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学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原卷版).docx
    • 解析
      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解析版).docx
    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原卷版)第1页
    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原卷版)第2页
    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原卷版)第3页
    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解析版)第1页
    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解析版)第2页
    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解析版)第3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学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学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件包含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原卷版docx、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关联课文:《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三、《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开始,人们主张“天圆地方”。但这种认识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
    替代“天圆地方”说的是宣夜说。现在人们所知道的宣夜说,是汉代负责图书管理的高级官员郗萌根据其老师一代一代的讲述而记载下来的。宣夜说认为日月星辰自由飘浮在虚空之中,没有共同的规律可循。该学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它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它认为天体的运动无规律可循。这杜绝了人们探寻自然规律的可能性。
    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与宣夜说相比,盖天说有其经典流布于世,那就是《周髀算经》。
    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盖天说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
    浑盖之争自此拉开了帷幕。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西汉末年,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
    但是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______。
    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
    面对王充的责难,晋朝的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这一事实作为依据,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他提出的判据是有说服力的。从观测的角度,只能承认浑天说是较为正确的。
    浑盖双方的激烈争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直到12世纪的南宋,大学者朱熹仍然在关注着浑天说和盖天说究竟谁是正确的这一问题。他的态度很明确:
    有能说盖天者,欲令作一盖天仪,不知可否。或云似伞样。如此,则四旁须有漏风处,故不若浑天之可为仪也。
    (《朱子语类》卷第二)
    朱熹是从天文观测仪器的制作角度反对盖天说的。他的话表明,从公元前2世纪浑盖之争登上历史舞台,一直到公元12世纪,学者们仍然在讨论浑天说和盖天说的孰是孰非。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
    (摘编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材料二
    “盖天说”和“浑天说”在汉代进行过较为激烈的较量,绝大多数天文学史工作者都认为从此浑天说一统天下。而笔者认为盖天说在中国天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汉代之后盖天说依然存在并受到天文学家的重视。证据之一是详载盖天说的著作《周髀算经》成为天算家的经典。从汉代到明末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之时约1600年里,《周髀算经》一直是人们研习的重要参考书。浑天说如何呢?在长达一二千年的历史中没有出现过一本有关浑天说的权威性著作,没有任何一本浑天说著作能与《周髀算经》相匹敌。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盖天说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它有用场。盖天说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绘制天文图和天文计算等方面。
    天文学研究离不开天文图,盖天说以北极为中心,与二十八宿、三垣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现成的天文图构架,这就是“盖天图”。盖天图在中国被长期采用,直到西方天文图传入中国仍未立即退出历史舞台。例如乾隆年间由钦天监绘制的呼和浩特石刻蒙文天文图仍是一幅典型的盖天图。
    在《周髀算经》中与盖天说相伴的计算法主要是相似勾股形理论。其核心是勾股定理。盖天说给勾股定理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即大地为平面。后来在天文历法研究中广泛应用了这一定理,就连被认为是浑天家的一些天文学家也是如此。
    在中国历史上,差不多从浑天说一出现,盖天说与浑天说就合流了,实际上形成了“浑天盖地”的折中思想。
    盖天说的“天”只有半个,与实际有悖。浑天说的“天”是完整的,而对“地”的说法是糊涂的。赫赫有名的浑天家张衡的名言:“浑天如鸡子,大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鸡中黄”一语似乎是比喻“地”为球形,可是在进行计算时,张衡依据的却是盖天说的“平地”。
    13世纪科学家李冶对大地的看法是一种有代表性的“浑天盖地”观点,他认为“天包地外,地处天中。”这是一种浑天观点。他又进一步指出,地是周边为圆的平面,实际上仍是“浑天盖地”观点。
    总之,中国古代盖天说的地位是牢固的、不容置疑的。
    (摘编自李迪《盖天说在中国天文学史上的地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圆地方”和宣夜说是古人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但两者都称不上是科学理论。
    B.宣夜说是由汉代官员郗萌记载下来的,但其产生时间有可能在汉代之前。
    C.盖天说对宇宙结构的描述是错误的,但其在应用价值上远远大于宣夜说。
    D.乾隆年间钦天监绘制呼和浩特石刻蒙文天文图之后,盖天图才退出历史舞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夜说既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又违反理性,也没有经典著作流传。
    B.晋朝葛洪用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横破镜”的事实,证明了浑天说是正确的。
    C.材料一侧重梳理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历程,公正客观,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
    D.材料二侧重阐明盖天说在中国天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有理有据,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材料一横线处一项是( )
    A.又日之入西方,视之稍稍去,初尚有半,如横破镜之状,须臾沦没矣。
    B.日为阳精,光曜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焦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
    C.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据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
    D.今从高山之上,设水平以望日,则日出水平下,影上行,何也?
    4.材料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
    5.科学论文一般都有论文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请为材料一拟写一则论文摘要。
    【答案】
    1. D
    2. B
    3. C
    4. ①举倒论证,举《周髀算经》的例子,论证了盖天说在汉代之后依然受到重视;②对比论证,将盖天说的著作《周髀算经》与浑天说著作对比,论证了盖天说受到天文学家的重视;③引用论证,引用张衡的话,论证了“浑天盖地”观点的存在。
    5. 中国古代天文学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主要有四种: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浑盖之争持续了一千多年。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浑盖之争中秉持的重要原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事情起源于历法编制。当时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最后的结果是浑天说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于是就采纳了邓平的历法。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的由来。
    (摘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材料二
    1关于《太初历》
    《太初历》是西汉武帝中期一次重大历法改革的成果。主要由邓平、落下闳等人制定,前后行用188年(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至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即公元85年),其基本历法数据和历法术文经过西汉末年的刘歆改造而保存在《三统历》之中,是故《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有文献记载的完整历法。这部历法在继承前代历法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以太初元年前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冬至为新的历元,并以此作为推算气、朔时刻及五星位置等天文历象的共同起算点:
    (2)闰法19,闰周为19年7闰,并且确立“无中置闰”的原则,改变以往“归馀于终”的置闰方法,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协合的矛盾,使二十四节气为标志的太阳历与朔望月为特征的太阴历有机结合起来,气策让中气保持在固定月份。这样可以使中气、月份与物候相差不致太远,以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安排,比此前的年终置闰法更为合理,在历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使中国历法具有明显的阴阳合历性质;
    (3)定出了新的五星会合周期和五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的动态表,以及在此基础上预推五星位置的方法:
    (4)测定了二十四节气太阳所在宿度表和二十八宿赤道宿度表(赤经差)等,这些数值沿用了800多年,直到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才被僧一行重新测定的新值所取代;
    (5)改秦至汉初“以十月为岁首”为“以正月为岁首”,合乎春夏秋冬的自然物候顺序,使国家的政治年度、会计年度与人民生产生活的自然年度协调统一起来,为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历法所承用,影响深远。
    2关于落下闳
    《史记》《汉书》记载,落下闳是被征参与制定《太初历》的民间人士,他主要负责“运算转历”,也就是复杂的天文运算。汉代扬雄《法言》及西晋陈寿《益部耆旧传》均载落下闳“营(转)浑天”,于是有的学者就认为落下闳是“浑天说”最早的代表人物,浑仪(测量仪器)和浑象(演示仪器)也是由落下闳研制的。扬雄所谓“营之”者,即是转动或营造之义,并非创造性的发明制作。任何思想观念和发明创造都应该是历史的产物,不可能是一时间的遽尔所得。据天文史学者的研究,中国的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了,战国时的《甘石星经》和西汉早期的马王堆帛书《五星占》等已有恒星赤道坐标及五星行度的精确度数,尤其前者精确到“度”以下的“太”(3/4度)、“半”(1/2度)、“少”(1/4度)、“强”(1/8度)、“弱”(少于1/8度)等小数,且有纬向的去极度;如此精确的度数和去极度,只有浑仪才能测出,而式盘、髀表等只能测量赤道经度,所以落下闳之前应当已经有了浑仪及其所依据的浑天说。因此,说落下闳是杰出的天文学家和历算家,参与制定了《太初历》,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说落下闳在浑仪与浑象的运用中有所改进完善则可,说他发明了浑仪与浑象,则显然缺乏依据。
    2004年9月16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这是对落下闳这位中国古代杰出天文学家和历算家的最高评价和最好纪念。
    (摘编自张存良《略说〈太初历〉及其历史影响——兼谈落下闳其人其事》)
    1. 下列对材料二中关于《太初历》的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司马迁站在浑天说一边。
    B. 对于修历过程中的争论,汉武帝支持他自己心仪的历法,对双方都不偏向。
    C. 落下闳是以民间人士的身份被征参与制定《太初历》的,他只会天文运算。
    D. 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这是天文学界对落下闳的贡献的认可。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采用的测量仪器与测量方法不同,所以“浑”“盖”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
    B. 《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有文献记载的完整历法,所以它之前的历法都不完整。
    C. 扬雄及陈寿都记载了落下闳“营(转)浑天”,说明落下闳与“浑天说”一定有关联。
    D. 因为“无中置闰”比“年终置闰”更合理,所以“年终置闰”在历法史上没有价值。
    4. 学校准备举办中国古代历法成果展览,需要制作一块介绍《太初历》的展牌,请结合材料,写出展牌内容要点。
    5. 对于落下闳对“浑天说”的贡献这一问题,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有何不同?材料二的观点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太初历》改造了《三统历》中的基本历法数据和历法术文”错误。而原文说的是“其基本历法数据和历法术文经过西汉末年的刘歆改造而保存在《三统历》之中,是故《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有文献记载的完整历法”,选项混淆了事件的先后顺序。故选B。
    2.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司马迁站在浑天说一边”错误。原文说“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司马迁是支持“盖天说”的;B.“汉武帝支持他自己心仪的历法”错误。原文说“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可知,汉武帝没有支持哪一方,选项表述明显有误;C.“他只会天文运算”错误。原文说“落下闳是被征参与制定《太初历》的民间人士,他主要负责‘运算转历’,也就是复杂的天文运算”,并不是选项说的“他只会天文运算”。故选D。
    3.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强加因果。由材料一“双方主张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可知,两个“……不同”之间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也可能是并列关系;若是理解为因果关系,选项表述恰好因果倒置。B.因果失当,由“《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有文献记载的完整历法”不能必然推出“它之前的历法都不完整”的结论。《太初历》之前的历法未必不完整,有可能只是因为缺少文献记载没有保存下来。D.“在历法史上没有价值”过于绝对。原文“‘无中置闰’比‘年终置闰’更合理”的表述,其本身就包含一个价值判断——‘年终置闰’有其合理性。关乎科学价值判断问题,在一个更科学的方法出现之前,之前的方法也解决了部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不能说是没有价值的。故选C。
    4. ①《太初历》是西汉武帝中期一次重大历法改革。②《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有文献记载的完整历法。③《太初历》由邓平、落下闳等人制定,前后行用188年。④《太初历》在继承前代历法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一“当时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可知,《太初历》是西汉武帝中期一次重大历法改革。由材料二“是故《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有文献记载的完整历法”可知,《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有文献记载的完整历法。由材料二“《太初历》……主要由邓平、落下闳等人制定,前后行用188年”可知,《太初历》由邓平、落下闳等人制定,前后行用188年。由材料二“这部历法在继承前代历法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可知,《太初历》在继承前代历法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5. 第一问:①材料一认为浑天说是由落下闳提出的;②材料二认为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落下闳继承与发展了该学说。第二问:材料二的依据有:①中国的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②在落下闳之前,已有浑仪才能测出的相关精确数据,而浑仪的出现要以“浑天说”为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由材料一“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可知,材料一认为浑天说是由落下闳提出的;由材料二“据天文史学者的研究,中国的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了,……如此精确的度数和去极度,只有浑仪才能测出,而式盘、髀表等只能测量赤道经度,所以落下闳之前应当已经有了浑仪及其所依据的浑天说。因此,说落下闳是杰出的天文学家和历算家,参与制定了《太初历》,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说落下闳在浑仪与浑象的运用中有所改进完善则可,说他发明了浑仪与浑象,则显然缺乏依据”可知,材料二认为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落下闳继承与发展了该学说。由材料二“任何思想观念和发明创造都应该是历史的产物,不可能是一时间的遽尔所得。据天文史学者的研究,中国的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了,战国时的《甘石星经》和西汉早期的马王堆帛书《五星占》等已有恒星赤道坐标及五星行度的精确度数”可知,中国的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由材料二“据天文史学者的研究,中国的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了,战国时的《甘石星经》和西汉早期的马王堆帛书《五星占》等已有恒星赤道坐标及五星行度的精确度数,尤其前者精确到“度”以下的“太”(3/4度)、“半”(1/2度)、“少”(1/4度)、“强”(1/8度)、“弱”(少于1/8度)等小数,且有纬向的去极度;如此精确的度数和去极度,只有浑仪才能测出,而式盘、髀表等只能测量赤道经度,所以落下闳之前应当已经有了浑仪及其所依据的浑天说”可知,在落下闳之前,已有浑仪才能测出的相关精确数据,而浑仪的出现要以“浑天说”为基础。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让我们假设,随着相关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克服了实现元宇宙的全部技术障碍,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人类能够创造出完全沉浸的虚拟世界(元宇宙),哲学家大卫·查默斯称之为“现实机”。并且他邀请人们“移居”虚拟世界。对此,我试图提出初步的批判性回应。在质疑之前,先简要概括查默斯的两个主要论证——“等同论”与“优越论”。
    首先,“等同论”主张,人们在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感官体验同等真实。查默斯辩解说:“虚拟现实不是幻象或者虚构的,至少不完全是。”他认为,虚拟世界并不是一种次等的现实,现实机与物理世界具有同等的实在性。如果你留恋现实的物理世界,偏爱自己的肉体原型和最初生活环境,原因并不在于物理性与虚拟性的差异,而在于心理上的执念。一旦我们理解和接受虚拟实在论,终究会破除这种执念,相信物理现实并不具有某种比虚拟现实更有价值的内在因素。其次,“优越论”试图阐明,元宇宙具有比物理世界更为优越的条件和资源,让人们实现美好的生活。查默斯相信,未来的脑机接口技术将给我们带来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不仅包含而且超越了在现实世界可能实现的感官体验。他由此推断,“虚拟现实的某些方面也许强于普通的物理现实”,以及“毫无疑问,将来会出现一些虚拟现实模式,提供的体验远胜于物理现实,但也会有一些模式近乎完美地模拟物理现实”。用通俗的表述就是说“你有的我都有,我还有你没有的”。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移居查默斯的现实机(或者元宇宙)就会是一个有得无失的选择。但果真如此吗?
    第一个质疑,针对“等同论”,有必要进一步探究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别。即便我们接受虚拟实在论,认可物理现实与虚拟现实具有同等的实在性(现实感),但除此之外两者还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真正重要的差异在于人类在这两种现实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在物理世界中,人类是居住者;而在虚拟世界中,人类不仅是居住者,而且首先是创世者。这并不是说物理世界是自然的,虚拟世界是人造的,而是意味着“人造性”在两种世界中具有非常不同的意义,不只程度不同,还具有范畴的差异。
    人类是具有能动性的存在,在物理世界中并不只是被动接受自然给定的现实。尤其在近代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以降,人类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甚至征服自然的进程不断加剧,这种人造性可被称为“非自然的”。但无论如何,物理世界中的人类创造必须依据并服从物理(以及其他自然)规律来实现。我们只能“发现”但无法“发明”或根本改写自然世界最底层的法则。
    相比之下,虚拟世界中的人造性意味着人类能够设计和改写这个世界最底层的规律本身,可以有意识地、自由地重新定义比如时间、空间、重力、气候、地理以及身体能力等,由此允许超越自然法则的人为设计和操纵可能。换言之,人在制造模拟现实的同时,自己也在模拟神。这种人造性不仅是“非自然的”,而且是“超自然的”。援用查默斯自己的话:“我们是我们所创造的虚拟世界的诸神。”在这里,人获得了类似神创论中“智慧设计者”或造物主的地位。暂且不论人类的“僭越”是否值得无神论者警觉,“被造”与“创造”存在范畴的差异。
    第二个质疑是针对“优越论”的批评,大致理由可做如下概括:优越性的判断在逻辑上需要依据价值判准,这一判准基于我们信奉的价值理论(查默斯列举了四种主要理论),体现于我们“心灵的习性”,源自人类在现实世界中长期实践的积淀,或者说是自然演化与文化演化的结果。那么,只有假定我们在元宇宙的生活中能基本保持原有的心灵习性,既有的价值理论才能继续作为有效的判准,被用来判断优越与否。但在我看来,这一假定难以成立。如果我们认真对待虚拟世界“超自然的人造性”对人类心灵的改造,其资源和条件(对实现美好生活的价值而言)的优越性则未必确然。
    在我看来,查默斯没有足够深入地探究虚拟现实的“优越性”意味着什么,严重忽视了那些超自然的感官体验重塑人类的欲望结构和心灵习性的程度和性质,这种改造很有可能将颠覆人类既有的关于美好生活的价值理论和判断标准,以至于查默斯依据这些理论和判准所论证的虚拟世界“优越论”失去自己的根基,其优越性就不知所谓了。
    当然,通向元宇宙的道路不是单行道,我们可以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自由往返,而且可以自由地决定,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投身于元宇宙中生活,或者,在虚拟世界中自觉地保留或设置限制、约束和障碍,以保持我们的人性。然而,在技术突破的未来,每个人在原则上都可以创建自己的一个或多个元宇宙,自行决定其规则。如果你认为自己能够保持足够的节制与审慎,那么祝贺你非凡的自律。今天我们环视周遭,一部小小的手机,实际上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个外挂器官。我试图限制自己每天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间不超过四个小时,结果几乎每天都“屡败屡战”。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面对完全沉浸式的元宇宙,自己有多少节制诱惑的信心?这让我想起王尔德的名言:“摆脱诱惑的唯一方式就是屈从诱惑。”
    (摘编自刘擎《技术最后的诱惑:虚拟世界的美好生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你有的我都有,我还有你没有的”中的“你”指的是“现实世界”,此句中的“我”则指的是“虚拟世界”。
    B.作者认为,尽管虚拟世界并非虚构的,但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存在较大差异。如“人造性”在两个世界的意义不同。
    C.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或喜好重新定义世界最底层的规律,但这种重新定义仅仅是“非自然的”。
    D.作者认为,查默斯对“优越性”的判断是以物理世界原有的积淀为基准的,而在虚拟世界中,原有的积淀会被颠覆。
    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以假设的方式肯定查默斯的想法,然后指出批驳的对象是对方的两个论证,针对性强。
    B.文本适时引用查默斯的有关言论,客观地呈现对方的观点主张,以此增强自身观点的说服力。
    C.文本最后一段,作者以自身经历为例,并引用有关名言,论证了“人们无法摆脱诱惑”的观点。
    D.作者通过分析查默斯的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元宇宙及其潜在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查默斯认为虚拟世界是可以“居住”的,移居虚拟世界会让人们实现美好的生活。
    B.查默斯认为一个人留恋物理世界,偏爱自己的肉体原型和最初生活环境,原因在于其心理上的执念。
    C.查默斯认为未来的脑机接口技术将给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超越在现实世界中获得的感官体验。
    D.查默斯认为虚拟世界的人是创世者也是居住者,虚拟世界中的人拥有“智慧设计者”的地位。
    4.下列说法中,符合查默斯“优越论”观点的一项是( )
    A.找到连接终端,能够以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
    B.人们可在元宇宙游乐园中体验到各式各样的社交场景,但这无法完全代替真实的人际互动。
    C.在元宇宙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众多商机,为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D.元宇宙中,人们可以体验到现实世界不能提供的奇幻、科幻等场景,创造自己的身份。
    5.《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和《石钟山记》这两篇文章都传达了古人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质疑”精神的看法。
    【答案】
    1.A
    【解析】B项,“尽管虚拟世界并非虚构的”分析不当,文中说的是“即便我们接受虚拟实在论”,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并不意味着作者认可虚拟实在论。C项,“仅仅是‘非自然的’”说法不当,原文是“这种人造性不仅是‘非自然的’”。D项,“原有的积淀会被颠覆”分析不当,文中说的是“这种改造很有可能将颠覆人类既有的关于美好生活的价值理论和判断标准”,选项说法绝对化。
    2.C
    【解析】“论证了‘人们无法摆脱诱惑’的观点”分析错误,应是论证了“面对完全沉浸式的元宇宙,人们很少有节制诱惑的信心”的观点。
    3.D
    【解析】根据文意可知,指出虚拟世界的人是创世者也是居住者的应是文章作者刘擎;同时,“虚拟世界中的人拥有‘智慧设计者’的地位”说法绝对化,文中说的是“人获得了类似神创论中‘智慧设计者’或造物主的地位”。
    4.D
    【解析】根据文意可知,“优越论”应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比较而言所具有的优越之处。A项,说的是如何进入虚拟世界。B项,说的是虚拟世界的缺点。C项,说的是元宇宙本身给物理世界的人带来的收益。D项,将元宇宙和物理世界相比,指出其优于物理世界。
    5.①学贵有疑,要我们敢于质疑科学权威、敢于质疑经典,就如本文作者敢于质疑哲学家查默斯的观点,这正是我们需要的科学精神。②“质疑”精神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本精神,能促进科学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如我国古代盖天说和浑天说之辩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③“质疑”并不是盲目怀疑,而是建立在实证和理性的基础上的。就如苏轼因怀疑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就亲自去考证,得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这才是科学的怀疑精神的真谛。(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意思对即可,但必须结合有关文本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然后,结合题目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简要说明,形成答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宇宙是什么?天与地的形状是怎样的?古埃及人设想宇宙像一个箱子,稍凹的箱底是大地,箱盖是天,其形状有人说是圆的,有人说是方的。古巴比伦人认为天像个圆罩,地是个圆形平面。天空之上、地面之下全都被水包围着。天空上有一个天窗,天窗打开,就会下雨。太阳每日沿着天穹东升西落,然后又在夜里通过地下管道再回到东边,而天穹本身是不动的。
    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也对天地的形状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是观测经验的总结,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在中国古代各种宇宙理论中,盖天说最早始于周代,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人们看到头顶上的天很高,而四周的天都在远方同大地接触,很像一个圆盖。为什么要设想地是方的呢?这是因为古人不能上天,也不能入地,人们活动的范围,从根本上说是个二维平面,所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比上下两个方向有更重要的意义。《尸子》说“四方上下曰宇”,把四方与上下加以区分,就是这种实际状况的反映。
    盖天说认为大地不动,天穹旋转,日月星辰则在天穹之上,随天穹旋转。天穹绕本身的一个极点旋转,就像车牯辘绕轴旋转一样。起初人们以为天顶就是天的中心,后来发现北斗星绕不动的北极星旋转,就认为北极星是天的中心。实际上天穹上这个极是地球自转轴正对的一点,所以成为天体周日视运动的不动的极。
    中国最早的盖天说实质上是天拱地平说、天曲地直说。天圆地方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宇宙模型,能对某些现象作出某种解释,又符合天尊地卑、天动地静的哲学观念,所以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由于最初的盖天说不能解释实际问题,所以天圆地方说就逐步演化为“天地双拱”的学说。新的盖天说主张:“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天穹犹如一个斗笠,大地像一个底朝天倒放着的盘子。《周脾算经》说天穹与大地的中央都比四周高六万里,天与地相距八万里,可见天的曲率与地的曲率相同。这种学说的实质是:天拱地拱,天曲地曲,这在“圆则俱圆”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天地也显得比较和谐了。从平直大地到拱形大地,是古代中国人对大地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向球形大地观念前进的过渡形态。对拱形大地的认识,在大海中航行时比较容易获得直观印象。许多生活在地中海流域的古希腊罗马的学者都乘船到过埃及,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国天文学家,却很少能横渡重洋,直接获得水面弯曲的印象。
    从平面大地到拱形大地,再往前发展,就必然会得出球形大地的结论。“方则俱方,圆则俱圆”,这既定于由和谐性的一个表现,也是宇宙理论本身的逻辑一致性的要求。广义的方,包括平直的意思;广义的圆,包含球形的形状。天与地一圆一方,一是半个球,一是一块平面,这无论如何是不能说服人的。那么出路是“方则俱方”吗?想象方形的天,这同人的直观完全抵触。想象平面的天吗?平天说证明这条道路也很难走得通。因此出路只有一条:沿着“圆则俱圆”的道路前进。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扫清一个思想障碍——抛弃半个天球的观念,承认天是个完整的球,确立“球则俱球”的原则。这个工作的确有人做了。战国时的慎到就一反半个天球的说法,明确提出“天体如弹丸”,为浑天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
    浑天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东汉时的张衡。他在《浑天仪》中提出了明确的浑天说观点。他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盖地”变成了“天包地”。这是一种地心说。他肯定了天球的存在。但这个天球不是正球形,而是椭球形。
    浑天说的实质是彻底贯彻了“方则俱方,圆则俱圆”的原则,提出了天球套地球的思想,简单讲来就是“球则俱球”。盖天说是上下二维结构,浑天说则是内外三维结构。这就是浑天说的精华所在。这样在人们看来,宇宙就完美和谐了。在这一点上,浑天说的确比盖天说前进了一大步。但浑天说也有一些理论上的困难。
    第一,若大地为球形,则水面也应当是球形,可是这同水成平面的直观印象不一致。所以许多浑天说者也不得不承认,虽然大地是球形的,但水面还是平的。这显然是不和谐的。第二,球形大地是个庞然大物,为何能悬在空中?浑天说的核心是球中套球,因此这个问题也就成了浑天说的要害。有的浑天说者就解释说,地球之所以不下落,是因为天球内盛满了水,地球就浮在水上。第三,既然天球的下半部盛满了水,那么天体运转到水平线以下时,就要在水中通过了。太阳是个大火球,怎么能穿水而过?王充就曾提出这个问题:“天行地中,出入水中乎?”
    浑盖二家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总的趋势是浑天说占优势,因为它同天象观测较为一致。汉代的扬雄从盖天说转向浑天说,并提出了“难盖天八事”,生动体现了浑天说的生命力。综观浑盖二家,各有长短。盖天说没有地心说的错误,却否认了大地的运动;浑天说往往承认大地的运动,却又有地心说的味道。
    (摘编自林德宏《科学思想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有一定的观测经验,但“地是方的”这种认识,却不是观测的直接结果,而是含有主观的设想。
    B.地球自转轴正对着的北极星是天体周日视运动的不动的极,这种现代科学认识却被盖天说描述成天穹绕北极星旋转。
    C.“方则俱方”的观点与人的直观相抵触,平天说又难以行得通,因此,对天地的认识也只有“圆则俱圆”一条路可走。
    D.从总趋势上看,在浑盖二家长期的论争中,浑天说占据了优势,这是其阐述以地球为中心的核心理论的必然结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埃及、古巴比伦对宇宙的认识与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不同。
    B.作为中国古代宇宙模型,天圆地方说符合天尊地卑的哲学观念,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辨色彩。
    C.《周髀算经》能够计算出天与地有八万里的距离,可见当时的数学运算已经非常发达。
    D.张衡以鸡蛋为喻,把天比作鸡子,把地比作蛋黄,把日月星辰比作弹丸,非常形象。
    3.下列各项相关描述与观点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诗句,能够说明盖天说“天圆如张盖”的观点。
    B.北京的天坛是圆的,而地坛则是方的。这种现象能够证明盖天说“天圆地方”观念的深远影响。
    C.近代诗人华蘅芳“经过赤道知冬暖,渐露青山识地圆”的诗句,可直接印证“圆则俱圆”的原则。
    D.初唐诗人杨炯在《浑天赋》中说:“天如倚盖,地若浮舟。”这两句诗是古代浑天说的形象写照。
    4.结合原文,下列关于浑天说与盖天说相比前进了一大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盖天说是上下二维结构,浑天说是内外三维结构。
    B.盖天说认为天盖地,天是半球;浑天说认为天包地,天球套地球。
    C.盖天说认为大地由直变曲,浑天说认为地球浮在水上。
    D.盖天说认为大地不动,浑天说认为大地运动。
    5.在浑天说理论上的三大困难中,第一和第三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悖论,请用“既然……,那么……,但是……,因此说法不能成立”的句式写出这两个悖论过程。
    【答案】
    1. D
    【解析】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以地球为中心的核心理论”错,浑天说的核心理论是“球中套球”,文章最后说浑天说“有地心说的味道”,不能表述为浑天说“以地球为中心的核心理论”;另外,浑天说占优势是因为“它同天象观测较为一致”。故选D。
    2.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A.“又有本质不同”错,由“古埃及人设想宇宙像一个箱子,稍凹的箱底是大地,箱盖是天”“古巴比伦人认为天像个圆罩,地是个圆形平面”“在中国古代各种宇宙理论中,盖天说最早始于周代,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可知,“古埃及、古巴比伦对宇宙的认识与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没有本质的不同。C.“可见当时的数学运算已经非常发达”错,夸大其词。原文是“《周髀算经》说天穹与大地的中央都比四周高六万里,天与地相距八万里,可见天的曲率与地的曲率相同……这在‘圆则俱圆’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可见,“当时的数学运算已经非常发达”的说法夸大其词,且“八万里”的数据不是数学运算的结果。D.“把天比作鸡子”错,根据“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可知,浑天如鸡子”中的“浑天”是包含着天和地的一个系统,不是单指“天”。故选B。
    3.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可直接印证‘圆则俱圆’的原则”错,“圆则俱圆”的原则指的是盖天说中对天地认识的一个进步,即天如果是圆的,那么地也是圆的,这种认识体现了宇宙的和谐。而华蘅芳的诗句虽然提到“识地圆”即知道地是圆的,但它不能直接印证体现宇宙和谐的“圆则俱圆”的原则。故选C。
    4.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盖天说认为大地由直变曲”错,“由直变曲”是新旧盖天说主观认识的一个变化,不是盖天说认为大地客观的变化;“浑天说认为地球浮在水上”并不是相对于盖天说的一个进步。故选C。
    5.①既然大地是球形,那么水面一定是球形,但是浑天说认为大地是球形,水面却是平的,因此说法不能成立。②既然水火是不相融的,要么火被水浇灭或水被火烧干。但是浑天说认为作为大火球的太阳反复穿水而过。因此说法不能成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逻辑悖论的能力。根据“许多浑天说者也不得不承认,虽然大地是球形的,但水面还是平的”,和“若大地为球形,则水面也应当是球形”分析,既然大地是球形,那么水面一定是球形。但是浑天说认为大地是球形,水面却是平的。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因此,这种说法不能成立。根据“既然天球的下半部盛满了水,那么天体运转到水平线以下时,就要在水中通过了。太阳是个大火球,怎么能穿水而过”分析,水火是不相融的,要么火被水浇灭,要么水被火烧干。但是浑天说认为作为大火球的太阳反复穿水而过。这显然违背了生活常识,因此,这种逻辑是错误的。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宇宙是什么?天与地的形状是怎样的?古埃及人设想宇宙像一个箱子,稍凹的箱底是大地,箱盖是天,其形状有人说是圆的,有人说是方的。古巴比伦人认为天像个圆罩,地是个圆形平面。天空之上、地面之下全都被水包围着。天空上有一个天窗,天窗打开,就会下雨。太阳每日沿着天穹东升西落,然后又在夜里通过地下管道再回到东边,而天穹本身是不动的。
    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也对天地的形状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是观测经验的总结,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在中国古代各种宇宙理论中,盖天说最早始于周代,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人们看到头顶上的天很高,而四周的天都在远方同大地接触,很像一个圆盖。为什么要设想地是方的呢?这是因为古人不能上天,也不能入地,人们活动的范围,从根本上说是个二维平面,所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比上下两个方向有更重要的意义。《尸子》说“四方上下曰宇”,把四方与上下加以区分,就是这种实际状况的反映。
    盖天说认为大地不动,天穹旋转,日月星辰则在天穹之上,随天穹旋转。天穹绕本身的一个极点旋转,就像车轱辘绕轴旋转一样。起初人们以为天顶就是天的中心,后来发现北斗星绕不动的北极星旋转,就认为北极星是天的中心。实际上天穹上这个极是地球自转轴正对的一点,所以成为天体周日视运动的不动的极。
    中国最早的盖天说实质上是天拱地平说、天曲地直说。天圆地方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宇宙模型,能对某些现象作出某种解释,又符合天尊地卑、天动地静的哲学观念,所以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由于最初的盖天说不能解释实际问题,所以天圆地方说就逐步演化为“天地双拱”的学说。新的盖天说主张:“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天穹犹如一个斗笠,大地像一个底朝天倒放着的盘子。《周髀算经》说天穹与大地的中央都比四周高六万里,天与地相距八万里,可见天的曲率与地的曲率相同。这种学说的实质是:天拱地拱,天曲地曲,这在“圆则俱圆”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天地也显得比较和谐了。从平直大地到拱形大地,是古代中国人对大地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向球形大地观念前进的过渡形态。对拱形大地的认识,在大海中航行时比较容易获得直观印象。许多生活在地中海流域的古希腊罗马的学者都乘船到过埃及,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国天文学家,却很少能横渡重洋,直接获得水面弯曲的印象。
    从平面大地到拱形大地,再往前发展,就必然会得出球形大地的结论。“方则俱方,圆则俱圆”,这既是宇宙和谐性的一个表现,也是宇宙理论本身的逻辑一致性的要求。广义的方,包括平直的意思;广义的圆,包含球形的形状。天与地一圆一方,一是半个球,一是一块平面,这无论如何是不能说服人的。那么出路是“方则俱方”吗?想象方形的天,这同人的直观完全抵触。想象平面的天吗?平天说证明这条道路也很难走得通。因此出路只有一条:沿着“圆则俱圆”的道路前进。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扫清一个思想障碍——抛弃半个天球的观念,承认天是个完整的球,确立“球则俱球”的原则。这个工作的确有人做了。战国时的慎到就一反半个天球的说法,明确提出“天体如弹丸”,为浑天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
    浑天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东汉时的张衡。他在《浑天仪》中提出了明确的浑天说观点。他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盖地”变成了“天包地”。这是一种地心说。他肯定了天球的存在。但这个天球不是正球形,而是椭球形。
    浑天说的实质是彻底贯彻了“方则俱方,圆则俱圆”的原则,提出了天球套地球的思想,简单讲来就是“球则俱球”。盖天说是上下二维结构,浑天说则是内外三维结构。这就是浑天说的精华所在。这样在人们看来,宇宙就完美和谐了。在这一点上,浑天说的确比盖天说前进了一大步。
    但浑天说也有一些理论上的困难。第一,若大地为球形,则水面也应当是球形,可是这同水成平面的直观印象不一致。所以许多浑天说者也不得不承认,虽然大地是球形的,但水面还是平的。这显然是不和谐的。第二,球形大地是个庞然大物,为何能悬在空中?浑天说的核心是球中套球,因此这个问题也就成了浑天说的要害。有的浑天说者就解释说,地球之所以不下落,是因为天球内盛满了水,地球就浮在水上。第三,既然天球的下半部盛满了水,那么天体运转到水平线以下时,就要在水中通过了。太阳是个大火球,怎么能穿水而过?王充就曾提出这个问题:“天行地中,出入水中乎?”
    浑盖二家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总的趋势是浑天说占优势,因为它同天象观测较为一致。汉代的扬雄从盖天说转向浑天说,并提出了“难盖天八事”,生动体现了浑天说的生命力。综观浑盖二家,各有长短。盖天说没有地心说的错误,却否认了大地的运动;浑天说往往承认大地的运动,却又有地心说的味道。
    (摘编自林德宏《科学思想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对天地的形状问题提出的诸多看法都是观测经验的总结,例如盖天说即是如此。
    B.关于天的中心,起初人们以为天顶,后来认为北极星,事实上地球自转轴正对的一点才是天的中心。
    C.由于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很少有人能够横渡重洋,因而难以获得对拱形大地的认识。
    D.浑盖二家虽各有长短,但浑天说在长期论争中占据了优势,是因为它以地球为中心,合乎天象观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天地的形状问题,古埃及人、古巴比伦人与古代中国人提出的看法都不尽相同。
    B.天圆地方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宇宙模型,符合天尊地卑哲学观念,具有一定思辨色彩。
    C.按照《周髀算经》的说法,天的曲率与地的曲率相同。这离“圆则俱圆”说近了一步。
    D.浑天说实质上是一种地心说,其代表人物张衡形象地把天比作鸡子,把地比作蛋黄。
    3.下列各项对相关描述与观点关系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之语,能说明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观点。
    B.北京的天坛是圆的,而地坛则是方的。这种建筑样式折射出“天圆地方”的观念在古代影响深远。
    C.南宋学者朱熹认为:制造盖天仪,四旁会漏风,“故不若浑天之可为仪也”。可见他反对浑天说。
    D.《列子·汤问》中指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这一现象生动地反映了盖天说。
    4.为什么说“浑天说的确比盖天说前进了一大步”?
    5.浑天说存在哪些理论上的困难?请概括说明。每点不超过30字。
    【答案】
    1.C
    【解析】A项,“盖天说即是如此”不正确。盖天说“地是方的”的认识是主观设想。B项,“事实上地球自转轴正对的一点才是天的中心”不正确。原文说地球自转轴正对的一点“成为天体周日视运动的不动的极”。D项,“它以地球为中心”不正确。浑天说的核心理论是“球中套球”,“有地心说的味道”,但不能因此说它“以地球为中心”。
    2.D
    【解析】“把天比作鸡子”不正确。张衡说的是“浑天如鸡子”,其中的“浑天”是包含着天和地的一个系统,不仅仅指“天”。
    3.B
    【解析】A项,“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之语只能说明盖天说“天圆如张盖”的观点,不能说明“地方如棋局”。C项,“他反对浑天说”不正确,应是赞成。D项,“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借助比喻表现太阳的远近,与盖天说无关。
    4.①盖天说认为天盖地,天是半球,属上下二维结构;浑天说认为天包地,天球套地球,是内外三维结构。②运用浑天说来解释,宇宙完美和谐。
    5.①浑天说认为大地是球形,但水面还是平的,自相矛盾。②球形大地是个庞然大物,却能悬在空中,难以解释。③太阳是个大火球,却能穿水而过,违背常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
    ②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的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由此,该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③汉武帝时,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竞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④浑盖之争涉及与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比如,他提出,按盖天说的说法,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也是高高在上的,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由于太阳太高了,导致人产生了视觉错误的缘故。但是,即使人眼会因观察对象的距离远而产生视觉错乱,水平面和光线的传播是客观的,它们是不会出错的,那么就在高山顶上取一个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所作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
    ⑤但是浑天说也有着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
    ⑥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 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 。这些,无疑都是这场论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⑦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浑盖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摘编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材料二:
    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思想遗产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
    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信念。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趣,不仅是一种崇高唯美的个人精神享受,而且是凸显人的力量的动力源泉,如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理性信念表现为对理智的崇尚。崇尚理智,就会强调任何东西都应该审慎地加以思考,就是鼓励人们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就是要通过智力的迂回冒险找到比直观所见更多更本质的东西,以便更深入地把握变动不居的现象。
    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进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实证方法。正是有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人们才有可能辨别关于世界本原的众多猜测究竟哪个更符合事实真相,而数学则为人们提供了这些知识更为精确的形式。1638年,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出版,伽利略用数学的定量方法从经验现象中导出物理规律,这种追求实证化和数学精确化的研究方法成为近代以来科学的基本特征。
    批判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首先,批判态度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任何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都要经受反复检验,通过批判旧的理论使其得到修正甚至完全用新的理论取而代之。其次,批判态度是理论创新的动力。科学理论经受批判使自己的逻辑更严密,实验证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成见、推陈出新。再次,批判态度是科学真理客观性的保障。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批判。但是,批判不是完全否定。日心说替代地心说,直到牛顿力学提出后才算完成。有时新和旧也是相对的,旧的理论也可以为新的理论所包容,如经典物理学就可以视为现代物理学的近似。正是在开放地面对一切可能的批评与质疑的过程中,科学变得愈发成熟。当科学所秉持的批判态度延伸到科学外部之时,意味着 科学同样要坦然接受来自科学之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批判、反思和质疑 ,并带来认识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这对于破除科学的神话、减少科学的独断性非常有益。
    批判和反驳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科学理念和常态,关键在于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波普尔强调:科学是一门可错的学问,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科学发展遵循试错模式。所谓试错模式,其基本路径是通过实验,正视错误、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再通过新的实验,不断向前推进。哥白尼、伽利略对托勒密体系和亚里士多德力学的质疑,建立起了新的天体力学;拉瓦锡在对传统燃素说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创立了氧化还原学说;达尔文对上帝创世说进行批判,创立了进化论;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体系进行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建立起了相对论学说,等等。科学所追求的正是不断试错而向真理逐渐逼近的过程。
    (摘编自刘大椿《论科学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更倾向于浑天说,因为它本质上与盖天说完全不同且是一种新的学说。
    B. 盖天说认为天至高,地至卑,由于天地相距遥远,人们才会有一种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的视觉错感。
    C. 在面对扬雄八个方面的逐一批驳时,盖天说遵循天地先验哲学观念,没有理据,因此无法为自身辩解。
    D. 没有早期人类历史的思想遗产,就没有近代自然科学理念与传统积淀,更没有科学的文化意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盖天说平天平地的观点有误,但它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个科学的宇宙结构理论。
    B. 浑天说基于水平面与光线传播的客观性,用实验推出同盖天说完全不同的结论,说明其更符合当时客观实际。
    C. 理性信念鼓励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实证方法追求实证化和数学精确化,两者结合使科学不断趋近真理。
    D. 科学发展遵循试错模式,在不断试错中逻辑更严密、实验更精确,只有错误不断,科学才会不断推陈出新。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用于材料一第⑤段横线处支撑观点的一项是( )
    A. 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
    B. 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C. 日为阳精,光曜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焦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
    D. 今从高山之上,设水平以望日,则日出水平下,影上行,何也?
    4.如何理解材料中两处画波浪线的看似矛盾的句子?请简要分析。
    5.请依据材料二中你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分析其在材料一中的体现。
    【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因为它本质上与盖天说完全不同且是一种新的学说”错,原文“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可见原因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C.“盖天说遵循天地先验哲学观念”于文无据,原文是“整体来说,他从八个方面对盖天说所作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D.“自然科学”偷换概念,原文是“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思想遗产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可见应是“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故选B。
    2.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只有错误不断,科学才会不断推陈出新”错,“错误”不是“推陈出新”的必要条件。故选D。
    3.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⑤段“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盖天说批判时要针对这一点进行反驳。A.认为天不可能从水中运行,批驳了浑天说的观点,能够作为论据。B.是浑天说的说法。C.太阳是阳精,夜间入水,水流焦竭,从而解释了太阳从水中运行而出的漏洞。为了弥补水流焦竭的漏洞,又说“百川归注”,所以水量还是不减。这是在替浑天说辩解。D.批驳的是盖天说中太阳永远在地面上方的说法,代表的是浑天说的观点。故选A。
    4.(1)浑盖之争发生在中国古代,是一次学术之辩。坦然接受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批判、质疑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而科学精神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而发展起来的。(2)浑盖之争没有受到政治、宗教等非学术因素介入,保证了科学真理的客观性。有助于破除神圣化、减少独断性,使科学更成熟,使科学认知更多元更包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1)根据材料二“当科学所秉持的批判态度延伸到科学外部之时,意味着科学同样要坦然接受来自科学之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批判、反思和质疑,并带来认识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坦然接受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批判、质疑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而科学精神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而发展起来的。浑盖之争发生在中国古代,是一次学术之辩。二者内涵并不矛盾。(2)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这些,无疑都是这场论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材料二“……这对于破除科学的神话、减少科学的独断性非常有益”,浑盖之争没有受到政治、宗教等非学术因素介入,保证了科学真理的客观性。有助于破除神圣化、减少独断性,使科学更成熟,使科学认知更多元更包容。
    5.(1)科学精神需要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盖天说采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方法,扬雄实验证明太阳出没,都体现了追求实证化的这一科学精神。(2)科学精神的重要理念和常态是批判和反驳。扬雄的《难盖天八事》针对盖天说的批驳,浑盖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都体现了这一科学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1)材料二“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进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实证方法”,科学精神需要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材料一“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这与盖天说的推论完全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这是扬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盖天说采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方法,扬雄实验证明太阳出没,都体现了追求实证化的这一科学精神。(2)材料二“批判和反驳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科学理念和常态,关键在于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科学精神的重要理念和常态是批判和反驳。材料一“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浑盖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扬雄的《难盖天八事》针对盖天说的批驳,浑盖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都体现了这一科学精神。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宇宙是生成的,逐渐演化成为现在所呈现的形状。古代的神话传说也反映出类似的思想萌芽。中华民族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最著名的当属“盘古开天地”传说。三国时期徐整编撰的《三五历纪》一书中有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与基督教文明的创世纪传说相比,盘古开天地传说的神创论色彩比较淡:导致天地开辟的因素是自然本身所蕴含的阴气和阳气,甚至盘古本身也有一个诞生成长的过程;宇宙的现状是宇宙长期演变的结果,这种演变是按照一定的速度进行的。
    到了西汉,事情有了转机。《淮南子·天文训》指出宇宙初始是一团混沌不分的气,这团气产生了时间和空间,这导致阴阳二气的分离。阳气轻清,飞扬上升而为天;阴气重浊,凝结聚滞而成地。阴阳二气的推移运动,造成四季往复,万物衍生。显然,在《淮南子》的作者看来,阴阳二气性质上的差异是宇宙生成演化的根本动力。至此,中国古代的宇宙演化理论进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阶段——理论的繁荣阶段。
    在汉代的宇宙演化理论中,东汉张衡的学说值得一提。他在《灵宪》一文中提出“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在这里,张衡描绘的宇宙演化的最后格局与《淮南子》中天在上、地在下的天地关系截然不同。之所以如此,与当时天文界存在着的浑盖之争有密切的关系。
    但是,既然阳气轻清,理应上扬,它为什么不上浮形成天,而是要包在地外?对此,在张衡的理论中找不出合理的答案来,这就形成了一对新的矛盾。汉代宇宙演化理论全面繁荣的景象,到张衡这里戛然而止。
    中国古代宇宙演化理论的成熟是以南宋朱熹学说的问世为标志的。他不再从阴阳二气的性质出发,而是从其运行角度出发,用习见的旋涡现象比拟宇宙演化,合理地说明了浑天格局的形成原因。该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甚至对欧洲的思想界也产生了某种影响。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
    材料二:
    在古代社会,神话传说最容易与天文学发生联系,“女娲补天”就是一例。《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女娲炼石补天反映了当时天文学界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固体天壳观念。苍天既然能产生裂隙,该裂隙能用固体的五色石来修补,说明天本身一定是固体的。在中国古代的宇宙结构学说中,有像宣夜说那样,主张天没有质地,纯粹是气组成的。但在天文学家那里,这样的观点从来就没有被认可过。原因在于,当人们仰视天象时,会看到恒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围绕大地旋转,彼此之间的距离永远保持不变,古人无地球自转之说,除了认为天是固体的、恒星镶嵌于其上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解释这种现象。这里我们看到,古人在构思神话时,是如何受到他们所拥有的科学知识的影响的。
    “断鳌足以立四极”的说法,更多地是借重于盖天说,因为盖天说的天上地下模式为人神分离提供了理想的依据。若采用浑天说,则很难想像神如何能够居住于人之脚下。但盖天说也有问题,其理论缺陷的关键在于固体的天硕大厚重,如何能够在地的上方悬空而不坠落?实际上,盖天说在构建自己的理论时,对这一问题预先是有所考虑的。盖天家们主张阳气轻清,上浮为天。既然是轻的,就不存在坍塌的危险。但这一理论预设与人们的直观感觉与实际观测结果相去甚远。换言之,《淮南子》的作者在其文中杂用了神话来解释天文学理论所面临的问题,以之使自己的理论保持形式上的完整性。
    (摘编自关增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文学知识探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与天文学的关系来看,“盘古开天地”是有关宇宙结构的传说,“女娲补天”则是有关宇宙生成的神话。
    B.要讨论产生宇宙的原初物质是否存在,合理的答案只能是“无”,因此,老子的看法体现了逻辑的必然。
    C.《淮南子》的作者由于受到科学知识的局限,在讲述宇宙理论时插入神话传说,以此来保持形式完整。
    D.材料一以时间串联我国古代宇宙演化理论的发展历程,材料二则从女娲补天的神话中探寻相关天文学知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天文学关系密切,材料一将盘古开天地传说与创世纪传说对比,指出宇宙的产生主要是大自然内部因素的结果。
    B.《淮南子·天文训》与张衡均提及天地关系问题,前者体现的是浑天说的宇宙结构模型,后者则与盖天说的宇宙结构模型相一致。
    C.古人在构思人神关系时认为,盖天说主张的天地模式比浑天说更为理想,由此可见,盖天说更为古代天文学家所认同。
    D.古人在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时,更重视的是直观感觉与实际校验情况,这与关增建在《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中的观点一致。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浑天说观点的一项是( )
    A.《淮南子·天文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B.《晋书·天文志》:“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瞥精绝,故苍苍然也……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
    C.杨雄在高山顶上取一水平面,以之判断日的出没,实验证明太阳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向上传播的。
    D.《晋书·天文志》:“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宇宙演化理论发展历程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宇宙生于无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宇宙生成演化理论的形成,因为古人无法说清宇宙创生的具体过程。
    B.在张衡之后,中国古代的宇宙生成演化理论步入了缓慢期,这与其无法合理地解释宇宙结构的生成原因有关。
    C.《淮南子》赋予阴阳二气不同的性质,它们因此而形成天地,这显然也影响到了“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传说。
    D.朱熹从运动的角度构建出合理的宇宙演化模型,这成为中国古代宇宙演化理论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性成果。
    5.阴阳学说对我国古人认识宇宙有哪些重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A
    【解析】A项,"盘古开天地"是有关宇宙生成演化的传说,而"女娲补天"则是有关宇宙结构的例子。
    2.D
    【解析】A项,材料二说"在古代社会,神话传说最容易与天文学发生联系",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关系密切,且"宇宙的产生主要是大自然内部因素的结果"是盘古开天地传说的观点,而非作者的观点。B项《淮南子》中"天上地下"的天地关系与盖天说观点一致,而张衡描绘的"天成于外,地定于内"的天地格局则与浑天说关系密切。C项前后并无因果关系,且据材料一末段及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一文可知,浑天说在浑盖之争中占上风。
    3.C
    【解析】据材料二可知,浑天说认为"天像一个圆球,在外,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A项描述的是宇宙生成过程,属于宇宙演化思想。B项记载的是宣夜说的观点。认为天没有质地。D项记载的是盖天说的观点,其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C项出自《难盖天八事》一文,是杨雄从观测依据的角度对盖天说所作的批驳。故正确项为C。
    4.B
    【解析】根据原文"汉代宇宙演化理论全面繁荣的景象,到张衡这里戛然而止"的说法,及图中的水平线可知,在张衡之后,中国古代的宇宙生成演化理论步入了停滞期而非缓慢期。
    5.①西汉时期,《淮南子》指出,阴阳二气性质上的差异是宇宙生成演化的根本动力:②东汉时期,张衡立足于阴阳二气的性质差异构建出"天成于外,地定于内"的宇宙格局;③南宋时期,朱熹从阴阳二气的运行角度出发构建出合理的宇宙演化模型:④盖天家们主张阳气轻清,上浮为天,他们以此为理论预设构建了天上地下的宇宙结构模式。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在观测天象过程中对宇宙也有认识,形成了一些宇宙学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种: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以为“天圆地方”,“天象盖笠,地法覆盘”。这是对天地结构比较直观的认识。它对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很大。汉代成书的《周髀算经》利用影长测量数据,试图把盖天说构造成一个天地几何模型,说明日月出入、昼夜变化等各种天文现象。但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基本假设有误,结果并不理想。不过盖天说对绘制星图、测量天体坐标来说还是很有用的。汉代有一种星图叫“盖图”,大概就是按盖天说的原理绘制的。此外,天体的赤道坐标在中国古代是“入宿度”和“去极度”,与盖天说并不矛盾。
    汉代出现了浑天说,大概出现在太初改历之时。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对浑天说有非常形象的描写:“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可见浑天说的本质就是对天球的认识。浑天说对后来天文观测的影响很大。有了浑天说,就有了浑仪,并且有可能在浑仪上加黄道、白道等,使天体位置测量越来越精密。
    宣夜说是一种认为宇宙无限的气宇宙论,是汉代的郗萌提出的学说。他认为“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这种宇宙论虽然对天文测量和天文历法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却启发人们认识宇宙本原和天体演化。宋代理学家朱熹更是根据这种气的宇宙论提出了关于宇宙演化的猜想。他认为宇宙起先只是阴阳二气,两者旋转摩擦,磨出一些渣滓,结在中央,便形成地。气之清者就上升成为日月星辰,在外周转不停。这个宇宙演化理论虽然还很粗糙,但其气漩涡论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尔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
    中国古代宇宙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中国古代的星官体系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西方的传统开始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到古希腊时期形成星座体系,以神话中的事物为主。中国星官体系则完全不同,它是把人间帝王社会搬到了天上。天地是名副其实的对应。正是有了这种对应,中国古代的天与人之间才那么接近。“天文”永远与“人文”密切关联,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其根本的目的是探究天人关系,正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
    (摘编自《中国古代天文学:何为“天极”》)
    材料二: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浑盖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理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对此,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眶的一段话可作代表: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晷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隋书·天文志》)
    祖暅比较了浑盖双方的差异,在查阅典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发现浑天说更符合实际,这才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公开宣讲盖天说。对于他的主张,天文学家中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但梁武帝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不相信盖天说者。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与浑天说亦不一致,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以佛教学说为依据,强行要求人们放弃自己所信奉的宇宙结构学说的事例。宗教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也没有人因为信奉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节选自《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均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宇宙学说中影响比较大。
    B.《周髀算经》在说明天文现象时,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误差,结果不理想。
    C.宣夜说对天文测量和天文历法没有产生实质性的作用,该说法认为“天”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
    D.南朝的梁武帝在浑盖之争中的态度与做法表明了政治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是由“阳气轻清,上浮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推断而出的。
    B.探究天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目的,这起源于中国古代宇宙论强调天地人互相对应。
    C.《浑天仪注》是浑天说的代表性著作,浑天仪的产生是以浑天说的提出为背景的。
    D.朱熹提出的宣夜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尔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唐代僧一行通过实际观测,破除了一千多年来流传的“寸差千里”的谬说。
    B.西汉天文学家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因非常符合实际天象被汉武帝采用。
    C.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的状态这一事实为依据,指出其与盖天说的推论相反。
    D.西汉刘向在《开元占经》中的论断“日蚀者,月往蔽之”解释了日食发生的原因。
    4.古人在研究宇宙结构时秉持的原则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
    5.两则材料使用了哪些相同的说明方法,请举例分析。
    【答案】
    1.B
    【解析】B.“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误差”表述不当,原文是“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基本假设有误”。
    2.C
    【解析】A.“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是由‘阳气轻清,上浮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推断而出”错误。材料二第一段“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理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据此可知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B.“天地人互相对应”错,原文是“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D.“朱熹提出的宣夜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儿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错。材料一第四段“宣夜说是一种认为宇宙无限的气宇宙论,是汉代的郗萌提出的学说……这个宇宙演化理论虽然还很粗糙,但其气漩涡论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儿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据此看出,宣夜说不是朱熹提出,而且“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尔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的是“气漩涡论”,不是“宣夜说”。
    3.D
    【解析】材料二观点:中国古代的旷世学术之争浑盖之争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D.论断解释了日食发生的原因,体现的是用理论解释现实,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4.①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②看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③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不介入到学术研究中。
    【解析】①由材料一“中国古代宇宙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可得出: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②由材料二“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浑盖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垂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可得出:看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③由材料二“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可得出: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不介入到学术研究中。
    5.①引用说明法:材料一引用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中对浑天说的形象描写;材料二引用祖的话证明古人“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②作比较说明法:材料一介绍中国古代宇宙论强调天地对应、天人对应时与西方的星座体系,以神话中的事物为主做对比;材料二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实际校验的传统时,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做对比。
    【解析】①引用说明:材料一“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对浑天说有非常形象的描写:‘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引用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中对浑天说的形象描写;材料二“对此,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暅的一段话可作代表: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晷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引用祖暅的话证明古人“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②比较说明:材料一“中国古代宇宙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中国古代的星官体系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西方的传统开始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到古希腊时期形成星座体系,以神话中的事物为主”,介绍中国古代宇宙论强调天地对应、天人对应时与西方的星座体系,以神话中的事物为主作对比;材料二“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实际校验的传统时,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作对比。

    相关试卷

    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自然选择的证明》)学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自然选择的证明》)学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件包含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自然选择的证明》原卷版docx、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自然选择的证明》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宇宙的边疆》)学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宇宙的边疆》)学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件包含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宇宙的边疆》原卷版docx、现代文阅读Ⅰ自然科学论著教考融合专题练习关联课文《宇宙的边疆》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统编版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同步训练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文章内容,推断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