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第1课 情感表达教案
展开课题
情感表达
单元
第一单元第1课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教材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意在通过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探究,掌握通过利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引发学生探究如何利用美术作品表达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通过美术作品表达自己对革命精神的敬畏与尊重,并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利用美术作品中的构图,题材,色彩,笔触等多种方式去表现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提高自己的探究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思维很活跃,具备了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同学们渴望了解更多美好的事物与广阔的天地,摄影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展现他们的个性,在学习知识和开阔眼界的同时,拓展其思维和创造力。
学习
目标
【艺术表现】:能够通过视频的欣赏与探究,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去探究如何利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掌握基本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并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作品创作之中,感受作品创作的乐趣!
【创意实践】:通过对不同题材的作品进行学习与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出如何利用作品表达情感的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并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简单的作品分析和作品创作!
【审美感知】:通过欣赏,探究,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和了解!在美术作品中表达自己情感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并尝试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对相应的作品进行探究与分析,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与审美能力!
【文化理解】:通过视频欣赏与作品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并从中得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能够通过美术作品去传承,继承和发扬这种革命精神,能够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重点
能够掌握利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情感的基本的方法和手段。
难点
并能够利用所学自主对作品进行分析与探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阶段
1、视频导入
【视频展示】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提问:
师:观看视频,看完视频后说说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自主回答
【教师进行引导并展示课件】
师:习主席曾说过“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信仰”,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名字,更不能忘记他们的精神。
教师继续展示课件图片并提问:
师:说一说,你们都知道哪些中国的革命英雄呢?
生:自主回答
师:我们无法记住他们所有人的名字,但我们却可以记住他们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我们要用自己的情感去继承、去传递这份革命精神!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题《情感表达》。
(教师展示课题并进行板书)
《情感表达》
(二)讲授新课阶段
1、认识革命英雄
【图片展示】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并提问:
师:你认识这些革命英雄吗,你都知道哪些关于他们的英雄事迹?
生:自主回答
师:我们的革命英雄有很多,我们无法了解他们每一个人对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接下来我们就先来认识他们当中的几位革命英雄,了解他们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
1.王兆才
在鸡雄山战斗中,率领一个排的战士,抵挡住了美军、南朝鲜军前后12次猛烈进攻,坚守阵地17个昼夜,毙敌300余人,仅自己一人就毙敌50余人。
2.杨根思
曾用18颗手榴弹攻下制高点,俘虏一个排的敌人,抱5公斤炸药同40余敌人同归于尽。这一年,英雄28岁。
3.张桃芳
“世界十大狙击手之一”,当之无愧的中国狙击之王,曾经在800米开外的距离一枪击毙敌人。朝鲜战场上,32天时间里,用442发子弹,击毙敌人214人。少年自有少年狂,这一年,英雄22岁。
4.杨靖宇
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1940年2月23日,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壮烈牺牲。
5.左权
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将领,八路军副总参谋长,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辽县以身殉国,壮烈牺牲。
6.刘胡兰
著名革命先烈,抗日游击队队员,唯一一位三代领导人均为其题字的小英雄。在14岁时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15岁英勇就义。
【教师进行引导】
师:除了以上这些革命英雄以外,还有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几位英雄,他们分别是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他们的英雄事迹数不胜数!那同学们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去传承和传递他们的革命精神呢?
生:诗歌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博物馆
2、情感表达的题材
【图片展示】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并提问:
师:看图总结,艺术家是通过哪些题材进行创作来表现革命精神的?
生:自主回答
师:在艺术作品创作中,艺术家可以通过油画、水彩、水粉素描、中国画、雕塑作品、版画作品等创作形式来表现和传承革命精神!
3、作品探究
【图片展示】
作品1: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雕塑)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并提问:
师:看图思考:中国的革命为什么要提到马克思与恩格斯呢?
生:自主回答
师: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恩格斯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支持,并与马克思一起合作拟定了于1848 年2 月问世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作品以概括凝练的雕塑语言表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光辉形象。人物的不同姿态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构图,马克思的坐姿和恩格斯的站姿构成稳定的三角形,表现了两位伟大导师坚定的信念和真挚的友谊。
作品2:送别(油画)1959年靳尚谊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并提问:
师:看图思考:
1.作品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2.他们在哪里,在干什么?
3.你能说出作品中的历史故事吗?
生:自主回答
师:作品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开始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采用高视点、多人物的构图形式,通过“母送子”“妻送夫”“儿送父”三组人物造型,凸显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作品3:人桥(版画)1948年 古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并提问:
师:看图思考,你能从作品中看到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革命精神吗?
生:自主回答
师:作品表现了解放军渡河作战的场景--炮火硝烟中,战士们在冰冷的水中用身体架起人桥,保障了队伍的顺利前进。作品以黑色为主,套以红、绿两色,层次分明,疏密得当,造型概括,富有动感。
【教师继续引导提问】
师:欣赏了这么多作品,想一想,艺术家是怎样进行创作的呢?
生:自主回答
师:作家是通过文字的搭配来传递思想,那么画家就是用题材、笔触、构图来表达情感,同时利用色彩的变化来增强效果,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深入探究
1、作品赏析
作品《转战陕北》(中国画)1959年石鲁
【图片展示】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并提问:
师:小组合作,尝试从背景、构图、色彩、笔触等方面去探究艺术家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生:自主探究
师: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军队以25万人的兵力,向延安发起重点进攻。由于敌我兵力过于悬殊,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开始了艰苦的陕北转战。
1.作者介绍
石鲁(1919年—1982年),原名冯亚珩,四川省仁寿县人,与赵望云、何海霞一起被誉为“长安三杰”,是20世纪中国书画领域的革新家。
1937年秋任小学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50年初任西北美协副主任、《西北画报》社社长,开始中国画创作。前期作品歌颂人民翻身解放作主人的幸福生活,形象亲切动人,生活气息浓厚,如《变工队》、《侦察》等。1959年,石鲁创作了《转战陕北》,奠定了他在美术界的地位。
2.创作背景
转战陕北,是解放战争前期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为粉碎蒋介石国民党军重点进攻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惊心动魄的鏖战。
并在此期间塑造了以勇立潮头的担当精神、放眼全国的全局观念、协同共进的团队合作和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的转战陕北精神。
3.作品内容
师:你能从作品中看到那些内容呢?
生:自主探究
师:人物——毛主席;地点——陕北;事件——反围剿;
教师继续引导并提问:
思考:转战陕北的红军人数最多,画家为何没有把千军万马都画出来?
生:自主回答
【图片展示】
师:感受作者的创作过程,思考为什么作者只重点表现了毛主席的身影?
生:自主回答
师:为什么不画战士?陕北的山沟里尽是战士,不画出来反而能表现“雄兵百万”,直接画出来能画多少人呢?为什么把主席画得那么小?小中见大,在某种情况下就是大,万绿丛中一点红,红最显眼,若画很多点红,就不突出了!
4.作品构图
【远景】
教师展示图片并提问
看图思考:
作者对作品的远景是怎么处理的?
这样有什么目的和意义?
生:自主回答
师:画面以崇山峻岭为背景,突显毛主席的伟岸形象。真实再现了毛主席胸怀百万雄兵、指挥若定的泰然气派和伟人风采。他站在陕北高山之巅,迎风伫立,面对壮美的黄土高原,显得格外高大、坚定。
远景以深远法画成,由浓而淡、再浓再淡的墨色,使画面向远处无止境地延伸,创造出辽阔的意境。
【中景】
主体人物位居画面的视觉中心,展现出顶天立地的豪迈气魄。
【近景】
画面近景是巍峨的山体,竖直向上的墨线被长短不一的横线截断,蕴藏着一股雄厚之力。这股力量往远方蓄势待发,最后凝聚在背手遥望的毛主席的身影上。该画构思独特,意境深远。人物所占空间虽小,却有统领山河之气魄。
2、作品色彩分析
【图片展示】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并提问:
师:你能从作品中看到哪些色彩运用技巧?
生:自主回答
师:颜色的运用上,画家没有选择传统的青绿或浅绛设色,而是大胆使用了大量的赭石和朱砂。阳面的大片红色渲染,与粗重的墨线交织,塑造出朴实雄浑的陕北高原形象,使整个画面气势磅礴。
这种红色不仅是自然的红,更是革命的红和时代的红,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创新。
3、其他作品赏析
作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国画)1963年 李可染
1.创作背景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所作。
2.作品内容
画家以浓墨重彩描绘了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山川面貌表达对祖国雄伟山河和壮丽景色的无限热爱。
(四)课堂实践
1、课堂练习
作业:欣赏一幅革命题材的美术作品,分析其中蕴含的革命情感。
作品1:侯一民 《刘少奇和安源矿工》 油画
作品2:黎冰鸿《南昌起义》油画 1959年
作品3:许宝中、李泽浩《三湾改编》油画
作品4:李斛《广州起义》中国画
作品5:方增先《围攻北站》中国画
2、作品展示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通过欣赏了一系列的名家作品,感受到了名家在艺术作品中对情感的表达的方法和手段,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利用构图,色彩,题材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在艺术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让绘画作品成为一种会说话的艺术,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
(六)板书
情感表达
题材、色彩、构图、笔触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课 情感表达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ms/tb_c405544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课 情感表达教学设计</a>,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视频展示,图片展示,教师进行引导,教师继续引导提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2024)第3课 创作手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2024)<a href="/ms/tb_c405544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3课 创作手法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拓展作业,作品创作过程与技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2课 表现形式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ms/tb_c405544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2课 表现形式教学设计</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表现形式,不同表现形式的利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