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册(2024)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展开一、课标分析
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在学生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透镜,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地理解透镜和学习透镜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既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内容,相比之下本节课的内容更贴近生活,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八年级学生虽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但学习自主性不太强,基础较薄弱,所以师生之间需要沟通,同时需要强化课堂秩序。
教学目标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认识虚像和实像的区别。
核心素养
1.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难点:认识虚像和实像的不同。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平时见到过哪些设备用到了我们上一节讲到的透镜?
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问题:眼镜、放大镜、照相机、显微镜、投影仪等。
通过相关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出今天要讲的三个设备。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二:照相机
教师:大家列举了很多的设备,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三个设备,我们先来看照相机。
展示图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照片和第一张地球照片。
1.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照相机由取景器、胶片、快门、镜头、调焦环等构成。其中“镜头”由一组透镜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起到成像作用。
2.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的镜头后,在胶片上会聚成被摄物体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数码相机用电子感光器件和存储器件替代胶片作为成像的光屏并记录像的信息。
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3.自制模型照相机
探究活动1:自制模型照相机。
阅读教材第121页“想想做做”,并观看视频,学生分组制作模型照相机。
4.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利用学生自制的照相机,观察远处的物体,总结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利用自制的照相机,观察:若要底片上的像变大,应如何调节照相机?
例1 如图所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胶片相当于 ,物距 像距,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 (选填“倒立”或“正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物和像在凸透镜的 (选填“同侧”或“异侧”)。
学生听讲。
学生在看书和观看视频后,利用相关器材分组制作模型照相机。
学生总结并回答: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小于物距;像与物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学生总结并回答:使相机靠近物体,同时使镜头远离底片(即增大暗箱的长度)。
学生练习回答。
让学生亲手制作照相机模型,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同时为探究照相机的成像特点打下基础。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和变化规律。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成果。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三:投影仪
1.基本结构
教师一边展示实物,一边介绍投影仪的基本结构。
投影仪的基本结构:平面镜、凸透镜、投影片放置处。
2.成像原理
投影仪成像的过程如图所示。
教师: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清晰的像。凹面镜的作用是使光源位于凹面镜的焦点,光线经凹面镜反射,使照在投影片上的光增强。螺纹透镜的作用是聚光。
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路。为了使像呈现在屏幕上,又加上了一面平面镜,这样也使得原来倒立的像变为正立的像,便于观看。
3.探究活动2: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教师用投影仪将一张幻灯片投到幕布上。
教师提问:请问此时投影仪成像有什么特点?
我们现在用到的“电影放映机”“便携式投影仪”,其基本光学原理也是这样的。
例2 如图所示,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屏幕就是 ,物体到镜头的距离 光屏到镜头的距离,在屏幕上形成一个 (选填“倒立”或“正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物和像在凸透镜的 (选填“同侧”或“两侧”)。
学生观察投影仪。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后回答: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物距;像与物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学生解答。
通过图片和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和变化规律,让学生加深印象。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成果。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三:投影仪
环节四:放大镜
探究活动3:让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教材上的文字和图片。
教师提问: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是什么?
教师提问:除了我们平时使用的放大镜外,还有哪些物体的光学实质也是一个放大镜?
例如,手表上的凸透镜。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后回答: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小于像距;像与物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学生回答:汽车仪表盘、装有水的透明玻璃杯等。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和变化规律。
通过实际应用加深学生对放大镜的理解。
环节五:实像和虚像
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例如,小孔成像、照相机成的像、投影仪成的像。
2.虚像是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例如,平面镜成的像、折射成的像、放大镜成的像等。
例3 清晨,小草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时露珠相当于 镜,形成了放大的 像,这属于光的 射现象。
例4 如图所示,S'是物体S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那么此图表示什么的成像示意图( )
学生听讲。
联系实际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中找出透镜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五:实像和虚像
A.照相机 B.放大镜
C.幻灯机 D.投影仪
例5 如图所示的是生活中常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的情形,这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二维码经摄像头扫描成倒立、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
学生解答习题,锻炼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巩固知识,检测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和虚像
1.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例如,小孔成像、照相机成的像、投影仪成的像。
2.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例如,平面镜成的像、放大镜成的像。
课堂练习
课堂8分钟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
1.《七彩作业》第五章第2节。
2.“练习与应用”1~5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a href="/wl/tb_c1520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精品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2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