是会死去的,这样写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群星也会死亡。
4.图示为从地球上观察到的北斗七星的连线图,图①~④为北斗七星空间或时间改变后图形的变化,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100 万年前的北斗七星、从背后看到的北斗七星、50 万年前的北斗七星、从侧面看到的北斗七星
B.50 万年前的北斗七星、从侧面看到的北斗七星、100 万年前的北斗七星、从背后看到的北斗七星
C.从背后看到的北斗七星、从侧面看到的北斗七星、50 万年前的北斗七星、100 万年前的北斗七星
D.从侧面看到的北斗七星、从背后看到的北斗七星、100 万年前的北斗七星、50 万年前的北斗七星
5.卡尔·萨根的《宇宙》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科普名著,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结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宇宙间有若干千亿个星系。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每个星系平均有1000亿个恒星。在这样庞大数量的星系里,难道只有一个普通的恒星—太阳—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随着吗?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这个时候,我们的旅程只到达地球上的天文学所通称的“本星系群”。本星系群宽达数百万光年,大约由20个子星系组成,是一个稀疏、模糊而又实实在在的星系团。其中的一个星系是M31,从地球上看,这个星系位于仙女星座。跟其他旋涡星系一样,它是一个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火轮。M31以外是另一个非常相似的星系,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星系。它的旋涡臂缓慢地转动着—每2.5亿年旋转一周。现在,我们离地球4万光年,我们正处于银河中心。
恒星—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有些恒星的光彩长年不减;有些恒星闪烁不定,或以匀称的节奏闪烁着。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成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X光或射电波的光源。发蓝光的恒星是年青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银河里大约有4000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既复杂又巧妙。对于所有这些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
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它们与其邻居遥遥相望,隔着光年之距,我可以想象,无数星球上的生物对宇宙的模糊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在开始的时候都以为,除了他们自己小小的行星以及他们周围的那些区区可数的恒星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正因为如此,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宇宙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摘编自解说词《宇宙的边疆》)
材料二:
267外景 墨西哥 高速公路 白天
安迪开着一辆红色的敞蓬车疾驰在路上,嘴上叨着雪茄,暖风吹拂着他的领带。
瑞德(旁白):安迪·杜弗兰,爬过污垢的河流,在彼岸洗净重生,奔向海洋。
268内景 监狱餐厅 白天
海沃德在饭桌旁起劲地讲着安迪的轶事。
瑞德(旁白):我们这些熟悉他的人,经常的谈论他。无疑,有关他的话题,总会引起我们笑声。
哄堂大笑,镜头推向瑞德,表情消沉。瑞德(旁白):安迪的离去,有时会让我难过。我必须承认有些鸟是关不住的,关不住。它们的羽毛是如此的鲜亮……
(摘编自电影剧本《肖申克的救赎》)
材料三:
解说在纪录片中运用最为广泛。因为解说交流的对象是观众,在表达作者的态度、愿望时,解说要随画面的景别、节奏、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解说跟随画面提供的信息,是为了让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同时满足观众对于画面信息以外的某些附加信息的知情权。因此,必须要通过解说词的形式来帮助观众更好地读懂影片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解说词是客观的;即便有的时候也伴随有议论,但是这种议论也是紧接着信息本身而生发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议论,因此从结果来讲,还是具有客观性。这与旁白是不同的。
原本,“消极修辞”更符合解说词最初的特点,“积极修辞”因为渗透进一定的人为因素,尽管在表达和接受上增加了更多文采的成分,但是“修饰”的成分总归会让本应朴素的解说词开始显得有点游离于信息本身。但作为“积极修辞”的解说词只是增加了文学色彩,其描述对象基本信息的本质和功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解说词与画面提供的信息关系来看,偏向于“消极修辞”的解说词所体现出来的客观性或真实性要大于“积极修辞”的解说词。
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对纪录片的中心思想进行提炼,并通过解说词体现出来。解说词的主题化表达已经成为纪录片的一种特色,体现出明确的结论性和导向性。正如我们所知,完全没有观点的表达是不存在的,我们能够允许的是尽可能符合事实本身的主题化表达。但是这个度不好把握,如果编导的总结和归纳掺杂进过多个人的经验和感受,那有可能变得过于主观,导致主题与画面所提供的信息错位,从而产生不良的导向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解说词的主题化表达应该处于过渡性阶段,一方面,它应该非常明确地与前面所述的解说词与画面信息相对应的状态区分开来;另一方面,这种鲜明的导向性可能会使纪录片产生“观念化”倾向。
不论解说词表现出什么样的倾向性,它都不应该成为旁白。旁白是“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议论和评说”,或者是“剧中人物在一旁评价对手言行、表述本人内心活动或直接说给观众听(假设不为同台其他人物听见)的台词”。
(摘编自《论中国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主观性倾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个星系平均包含千亿个行星和总数大概一样多的恒星,而若干千亿个星系又组成了宇宙。
B. 我们所在的银河系每2亿5千万年旋转一周,拥有大约4千亿个运转复杂而又巧妙的恒星。
C. 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能发光,但各个恒星的亮度、稳定性、旋转方式、光源和年龄都不相同。
D. 创作者将创作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思想渗透在解说词里,使解说词具有结论性和导向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阳是目前人类比较了解的、已知唯一被有人居住行星伴随的恒星。
B. 银河系是一个拥有旋涡臂的旋涡星系,它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
C. 安迪开着敞蓬车在路上疾驰时,瑞德的旁白对画面信息进行了评说。
D. 解说词主题表达与画面信息错位,会使纪录片产生“观念化”倾向。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记载了曾子的话: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
B. 汉武帝时期由司马迁组织制订的《太初历》被后代人奉为了中国古代历法的圭臬。
C. 中国古代有“论天六家”: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昕天说、穹天说、安天说。
D. 1927年提出的大爆炸假说在经历多次完善后成为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理论。
4. 梳理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5. 请从使用场合、功能角度概括解说词和旁白的不同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考衔接(关联教材篇目《琵琶行》)复习专练古代诗歌阅读,共9页。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考衔接(关联教材篇目《短歌行》)复习专练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共10页。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考衔接(关联教材篇目《大卫·科波菲尔》)复习专练小说阅读(含答案),共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