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课内容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课内容ppt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知人论世识体,走近作者,探寻背景,认识文体,初读感知,朗读课文,初读思考,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光大的是孟子。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孟子的三篇文章,一起来了解孟子及其主要思想。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他主张实行“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频仍的战国中期,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一统天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反映了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立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驳论文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
听课文范读音频,留意文章的停顿处,并在教材上做标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从题目中,你读到哪些信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编者加的,为全文的结论。“道”即孟子主张的“仁政”“王道”思想,文章由此引出“民心”。题目的意思是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少。
天时不如 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这样却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
结合工具书和文后注释疏通文意。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战,(如果)作战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请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天下顺之 ,亲戚畔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1)七里之郭:______(2)池非不深也:_______(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4)寡助之至:_____(5)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
三里之城:_________夫环而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寡助之至:__________攻亲戚之所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词,它,指“三里之城”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古今异义。(1)委而去之古义:______今义:委托(2)池非不深也古义:________今义:池塘(3)亲戚畔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4.特殊句式。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________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1.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2.为了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3.文章后三句(故曰……天下顺之)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1)运用排比句式,从反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2)运用对举句式,将“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互相映衬,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突出了“仁政”的重要性。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分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域民”“固国”“威天下”是治国的三个阶段,必须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有可能实现后一阶段的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因此不能调换顺序。
1.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争实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类推阐述,表明欲得“人和”,必先“得道”。全文紧紧围绕“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运用战例,分别从攻和守的角度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将“得道者多助”与“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进行对比,强调了“得道”的重要性。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一步一步推出的,它反过来又可以论证中心论点 “人和”的重要。
你认为孟子的观点在今天具有什么普遍意义?
(示例)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
下列加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米粟(sù) 孙叔敖(á) 公孙衍(yán)B.傅说(yuè) 丈夫之冠(guān) 曾益(zēng)C.胶鬲(gé) 法家拂士(fú) 亲戚畔之(pàn)D.畎亩(quǎn) 富贵不能淫(yín) 空乏其身(kòng)
A项“衍”yǎn。B项“冠”guàn。C项“拂”bì。
本文通过列举战争实例论证了“人和”的决定性作用,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表现了孟子推行“仁政”的治国主张。
1.熟读并背诵课文。2.完成晚练1。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及比得上,得到获得,这样却,句首语气词,泛指武器装备,护城河,坚硬锋利,泛指粮食,所以因此,震慑威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等奖课件ppt,文件包含孟子1pptx、第六单元23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音频朗读-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mp3、孟子mp4、孟子1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示范课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孟子思想,作品介绍,链接材料,疏通文意,其一攻城失利一事,其二守城失利一事,研读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