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图表示人体的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能发生在丙中
B. 肝细胞所需的养分主要从甲中吸收
C. 乙的组成成分包括呼吸酶、血红蛋白、血浆蛋白等
D.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乙与丙,乙与丙可以相互渗透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乙和丙之间为双向箭头,丙单向流向甲,甲单向流向乙,所以甲为淋巴液,乙为血浆,丙为组织液。
【详解】A、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而丙是组织液,A错误;
B、肝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故所需的养分主要从组织液中吸收,而甲是淋巴液,B错误;
C、呼吸酶和血红蛋白存在于细胞中,不会出现在乙血浆中,C错误;
D、毛细血管壁生活的直接环境为组织液(丙)与血浆(乙),组织液和血浆可以相互渗透,D正确。
故选D。
2. 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中若Ca2+浓度过高,易引起肌肉抽搐
B. 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C. 若某人患肾小球肾炎,将会导致②中蛋白质减少,形成组织水肿
D. 从外界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液,共同组成了内环境,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的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为血液循环系统,B为泌尿系统。
【详解】A、①血浆中若Ca2+浓度过低,易引起肌肉抽搐,A错误;
B、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有③淋巴液和①血浆,B错误;
C、若某人患肾小球肾炎,将会导致①血浆蛋白减少,①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②组织液增多,形成组织水肿,C错误;
D、钾离子通过消化系统吸收后进入A循环系统,由血浆进入②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循环系统→①血浆→②组织液→组织细胞,D正确。
故选D。
3. 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图中a、b、c为内环境的相关组成(其中b为血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a为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 正常情况下,a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b,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c
C. 静脉点滴的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到达组织细胞内至少需穿过5层细胞膜
D. 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有助于缓解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液和血浆,所以b、c表示血浆和淋巴液;静脉点滴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而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组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药物。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a为组织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A正确;
B、正常情况下,a组织液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b血浆,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c淋巴液,B正确;
C、静脉点滴的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到达组织细胞内至少需穿过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和1层组织细胞膜,共3层细胞膜,C错误;
D、静脉点滴一定浓度的血浆蛋白溶液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中的水分会进入血浆中,从而有助于缓解因营养不良造成的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4. 下图为某登山队的队员们在为期104天的训练过程中随平均夜营高度的变化,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变化趋势。已知海拔越高,空气中氧气越稀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对海拔高度有适应性变化
B. 在夜营海拔高度为1500m时,人体肌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
C. 随海拔升高,红细胞有氧呼吸加强
D. 血红蛋白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组成。
2、血红蛋白在红细胞里面,血浆蛋白在血浆中。
【详解】A、由图可知,随海拔升高,人体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增大,说明人体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对海拔高度有适应性变化,A正确;
B、人体属于需氧型生物,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或剧烈运动时,部分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以补充有氧呼吸产生能量的不足,因此在夜营海拔高度为1500m时,人体肌细胞仍主要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
D、血红蛋白在红细胞里面,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A。
5. 如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④参与调节躯体运动,控制躯体的协调与平衡等
B. 脑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分工明确,独立地调控机体的生命活动
C. 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能导致呼吸骤停
D. 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1、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2、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3、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4、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5、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④为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所以能调节躯体运动,控制躯体的协调与平衡等,A正确;
B、神经中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的高级中枢调控,B错误;
C、②为脑干,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能导致呼吸骤停,C正确;
D、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和训练形成的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所以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③大脑皮层,D正确。
故选B。
6. 如下是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念图,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是大脑
B. ③能调节呼吸、血糖等生命活动
C. ④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D. ⑤具有接受信息、传出信息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①是外周神经系统,②是脑,③是大脑,④是神经元,⑤是突起。
【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因此②是脑,A错误;
B、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因此②是脑,而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下丘脑,可知③是大脑,而能调节呼吸、血压等生命活动的是脑干,血糖调节中枢在下丘脑,B错误;
C、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细胞体和突起组成④,因此④是神经元,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一个反射弧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C错误;
D、⑤是突起,具有接受信息、传出信息的功能,D正确。
故选D。
7. 人体神经调节过程中部分有关的结构如图所示,请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神经递质存在于②,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B. 兴奋在①处的传导特点是神经信号以电信号形式双向传导
C. 若甲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D. 在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若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表现为有感觉但无收缩反应,则受伤部位可能是传出神经或效应器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①处为神经纤维,②为突触小泡,③为线粒体。
【详解】A、图中②为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A正确;
B、①处为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B正确;
C、神经纤维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未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若甲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 a、 c为未兴奋部位,b为兴奋部位,C错误;
D、在人体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若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表现为有感觉但无收缩反应,说明脊髓中的相应神经中枢发出的兴奋能够传到大脑皮层,但不能传到效应器,因此受伤部位可能是传出神经或效应器,D正确。
故选C。
8. 如图表示人体内神经一肌肉接头示意图,当神经元动作电位(AP) 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触发电 压门控Ca²+通道开放,进而推动突触小泡的胞吐过程。研究发现有机磷杀虫剂(OPI) 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眼镜蛇毒中含有的α-神经毒素可特异的与ACh 受体结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和胞吐过程均需要细胞呼吸供能
B. ACh 的合成加工过程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 OPI 中毒,可能会导致肌细胞持续兴奋
D. 被眼镜蛇咬后可能会出现肌肉麻痹无力的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详解】A、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和胞吐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均需要细胞呼吸供能,A正确;
B、ACh是神经递质,为小分子有机物而非蛋白质,故其合成加工过程不需要核糖体,B错误;
C、有机磷杀虫剂(OPI)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会导致突触间隙中的ACh无法及时分解,进而导致肌细胞(突触后膜)持续兴奋,C正确;
D、眼镜蛇毒中含有的a-神经毒素可特异的与ACh受体结合,阻碍ACh传递兴奋,导致肌细胞无法兴奋,可能表现为肌肉麻痹无力,D正确。
故选B。
9. 某同学在蟾蜍的坐骨神经细胞外侧接上灵敏电流计,如图所示,在a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若图中的“?”处有1个突触,则电流计的指针偏转2次
B. 若图中的“?”处没有突触,则电流计的指针偏转2次
C. 若图中“?”处神经纤维被切断,则电流计的指针偏转1次
D. 若图中的“?”处没有突触,则兴奋传导至b处时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A、信息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由于无法判断“?”处突触生理结构的位置及传导方向,因此刺激a点,电流计可能偏转1次或2次,A错误;
B、若图中的“?”处没有突触,则电流计连接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则刺激a点,电流计的指针偏转2次,B正确;
C、若图中的“?”处神经纤维被切断,则刺激a点,兴奋只能到达电流计的左侧,电流计的指针偏转1次,C正确;
D、若图中的“?”处没有突触,则兴奋传导至b处时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a点是外正内负,故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D正确。
故选A。
10. 如图表示神经递质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及可卡因作用机理的示意图。多巴胺的释放,会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转运载体而使多巴胺不能从突触前膜释放
B. 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 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
D. 吸食可卡因上瘾的原因是可卡因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代表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突触后膜兴奋,即使人产生愉悦感。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的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详解】A、可卡因是一种神经类毒品,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A错误;
B、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依赖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B错误;
C、多巴胺属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使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C正确;
D、吸食可卡因上瘾的原因是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载体,阻止多巴胺回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其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导致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持续性兴奋,D错误。
故选C。
11. 学校开展的主题班会活动经常会涉及到生物学知识。下列对应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毒品大多是通过突触来发挥作用的,包括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加快神经递质释放速率,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影响分解神经递质酶的活性等方式,A正确;
B、考试会让人紧张,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通气量增加,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降低,胃肠蠕动减慢,B错误;
C、发现危险进行紧急处置时,要经过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多次突触传递,才能准确作出判断和处理,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突触传递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故车距过小会缺少足够时间来完成反应过程,C正确;
D、情绪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会产生抑郁,抑郁通常是短期的,积极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适量运动和调节压力都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应对情绪波动,D正确。
故选B。
12. 针灸是中医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抗击新冠疫情中做出了重要贡献。针灸信号激活自主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作用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挥抗炎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针灸信号传入神经中枢,经分析处理后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作用于效应器
B. 神经递质被巨噬细胞表面受体识别后进入细胞内调节其产生细胞因子
C. 低浓度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促进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D.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之间分层调控可能会缩小激素的调节效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故针灸信号传入神经中枢,经分析处理后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作用于效应器,A正确;
B、神经递质不会进入巨噬细胞,是与巨噬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从而调节其产生细胞因子,B错误;
C、低浓度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功能的抑制减弱,而非促进,且下丘脑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错误;
D、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之间的分层调控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D错误。
故选A。
13. 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正在四川成都如火如荼地进行。研究发现,当人在运动时,血氧消耗增加会引起颈动脉体中的细胞和主动脉体中的细胞向呼吸中枢发放神经冲动,以加快呼吸频率,增加肺的供氧量,除此之外,血液中CO₂升高和H+浓度增加时,也会刺激颈动脉体产生神经冲动,进而引起呼吸、心跳加快等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运动中会出现CO2浓度持续升高的现象
B. 体液中的CO2既是代谢废物,也可充当信号分子
C. 呼吸、心跳加快是交感神经兴奋的结果
D. H+可以与血浆中的缓冲对进行反应,使血浆pH保持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运动时耗氧增加、CO2浓度升高等变化可通过呼吸加快而恢复浓度稳定,A错误;
B、CO2是细胞呼吸产生的代谢废物,也能作为一种信号刺激颈动脉体产生神经冲动,B正确;
C、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呼吸、心跳加快,C正确;
D、H+可以与血浆中的H2CO3/NaHCO3进行反应,使血浆pH保持稳定,D正确。
故选A。
14.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 ①与②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稀盐酸刺激的部位
B. 沃泰默通过实验①②③提出胰液的分泌受到化学物质的调节
C. 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是由盐酸通过血液运输进行调节
D. 促胰液素是由胰腺产生,能促进胰液的分泌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实验: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详解】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A正确;
B、沃泰默通过实验①②③提出胰液的分泌受到神经的调节,B错误;
C、①②③④组成的实验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可调节胰液的分泌,C错误;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错误。
故选A。
15. 如表有关探究相关激素作用的实验所涉及的常见方法,合理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1、割除公鸡的生殖腺后,并移植到阉割后的母鸡体内,观察第二性征变化。母鸡会逐渐出现公鸡的性状,说明雄性激素具有维持雄性第二性征的作用。
2、实验形式考查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以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的症状为观察指标,给正常小鼠注射一定量的某激素(胰岛素)后,正常小鼠会表现出某种(低血糖)症状,然后再及时补充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如果此时小鼠的这种(低血糖)症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就能够证明胰岛素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3、实验证明动物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先切除狗垂体,过一段时期后再给该狗每天注射一定量的生长激素,这样自身前后对照证明生长激素的作用。
【详解】A、探究性激素的作用,割除公鸡的生殖腺后,并移植到阉割后的母鸡体内,观察母鸡第二性征变化,前后对照可以充分说明结论,A正确;
B、促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要探究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应除去体内垂体并向蝌蚪体内注射促甲状腺激素,用含甲状腺激素的饲料饲喂小鼠并不能探究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B错误;
C、探究胰岛素的作用,应该给正常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观察其是否有低血糖症状,然后再及时补充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低血糖)症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C错误;
D、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若饲喂会失去生理作用,要探究生长激素的作用,应向去除垂体的小狗体内注射生长激素,观察其生长状况,D错误。
故选A。
16. 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 ℃的环境中,产热量为a1,散热量为b1;处于30 ℃的环境中,产热量为a2,散热量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B. 同30 ℃环境相比,人处于0 ℃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a2,b1>b2,B错误;
C、人进入0 ℃的环境中,寒冷的刺激使相关神经兴奋后促进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释放,使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与此同时汗液的分泌量减少,机体代谢产生的水分主要经肾随尿排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C正确;
D、寒冷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D正确。
故选B。
17. 血液生化六项是针对人体血液的一种检查,能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是衡量肝功能的一项指标;肌酐与尿素氮为细胞代谢废物,其含量是衡量肾功能的一项指标)。下表为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部分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血清葡萄糖超出正常范围,说明此人一定患有糖尿病
B. 此人甘油三酯偏高,建议低糖、低脂饮食并适当运动
C. 此人肾脏可能出现了功能障碍,导致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
D. 每种成分参考值都有一个范围,说明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表格分析:表中是某人的血液检查结果。其中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尿素氮、总胆固醇的含量在正常参考范围内,而血肌酐、清葡萄糖、甘油三酯超过了参考范围。其中血清葡萄糖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高于160 mg/dL,出现尿糖,可能患糖尿病;甘油三酯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血脂高,患高血脂症。
【详解】A、此人血清葡萄糖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高于160 mg/dL,出现尿糖,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患糖尿病,但还需进一步的化验,A错误;
B、此人甘油三酯偏高,可能患有高血脂症,需要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缓解,即采用低糖、低脂饮食并适当运动,B正确;
C、此人肌酐超过正常值、尿素氮的含量在正常范围之内但接近较高值,可能是因为一次食用的蛋白质类食物过多造成,也可能是肾脏出现了功能障碍,还需进一步确认,C正确;
D、每种成分参考值都有一个范围,说明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同时也能说明,人群中存在个体差异,D正确。
故选A。
18. 下图是下丘脑参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途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图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缺碘会导致激素③、④含量降低、⑥含量也降低
B. 若图中的内分泌腺是胰腺,则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作用途径有①③④⑥⑦
C. 若图中的内分泌腺为卵巢,则卵巢等雌性生殖器官可为激素⑥的靶器官
D. 若图为水盐平衡调节示意图,当食用较咸食物时,下丘脑可产生渴觉
【答案】C
【解析】
【分析】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若图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缺碘会导致血浆中激素⑥(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减少、③(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④(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升高,A错误;
B、若图中的内分泌腺是胰腺,则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作用途径有①⑥⑦,垂体不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B错误;
C、若图中的内分泌腺为卵巢,则激素⑥表示雌激素,雌激素能够促进卵巢的发育和卵细胞的形成,C正确;
D、当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刺激,由大脑皮层产生渴觉,D错误。
故选C。
19. 血糖浓度是调节胰岛素分泌最重要的因素,血糖急剧升高时,短时间内胰岛素的分泌量会迅速增高后又快速下降。研究发现,胰岛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发出的神经支配,还与胰岛B细胞内ATP/ADP的值有关,当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时,能引起胰岛B细胞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血糖急剧升高后,胰岛B细胞能快速将储存的胰岛素释放入血液
B. 葡萄糖通过细胞呼吸氧化分解,使胰岛B细胞内ATP/ADP的值下降
C. 胰岛B细胞细胞膜上的K+通道磷酸化进而受阻,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
D. 电位发生变化导致Ca2+内流,促进囊泡形成及胰岛素经胞吐方式释放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通过细胞呼吸引起细胞内ATP浓度增加,进而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由此引起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通过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
【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当血糖急剧升高后,胰岛B细胞能快速将储存的胰岛素释放入血液,进而导致血糖浓度下降,A正确;
B、葡萄糖通过细胞呼吸氧化分解,使ATP合成增加,进而胰岛B细胞内ATP/ADP的比值升高,从而促进了胰岛素的释放,B错误;
C、结合分析可知,胰岛B细胞质膜上的K+通道磷酸化进而使钾离子内流受阻,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进而促进钙离子内流,C正确;
D、图中显示,钾离子外流受阻,引发电位变化导致Ca2+内流,促使囊泡的形成,进而促进胰岛素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D正确。
故选B。
20. 下列关于激素、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和酶都是蛋白质,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B. 酶和神经递质都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因此具有高效性
C. 激素和酶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D. 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可以作为信息分子调节生命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1、酶:所有活细胞均能产生,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量的酶是RNA,具有催化功能,受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激素:动物由内分泌腺细胞产生,本质是有机物,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的衍生物等。具有调节功能,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具有微量高效等的特点。
3、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详解】A、激素和酶不都是蛋白质,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激素由内分泌腺细胞产生,而活细胞都能产生酶,故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A错误;
B、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而神经递质能传递调节生命活动的信号,B错误;
C、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而酶作用后不被灭活,C错误;
D、激素是体液中重要的信息分子,而神经递质是兴奋在细胞间传递的化学信号,二者都可以作为信息分子调节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D。
21. 下图表示新冠病毒感染后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新冠病毒的多种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一种浆细胞产生多种抗体
B. 因免疫过程产生记忆细胞的作用,所以无需每年再进行预防接种
C. 核酸检测阳性且IgG抗体检测阳性表明检测对象近期感染了新冠病毒
D. 核酸检测的特异性强于抗原一抗体检测的特异性,两种检测原理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
1、当患者处于新冠病毒感染 “潜伏期”,即从人体感染病毒后到外周血中能够检测出病毒抗体的这段时间,一般为2周。这段时间内,无法检测血液中的病毒抗体,此时处于感染早期,病毒不断复制,核酸载量呈指数递增,达到核酸检测下限,核酸检测呈阳性。
2、当患者处于新冠病毒感染早期,机体免疫应答最早产生抗体IgM,后产生IgG。
3、当患者处于新冠病毒感染中晚期或复发感染。在病毒刚入侵人体之时,免疫系统首先会产生临时性抗体IgM,大约在1个月后达到峰值,随时间的推移,侵入人体的病毒逐渐被IgM结合,IgM逐渐减少,同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持久性抗体IgG,在感染中晚期,IgG为机体免疫的主力军,浓度高,能够被检测到。
【详解】A、一般而言,一种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A错误;
B、因新冠病毒结构简单,其遗传物质是RNA,容易变异,故每年都应再进行预防接种,B错误;
C、由题图和分析可知,核酸检测阳性且IgG抗体检测阳性,体内存在新冠病毒和相关抗体,表明检测对象近期感染了新冠病毒,C正确;
D、核酸检测具有早期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等特点,是确诊新冠肺炎的“金标准”,故可知核酸检测的特异性强于抗原抗体检测的特异性,核酸检测是利用分子杂交技术,抗原抗体检测是利用了抗原抗体结合的特性,故两种检测原理不同,D错误。
故选C。
22. 根据T细胞的功能,正常人体中的T细胞可分为以下几种:辅助性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抑制性T细胞——抑制免疫反应;记忆T细胞——记忆特异性抗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某人四种T细胞中的核DNA相同,RNA不完全相同
B. 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C. 疫苗的作用原理与记忆T细胞的功能有密切联系
D. 为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应减少抑制性T细胞的数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T细胞的功能相关知识,需要考生由题干信息区分四种T细胞的功能差异,综合教材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明确器官移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免疫排斥反应,而免疫排斥是由T细胞引起,然后根据选项内容进行判断。
【详解】A、某人体内的四种T细胞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四种T细胞中的核DNA相同,RNA不完全相同,A正确;
B、在体液免疫过程,B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抗原和淋巴因子的共同刺激,B正确;
C、疫苗可以作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所以其功能与记忆T细胞密切相关,C正确;
D、为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应增加抑制性T细胞的数量,抑制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D。
23. 如图是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并分泌相应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过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胺等各种过敏介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B. 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C. 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D. 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过敏反应一般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A正确;
B、由图可知,临床治疗哮喘的方法可通过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来治疗,B错误;
C、浆细胞没有识别功能,C错误;
D、哮喘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过当引起的,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D错误。
故选 A。
24.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BCR)是分布在B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多个BCR与病原体表面的抗原结合而聚集在一起,会为激活B细胞提供信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BCR聚集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 据图推测,记忆B细胞表面也具有BCR
C. B细胞表面的BCR与其分化为浆细胞后产生的抗体,可结合不同的抗原
D. 在免疫过程中,B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可相互提供信息
【答案】C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②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病原体,而后对抗原进行处理,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③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④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⑤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A、多个BCR与病原体表面的抗原结合而聚集在一起,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膜表面免疫球蛋白(BCR)是分布在B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记忆B细胞也能识别抗原,所以记忆B细胞表面也具有BCR,B正确;
C、B细胞表面的BCR与病原体表面的抗原结合而聚集在一起,会为激活B细胞提供信号,则B细胞表面的BCR与其分化为浆细胞后产生的抗体识别相同的抗原,C错误;
D、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病原体,而后对抗原进行处理,呈递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接触抗原后,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所以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可相互提供信息,D正确。
故选C。
25. 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如图调节机制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且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
B. 若内环境维持稳态,则细胞各项生命活动就能正常进行
C. 若⑧表示醛固酮,则引起分泌增加的原因是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
D. 若⑥过程表示某种病毒第一次侵入人体,则参与该过程的免疫细胞包括辅助性T细胞、B细胞、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参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即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图中③为神经递质,⑤为免疫活性物质,如细胞因子,⑧可以代表激素,即三者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激素等。
【详解】A、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且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细胞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内环境稳态维持稳态,细胞各项生命活动就能正常进行,比如某些遗传病,内环境稳态但机体患病,B错误;
C、当血钾含量升高或血钠含量降低时,可以直接刺激肾上腺,使醛固酮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维持血钾和血钠含量的平衡,C正确;
D、某种病毒第一次侵入人体,会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涉及的细胞有吞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D正确。
故选B。
26. 青鲜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用于防止大蒜等在储藏期间发芽。研究发现其结构与尿嘧啶非常相似,进入植物体内可替代尿嘧啶的位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青鲜素可能和脱落酸对植物种子的萌发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
B. 为了人类的健康,应该全面禁止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产和使用
C. 青鲜素可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过程,进而影响细胞代谢
D. 可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青鲜素溶液,探究青鲜素溶液抑制大蒜发芽的最适浓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指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织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细胞分裂素: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
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
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
【详解】A、青鲜素和脱落酸都能抑制种子萌发,故二者可能对植物种子的萌发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A正确;
B、要辩证地看待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既不能滥用,也不能不用,科学地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有利于生产实践的,B错误;
C、青鲜素的结构与尿嘧啶相似,据此可推测青鲜素会阻断DNA转录,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过程,影响细胞代谢,C正确;
D、探究青鲜素溶液抑制大蒜发芽的最适浓度,可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青鲜素溶液处理大蒜,进而通过实验结果获得青鲜素溶液抑制大蒜萌发的最适浓度,D正确。
故选B。
【点睛】
27. 施加不同浓度的外源生长素对芽生长的作用效果如图1所示,图2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芽后的生长情况,其中第①组表示无生长素处理,第②~⑤组对应图1中的a~d四种浓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浓度超过b以后,对芽的抑制效果逐渐增强
B. 图2中第②组芽的生长情况对应的是a浓度的生长素
C. 图2中第④组芽的生长情况对应的是c浓度的生长素
D. 图2中第⑤组芽的生长情况对应的是d浓度的生长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典型实例就是顶端优势,顶端优势就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
如图1中所示,a点、b点和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都是起促进作用,b点>a点=c点,而d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图2参照空白对照,比较④生长最快,依次③②,①既不促进生长,又不抑制生长,⑤受到抑制。
【详解】A、a点、b点和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都是起促进作用,生长素浓度超过b以后,生长素对芽的生长仍起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逐渐减小,A错误;
B、根据图示可知,生长素浓度不同时,促进程度可能相同,故图2中第②组芽的生长情况对应的是a或c浓度的生长素,B错误;
C、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促进作用最大,故第④组芽的生长情况对应的是b浓度的生长素,C错误;
D、d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起抑制作用,故第⑤组芽的生长情况对应的是d浓度的生长素,D正确。
故选D。
28. 植物的顶端优势受多种植物激素的共同调控。研究发现,蔗糖也能作为信号分子调控植物的顶端优势,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独角金内酯和蔗糖在调控侧芽生长过程中相抗衡
B. 据图推测,休眠的侧芽中蔗糖的含量可能较低
C. 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含量的比值较高时有利于侧芽生长
D. 对休眠的侧芽施加适宜浓度的α-萘乙酸可解除顶端优势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典型实例就是顶端优势,顶端优势就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
2、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到抑制,因此顶芽优先生长。
3、题图分析:由图可知,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抑制BRCl的作用,从而促进侧芽生长;独角金内酯促进BRCl的作用,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生长素通过促进独角金内酯的作用、抑制细胞分裂素的作用促进BRCl的作用,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
【详解】A、从图可知,蔗糖起抑制BRCl的作用,独脚金内酯起促进BRCl的作用,所以在调控侧芽生长过程中蔗糖和独脚金内酯相抗衡,A正确;
B、从图可知,蔗糖促进侧芽生长,所以可以推测,休眠的侧芽中蔗糖的含量可能较低,B正确;
C、从图可知,细胞分裂素促进侧芽生长,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当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含量的比值较高时有利于侧芽生长,C正确;
D、α-萘乙酸的生理作用类似生长素,起抑制侧芽生长的作用,所以对休眠的侧芽施加适宜浓度的α-萘乙酸无法解除顶端优势,D错误;
故选D。
29. 研究发现植物体内的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吲哚乙酸)。我国学者研究了 Zn 对番茄幼苗中吲哚乙酸、色氨酸相对含量的影响,获得的实验结果如图 1、图 2 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实验组在加Zn 的前后形成了自身对照
B. 该实验证明了Zn 能促进色氨酸合成吲哚乙酸
C. 缺 Zn 可导致番茄体内吲哚乙酸量下降,植株矮化
D. 对照组是将番茄幼苗培养在含有 Zn 的完全营养液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自变量是有无锌及处理的时间,因变量是色氨酸的含量和吲哚乙酸的含量。
【详解】A、实验组在加Zn 的前后形成了自身对照,可以说明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
B、该实验证明了Zn 能提高色氨酸和吲哚乙酸的含量,但不能证明锌可以促进色氨酸合成吲哚乙酸,B错误;
C、由图可知,缺 Zn 可导致番茄体内吲哚乙酸量下降,植株矮化,C正确;
D、对照组是将番茄幼苗培养在含有 Zn 的完全营养液中,其色氨酸和吲哚乙酸的含量均较高,D正确。
故选B。
【点睛】
30. “先春抽出黄金芽”这个诗句形容的是早春茶树发芽的美景。研究表明,外源多胺能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
B. 生长素主要在顶芽合成,细胞分裂素主要在侧芽合成
C. 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多胺能促进侧芽发育
D.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的产生: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生长素的分布: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
3、生长素的运输:(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2)横向运输:影响因素--单侧光、重力、离心力。
【详解】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A正确;
B、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主要为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B错误;
C、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多胺,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则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侧芽发育,C正确;
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包括植物激素的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并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B。
二、解答题(共4题,满分40分)
31. 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的作用机理。据图分析回答: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_____,经传导和传递,最终导致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_____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
(2)由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_____和_____的影响。以上说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_____调节。已知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却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原因是:_____。
(3)据图分析,胰岛素能降低血糖的原因是:一方面促进_____;另一方面促进_____。
(4)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图中因抗体_____引起的糖尿病难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原因是此种抗体与_____结合,导致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_____病。
【答案】(1) ①. 兴奋(或神经冲动、动作电位、电信号) ②. 受体
(2) ①. 胰岛 B 细胞直接受相应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②. 血糖浓度(或胰高血糖素) ③. 神经和体液调节 ④. 胰岛 A 和 B 细胞接受去甲肾上腺素的受体不同
(3) ①. 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 ②. 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
(4) ①. 抗体 2 ②. 组织细胞的胰岛素特异性受体(或胰岛素特异性受体) ③. 自身免疫
【解析】
【分析】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据图分析:当机体血糖浓度升高时,一方面会刺激葡萄糖感受器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另一方面葡萄糖或胰高血糖素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抗体1主要是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抗体2是与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抑制胰岛素发挥作用,这两种受体的作用都可以引起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导致传出神经分泌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的受体结合,使胰岛素分泌增多。
【小问2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因素除了神经递质,还有血糖浓度和胰高血糖素,说明血糖浓度的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
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 A 细胞的分泌,却抑制胰岛 B 细胞的分泌,是因为胰岛 A 和 B 细胞接受去甲肾上腺素的受体不同。
【小问3详解】
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从图中可以看出胰岛素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
【小问4详解】
据图分析已知,抗体1与胰岛B细胞的葡萄糖受体结合,使胰岛B细胞不能分泌胰岛素;而抗体2的作用机理是与组织细胞中胰岛素的受体,使胰岛素不能与组织细胞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因此由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而抗体2引起的糖尿病难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这两种受体的作用都可以引起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32. 如图是人体免疫过程的示意图,a~g表示相关细胞,①~⑨表示相关反应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过程为人体的第_____道防线,⑧⑨过程分别表示_____。
(2)a~g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_____(填字母),a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传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这些细胞统称为_____,包括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
(3)当相同抗原(病毒)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立即活跃的过程是_____(填数字),进而产生更多的_____(填细胞名称),发挥更强的免疫功能。
(4)动物的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功能,其中_____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5)淋巴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病)是由机体产生抗体破坏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导致的。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Grave病患者体内产生的某种抗体可与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结合,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病和桥本氏病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TH)浓度存在差异。如果患者血清TH浓度持续偏_____,可以排除患Grave病的可能。但需进一步检测血清TSH浓度,以探查患病位置是在甲状腺、下丘脑还是垂体,从而判断患桥本氏病的可能性。
①若血清TSH浓度高,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TSH浓度显著升高,病变可能在甲状腺。
②若血清TSH浓度低,注射TRH后,TSH浓度_____,病变可能在垂体。
③若血清TSH浓度低,注射TRH后,TSH浓度_____,病变可能在下丘脑。
【答案】(1) ①. 三 ②.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2) ①. e ②. 抗原呈递细胞##APC
(3) ①. ⑥⑦ ②. 细胞毒性T细胞、浆细胞
(4) 免疫监视(5) ①. 低##小 ②. 基本无变化 ③. 有所升高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e能合成并分泌抗体、g能攻击靶细胞可知,e为浆细胞、g为细胞毒性T细胞,则c为B细胞、d为记忆B细胞、b为细胞毒性T细胞、f为记忆T细胞,a为抗原呈递细胞,则⑧为细胞免疫过程,⑨为体液免疫过程。
【小问1详解】
图中⑧为细胞免疫过程,⑨为体液免疫过程,故为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
【小问2详解】
e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为抗原呈递细胞(APC),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传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小问3详解】
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⑥⑦立即活跃,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进而产生更多细胞毒性T细胞和浆细胞,发挥更强的免疫功能。
【小问4详解】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小问5详解】
由题意可知,Grave病和桥本氏病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TH)浓度存在差异,而Grave病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TH)浓度高于正常值,因此如果患者血清TH浓度持续偏低,可以排除患Grave病的可能。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能够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若血清TSH浓度低,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后,垂体正常时,TSH浓度会增加;若注射TRH后,TSH浓度基本无变化,则病变可能在垂体。若血清TSH浓度低,注射TRH后,TSH浓度有所升高,说明垂体正常,则病变可能在下丘脑。
33. 如图1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①②③④代表不同的体液;图2中c~f表示相应的物质,甲、乙表示相应器官;图3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1中表示内环境的是_____(用标号表示)。若②为脑细胞,则a处的O2浓度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b处的O2浓度,④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的含量有关。
(2)人体保持体温稳定是机体代谢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寒冷刺激后,图2中下丘脑分泌物质c增多,最终引起e分泌增加,当e的含量偏高时,_____(填字母)的分泌量会减少,使e的含量不至于过高。可见在e分泌的调节中既存在_____调节,又存在_____调节。
(3)重感冒发热患者通常会在服药后因大量出汗散热而退烧,排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垂体所释放的_____增多,导致尿量减少。
(4)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的器官是_____。
(5)通过图3分析,图中_____(至少写出两个)作为信息分子参与免疫调节,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答案】(1) ①. ①③④ ②. 高于 ③. 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2) ①. c和d ②. 分级 ③. (负)反馈
(3)抗利尿激素(4) ①. 神经—体液—免疫 ②. 下丘脑
(5)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
【解析】
【分析】1、分析题意和图示可知,图1中的①是淋巴液,②是细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2、图2中,c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是促甲状腺激素,e是甲状腺激素。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当受到寒冷刺激后,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引起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当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偏高时,会通过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在该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又存在反馈调节。若f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则乙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3、图3表明,免疫细胞表面含有激素的受体、递质的受体,体液运输而来的激素以及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都可作为信息分子作用于免疫细胞,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图中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也可作为信息分子参与免疫调节,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小问1详解】
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活的体内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此外还有脑液、脊液等。图1中①是淋巴液,②是细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因此,图1中表示内环境的是①③④。若②为脑细胞,a处的O2在运输到b处的过程中,被组织细胞消耗了一部分,所以a处的O2浓度高于b处。④是血浆,血浆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小问2详解】
人体保持体温稳定是机体代谢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寒冷刺激后,图2中下丘脑分泌物质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d(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引起甲(甲状腺)分泌e(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这个过程体现了分级调节。当e(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时,会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d(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所以c和d的分泌减少,使e(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的含量不至于过高,这就是(负)反馈调节过程。可见,e分泌的调节中既存在分级调节,又存在(负)反馈调节。
【小问3详解】
机体发热时,温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皮肤汗腺,使汗液分泌增多。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排汗会导致血浆中水分减少,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分泌物质抗利尿激素增多,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小问4详解】
稳态是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网络中,下丘脑既可作为神经中枢等参与神经调节,又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等参与体液调节。
【小问5详解】
通过图3分析,免疫细胞表面含有激素的特异性受体、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激素、神经递质可作为信息分子作用于免疫细胞,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图中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也可作为信息分子参与免疫调节,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34. 为研究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在草莓果实发育至成熟过程中的作用,科研人员做了相关实验。
(1)ABA和IAA等激素通过在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_,从而对植物体生命活动起着调节作用。这些激素含量很少但作用显著,体现了植物激素_____的特点。
(2)科研人员对草莓果实发育至成熟过程中果实内IAA和ABA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图甲所示。果实发育初期,正在发育的_____中有IAA合成,促进草莓果实由小绿变成大绿。果实由大绿到全红的过程中,两种激素发生的变化是_____,从而使果实逐渐成熟。
(3)为了进一步研究ABA和IAA在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用大绿果期的草莓进行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
①据图乙分析,IAA_____果实成熟,理由是与对照组相比,1AA处理组_____。两种激素在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是_____关系。
②结合图乙和图丙推测,果实成熟后期,ABA能够通过_____使果实由纯白变为全红。
③综上分析,草莓果实成熟是两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4)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若在草莓运输过程中利用激素进行保鲜,可选用的激素是_____。
【答案】34. ①. 信息 ②. 微量、高效
35. ①. 种子(果实) ②. ABA含量增加,IAA含量逐渐降低
36. ①. 抑制 ②. 绿果个数明显增加 ③. 拮抗 ④. 抑制IAA的合成
37. IAA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表示ABA和IAA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的含量变化,其中ABA逐渐增多,IAA先增多然后逐渐减少;图乙表示ABA和IAA处理果实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情况;图丙表示ABA处理会抑制IAA的产生。据此信息作答。
【小问1详解】
ABA和IAA等激素通过在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从而对植物体生命活动起着调节作用。这些激素含量很少,但作用明显,体现了植物激素微量、高效的特点。
【小问2详解】
果实发育初期,正在发育的果实中有IAA合成,促进草莓果实由小绿变成大绿。果实由大绿到全红的过程中,ABA含量增加,IAA含量逐渐降低,从而使果实逐渐成熟。
【小问3详解】
①据图乙分析,与对照组相比,IAA处理组中绿果个数明显增加,说明IAA抑制果实成熟,而与对照组相比,ABA处理组绿果个数明显减少,多红果和全红果个数明显增多,说明ABA促进果实成熟,因此,两种激素在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是拮抗关系。
②结合图乙和图丙推测,果实成熟后期,ABA能够通过抑制IAA的合成,使果实由纯白变为全红。
【小问4详解】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IAA抑制果实成熟,ABA促进果实成熟,若在草莓运输过程中利用激素进行保鲜,可选用的激素是IAA。
选项
班会主题
生物学知识
A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毒品大多数是通过突触起作用,能够使人形成瘾癖,对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B
期末考考前减压活动
考试会让人紧张,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加强
C
保持安全车距,遵守交通法规
发现危险进行紧急处置时,要经过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多次突触传递,车距过小会缺少足够时间来完成反应过程
D
沐浴阳光,远离抑郁
情绪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会产生抑郁。适量运动和调节压力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应对情绪波动
选项
激素
探究过程(空白对照组省略)
A
性激素
割到除公鸡的生殖腺并移植到阉割后的母鸡体内。观察母鸡的第二性征
B
促甲状腺激素
用含有甲状腺激素的饲料饲喂蝌蝌,观察其发育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变化
C
胰岛素
给服用过量葡萄糖的小鼠注射胰岛素,观察其是否出现低血糖症状
D
生长激素
用含有生长激素的食物喂养去除垂体的小狗,观察其生长状况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13
IU/L
0~45
肌酐
3.4
mg/dL
0.5~1.5
尿素氮
22.6
mg/dL
6.0~23.0
血清葡萄糖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179
mg/dL
150~22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武清区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