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2024)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13.1分子热运动教案

    人教版(2024)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13.1分子热运动教案第1页
    人教版(2024)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13.1分子热运动教案第2页
    人教版(2024)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13.1分子热运动教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册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册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内容和地位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课标分析
    1.养成热学及微观粒子观念,能用其描述、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培养学生构建微观粒子模型的能力,能将力学板块知识迁移运用。
    3.观察气体扩散实验,从密度、颜色等角度解释实验设计。
    4.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尝试用已学知识分析未知事物的能力。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分子热运动是九年级开篇之课,是热力学板块的第一节课,也是初中物理微观世界的第一课。与刚结束的力学不同,微观层次内容难以用实物建模,学生“看不见”也“摸不着”,板块整体抽象程度较高,只能从生活中典型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分析,将宏观与微观现象进行区分。
    本板块知识与第三章物态变化有一定关联度,是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属于前置课程的深入理解,若学生对前置内容的学习不佳,则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本节紧密连接后续第2节内能的教学,若学生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则内能的教学难度会大幅下降。
    学情分析
    九年级开学阶段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尖端力量薄弱但后进生颇多,阅读、分析、概括及计算等能力严重不足,尤其是对所学知识体系的综合运用能力弱。本学期开始,学生将面临来自升学的额外压力,致使心理将产生一定波动,严重时有厌学、弃学等现象与行为,在教学上,应更多地考虑课堂的松弛性,增设趣味内容,缓解多方面压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成就感。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物质的构成,了解分子、原子的尺度。归纳总结对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2.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扩散现象,会解释一些简单的扩散现象。
    3.通过推理分析,知道固体、液体、气体的宏观特征和微观分子运动的联系。
    4.能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5.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核心素养
    在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过程中,进行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通过交流、讨论,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分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体会通过直接感知的宏观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微观事实,学习由宏观现象推导出微观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能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宏观现象。
    难点:对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和研究方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续表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盛夏季节,荷花绽放。四溢的花香引来了蝴蝶,请你猜想花香是如何传播的呢?
    学生进行猜想、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的问题。
    通过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专注力。
    环节二:物质的构成
    1.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地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
    2.细小的灰尘、空气中极小的水珠、极细的铁粉都是微小的物体,而不是分子。它们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宏观物体,分子的尺度很小,人们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能观察到的都不是分子,而是物质的微粒,真正的分子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
    例1 关于物质的构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的直径很小,一般为10-10 cm
    B.可以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分子
    C.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D.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分子
    3.归纳总结
    (1)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3)分子很小[直径约10-10 m(0.1 nm)]且数量巨大。

    同学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无限度地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学生答题,教师答疑。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微观世界探索的意识。
    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掌握情况进行补充讲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三: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1)气体的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1: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瓶子上的玻璃板。
    提问: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它能进到上面的瓶子里去吗?
    现象:处于上方充满空气的瓶子颜色逐渐变深,处于下方充满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颜色逐渐变浅,最后两瓶气体颜色基本一样。
    二氧化氮与空气接触后,彼此进入对方的结果。
    引出: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结论:气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提问: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
    结论: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的密度大,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2)液体的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2: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吸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的水溶液。
    现象:水的颜色逐渐变深,硫酸铜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浅,最后两种液体颜色基本一样。
    结论: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3)固体的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3:把磨得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经过较长时间后,将它们切开,铅片与金片的磨光面处都可以发现另一种金属的成分。
    思考:长时间堆放煤的墙角变黑,用笤帚扫都扫不干净;塑料尺子和橡皮贴在一起久了黏在一起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固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学生观察现象:抽去玻璃板后,上下两个瓶子中气体的颜色逐渐变得均匀。
    分析归纳得出微观结论:二氧化氮气体中的分子和空气中的分子都在运动。
    学生回答问题,知道二氧化氮气体在下方是为了排除重力的影响。
    分析归纳得出微观结论:硫酸铜溶液分子和水分子在运动。
    分析归纳得出微观结论:铅分子和金分子在运动。

    体会由宏观现象推导出微观结论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提升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质疑、总结归纳等科学探究、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建立思维路径,提升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象,提升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三:分子热运动
    扩散现象表明:
    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2.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
    演示实验:两个同样的烧杯中装有等量的热水和冷水,分别滴入一滴墨水,比较两个烧杯中墨水的扩散情况。
    观察并思考: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例2 下图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3.归纳总结
    (1)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通过例题,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分子热运动。

    通过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特点的认识。
    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环节四: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的作用力
    展示图片,提问:是什么力使得两块铅块结合在一起?
    提问:气体被压缩时都会产生“抵抗”,要是压缩液体和固体呢?说明什么?
    提问:分子间既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又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吗?什么时候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表现出斥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学生回答:分子间的引力。
    学生回答:也会产生“抵抗”;分子间有斥力。
    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学生通过现象,归纳总结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教材中获取有用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四:分子间的作用力
    教师强调距离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关系。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第3段内容,回答固态、液态、气态间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
    2.分子动理论
    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例3 将两块光滑的干玻璃放在一起,很容易把它们分开,如果在玻璃上洒些水后再将它们放在一起,就很难把它们分开。这一现象说明( )
    A.固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而液体分子间有作用力
    B.同种分子间没有作用力,而异种分子间有作用力
    C.分子间可产生作用力,距离越小,作用力越大
    D.水具有黏性,分子间是否具有作用力与此无关

    学生阅读、思考,认识到分子间距决定了分子间的作用力,从而决定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
    学生答题,教师答疑。

    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特征,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课堂练习
    课堂8分钟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
    1.《七彩作业》第十三章第1节。
    2.“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5题。

    相关教案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1节 分子热运动精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1节 分子热运动精品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演示 ppt 3,ppt 4,ppt 5、6,ppt7,ppt 8,ppt8,ppt 9,ppt 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 内能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 内能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