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课时目标
1.会写“鹊、蝉”2个生字。
2.理解句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描绘的情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能够默写。
4.感受词中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抽查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再齐背。
2.再次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两首诗的吗?今天,我们将运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词虽与诗格式有别,但我们依然可以用上节课中掌握的方法来学习它。(板书: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二、初读课文,读通文本
1.讲解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夜”,点明时间;“行”,点明动作、事件;“黄沙”,点明地点。题目意思:夜间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鹊、蝉”。
(2)出示词语,指名认读词语,教师纠正字音,注意变色的字。
惊鹊 鸣蝉 稻花 茅店 社林 忽见
(3)结合注释,弄懂句子的意思。
3.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朗读示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三、再读课文,品读欣赏
1.出示上阕文本,引导探究。
(1)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欣赏美丽的夜景。
(2)小组交流,师生互学。
①说说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预设:对“别枝”的解释除了课本上的注释,还有两种其他解释,可引导学生思考,想象画面,教师相机出示:①离开枝头;②另外一枝。“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
②说说你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③说说你听到的:鹊啼、蝉鸣、蛙声、说丰年。
过渡: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预设:同桌之间试着演演说说;教师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形象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里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呢?(青蛙、农人以及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散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请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丰年的感情。
④说说你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预设: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想象画面,自由描述。
预设:学生在描述画面时,不必拘泥于一字一词的对应,可展开想象,丰富细节。
示例:清幽的月光照着大地,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了起来,引得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它们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2.出示下阕文本,引导探究。
过渡: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让人犹如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桌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学生自主感悟,交流想象的画面,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①注意断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该怎样断句?这两句话有什么特点?(“天外”和“山前”前面断句,这两句运用了倒装的句法,正常的语序应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②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可能是因为天黑看不清,而且道路弯曲、树木茂盛,更难辨认方向了。还可能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而忘了前方的路。要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的心情。)
(2)想象画面,自由描述。
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那过去的茅店明明就在土地庙树丛旁边,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茅店就出现在了眼前。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齐读三首古诗词,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比较三首古诗词的异同。
对比一下三首古诗词,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动人的自然图景,情与景相融。
不同:作者见到的景物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宿建德江》写日暮时分江边清幽之景,情绪低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大雨骤至时的磅礴之景,情绪爽朗豪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雨中夜行所见清新之景,情绪闲适愉快。
2.拓展诗句,促进感悟。
过渡:古诗词的妙处就在于寥寥几字,便能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古诗词中绝不缺乏想象奇丽、情感浓烈的句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这些句子,读的时候,同学们要充分发挥想象,看看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感受到怎样的心情。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唐]孟浩然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宋]苏轼《中秋月》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宋]辛弃疾《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教学反思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次课程内容的安排旨在体现课堂上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学中,渗透古诗词教学“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引导学生学会品读语言、感知意境、体悟情感。本次课程不管是对三首古诗词整体学习方法的考量,还是在一首诗词的学习过程中自学与讲学的穿插,都意在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总结——运用”的方法进行学习。同时,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古诗词的朗诵以及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积累,在感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也能培植学生的人文底蕴。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提供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诗词进行想象,体会诗词表达的情感,也契合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但是,古诗词的用词、呈现的意境毕竟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距离,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意境,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善于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从而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另外,在第一课时,我在介绍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上多花了一点时间。学诗词仅靠朗读是不够的,还要注意结合诗词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经历遭遇。诗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遭遇关系密切,比如,如果不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就无法理解他的“愁”,因此,我认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背景是很有必要的,但要把握好分寸,不可过深、过多,导致喧宾夺主。最好的办法是学生预习时提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所以语文的教学不仅仅在课堂上,我还要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宽阅读广度上多下一番功夫。诗词名
《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时间段
黄昏到夜晚
白天
夜晚
景物
舟、烟渚、日暮、旷野、树、江、月
黑云、山、白雨、船、风、望湖楼、水
明月、鹊、清风、蝉、稻田、蛙、星、雨、山、茅店、社林、溪桥
情感
羁旅的惆怅、思乡之情
对西湖奇特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109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第一课时教案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生字,整体感知,朗读诗歌,学写生字,巩固提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 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 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解题,初读课文,疏通字词,自读自悟,入境抒情,回顾全词,对比阅读,体会情感,拓展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读出节奏,品读词作,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