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教科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初中物理2 测量:实验探究的基础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2 测量:实验探究的基础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内容和地位分析,误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课时讲述了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和误差,通过对本课时内容的学习,学生知道物理学中要对有关现象做定量研究就需要进行测量。所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方法,是学生学习物理所必需的。
学情分析
本课时学生学习刻度尺的使用是重要内容,在以前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应该学习过类似内容,而在生活中,学生也一定会用到刻度尺测量长度,但是初中内容对于刻度尺的使用过程以及读数方法更加规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基本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2.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通过测量活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核心素养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需要具备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长度的测量方法。
难点: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时间的测量 长度的特殊测量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时间,掌握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课时讲述了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以及特殊方法测量长度。通过对本课时内容的学习,学生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测量长度,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动脑动心。
学情分析
本课时学习时间的测量,时间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概念,然而在使用钟表测量时间的基础上,要给学生讲述用秒表测量时间,增加科学性。学习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增加科学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到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时间的基本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用秒表来测量时间,练习使用秒表并会读数。
2.通过特殊方法测量长度,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核心素养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时间的测量。
难点: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你已有的生活经验,你都知道哪些量需要测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通过测量我们不仅可以学习物理知识、实验技能和方法,同时也能培养我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动手习惯。
其中,长度测量是我们最熟悉的。
学生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从问题引入,引发学生思考。
环节二:长度的测量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呢?
教师补充完善:还有微米(μm)、纳米(nm),并介绍各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除了长度测量需要统一单位外,其他测量也需要统一单位,如我们熟知的质量(自己的体重、一袋大米的重等)、时间、速度、体积、温度、力等。
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统一标准量,这一点中国古代在计量方面有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请同学观察桌子上已摆好的几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并说出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后讲解:
1.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叫作分度值。
2.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叫作量程。
分度值和量程是测量工具的主要规格。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刻度尺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
(2)它的量程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以上三项是使用所有有刻度的测量工具前必须认真观察的,是必备的实验素养,希望同学们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注意:(1)实际测量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量程合适的刻度尺。
(2)正确操作(如位置端正,有刻度线一侧要紧靠被测物体)。
学生回答: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从历史知识出发,让学生思考总结。
学生认真听讲。
学生观察刻度尺。
让学生熟悉长度的单位,并能从生活出发,学习知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二:长度的测量
(3)读数时,一般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包括数值和单位。
请同学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正确操作与读数。
讨论:生活中,我们常常采用一些方法来粗略地测量长度。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来估测长度?比一比,看看谁知道得最多。尝试用这些“尺”来估测某个物体的长度(如教室的宽度)。
(1)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 cm。
(2)手臂伸直,手尖到鼻子的距离大约是70 cm。
(3)成年人一步大约是75 cm。
(4)“一拃”的长度约为8 cm。
(5)身高也是一把尺子。因为每个人两臂平伸,两中指指尖之间的长度和身高大致是一致的,所以将两臂伸平,可以作为尺子去测量身高。
(6)影子也是尺子。如果想测量树的高度,只要量一量树的影子和自己影子的长度就可以了。因为树的高度=树影长×身高人影长。
学生学习刻度尺的使用。
学生当堂练习。
学生讨论并回答,展示,交流。
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这个环节,增强对人体各部位长度的认识,了解估测长度的一些方法。
环节三:长度测量与误差
1.误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叫作误差。
2.误差的来源: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
例如:(1)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
(2)仪器本身不准确。
(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由测量工具、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人估读值的不同而引起的,是不可能避免的,只能减小。
错误是在测量时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数不正确造成的,是不应该发生的,
学生听讲。
通过前面的实际测量,让学生体验误差的产生,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三:长度测量与误差
可以避免。
4.减小误差的方法
(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3)改进测量方法。
活动:热爱生命,关注自身健康成长——为了更好地了解你自己,请建立你的信息档案,并把测量结果填到信息卡上。
测量内容:身高、腰围、体重、体温、心率。
请同学讨论:以上各量都需要哪些器材?使用时应注意什么事项?怎样减小误差?
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记录相关信息。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板书设计
第2节 测量:实验探究的基础
第1课时 长度及其测量 误差
一、长度的基本单位及换算
1.长度的基本单位:米(m)。
2.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 km=103 m、1 dm=10-1 m、1 cm=10-2 m、1 mm=10-3 m、1 μm=10-6 m、1 nm=10-9 m。
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1)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包括数值和单位。
三、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多测几次求平均值可减小误差,但不能消灭误差)
课堂练习
课堂8分钟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
1.《七彩作业》第1章第2节第1课时。
2.自我评价第1~4题。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给学生展示一个钟表,让学生读数。
学生回答问题。
从生活出发,让学生体会时间的测量过程。
环节二:时间的测量
教师:请大家结合平时的观察,说说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有哪些?
教师:回答正确,那谁能说出时间的国际单位是什么呢?
教师引导,最后指出,国际计量组织规定,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用符号s表示。
教师:时间的单位有小时、分、秒、天、周、月、年、世纪等,那小时、分与秒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何?(至于小时、分、秒的符号,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分别取它们这些英语单词的头一个字母或前三个字母,便于记忆)
学生回答:时间的单位有小时、分和秒;测量时间的工具有手表、钟、秒表等。
学生讨论时间的国际单位。
学生回答:1 h=60 min,1 min=60 s。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理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二:时间的测量
教师:测量时间的常见工具有钟表,在体育比赛过程中看到裁判员使用高级计时器机械秒表、电子秒表等,它们的计量结果更精确。
教师当堂演示机械秒表的使用,并讲解。
机械秒表的使用:
(1)实验室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是机械秒表,如图所示的秒表表盘上有长的秒针和短的分针,秒针转一圈的时间通常有30秒和60秒两种,常用的秒表分度值也有两种:一种是0.2秒,另一种是0.1秒,秒表上端的按钮是用来旋紧发条和控制表针转动的。
(2)机械秒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①使用前先上紧发条,但不宜过紧,以免损坏发条;②按表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坏器件;③回表后,如秒针不指零,应记下其数值,实验后从测量值中将其减去;④不用时应及时将其放回盒内,并让其继续走动,以放松发条。
(3)使用方法:用手紧握停表,大拇指按在按钮上,按停表分三步,①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走动;②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走动;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回零。
教师演示机械秒表的操作(如启动和停止),介绍如何读数。教师分发机械秒表和多功能电子表,让学生分组操作练习(可以选取教师连续击掌10次的时间,让学生同时测量等方案),要求学生用机械秒表和多功能电子表同时计时测量,便于比较。
教师就学生操作、读数进行指导。
教师:我们现在测量时间的工具相当先进,你们知道古代人是如何测量时间的吗?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5页内容,并结合平时的了解进行思考,看谁知道得多。
学生听教师讲解,了解机械秒表、电子秒表等测量时间的工具。
学生听教师介绍机械秒表及其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学生动手测量时间,亲自体会秒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与多功能电子表的计时测量进行比较。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
加深学生对时间测量工具的认识。
初步认识机械秒表。
让学生掌握机械秒表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三:长度的特殊测量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问题1: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再除以100,得到一张纸的厚度。这个方法称为“累积法”。
强调:100张纸和100页纸的区别。
例 测量30圈电线的直径。
问题2:如何测量一枚1元硬币的直径?
用三角板卡住一元硬币的边缘,底下放刻度尺,一边三角板对准整刻度线,读另外一边的读数,计算出两三角板之间的距离,即为硬币的直径。这个方法称为“平移法”。
问题3:如何测量地图上铁路路线的长度?
用没有弹性的细棉线和地图上铁路路线相重合,然后拉直,测量细棉线的长度。这个方法称为“转换法”。
让学生认真思考。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并动手操作,测量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
学生交流讨论,总结三种测量方法的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让学生自主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时间的测量 长度的特殊测量
一、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1)国际单位:秒(s)。
(2)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
(3)换算关系:1 h=60 min=3 600 s。
2.时间的测量工具:秒表。
3.秒表的使用方法。
二、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课堂练习
课堂8分钟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
《七彩作业》第1章第2节第2课时。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1 走进实验室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内容和地位分析,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教科版(2024)3 测量密度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内容和地位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科版八年级上册2 测量: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免费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理念,教学片段流程,教学片段过程,教学资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