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191950/0-17272684138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191950/0-172726841386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预习交流,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内容品读,合作探究,本课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背诵课文。
2.领会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3.运用所学方法绘景状物。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把握课文大意。
2.运用所学方法绘景状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预习交流
1.文题解读。
明确:答:答复;谢中书:谢徴,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
2.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3.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归隐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谢征本邀请陶弘景入朝为官,而陶弘景在回信中描山绘水,是表明自己对自然美的喜好、痴迷,婉拒谢征的好意,并以此信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封书信,主要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三、朗读课文
(一)一读——正音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明确:颓:tuí;与:yù;跃:yuè
(二)二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疏通文意
1.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①〔交辉〕 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 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2.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理清课文结构。
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写: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四季之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之景)
总写: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内容品读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明确: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美”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2.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提示:可以从多种角度、时间跨度、景物状态、感官方面来回答……)
明确:高峰;清流;石、竹、林(色彩丰富);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生命律动)
3.分别运用了什么方法写景?
明确:先仰视,后俯视。以高低不同角度变换写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先远景,后近景。以不同景物空间变换写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先静景,后动景。以不同时间、感官变换写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画面:猿鸟的鸣叫声穿透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表达效果:这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什么?
明确: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类似的词语还有:“交”、“将”、“欲”、“竞”等。
6.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明确: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六、合作探究
思考: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①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②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③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④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结构美。
明确: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3.语言美。
①用词方面: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②句式方面: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七、本课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写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八、布置作业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eq \a\vs4\al\c1(答谢中书书)eq \b\lc\{(\a\vs4\al\c1(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写景\b\lc\{(\a\vs4\al\c1(四季景\b\lc\{(\a\vs4\al\c1(仰视——高峰入云,俯瞰——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日变景\b\lc\{(\a\vs4\al\c1(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抒怀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解题,预习交流,朗读感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本课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