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细胞的基本结构(9大题型)-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题型冲关讲义(新高考通用)
展开考点一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0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例1】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因此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
B.细胞膜可以让细胞和外界环境完全隔绝开
C.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与数量就越多
D.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因此细胞可以有选择性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分析】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与数量有关;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A、细胞膜虽然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但控制能力有限,因此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是绝对不能进入,A错误;
B、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但由于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并非细胞膜和外界环境完全隔绝开,B错误;
C、蛋白质种类多样,功能多样,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与数量有关,C正确;
D、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因此细胞可以有选择性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C。
【变式1-1】白细胞可以吞噬入侵人体的新冠病毒,这一事实说明细胞膜具有( )
A.选择透过性B.一定的流动性
C.保护作用D.全透性
【答案】B
【分析】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2、能够体现流动性的常见的实例:变形虫蒱食和运动时伪足的形成;白细胞吞噬细菌;胞饮和分泌;受精时细胞的融合过程;动物细胞分裂时细胞膜的缢裂过程;细胞杂交时的细胞融合;红细胞通过狭窄毛细血管的变形;精子细胞形成精子的变形;酵母菌的出芽生殖中长出芽体;人--鼠细胞的杂交试验;变形虫的切割试验;质壁分离和复原试验。
【详解】A、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但细胞膜吞噬入侵的病毒,并不能说明细胞需要病毒,不能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A错误;
B、白细胞可以吞噬整个病毒,该过程以胞吞的形式进入,说明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
C、白细胞可以吞噬整个病毒,并未体现细胞膜保护作用,C错误;
D、白细胞可以吞噬入侵人体的新冠病毒,这一事实并未说明细胞膜具有全透性,D错误。
故选B。
【变式1-2】根据膜蛋白在细胞膜中的分布及其分离的难易程度,将膜蛋白分为3种基本类型:外在膜蛋白、内在膜蛋白和脂锚定膜蛋白,如下图所示。据图推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脂锚定膜蛋白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B.膜蛋白可以自由运动,以行使信号转导、细胞识别及物质运输等功能
C.相比内在膜蛋白,外在膜蛋白易于从细胞膜上分离
D.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属于内在膜蛋白
【答案】B
【分析】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占2%∽10%。在组成细胞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其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
【详解】A、由图可知脂锚定膜蛋白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A正确;
B、膜蛋白不可以自由运动,但可以使信号转导、细胞识别及物质运输等功能,B错误;
C、相比内在膜蛋白,外在膜蛋白与细胞膜的链接弱,易于从细胞膜上分离,C正确;
D、据图分析可知,内在膜蛋白贯穿细胞膜,故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属于内在膜蛋白,D正确。
故选B。
02 细胞膜的相关实验探究
【例2】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是一种良好的去垢剂,其分子结构一端亲水、一端疏水。下图为某实验员使用SDS 处理细胞膜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SDS 可能有与磷脂类似的结构
B.处理后形成的小泡与细胞膜有相同的基本骨架
C.存在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磷脂等均可移动
D.此过程中SDS 与磷脂分子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B
【分析】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是丰富的,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在细胞膜执行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3、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4、磷脂双分子层结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磷脂头部亲水,尾部疏水,题干信息: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是一种良好的去垢剂,其分子结构一端亲水、一端疏水,故SDS 可能有与磷脂类似的结构,A正确;
B、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题图可知,ADS处理细胞膜后形成的小泡是单层结构,故处理后形成的小泡与细胞膜的基本骨架不同,B错误;
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磷脂分子在膜中的位置并不固定,使得磷脂分子及附着于其上的蛋白质分子发生运动,故存在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磷脂等均可移动,C正确;
D、题干信息: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是一种良好的去垢剂,其分子结构一端亲水、一端疏水;磷脂头部亲水,尾部疏水;两者具有相似的结构,故使用SDS 处理细胞膜的过程SDS 与磷脂分子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变式2-1】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探索历程中相关实验与结论之间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B.BC.CD.D
【答案】D
【分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详解】A、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
B、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
C、 蛋白酶处理细胞膜后其通透性发生改变,说明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C正确;
D、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错误。
故选D。
【变式2-2】人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下列结论(假说)错误的是( )
A.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提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脂质铺展成的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构成
D.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C
【分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的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详解】A、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
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膜结构中只有一层细胞膜,无其它细胞器膜和核膜,脂质铺展成的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
C、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一亮一暗三层结构,罗伯 特森认为所有的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C错误;
D、科学家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和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并使之融合,发现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再根据这一实验及其他相关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故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
故选C。
考点二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01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例1】细胞核能够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是与细胞核的结构分不开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转录时,DNA的两条链都充当模板,以提高转录的效率
B.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和中心体的形成有关
C.核孔实现了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可以自由进出细胞核
D.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
【答案】D
【分析】1、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1)核膜:双层膜,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3)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4)核孔:实现核质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转录时,RNA是细胞核中通过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A错误;
B、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错误;
C、核孔实现了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DNA分子不能通过核孔出细胞核,C错误;
D、mRNA合成以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就与蛋白质的“装配机器”核糖体结合起来,形成合成蛋白质的“生产线”;通常,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D正确。
故选D。
【变式1-1】细胞核的内外膜在一些位点上融合形成环状开口,称为核孔,核孔的直径为80~120nm,每个核孔不是一个简单的通道,它包含有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结构体系,即核孔复合体,目前认为核孔复合体由100多种蛋白质组成。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其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体的运输障碍。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房颤的成因可能与核质之间信息交流异常有关
B.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较多
C.核孔运输障碍发生的原因可能是核孔复合体蛋白质结构异常
D.DNA、RNA、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运出细胞核需依赖核孔复合体
【答案】D
【分析】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中分开;
(2)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由题干“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其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体的运输障碍”可知,心房颤动的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体的运输障碍,而核孔与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有关,所以房颤的成因可能与核质之间信息交流异常有关,A正确;
B、核孔实现了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通常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较多,B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核孔复合体的本质是蛋白质,因此核孔运输障碍发生的原因可能是核孔复合体蛋白质结构异常,C正确;
D、核孔运输物质具有选择性,DNA一般不能通过核孔被运出细胞核,D错误。
故选D。
【变式1-2】如图为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②为核膜,由内外两层膜构成
B.③为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④为染色质,主要由RNA和蛋白质组成
D.⑤为核孔,是RNA、蛋白质等大分子运输的通道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内质网,②表示核膜,③表示核仁,④表示染色质,⑤表示核孔。
【详解】A、②为核膜,有内膜和外膜两层膜,A正确;
B、③为核仁,与某些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正确;
C、④为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C错误;
D、⑤为核孔,是大分子出入细胞核的通道,且具有选择性,如蛋白质和RNA可以通过,DNA不能通过,D正确。
故选C。
02 实验探究细胞核的功能
【例2】科学家用黑白两种美西螈(两栖类)做实验,将黑色美西螈胚胎细胞核移植到白色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中,结果发育成的美西螈全部是黑色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为使实验结论更加准确,应再增加一组对照实验
B.选择胚胎细胞作为供核细胞的原因是其分化程度低,全能性较高
C.培养植入核的卵细胞时,需保证营养物质的供应并控制好环境条件
D.细胞核是细胞的代谢中心的原因是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细胞核中
【答案】D
【分析】动物细胞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克隆个体。
【详解】A、该实验缺少对照实验,为使实验结论更加准确,应增加对照实验将黑色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与白色美西螈胚胎细胞的细胞核结合,形成重组细胞并进行培养,A正确;
B、胚胎细胞的分化程度低、全能性较高,选择胚胎细胞作为供核细胞可提高后代的成活率,B正确;
C、培养植入核的卵细胞时,需保证营养物质的供应并控制好环境条件,C正确;
D、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而代谢中心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D。
【变式2-1】核孔是核质间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亲核蛋白须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功能。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亲核蛋白注射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代谢旺盛的细胞的核孔数量多
B.核膜为双层膜结构,其主要组成成分为蛋白质和脂质
C.放射性的亲核蛋白及RNA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D.亲核蛋白是否能进入细胞核由尾部决定,仅有头部不能进入
【答案】C
【分析】细胞核的结构:(1)核膜: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2)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4)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详解】A、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代谢旺盛的细胞的核孔数量多,A正确;
B、核膜为双层膜结构,属于生物膜,其主要组成成分为蛋白质和脂质(主要是磷脂),B正确;
C、据图可知,放射性标记的亲核蛋白能通过核孔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C错误;
D、分析题图,放射性尾部能从细胞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中,但放射性头部却不能从细胞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中,说明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由尾部决定,仅有头部不能进入,D正确。
故选C。
【变式2-2】研究人员将幼年实验鼠的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实验鼠的体细胞核融合,将老年实验鼠的体细胞去核后与幼年实验鼠的体细胞核融合,分别进行体外培养。结果发现前者不分裂而后者分裂旺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后者分裂旺盛是因为遗传物质全部来自幼年实验鼠
B.老年实验鼠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端粒可能比幼年实验鼠的长
C.老年实验鼠体细胞中的自由基可能增加,细胞核的功能减弱
D.实验说明细胞质对细胞分裂的影响比细胞核大
【答案】C
【分析】题目中的实验,两组进行了相互对照,证明了幼年实验鼠的细胞核可以控制细胞进行分裂,而老年鼠的细胞核不能。
【详解】A、后者分裂旺盛是因为核DNA来自幼年实验鼠,老年鼠体细胞的细胞质中也含有少量细胞质DNA,A错误;
B、衰老细胞中的端粒会缩短,老年实验鼠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端粒可能比幼年实验鼠的短,B错误;
C、自由基会导致细胞衰老,所以老年实验鼠体细胞中的自由基可能增加,细胞核的功能减弱,C正确;
D、幼年实验鼠的体细胞去核后(保留细胞质)与老年实验鼠的体细胞核融合,不分裂,而老年实验鼠的体细胞去核后(保留细胞质)与幼年实验鼠的体细胞核融合,细胞分裂旺盛,两个实验融合细胞都含有细胞质和细胞核,实验只能说明幼年个体中的细胞核对细胞分裂的影响比更大,D错误。
故选C。
考点三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01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例1】图1表示某细胞在电子显微镜视野下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1~7表示细胞结构;图2表示该细胞的甲、乙、丙三种细胞器中三种有机物的含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4、5、6的细胞器中的膜结构构成了生物膜系统
B.图2中的丙是真核和原核细胞共有的唯一细胞器
C.破伤风杆菌没有图1细胞中的6结构,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D.分泌蛋白利用囊泡运输过程中,通常由细胞骨架提供运输轨道
【答案】A
【分析】图1分析:1表示细胞膜,2表示核糖体,3表示中心体,4表示内质网,5表示高尔基体,6表示线粒体,7表示核膜,该细胞为动物细胞。
图2分析:甲含有蛋白质、脂质、核酸,故甲为线粒体;乙含有蛋白质、脂质,故乙可能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丙含有蛋白质、核酸,不含脂质,说明没有膜结构,说明丙可能为中心体、核糖体。
【详解】A、生物膜系统是指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图1中4表示内质网,5表示高尔基体,6表示线粒体,所以4、5、6的细胞器中的膜结构不能构成生物膜系统,A错误;
B、丙含有蛋白质、核酸,不含脂质,说明没有膜结构,说明丙可能为中心体、核糖体,真核和原核细胞中共同的唯一细胞器是核糖体,故图2中的丙是真核和原核细胞共有的唯一细胞器,B正确;
C、破伤风杆菌是原核生物,代谢类型是厌氧性,原核生物中只含有唯一的一种细胞器核糖体,不具有线粒体,即破伤风杆菌没有图1细胞中的6结构——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
D、分泌蛋白利用囊泡运输过程中,通常由细胞骨架提供运输轨道,D正确。
故选A。
【变式1-1】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某些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膜上,有利于对合成的肽链进行加工运输
B.线粒体内膜向内腔折叠增大膜面积,有利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进行
C.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内合成多种水解酶,有利于处理、暴露病原体抗原
D.叶绿体中类囊体堆叠可以增大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场所的面积
【答案】D
【分析】1、叶绿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在内膜内有类囊体薄膜,分布着色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2、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3、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4、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5、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有的依附在内质网上称为附着核糖体,有的游离分布在细胞质中称为游离核糖体;
6、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入侵的病毒或细菌。
【详解】A、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内质网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运输,所以某些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膜上,有利于对合成的肽链进行加工运输,A正确;
B、线粒体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增大膜面积,有利于附着更多的酶,有利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进行,B正确;
C、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是抗原呈递细胞,有利于处理、暴露病原体抗原,C正确;
D、CO2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属于暗反应,其场所在叶绿体基质,D错误。
故选D。
【变式1-2】下列关于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B.BC.CD.D
【答案】C
【分析】细胞内的内质网大大扩大了细胞内的膜面积,线粒体通过内膜折叠扩大内部膜面积,叶绿体通过类囊体薄膜增大内部膜面积。
【详解】A、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扩大了膜面积,为有氧呼吸酶提供了附着位点,内含DNA等,A正确;
B、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没有膜结构,含有蛋白质和rRNA ,B正确;
C、内质网与细胞核和细胞膜直接相连,但不能与高尔基体直接相连,C错误;
D、溶酶体,单层膜,内含多种水解酶,可以分解衰老损伤的细 胞器及入侵的病原体,D正确。
故选C。
02 细胞器的识图分析
【例2】图是关于溶酶体发生过程和“消化”功能示意图,a~g表示结构,其中b表示刚形成的溶酶体,e表示包裹着衰老细胞器的小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在高尔基体中合成
B.溶酶体在执行“消化”功能时伴随膜组分的更新
C.图示“消化”过程属于细胞自噬
D.溶酶体还可清除感染细胞的微生物等
【答案】A
【分析】图示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的过程。首先图示受损的线粒体被内质网膜包裹形成小泡;然后与溶酶体融合,其中的水解酶开始分解线粒体。
【详解】A、水解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故溶酶体内的酶是由核糖体合成的,A错误;
B、溶酶体在执行“消化”功能时需要与e具膜的结构融合,伴随膜组分的更新,B正确;
C、图示过程为分解衰老、损伤的线粒体,属于细胞自噬,C正确;
D、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 还可清除感染胞的微生物等,D正确。
故选A。
【变式2-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纤维素酶可以分解图中的1、2和3三种细胞的细胞壁
B.水绵是低等植物,其细胞一般同时具有中心体和叶绿体
C.蓝细菌在进化中的重要意义是它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D.图4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细胞核
【答案】B
【分析】图1颤藻、图3均为原核细胞,细胞壁成分是肽聚糖;图2水棉是低等植物细胞,细胞壁成分是纤维素;图4是变形虫,为动物细胞。
【详解】A、图1和图3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水绵的细胞壁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根据酶的专一性,纤维素酶只能水解纤维素,故只能分解图中的2细胞的细胞壁,A错误;
B、水绵属于单细胞藻类,单细胞藻类均属于低等植物,低等植物细胞中同时具有叶绿体和中心体,B正确;
C、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蓝细菌虽然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没有叶绿体,C错误;
D、图4为变形虫,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是线粒体,细胞核虽然具有双层膜结构,但其不是细胞器,D错误。
故选B。
【变式2-2】下图是部分细胞器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④具有双层膜,都与能量转换有关
B.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②,所有的动物细胞都有①
C.②和④都要参与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
D.结构⑤可以存在于部分植物细胞中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①是线粒体,②是叶绿体,③是内质网,④是高尔基体,⑤是中心体。
【详解】A、②叶绿体是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能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变成有机物;①线粒体是双层膜结构,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够转化能量,④是高尔基体为单层膜,与能量转换无关,A错误;
B、并非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②叶绿体,如植物根尖细胞无叶绿体;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无①线粒体,B错误;
C、③内质网和④高尔基体都参与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②叶绿体与分泌蛋白的形成无关,C错误;
D、⑤是中心体,可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内,D正确。
故选D。
考点四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0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例1】西双版纳热带植物研究所发现了一个高等植物新品种,该植物根细胞能够向外界分泌物质。根据电子显微镜拍摄的照片,绘制出了该植物根细胞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属于概念模型
B.E的外膜比内膜蛋白质种类更多,含量更高
C.用差速离心法对细胞器进行分离,B比E更早分离出来
D.分泌蛋白在细胞中合成和运输的“轨迹”:B→C→M→G→N
【答案】D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该图为绘制的根细胞结构的局部示意图,为物理模型,A错误;
B、E为线粒体,线粒体内膜 以向内凹陷折叠的方式增大膜面积,为有氧呼吸相关的酶提供附着位点,内膜的蛋白质种类更多,含 量更高,B错误;
C、B为核糖体,E为线粒体,线粒体比核糖体颗粒大,先分离出来,所以B比E更晚 分离出来,C错误;
D、分泌蛋白在细胞中合成和运输的“轨迹”如下: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 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 其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内质网膜鼓出形成囊泡,包裹着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囊泡膜成为高 尔基体膜的一部分。高尔基体还能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由高尔基体膜形成包裹着蛋白 质的囊泡。囊泡转运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即 B→C→M→G→N,D正确。
故选D。
【变式1-1】甲是分泌蛋白形成,a、b、c代表不同细胞器,图乙是该过程膜面积变化,错误是( )
A.图甲中的a、b、c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图乙说明高尔基体与内质网和细胞膜之间没有相互转换
C.图甲中构成人体分泌蛋白的物质X最多有21种,b的产物没有生物活性
D.图甲、图乙所示变化都能体现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答案】B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表示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其中a、b、c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器,a、b、c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图乙表示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部分结构的膜面积变化,三个条形柱代表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的膜面积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前后的变化,说明该过程中高尔基体与内质网和细胞膜之间存在相互转换。
【详解】A、图甲中的a、b、c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A正确;
B、由图乙可知,三个条形柱代表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的膜面积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前后的变化,说明该过程中高尔基体与内质网和细胞膜之间存在相互转换,B错误;
C、图甲中构成人体分泌蛋白的物质X,即氨基酸最多有21种,b代表的是内质网,内质网对多肽链加工后获得的产物没有生物活性,C正确;
D、图甲中的分泌蛋白的运输和转运过程是通过囊泡进行的,图乙示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的膜面积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前后的变化,二者都能体现生物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
故选B。
【变式1-2】下图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几种生物膜主要成分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组成以上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B.高尔基体膜与内质网膜各物质相对含量相似,与两者之间的物质交换有关
C.成熟红细胞的质膜与高尔基体膜之间具有膜融合现象
D.线粒体内膜蛋白质相对含量最高,与其参与有氧呼吸有关
【答案】C
【分析】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3)在细胞膜的外表,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
【详解】A、图中的生物膜与细胞膜具有类似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即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且其中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因此这些生物膜具有流动性,A正确;
B、高尔基体膜与内质网膜各物质相对含量相似,与高尔基体和内质网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有关,同时说明这些生物膜具有结构上的统一性,B正确;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高尔基体,C错误;
D、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由表格内容可知,线粒体内膜的蛋白质最高,与其参与有氧呼吸有关,D正确。
故选C。
考点五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01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例1】生物膜在各个膜性细胞器、膜性结构及细胞膜之间进行常态性转移而出现膜流现象。下列过程中不存在该现象的是( )
A.细胞出现质壁分离和复原
B.损伤的线粒体发生自噬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D.抗体合成和运输的过程
【答案】A
【分析】题干分析可知:①膜流是指膜泡运输、②发生各个膜性细胞器、膜性结构及细胞膜之间,常见的例子有分泌蛋白的运输过程,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等。
【详解】A、由题干知,“膜流”发生在膜性细胞器、膜性结构及细胞膜之间的常态性转移,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只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与复原,没有涉及到各种膜结构之间的联系和转移,A错误;
B、损伤的线粒体发生自噬的过程中,损伤的线粒体被内质网包裹形成自噬体,自噬体与溶酶体结合对线粒体进行降解,因此溶酶体参与“膜流”,B正确;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会出现“膜流”现象,C正确;
D、抗体合成和运输的过程中,内质网产生的囊泡会与高尔基体融合,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后,又通过囊泡的形式运往细胞膜,与细胞膜发生融合,会出现“膜流”现象,D正确。
故选A。
【变式1-1】在真核细胞内,由于存在膜泡运输,生物膜在各个膜性细胞器、膜性结构及细胞膜之间进行常态性转移而出现“膜流”现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合成和运输的过程中,高尔基体是“膜流”的枢纽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会出现“膜流”现象
C.细胞出现质壁分离和复原可以作为“膜流”现象的例证
D.溶酶体中各种水解酶的合成和运输与“膜流”有关
【答案】C
【分析】题干分析可知,①膜流是指膜泡运输、②发生在真核细胞各个膜性细胞器及细胞膜之间,常见的例子有分泌蛋白的运输过程,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等。
【详解】A、抗体合成和运输的过程中,内质网产生的囊泡会与高尔基体融合,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后,又通过囊泡的形式运往细胞膜,与细胞膜发生融合,因此高尔基体是“膜流”的枢纽,A正确;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会出现“膜流”现象,B正确;
C、由题干知,“膜流”发生在“真核细胞生物膜在各个膜性细胞器及细胞膜之间的常态性转移”,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只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与复原,没有涉及到各种膜结构之间的联系和转移,C错误;
D、损伤的细胞器发生自噬的过程中,损伤的细胞器被内质网包裹形成自噬体,自噬体与溶酶体结合对损伤的细胞器进行降解,因此溶酶体参与“膜流”,D正确;
故选C。
【变式1-2】内质网是真核细胞中膜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的生物膜。内质网与其他生物膜结构之间存在紧密连接的结构,被称为“膜接触位点”。这些位点在调控具膜细胞器的分裂、特异性脂质交换等关键胞内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虽然没有内质网,但是具有生物膜系统
B.“膜接触位点”可存在于内质网与细胞核、高尔基体、中心体等结构之间
C.线粒体的分裂与内质网有关,其分裂过程中需要进行 DNA 复制
D.内质网与高尔基体的特异性脂质交换是通过直接接触实现的
【答案】C
【分析】①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②中心体和核糖体都是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都是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详解】A、大肠杆菌没有内质网,也没有生物膜系统,A 错误;
B、内质网与其他生物膜结构之间存在着紧密连接的“膜接触位点”,但是中心体没有膜结构,B错误;
C、“膜接触位点”在调控具膜细胞器的分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含有少量的DNA,因此线粒体的分裂与内质网有关,其分裂过程中需要进行DNA复制,C正确;
D、内质网与高尔基体的特异性脂质交换是通过囊泡来实现的,D 错误。
故选 C。
考点六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
01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
【例1】在进行“观察叶绿体”的活动中,先将黑藻放在光照、温度等适宜的条件下预处理培养,然后进行观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临时装片时,实验材料需要进行染色
B.黑藻是一种多细胞藻类,制作临时装片时须切片
C.预处理可增加黑藻细胞细胞质的流动
D.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叶绿体中的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
【答案】C
【分析】观察叶绿体步骤:(1)制片: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镊子取一片藓类的小叶或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放入水滴中,盖上盖玻片。(2)低倍镜观察: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然后换用高倍镜。(3)高倍镜观察:调清晰物像,仔细观察叶片细胞内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情况。
【详解】A、叶绿体本身有颜色,故制作临时装片时,实验材料不需要进行染色,A错误;
B、黑藻是一种多细胞藻类,细胞呈单层,制作临时装片时无需切片,B错误;
C、先将黑藻放在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预处理培养,有利于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保持细胞的活性,更有利于观察叶绿体的形态,C正确;
D、在高倍镜下观察不到叶绿体中的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需要用电子显微镜观察,D错误。
故选C。
【变式1-1】以黑藻为材料,用显微镜观察其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
A.选择黑藻为材料是因其叶片小而薄,利于观察
B.在高倍镜下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将叶绿体作为参照物
C.在特定光照条件下,同一视野中不同细胞的细胞质的流动方向相同
D.适当提高温度可使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加快
【答案】C
【分析】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或球形。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详解】A、选择黑藻为材料是因其叶片小而薄且叶绿体较大,利于观察 ,A正确;
B、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故在高倍镜下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将叶绿体作为参照物 ,B正确;
C、在特定光照条件下,同一视野中不同细胞的细胞质的流动方向并不固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运动过程,在科学家当时的观察是逆时针,为了在学术和教学的统一都规定为逆时针,C错误;
D、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适当提高温度可使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加快,D正确。
故选C。
【变式1-2】下列关于“用菠菜叶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是观察叶绿体的良好材料
B.细胞中的叶绿体会随着光照的强弱而调整自身的位置
C.在高倍镜下观察到叶绿体随着细胞质流动的方向与实际的相反
D.观察叶绿体时将细胞置于清水中,能防止细胞失水而影响叶绿体的形态
【答案】C
【分析】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详解】A、菠菜叶稍带叶肉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较大,数目较少,是观察叶绿体的良好材料,A正确;
B、细胞中的叶绿体会随着光照的强弱而调整自身的位置,便于低光照时接收更多光能,防止高光照灼伤,B正确;
C、视野中观察到的叶绿体环流方向与实际相同,C错误;
D、观察叶绿体时将细胞置于清水中,能防止细胞失水而影响对叶绿体形态的观察,D正确。
故选C。
考点一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题型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题型2】细胞膜的相关实验探究
考点二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题型1】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题型2】实验探究细胞核的功能
考点三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题型1】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题型2】细胞器的的识图分析
考点四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题型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考点五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题型1】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考点六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
【题型1】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
选项
科学史实验
结论
A
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植物细胞
细胞膜由脂质组成
B
人红细胞膜中脂质铺成单层后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
细胞膜由双层脂质分子构成
C
蛋白酶处理细胞膜后其通透性发生改变
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
D
用荧光染料标记了表面蛋白质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证明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选项
细胞器
结构
功能
A
线粒体
双层膜结构,内膜折叠扩大
膜面积;含有DNA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
的“动力车间”
B
核糖体
无膜结构,含有蛋白质和rRNA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C
内质网
单层膜结构,与细胞核、高尔基体直接相连
与蛋白质合成、加工
及脂质的合成有关
D
溶酶体
单层膜结构,包裹着多种水解酶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
胞器及入侵的病原体
2024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训练专题02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运输(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训练专题02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运输(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2 细胞的基本结构(讲义)——【高考二轮复习】2023年高考生物全面复习汇编(教师版+学生版): 这是一份02 细胞的基本结构(讲义)——【高考二轮复习】2023年高考生物全面复习汇编(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02细胞的基本结构讲义教师版docx、02细胞的基本结构讲义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试题(全国通用)02细胞的基本结构(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试题(全国通用)02细胞的基本结构(Word版附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