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1 认识声现象教案设计
展开一、课标分析
通过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节从声音产生的原因入手,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到声音的接收范围的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声现象的基本概念,为随后学习声音不同的特性做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物理不久,虽然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实验、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还较弱,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还比较肤浅,因此本节课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并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验观察和分析归纳的能力,让学生感悟和体验物理的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声现象,了解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不能传声;掌握声速的概念及相关计算。
3.了解人耳的听声范围、超声波和次声波。
核心素养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难点:设计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
2.提出问题: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3)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学生进入声音的世界,用心聆听。
利用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声音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声的产生
实验要求:
1.请同学们利用课桌上的器材或自带的物体,让它们发声。
2.实验、观察、分析这些物体发声时的特点。
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总结归纳出转换法这种物理研究方法。
学生利用器材分组进行实验:音叉、乒乓球、小鼓、绿豆、水、玻璃杯……
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总结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对于一些不明显的振动现象,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转换法进行探究。例如,利用发声的音叉去接触乒乓球或水面;在鼓面上放上绿豆,敲击后绿豆弹跳起来等。
培养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实验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让学生体会到转换法这种物理研究方法。
环节三:声的传播
刚才听到的优美音乐和老师的授课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又是通过什么形式传播的呢?
探究活动1: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教师播放演示视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的这几个方面:
(1)在没有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前,能看到泡沫的振动吗?能听到音乐吗?
(2)在用抽气机抽气的过程中,能看到泡沫的振动吗?说明什么问题?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少,听到的音乐有什么变化?
(3)如果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尽,玻璃罩内变成真空,还能听到音乐吗?
学生思考。
实验结束后学生回答:(1)能看到泡沫的振动,能听到音乐。
(2)能看到泡沫的振动,说明音响发声。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音乐声越来越小。
(3)玻璃罩内变成真空,就不能听到音乐了。
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同时在实验前将问题告知学生,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时更具有针对性。
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三:声的传播
(4)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5)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探究活动2:空气传声。
(1)将两个音叉相互靠近放置。
(2)将乒乓球(或通草球)靠近一个音叉。
(3)敲击另一个音叉。
(4)观察到乒乓球(或通草球)跳动了起来。
教师提问:为什么乒乓球(或通草球)会跳动?
我们通过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但空气可以传播声音。那液体和固体能传播声音吗?
提问思考:声音如何传递能量?
教师演示实验:正在播放音乐的音箱,可使放在附近的烛焰抖动。
(4)声音由无变弱再变强。
(5)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并回答:右边的音叉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左边的音叉上,左边的音叉也振动起来,所以乒乓球(或通草球)跳动了起来。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液体和固体能传播声音。
学生观察到烛焰的确随着音乐声抖动。
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通过实验,加深对“声音能传递能量”的认识。
环节四:声速、人耳听声
教师提问:为什么大雨来临之前,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声音的传播速度叫作声速。
观察课件中的“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表格,可知:
一般来说,在固体中声速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而且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
那么,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学生回答:因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讲解声速。学生通过学习声速,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更深入地理解声音的传播。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四:声速、人耳听声
呢?我们的声带能发出多大的声,又能听到多大的声呢?
教师讲解:人的声带振动,可以发出声音;声波传入人耳,触动鼓膜,则会产生听觉,使我们听到声音。
教师讲解频率的概念、单位和符号,并告诉学生:人的声带能够产生64 Hz~1 300 Hz的声;人耳能够听到20 Hz~20 000 Hz的声。
学生认真听讲。
让学生了解人耳的听声过程和人耳的听觉范围。
板书设计
第3章 声的世界
第1节 认识声现象
一、声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及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1.几种介质中声速的比较:v固>v液>v气(15 ℃时,v空气=340 m/s)。
2.频率的概念、人的发声和听声范围。
课堂练习
课堂8分钟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
1.《七彩作业》第3章第1节。
2.自我评价第1~4题。
初中物理教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3 噪声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a href="/wl/tb_c404949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3 噪声教案</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内容和地位分析,如何控制噪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教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4 声的应用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a href="/wl/tb_c404949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4 声的应用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内容和地位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1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1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新课,声音是如,声的传播,声速,人的发声,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