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考点一遍过】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新高考通用)
考点30 种群和群落(讲义)-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30 种群和群落(讲义)-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考点通关卷30种群和群落原卷版docx、考点通关卷30种群和群落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6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地 城
知识填空
考点必背 知识巩固 基础落实 建议用时:12分钟
1.种群在 就是种群密度。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 ,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 的方法。例如,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 的方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P2)
2.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 ;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都可以采用 。(P2)
3.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 。(P3)
4.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 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死亡率是指在 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P3)
5.以下三图像(上端指老年个体)依次表示的年龄结构类型是 、 、 。
6.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P4)
7.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 。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P4)
8.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 、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 ,进而影响种群密度。(P4)
9.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 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P5“探究·实践”)
10.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法和 法都是常用的取样方法。(P5“探究·实践”)
11.很难捕获的猛禽、猛兽类生物,种群数量往往很少,很难直接观察或捕捉到该生物。此种情况下可统计其足迹、粪便、巢穴、声音、影像等对该生物进行计数:①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恒温动物的照片和视频,然后分析计数;②根据动物的粪便特征计数;③通过动物的声音等其他特征进行计数。(P6“生物科技进展”)
【答案】
1.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逐个计数 估算 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 2.样方法 样方法 3.标记重捕法 4.新产生 单位时间内死亡 5.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6.各年龄期 7.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8.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与迁出率 出生率 9.双子叶 10.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 等距取样
地 城
试题精练
考点巩固 题组突破 分值:50分 建议用时:15分钟
一、单选题
1.人口老龄化将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下列数量特征与此无关的是( )
A.出生率B.死亡率C.年龄结构D.性别比例
【答案】D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详解】AB、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AB不符合题意;
C、老龄化会导致人口的年龄结构成为衰退型,C不符合题意;
D、理论上男女比例是1∶1,人口老龄化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符合题意。
故选D。
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B.调查青蛙卵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
C.标记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
D.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成正比
【答案】B
【分析】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
【详解】A、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A错误;
B、青蛙卵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B正确;
C、蚜虫、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C错误;
D、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但种群密度还受种群其他特征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故种群密度不一定与出生率成正比,D错误。
故选B。
3.很多大学生物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学习期间进行“生物学综合野外实习”,实习期间有一项任务是调查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如图为其中一个样方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样方计数,甲同学记作10株,乙同学记作9株,他们的数据都是合理的
B.若该草本植物分布不均匀,可以选择其分布相对丰富的地段设置样方进行调查
C.统计出每个样方内的该草本植株的数量,然后取平均值就是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D.若该样方内的植株数量少于其他样方内的数量,则求平均值时应该舍去这个样方的数量
【答案】A
【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样方法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统计样方个数时,一般是统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数。
【详解】A、利用样方法计数时,需要统计位于样方内的个体数加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数,所以统计不同的两边会得到不同的数目,所以10株、9株都是合理的数据,A正确;
B、样方法的取样原则是随机取样,选择其分布相对丰富的地段设置样方违背了随机取样的原则,数据无效,B错误;
C、统计出每个样方内的该草本植株的数量,然后取平均值,再除以样方的面积,才是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估算值,C错误;
D、随机所选的样方所得的数据一起取平均值,D错误。
故选A。
4.白天鹅作为一种候鸟,每年3月开始从越冬地迁徙回繁殖地进行繁殖。研究人员在夏季对某白天鹅繁殖地(2hm2)的白天鹅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了18只白天鹅,第二次捕获了25只,其中有标记白天鹅9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繁殖地内的全部幼年和成年白天鹅个体组成一个种群
B.调查期内,该繁殖地内白天鹅的种群密度约为50只·hm-2
C.调查期内,标记物脱落会导致种群密度的调查值大于实际值
D.白天鹅的种群密度繁殖地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越冬地由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
【答案】C
【分析】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记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记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
【详解】A、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该繁殖地内全部的白天鹅中没有包含老年白天鹅,因此不能构成一个种群,A错误;
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根据公式N=Mn÷m, 可求出该繁殖地内白天鹅的种群密度约为 18× 25 ÷9÷2=25只·hm-2,B错误;
C、调查期内,标记物脱落会导致重捕中标志个体数偏小,从而导致种群密度的调查值大于实际值,C正确;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繁殖地白天鹅的种群密度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D错误。
故选C。
5.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迁入率,乙为迁出率
B.丁为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和衰退型两种类型
C.调查作物植株上跳蛹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D.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结构。
【详解】A、由图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错误;
B、丁为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B错误;
C、跳蛹的活动能力较弱,调查作物植株上跳蛹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C错误;
D、性别比例,又称性比,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D。
6.田鼠是导致庄稼减产的主要动物,为防治农田鼠害,科研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种植大豆的土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稻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田鼠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
B.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可能更大
C.设置模拟树桩的密度越大,田鼠的种群密度越小
D.b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与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和食物来源逐渐增多有关
【答案】C
【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2、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
【详解】A、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田鼠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A正确;
B、与曲线Ⅱ相比,曲线 I 所示环境中设桩距离小,猛禽栖息场所多,猛禽的密度可能更大,B正确;
C、据图可知,设桩后30d后,设置模拟树桩的密度越大,为天敌提供的栖息场所越多,田鼠的种群密度越小,C错误;
D、b点以后由于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和食物来源逐渐增多,导致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D正确。
故选C。
7.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任何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
B.当前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一定时间后数量一定增长
C.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D.出生、死亡是个体水平的特征,但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
【答案】D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种群不一定都具有性别比例特征,例如大肠杆菌种群无性别比例,A错误;
B、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可能受到环境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在一定时间后数量下降,B错误;
C、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不会影响死亡率,C错误;
D、出生、死亡是个体水平研究的问题,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D正确。
故选D。
8.1932~1962年英国甲、乙两地某种苍鹭的数量相对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甲、乙两地苍鹭的种群密度
B.苍鹭的性别比例会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
C.甲、乙两地苍鹭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
D.30年间苍鹭种群数量相对稳定,但年龄结构可能存在变化
【答案】B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适用范围是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
【详解】A、苍鹭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
B、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但不影响死亡率,B错误;
C、因为是同一个物种,所以虽然有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
D、由图可知种群数量在30年间基本相对稳定,但年龄结构可能在变化,D正确。
故选B。
9.研究小组调查某片自然生长的混交林植物的生长情况,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统计了A、B两个乔木树种种群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结果如表所示。研究小组还调查了1hm2范围内的某种松鼠的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了48只松鼠,第二次捕获了32只松鼠,其中有标记的松鼠16只。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决定该片混交林中植物种群密度的直接用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B.调查该片混交林中乔木A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C.据表分析、乔木A和B的年龄结构分别是增长型、稳定型
D.该种松鼠在这片混交林植物中的种群密度约为24只/hm2
【答案】B
【分析】1、种群年龄结构(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衰退型、增长型和稳定型。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其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为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A、能够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但该地区植物是自然生长的,无迁入率和迁出率,故决定该片混交林中植物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
B、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因此,调查该片混交林中乔木A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B正确;
C、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是根据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确定的,表中幼年个体数量比较多的(B)是增长型,各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相差不大的(A)是稳定型,C错误;
D、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N:48=32:16,则N=48×32÷16=96只,因此该松鼠种群的种群密度约为96只/hm2,D错误。
故选B。
10.为调查内蒙古某草原老鼠的种群密度,科研人员随机划定的样方并封闭,连续6天捕鼠并灭鼠,每天捕获数分别为19、16、10、12、9、7,当捕获数为0时,累计捕获数即为调查样方内的种群数量N(估计值)。科研人员根据6天的捕鼠情况绘制出下图并得出计算公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机划定多个等大的样方,统计的结果会更接近真实值
B.该调查样方内老鼠的种群数量N接近55
C.实施该调查方法时,每次捕捉老鼠的强度应保持相同
D.利用标记重捕法可精确统计该草原上老鼠的种群密度
【答案】D
【分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详解】A、随机划定多个等大的样方,计数平均值,可使统计结果更接近真实值,A正确;
B、当计算公式中的y=0时,x≈110,即该随机划定2hm2的样方内老鼠的数量约为110只,因此该调查样方内老鼠的种群数量N接近110÷2=55只/hm2,B正确;
C、实施该调查方法时,每次捕捉老鼠的强度应保持相同,这样该计算公式才有意义,也是实施该调查方法的前提,C正确;
D、标记重捕法统计的结果也是估算值,因此,利用标记重捕法并不能精确统计该草原上老鼠的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1.藏羚羊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雄性有角,雌性无角。科研人员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三个调查区域的藏羚羊年龄比例
(1)对藏羚羊的种群存活力分析,常调查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它们属于种群的 特征,其中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 。
(2)对藏羚羊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一般采用 ,若调查数值比实际值偏大,原因可能有 (答出两点),
(3)藏羚羊最长寿命为8年左右,预测此后一段时间,表中 地区藏羚羊种群数目将增加,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地区藏羚羊种群 。
(4)成年藏羚羊一年中除了繁殖季节,绝大部分时间是雌雄分群生活。生态学家为解释此现象,提出如下假说:形态相同的个体集中在一起,能有效迷惑天敌,使其难以果断选择捕食对象,减少了被捕食的机会。为检验该假说的正确性,研究小组用狗(能将抛到草坪上的物体叼回来),质量和大小相同且适宜的橡胶圈和橡胶棒模拟雄性或雌性藏羚羊,做了如表所示的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
表中对照组应进行的处理是 ,若对照组所用的时间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验组1和实验组2,则假说成立。
【答案】
(1) 数量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 标记重捕法 标记物易脱落;标记个体易被天敌捕食或死亡;标记个体不易再捕到;标记个体部分迁出该种群等
(3) 丙 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
(4) 与实验组1和实验组2相同的10个橡胶棒和10个橡胶圈 小于
【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详解】
(1)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能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藏羚羊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若标记物易脱落;标记个体易被天敌捕食或死亡;标记个体不易再捕到;标记个体部分迁出该种群等,可能导致调查数值比实际值偏大。
(3)藏羚羊最长寿命为8年左右,丙地区的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故表中丙地区藏羚羊种群数目将增加,
(4)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验证形态相同的个体集中在一起,能有效迷惑天敌,本实验利用质量和大小等相同且适宜的橡胶圈和橡胶棒代表雄性或雌性藏羚羊,分别记录每次抛出不同物体后,狗叼回第一个物体所用的时间,用以说明形态相同的个体集中在一起,能有效迷惑天敌,使其难以果断选择捕食对象,减少了被捕食的机会。
所以对照组的处理应该是同时向草坪中抛出分别与实验组1和实验组2相同的10个橡胶棒和10个橡胶圈,如果对照组所用的时间明显少于实验组1和实验组2,则说明假说成立。
12.青藏高原东部牧区,主要植被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此的有一种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高原鼠兔。为了监测和预报牧区内高原鼠兔对牛羊的影响,研究人员用以下方法调查了其种群密度。
(1)研究人员采用去除取样法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所对应的数据为6次实际调查结果。(去除取样法的原理:随着连续地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而花同样的捕捉力量所取得的捕获数逐渐降低,逐次捕捉的累积量逐渐增大)
①结合图中信息,估算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为 只。
②若每周捕获后,高原鼠兔更难被捕捉,则估算值会 (填“偏高”“基本不变”或“偏低”)。
(2)研究人员采用堵洞盗洞法调查,将待测区域(图17的A区)内高原鼠兔的洞口全部填埋,连续3天每天记录被盗开的洞口数并计算平均值,即有效洞口数;在附近另一片较小的区域(图的B区)内测定有效洞口数后,再捕尽该区域内的高原鼠兔。
①若记录B区内的有效洞口数为4个,共有高原鼠兔35只,A区内的有效洞口数为12个,则A区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大约是 只。
②每天记录好被盗开的洞口数后, (填“需要”或“不需”)重新填埋;幼年高原鼠兔尚不能掘土打洞,因此估测数量会 (填“偏高”“基本不变”或“偏低”)。
【答案】
(1) 94 偏低
(2) 105 需要 偏低
【分析】标志重捕法
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 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 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3)计算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志数M×再次捕获总数目n÷重捕的标志个体数m。
【详解】
(1)①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就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即Y=0时求X,得X≈94,则估算该动物种群的数量约为94只。
②若每周捕获后,高原鼠兔更难被捕捉,会导致曲线下降更快,估算值会偏低。
(2)①根据有效洞口数和高原鼠兔的比例,可以计算A去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大约是12÷4×35=105。
②每天记录好被盗开的洞口数后,需要重新填埋,以保证每天盗开的洞口都是当天的有效洞口。因为幼年高原鼠兔不能掘土打洞,因此估算的数量只包含了成年高原数量,会比实际偏低。
考点02 种群数量变化及影响因素
地 城
知识填空
考点必背 知识巩固 基础落实 建议用时:12分钟
1.数学模型是用来 的数学形式。(P7)
2.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常见的有① ,优点是 ;② ,优点是 。
3.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P6)
4.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形成的原因(模型假设): ,用数学公式表示 。
各字母的含义分别是 λ: ;Nt:______________________;N0: 。
5.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 ,又称K值。其大小与 有关。
6.“S”形曲线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S形曲线中捕鱼的最佳时期是 ,(捕捞后剩余 ),原因是 。
8.建立 ,从而提高 ,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9.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 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 。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 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P11)
10.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例如,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 ,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许多植物的种子在春季萌发为新的植株,这主要是受 的影响;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这主要是受气温降低的影响;干旱缺水会使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动物种群在寻找水源的过程中也常常发生个体的死亡,而对于东亚飞蝗来说, 正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P14)
11.应当指出的是,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例如,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除气温升高外,日照延长、降水增多也是重要因素,而对于动物来说, 也是导致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这就涉及生物因素了。(P14)
12.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 因素。而气温和干旱气候因素以及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 因素。(P16“小字内容”)
13.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P16)
【答案】
1.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 2.数学公式 科学、准确 曲线图 直观 4.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Nt=N0×λt 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的倍数 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5.环境容纳量 环境条件
6.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7.大于K/2 K/2 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 8.自然保护区 环境容纳量 9.抽样检测 自行渗入 沉降
10.郁闭度 气温升高 气候干旱 11.食物日益充足 12.密度制约 非密度制约 13.有害生物的防治
地 城
试题精练
考点巩固 题组突破 分值:50分 建议用时:15分钟
一、单选题
1.下图为某草原上仓鼠种群数量变化图(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
B.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以后,仓鼠种群数量会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则天敌最可能进入的时间为c时
C.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数量稳定在K2-K3之间,这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
D.K0可以表示仓鼠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
【答案】D
【分析】题图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种群数量呈S形,在K2-K3附近波动。
【详解】A、仓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其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A正确;
B、c之后种群增长变慢,所以天敌最可能进入的时间为c时,B正确;
C、由图可知鼠种群的数量稳定在K2-K3之间,种群数量的稳定是反馈调节的结果,C正确;
D、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呈现J型增长,没有环境容纳量,D错误。
故选D。
2.某种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始密度处于0~a时,该种群走向衰退甚至消亡
B.a~c阶段,该种群数量逐渐增加
C.c~d阶段,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b点和d点时的种群数量相同
【答案】A
【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初始密度介于0~b时,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会增加;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增长速率最大。c~d种群增长速率>0,该种群继续增长,d时该种群增长速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接近K值。
【详解】A、初始密度介于0~a时,增长速率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考点34 发酵工程(讲义)-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考点通关卷34发酵工程原卷版docx、考点通关卷34发酵工程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7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26 体液调节(讲义)-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考点通关卷26体液调节原卷版docx、考点通关卷26体液调节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23 生物的进化(讲义)- 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考点通关卷23生物的进化原卷版docx、考点通关卷23生物的进化解析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