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课件(2024——2025学年)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配套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配套ppt课件,文件包含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课件pptx、《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mp3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今民与上同意也。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二人,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
二是孟子宣传仁义之道的故事。
三是表现孟子蔑视权贵、刚直不阿的品德故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作为孟子言行的汇编,集中反映了他作为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的基本思想,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学史上重要的典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文学性最强的。因为孟轲的为人,本不像孔子那样深沉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反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坦露,喜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文字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用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
《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孟子》的散文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善于用文学手段达到实用目的,对于既主张以文载道,又重视文学的美感,喜欢在说理中包蕴个人感情的唐宋古文家,成为绝好的典范。试看韩愈的文章,雄肆而严整,喜用排比、博喻,与孟文关系最大。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
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本文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诵读课文时,注意读对字音,把握节奏,留意停顿、重音、语气。 结合注释,反复诵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1.通假字亲戚畔之 畔:2.词类活用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
名词作状语,包围起来。
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3.古今异义七里之郭 “郭”古义: 今义:姓氏池非不深也 “池”古义: 今义:池塘委而去之 “委”古义: 今义:委任 “去”古义: 今义:到……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古义: 今义:地域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古义: 今义:判断动词,是亲戚畔之 “亲戚”古义: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寡助之至天下顺之
代词,代指施行仁政的君主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然而不胜者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天下之所顺
判断句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者,……也”,判断原因,译为:……是因为……。 译文: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1.本文开篇提出了什么论点?由此可见,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本文开篇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三方面:天时、地利、人和。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和。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3.接着,孟子用一组排比句论证了什么道理?
论证了这样一个道理:疆域的边界不足以使人民定居下来,山河的险要不足以巩固国防,武器的锐利不足以震慑天下。治理国家要依靠的是:“人和”
4.君主如何才能达到“人和”?
只有君主施行仁政,帮助他的人才会多,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这就达到了“人和”。
5.一个拥有“人和”的国家会有怎样的优势呢?文中是如何阐述的?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也就是战无不胜。由此可见,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其他的客观条件,而是“人和”。而实施仁政,就可以得到人和,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战无不胜。
6、说一说:为了体现“人和”的重要性,除用事例说明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说明这一点呢?
引用名言。如“人心齐,泰山移”“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一根筷子易折,一捆筷子折不断”“团结就是力量”等。
7.作者从两方面阐述了文章的观点后,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
首先,这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这一观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8、从文章来看,“人和”对战争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人和”在日常生活中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谈谈。
示例:在抗震救灾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渡难关;一家人齐心协力,勤劳致富,终于盖起新楼房;拔河时大家劲儿往一处使,目标明确,终于赢得了对手……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 【合作交流】用顶真修辞,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2.“三里之城……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两句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 【合作交流】第2、3 句运用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地利”重于“天时”。
3.“城非不高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气势磅礴,增强了语势,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方面的优越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对照鲜明,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这篇短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严谨。
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论证,下部分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本文通过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人和”对治国的重要意义,得出君主施行仁政就能战无不胜的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列举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进行对比等等。
1.多种论证方法综合使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加以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多处运用排比,不仅气势磅礴,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文中还运用了一些骈句,例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3.语句整齐流畅,气势磅礴,富有说服力。
名 ,字 ,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家、 家。他是 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主张实行“仁政”。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 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名轲,字子舆,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美国失去了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席位,这件事情证明了借“人权”干涉别国内政是不得人心的,也证明了孟子说的“ , ”是合乎科学论断的。
用《两章》中的原句回答
天时不如 ,地利不如 。三里之 ,七里之 ,环而攻之 。夫环而 ,必有 ,然而 ,是天时 。城非 ,池非 ,兵革非 ,米粟非 ,委而 ,是地利 。故曰:域民不以 ,固国不以 ,威天下不以 。得道者 ,失道者 。寡助 ,亲戚 ;多助 ,天下 。以天下 ,攻亲戚 ,故君子 ,战 。
天时 ,地利 。三里 ,七里 ,环 。夫 ,必 ,然而 ,是 。城 ,池 ,兵革 ,米粟 ,委 ,是 。故曰:域民 ,固国 ,威天下 。得 ,失 。寡 ,亲 ;多 ,天 。以 ,攻 ,故 ,战 。
天时 , 。三里 , ,环 。夫 , ,然而 , 。城 , , , ,委 , 。故曰: , , 。得 , 。寡 , ;多 , 。以 , ,故 , 。
1、熟读并背诵本文。2、完成课后相关习题。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课文配套课件ppt,文件包含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2课《梦回繁华》同步课件pptx、《梦回繁华》女声朗读素材mp3MP3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昆明的雨课文配套ppt课件,文件包含部编版八上语文第17课〈昆明的雨〉同步课件pptx、16昆明的雨01mp3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背影课文内容ppt课件,文件包含部编版八上语文第14课《背影》同步课件pptx、筷子兄弟-父亲mp3、背影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