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1.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的
B. 新细胞是从老细胞的细胞核中产生的
C. 原核细胞结构简单,所以不具有多样性
D.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之间不具有统一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1、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内容: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意义:证明了动植物界具有统一性。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
【详解】A、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的,A正确;
B、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B错误;
C、原核细胞尽管结构比较简单,但形态、结构多种多样,所以具有多样性,C错误;
D、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DNA,具有统一性,D错误
故选A。
2. 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描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生于池塘淤泥之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构成莲花的分子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B. 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群落
C. 莲没有器官层次
D. 莲花的生长发育以细胞的增殖、分化为基础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详解】A、构成莲花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A错误;
B、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生物群落,B错误;
C、莲具有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个体,C错误;
D、细胞的增殖、分化是莲花的生长发育的基础,D正确。
故选D。
3. 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操作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在显微镜下观察透明材料时,用较小的光圈
B. 若高倍镜下细胞质流向是逆时针的,则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向应是顺时针的
C. 由低倍物镜转换到高倍物镜时物镜碰到装片,可能是切片标本厚度超标所致
D. 由低倍物镜转换到高倍物镜后,细胞变大,细胞数目变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1、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
2、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象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详解】A、大的光圈亮度高,小的光圈亮度低,因此在显微镜下观察透明材料时,应该减小光照,用较小的光圈,A正确;
B、若高倍镜下细胞质流向是逆时针的,则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向也是逆时针的,B错误;
C、由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时物镜碰到装片,这可能是因为切片标本厚度超标所导致,C正确;
D、由低倍物镜转换到高倍物镜后,视野变暗,细胞变大,细胞数目变少,D正确。
故选B。
4. 蓝细菌和酵母菌相同之处是
A. 都有拟核B. 均能进行需(有)氧呼吸
C. 都有线粒体D. 均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蓝细菌为原核生物,酵母菌为真核生物。原核生物无真正细胞核,只有拟核,真核生物有真正细胞核,故A错误;蓝细菌进行有氧呼吸供能,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故B正确。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故C错误;蓝细菌有光合色素,可以光合作用,酵母菌无光合色素和叶绿体,不能光合作用,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5. 下列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相同的是( )
A. 脂肪、脂肪酶B. 核糖、核糖核酸
C. 果糖、纤维素D. 淀粉、磷脂
【答案】C
【解析】
【分析】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都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多数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几丁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
【详解】A、脂肪只含 C、H、O, 脂肪酶本质为蛋白质,含 C、H、O、N,可能含有 S,A不符合题意;
B、核糖为五碳糖,只含 C、H、O,核糖核酸含 C、H、O、N、P,B不符合题意;
C、果糖、纤维素都是糖类, 只含 C、H、O,C符合题意;
D、淀粉只含 C、H、O;磷脂含C、H、O、N、P,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以下是某学校食堂提供的部分早餐食物:多种营养粥、肠粉、牛奶、鸡蛋、玉米、红薯、小笼包和青菜。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玉米、红薯和肠粉均可为人体提供能源物质
B. 煮熟的鸡蛋因蛋白质中肽键都断裂,因此更容易消化
C. 青菜中含有被称为人类的“第七大营养素”的纤维素等糖类
D. 小笼包含有的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1、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相关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2、鸡蛋、肉类经煮熟后蛋白质变性就不能恢复原来状态。原因是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因此吃熟鸡蛋、熟肉容易消化。又如,经过加热、加酸、加酒精等引起细菌和病毒的蛋白质的变性,可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详解】A、玉米、红薯和肠粉中含有淀粉,淀粉会被淀粉酶分解为葡萄糖和麦芽糖,可为人体提供能源物质,A正确;
B、煮熟的鸡蛋因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因此更容易消化,但肽键并未断裂,B错误;
C、青菜中含有纤维素,如果适当的吃可以很好的促进粪便的排出,对人体健康有益,被称为人类的“第七大营养素”,C正确;
D、脂肪可以被苏丹III染液染成橘黄色,D正确。
故选B。
7. 关于DNA和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A. DNA只分布在细胞核,RNA只分布在细胞质
B. 病毒只有DNA或RNA一种核酸
C. 与RNA相比胸腺嘧啶是DNA特有的碱基
D. 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RNA
【答案】A
【解析】
【分析】1、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也含有少量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细胞核中也含有RNA。
2、DNA与RNA在组成上的差别是:一是五碳糖不同,二是碱基不完全相同,DNA中含有的碱基是A、T、G、C,RNA的碱基是A、U、G、C。
3、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详解】A、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A错误;
B、病毒只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如噬菌体只含DNA一种核酸、HIV只含RNA一种核酸,B正确;
C、DNA与RNA在组成上的差别是:一是五碳糖不同,二是碱基不完全相同,DNA中含有的碱基是A、T、G、C,RNA的碱基是A、U、G、C,故与RNA相比胸腺嘧啶是DNA特有的碱基,C正确;
D、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RNA,D正确。
故选A。
8. 将两种海绵动物的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进行混合培养,发现只有同种海绵动物的细胞才能结合在一起,其原因是( )
A. 不同海绵动物细胞表面的糖蛋白不同
B. 不同海绵动物细胞表面的脂质成分不同
C. 不同海绵动物细胞表面的磷脂种类不同
D. 不同海绵动物细胞表面的胆固醇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糖蛋白具有特异性,位于细胞膜的外表面,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
【详解】糖蛋白具有特异性,位于细胞膜的外表面,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由于两种海绵动物细胞表面的糖蛋白不同,因此只有同种的海绵动物细胞才能结合,BCD错误。
故选A。
9. 如图分别为两种细胞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a表示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B. 图b表示叶绿体,存在于植物体所有细胞中
C. 两图所示意的结构中的化学成分不完全相同
D. 两图代表的细胞器都与能量转换有关,可共存于一个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显示ab都具有两层膜,a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为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二、三阶段都发生在线粒体中;b中内膜光滑,有类囊体,是叶绿体,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因为上面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和酶,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详解】A、a为线粒体,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都发生在线粒体中,A正确;
B、b为叶绿体,存在于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内,植物的根尖细胞就无叶绿体,B错误;
C、两图所示的都是生物膜,都是有磷脂分子层和蛋白质等构成,但是化学成分不完全相同,C正确;
D、两图所代表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都与能量转换有关,二者可共存于叶肉细胞中,D正确。
故选B。
10.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系统的边界
B. 同时具有中心体和叶绿体的细胞一般是低等植物细胞
C. 蓝细菌在生物进化中起重要作用的原因是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D. 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和溶酶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细胞壁具有全透性,不是细胞系统的边界,细胞膜才是细胞系统的边界,A错误;
B、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叶绿体存在于植物细胞中,所以同时具有中心体和叶绿体的细胞一般是低等植物细胞,B正确;
C、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C错误;
D、溶酶体是单层膜的细胞器,D错误。
故选B。
11. 进行生物实验时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方法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下列有关实验材料或方法的选择,正确的是()
A. 研究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同位素示踪法
B.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概念模型
C. 提取并研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公鸡成熟的红细胞
D. 观察叶绿体——人口腔上皮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研究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采用同位素示踪法。模型构建法包括了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其中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为物理模型。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是提取并研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的实验材料。
【详解】A、研究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采用同位素示踪法,A正确;
B、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为物理模型,B错误;
C、公鸡不是哺乳动物,其成熟的红细胞含有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不宜作为提取并研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的实验材料,C错误;
D、观察细胞的叶绿体要选择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作实验材料,D错误。
故选A。
12. 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B. 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仁较大,核孔较多
C. 核膜为单层膜,其上分布核孔,因此不具有选择性
D.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1)核膜:双层膜,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3)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4)核孔:实现核质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进行有丝分裂时,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细胞分裂结束时,染色体解螺旋,重新成为染色质,故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A正确;
B、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因此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量较多;核仁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蛋白质等合成较多,核糖体较多,核仁较大,B正确;
C、核膜为双层膜,核孔为大分子出入的孔道,具有选择透过性,C错误;
D、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且储存遗传信息,故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D正确。
故选C。
13. 施一公院士曾说过:“结构决定功能,这是所有物质科学的基本共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于氢键不断地断裂和形成,使水在常温下能维持液体状态,具有流动性
B. 细胞核功能的实现与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密切相关
C. 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之间没有联系
D. 分泌蛋白合成越旺盛细胞,其高尔基体膜的更新速度越快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核的结构1、核膜:(1)结构: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2)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3)功能: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详解】A、水在常温下能维持液体状态,具有流动性,是由于氢键不断地断裂和形成,A正确;
B、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的染色质上,因此细胞核功能的实现与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密切相关,B正确;
C、核膜、细胞器膜和细胞膜之间会相互联系形成生物膜系统,C错误;
D、在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以及细胞膜之间不断通过囊泡的形式进行膜的转换,因此分泌蛋白合成越旺盛的细胞,其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越快,D正确。
故选C。
14. 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洋葱表皮细胞蒸馏水中会发生渗透吸水但不涨破
B. 胰岛素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不需要载体蛋白
C. 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糖分的结果
D. 大肠杆菌吸收钾离子既消耗能量,又需要借助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CO2、O2、甘油、酒精等都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胞吞或胞吐时不穿过质膜;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所以在蒸馏水中不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破裂。
【详解】A、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所以洋葱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不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破裂,A正确;
B、胰岛素是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以胞吐方式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不需要载体蛋白,B正确;
C、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因为腌制液浓度远高于细胞液,从而使得细胞失水过度而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载体已经没有运输和识别功能,所以腌制液就进入细胞内,使果脯变甜了,C错误;
D、绝大多数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既消耗能量又需借助载体蛋白,K+进入大肠杆菌就是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C。
15. 如图①~④表示物质出入细胞的不同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O2和甘油分子通过图①方式运输
B. 图②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C. O2浓度不影响图③方式的物质运输速率
D. 图④细胞摄入物质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1、被动运输:物质以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称为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2、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 做主动运输。
3、胞吞、胞吐:消耗细胞呼吸提供的能量,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①中物质顺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蛋白质协助,故①表示协助扩散,而O2和甘油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②中物质顺浓度梯度运输,且不需要蛋白质协助,故②表示自由扩散,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③中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③表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故O2浓度会影响图③方式的物质运输速率,C错误;
D、图④细胞摄入物质的方式是胞吞,该过程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D。
16.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适于在低温下保存,因为低温下虽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
B. Fe3+和酶都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同时能给过氧化氢的分解提供能量
C. 酶是来自于食物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D. 随着酶促反应的进行,酶的数量越来越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A、低温下酶的活性被抑制,而此时空间结构稳定、不会变性失活,所以酶适于低温下保存,A正确;
B、Fe3+和酶均促使过氧化氢分解,是因为它们均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给过氧化氢的分解提供能量,B错误;
C、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而不是来自于食物,C错误;
D、酶在细胞代谢中起催化作用,酶反应前后不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17. 甲、乙、丙图分别表示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温度、pH的关系。丁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该酶促反应生成氨基酸的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是()
A. 图甲中,反应速率不再上升是因为受到酶浓度的限制
B. 图乙中,a点到b点的变化是由于酶的空间结构逐渐被破坏
C. 图丙可表示胃蛋白酶催化反应的反应速率变化曲线
D. 如果适当降低温度,则图丁中的M值将保持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1、分析图甲可知:酶浓度一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大,反应速率增大,超过一定的浓度时,反应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不再增大。
2、分析图乙可知:酶浓度一定,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增大,反应速率升高,超过35℃后,随温度升高,反应速率降低,该酶的最适宜温度是35℃左右。
3、分析图丙可知:酶浓度一定,在一定的PH范围内,随PH升高,反应速率升高,超过8后,PH升高,反应速率降低,该酶的最适宜PH是8左右。
4、分析图丁可知:该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该酶促反应生成氨基酸的量与时间的关系,随着时间延长,氨基酸达到一定量不在增加,说明底物被消耗殆尽。
【详解】A、由图甲可知,反应物浓度超过某一浓度时,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物浓度增大而增大,此时的限制因素是酶的浓度,A正确;
B、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故图乙中,a点到b点的变化是由于酶的空间结构逐渐被破坏而使酶的活性降低,B正确;
C、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0.9~1.5,与图示中最适pH为8.0左右不符,图丙不可表示pH对胃蛋白酶催化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C错误;
D、丁图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酶促反应生成氨基酸的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温度降低后酶的活性降低,底物完全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延长,但最终生成氨基酸的总量不变,即M值不变,D正确。
故选C。
18. ATP是细胞中的能量“货币”,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中ATP含量很多,有利于及时提供能量
B. ATP分子的结构可以简写成A-P-P~P
C. 细胞中绝大多数生命活动都由ATP直接提供能量
D. 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为放能反应,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易断裂,释放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详解】A、细胞中的ATP含量很少,A错误;
B、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B错误;
C、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细胞中绝大多数生命活动都由ATP直接提供能量,C正确;
D、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为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联系,D错误。
故选C。
19. 下列有关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用量和葡萄糖溶液浓度是本实验的自变量
B. 不同方式的细胞呼吸过程中均会产生和消耗[H]
C. 根据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可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D. 在酸性条件下,酒精会使重铬酸钾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答案】B
【解析】
【分析】1、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因此也叫细胞呼吸。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
3、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详解】A、酵母菌用量和葡萄糖溶液浓度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有没有氧气,A错误;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都能产生[H],后续阶段可消耗[H],B正确;
C、无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产生二氧化碳,都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C错误;
D、在酸性条件下,酒精会使重铬酸钾溶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D错误。
故选B。
20.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农田被水淹后及时排涝可以防止作物烂根
B. 利用酵母菌酿酒需要进行密封
C. 储藏蔬菜或水果需要低温、无氧环境,可降低有机物的消耗
D.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以抑制厌氧菌的繁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
2.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
3.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
4.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
5.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6、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详解】A、农田被淹要及时排涝,否则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导致烂根,从而影响产量,A正确;
B、酵母菌无氧呼吸能产生酒精,因此,酿酒需要进行密封,B正确;
C、低温、低氧能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一定的水分能保持蔬菜新鲜,故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C错误;
D、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以抑制厌氧菌的繁殖,避免厌氧菌的活动影响伤口的愈合,D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21. 下图中①③④代表三种不同化合物,②代表对小麦种子的处理过程。根据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图①的R基__________。
(2)图②中,小麦种子晒干过程中所失去的水主要是______,丁物质是________。
(3)若图③中的m为T,则③是构成_______(大分子,填中文名称或英文简写)基本单位,该大分子中③的_______储存着遗传信息。
(4)若图③中a为核糖,则由③构成的核酸完全水解,得到的碱基有哪几种?______(填英文简写)。
(5)在小鼠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④很可能是______(填二糖名称)。
【答案】21. -CH3
22. ①. 自由水 ②. 无机盐
23. ①. DNA或脱氧核糖核酸 ②. 排列顺序
24. A、U、C、G
25. 乳糖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①为氨基酸,其R基为-CH3;图②为小麦种子中水分的散失过程;图③表示核苷酸的结构,a为五碳糖,m为含氮碱基;图④是二糖的分子简式。
【小问1详解】
图①为氨基酸的结构,其中的R基为甲基,可表示为-CH3;
【小问2详解】
种子晒干的过程主要丢失的是自由水,烘烤过程中所失去的水主要是结合水,烘干的种子燃烧后剩余的丁物质代表的是无机盐。
【小问3详解】
③为核苷酸,若图③中m为T,则③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DNA的中文名为脱氧核糖核酸,是由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其中脱氧核苷酸,即图中③的排列顺序储存着生物的遗传信息。
【小问4详解】
若图③中a为核糖,则③为核糖核苷酸,由③构成的核酸为RNA,RNA中含有的碱基有A、U、C、G4种。故RNA完全水解后,得到的碱基就有A、U、C、G4种。
【小问5详解】
图④是由两个单糖脱一分子水形成的二糖,常见的二糖有蔗糖、麦芽糖和乳糖三种,蔗糖、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二糖,在小鼠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④很可能是乳糖。
22. 下图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细胞属于_____细胞,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2)从化学成分角度分析,新冠病毒(一种RNA 病毒)与图中结构______(填写标号)化学组成最相似。
(3)用磷脂酶(水解磷脂的酶)处理,其功能不受到影响的细胞器有______(填标号)。
(4)图中③是_________,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由细胞器膜和细胞膜、_______等结构组成。
(5)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细胞器是______。
【答案】(1) ①. 动物 ②. 没有细胞壁,有中心体
(2)⑤(3)⑤⑦
(4) ①. 核仁 ②. 核膜
(5)高尔基体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①是内质网、②是细胞质基质、③是核仁、④是染色质、⑤是核糖体、⑥是线粒体、⑦是中心体、⑧是细胞膜、⑨是核膜、⑩是高尔基体。
【小问1详解】
图示细胞没有细胞壁,具有中心体,因此该细胞属于动物细胞。
【小问2详解】
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核糖体也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因此,从化学成分角度分析,新冠病毒与图中结构⑤核糖体化学组成最相似。
【小问3详解】
磷脂参与组成细胞中所有的膜结构,因此,用磷脂酶(水解磷脂的酶)处理,其功能不受到影响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即图中的⑤⑦,因为这两种细胞器不具有膜结构。
【小问4详解】
图中③是核仁,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由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组成。
【小问5详解】
高尔基体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
23. 某学习小组在做“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发现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容易撕取,改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进行实验。实验试剂有0.3g/mL的蔗糖溶液及伊红染液。已知伊红是不能被植物细胞吸收的红色染料。实验步骤如下:
(1)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质”指的是___________,包括甲图中的_______(填序号)。
(2)施肥过多引起的“烧苗”现象与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_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
(3)为了实验现象更明显,在蔗糖溶液中加入伊红染液,则在步骤D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⑥处的颜色为____________,⑦处的颜色为____________。
(4)质壁分离过程中,洋葱细胞吸水能力的变化为____________。若在步骤F未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在该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本次实验需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胞质壁分离的现象
B. 若第一次滴加的液体是适宜浓度的甘油,不滴加清水,细胞能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
C. 第一次显微镜观察B可以省略
D. 用质量分数为0.8g/mL的蔗糖溶液完成该实验效果更好
【答案】(1) ①. 原生质层 ②. ②④⑤
(2)有关(3) ①. 红色 ②. 无色
(4) ①. 逐渐增强 ②. 细胞失水时间过长而死亡(5)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细胞壁,②表示细胞膜,③表示细胞核,④表示液泡膜,⑤表示细胞质,⑥表示外界溶液,⑦表示细胞液。图A表示制作临时装片;B表示观察观察起始状态;C表示一侧滴蔗糖溶液,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D表示观察质壁分离;E表示一侧滴清水,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F表示观察质壁分离的复原。
【小问1详解】
质壁分离”的 “壁”代表细胞壁,“质”是原生质层,包括甲图中的 ②(细胞膜)、⑤(细胞质)、④(液泡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小问2详解】
施肥过多引起的“烧苗”现象是由于施肥过多使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使植物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引起“烧苗”现象。
【小问3详解】
⑦是液泡,⑥是外界溶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作为实验材料,由于内表皮液泡内没有颜色,为了实验现象更明显,在蔗糖溶液中加入伊红染液,观察到液泡无色,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红色染液。
【小问4详解】
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加,则洋葱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若在步骤F未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可能的原因为细胞失水时间过长而死亡。
【小问5详解】
A、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是在低倍镜下进行的,不需要用高倍镜,A错误;
B、由于甘油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所以若第一次滴加的液体是适宜浓度的甘油,不用滴加清水也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的复原,B正确;
C、第一次显微镜观察看到的是正常表皮细胞,主要是观察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不可以省略,C错误;
D、质量分数为0.8g/mL的蔗糖溶液浓度过高,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能发生质壁分离,但因失水过多而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错误。
故选B。
24. 耐力性运动是指机体进行一定时间(每次30min以上)的低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步行、游泳、慢跑、骑行等,有氧呼吸是耐力性运动中能量供应的主要方式。为探究在耐力性运动训练中肌纤维出现的适应性变化,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耐力性运动中能量供应的主要方式的总反应式:(以葡萄糖为底物)_____________。
(2)肌细胞在进行有氧呼吸时,能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图1的①②③中产生能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A是___________。
(3)若肌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为30ml,则消耗_________ml的葡萄糖。
(4)探究耐力性运动训练或停止训练时,肌纤维中线粒体数量出现的适应性变化,实验结果如图2,由图2可知,坚持训练肌纤维中线粒体数量的相对值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
(5)训练时如果需要补充饮用水、饮料及其他用品,从迅速提升能量供应的角度,应选用含____________(无机盐/脂肪/葡萄糖)的饮品,理由是____________。
【答案】24.
25. ①.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②. ③ ③. 丙酮酸
26. 527. 增加后保持稳定
28. ①. 葡萄糖 ②. 葡萄糖可以被直接吸收(是主要能源物质),供能快,脂肪需经消化后才能被吸收,供能慢(或分解脂肪需要的氧多),无机盐不供能
【解析】
【分析】据图1分析:A是丙酮酸,B是CO2,C是O2,①②③分别表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释放的能量,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小问1详解】
有氧呼吸是耐力性运动中能量供应的主要方式,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为:
【小问2详解】
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因此在进行有氧呼吸时,能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①②③分别表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释放的能量,三个阶段中③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图中的A是呼吸作用第一阶段的产物,与[H]同时产生,故表示丙酮酸。
【小问3详解】
有氧呼吸时消耗1ml葡萄糖,能产生6ml的CO2,因此若肌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为30ml,则消耗5ml的葡萄糖。
【小问4详解】
由图2可知,坚持训练会使肌纤维中线粒体数量的相对值增加后保持稳定。
【小问5详解】
四川省南充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南充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绵阳市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