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石嘴山三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杨程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在其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论语》在中华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四重内涵。
第一, “乐生”的生命精神。 《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 ‘伤人乎? ’ 不问马。”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 “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 《论语》中“慎终,追远” (《学而》) 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 “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 “乐感文化”是一种立足于此世间的文化。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 “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为此中国人重视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强调人际和谐。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 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 ‘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我们要“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 ,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而》) 。 “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 “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卫灵公》) ,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 ,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 ,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 要死了! 还不赶快乐一乐么? ”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 “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
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先进》) 的“曾点气象”。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 “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材料二:
“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人自身的发现,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
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未临深渊而如临,未履薄冰而如履,这才叫忧患意识; 真的临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 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
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 《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而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乐,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但又不是凡民可得与共,所以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为同登乐土而服务的乐,进而言之,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
(节选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的无比眷恋与喜爱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
B.“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的预设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
C.“乐观”是基于没有上帝、天主可依赖的观念和人生有限的事实,仍然坚信“人能弘道”、对生活不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
D.“乐感”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下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从而完成“人道”,最终成为
1 (共5页)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理想型“君子”的人性追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材料一对“乐感文化”的审视由整体出发,然后从不同层面加以阐释,层次清晰。
B. 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是为了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
C. 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忧乐关系都有关涉。
D. 两则材料都注重引述文献来阐释、佐证观点,虽详略不同但对文献的分析同样细致。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A.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 .蓬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汉乐府《露露》)
C.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
D.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 材料二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题目中“忧乐圆融”的内涵是什么?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5. 互联网时代,部分青年人的休闲娱乐除了酒吧、歌厅以外,就是抱着手机打游戏、看视频、聊八卦等等。有人认为这种娱乐至上、追求快感的泛娱乐化也是“乐感文化”的体现。你认同这种看法吗?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5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扬州借景
蒋子龙
前不久在扬州参加一个对话会,有位外语学校的女同学说,她喜欢怀旧。这实际是道出了一种扬州的文化现象。
扬州已建城2500余年,古文化的积淀深厚而辉煌。第一为扬州扬名的是大禹,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时分天下为九州,扬州为其中一州,并因“多水而扬波”得名。一些代表着中国文化高峰的诗文圣手,如李白、欧阳修、苏东坡等,甚至连清皇帝康熙、乾隆,也都为扬州做过广告……这谁能比得了?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不“怀旧”反倒不真实了。而那个女同学又哪里知道,令她惶惑的正是扬州文化的精髓“借古人” “借传统经典文化”,以肥沃和提升现代文明的品位。
我们到扬州,第一天看瘦西湖、个园,第二天看何园……这也表明扬州对自己的人文景观非常自信,尤其是园林文化。古来就有定评: “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
瘦西湖的发展,就完全在这个“瘦”字上做文章,要想瘦得美,就得“借景”。充分利用其“瘦”,才建成了“百园之湖”,徐园、闵园、贺园……过去的富商巨贾们,谁买地建了园子,就以自己的姓氏命名。瘦瘦的湖水像一条曲折回旋的绿丝带,将,一个个珍珠翡翠般的园林串起来。“一路楼台梅岭始,榭曲廊回直到山”。这些园林的主人们必定要尽力突出自己的个性,穷尽玄思妙想,巧夺天工,出奇制胜。这样就很容易犯一个现代人经常犯的错误,乱搭乱建,只顾自己,不管整体,或破坏环境,混乱不堪,贻害无穷; 或相互攀比、相互模仿,景致重复,乃至俗不可耐。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这类错误早已司空见惯。
然而,扬州之所以能有瘦西湖,能被尊为“人文古城”,就在于数百年前,那些各自发财的商人们,比现在的规划局更有环境意识和全局观念,审美品位也更高。他们的诀窍就是一个“借”字。
首先就是“借水”。瘦西湖是魂,丢了这个魂、或毁了这个魂,谁的园子建得再好也一钱不值。谁若能将园林建得成为整个瘦西湖上的一个独特景点,才算是大功告成。另外,康熙、乾隆都分别六下江南,富豪们要把自家园林造得出类拔萃,就是寄希望能吸引皇上的目光,倘若圣驾光临,那便是天大的幸事。这就是必须好好“借水”的妙处, “借”得好,整个瘦西湖都是你的,你也是属于瘦西湖的,皇上到了瘦西湖,就算是到了你家。
其次是“借景”。后建的园林不是要把先建的园林比下去、压过去,而是以原有的园林为背景,借旁边的优势衬托自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达到锦上添花的目的。所以,徐园的风格偏实,“露中有藏,浅中求深”; 而净香园的特点就以空阔为主,“手指目顾,苍远无边”……关帝殿内的一副对联,集中表达了瘦西湖善于“借景”的真谛: “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 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 ”
尤其是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的扬州个园,更将一个“借”字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第一是“借竹”自喻,取名“个园”。个者,竹叶也。一根杆子挺着个人,劲直有节。
然后是“借石”,叠成四季山景。借来几根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石笋,在一片竹林中破土而出,点缀春意。进得春天的大门,借“皱、漏、瘦、透、秀、丑”的太湖石,垒成一座夏山,灰蒙蒙、湿浸浸,仿佛带云欲雨。山内空灵,有小桥曲折,穹窿石屋,还有大小不等的各种洞窿,“洞洞借景,风情幅幅”。最妙的是它能借来每个进山者的想象力,让你觉得风从穴来,石壁生凉,小桥流水,鱼游鸟栖……最后是借宣石垒成冬山,宣石纯白,看似一场大雪覆盖了山峦,常年不消,寒气逼人。营造冬山光是“借石”还不够,还要“借风”,在背面的墙上打了24个孔眼,名曰“风音洞”,实际是起到一个大音箱的作用,每当风起,呼呼有声,为冬山制造“北风呼啸”的效果。 2 (共5页)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还有更绝的,走过冬山,在西墙上会发现两个“窥春洞”,透过此洞可见外面一片盎然生机,
绿竹苍翠,春笋挺拔……此谓“借春”!
探访扬州,深为其“借”的艺术而叹服。举一反三,一部人类的历史到处一个“借”字,借
道、借光……善于借景者智,善于借力者强。盛唐时期,扬州是东南第一大都会,到明清,扬州
成为当时世界上10个拥有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之一……现今世界,既多极多元多中心,又呈
现一体化趋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损俱损。此时借鉴扬州文化中的这个
“借”字,真是意味无穷,受用不尽。
(节选自《扬州借景》,有删改)
文本二:
后记
支撑我还有勇气编这本书的是后半部分的散文,自觉让读到它的人不是浪费时间。我的“文
学世界”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虚拟的,这就是小说; 另一部分是现实的,那便是散文。小说
靠的是想象力和灵魂的自由,而散文靠的是情绪的真诚和思想的锋芒。我已不记得是怎样开始写
散文的,仿佛这是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般必定会发生的事情。这类文字对生活、对自己具有
一种更直接的真实意义,从中可清晰地看出我思想脉络的走向。我的视野、境界、文字,似乎也
是随着写散文一点点打开、扩充的,正是散文使我认识到命运待我不薄,让我走过了那么多地方,
见识了那么多风物。
书稿编成,定名为“借景”——我写过一篇散文《扬州借景》扬州之美在于会“借景”。我
的文字也是从生活中借来的风景。
(节选自蒋子龙小说、散文集《借景·后记》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由一个学生爱怀旧写起,道出扬州无时无刻不在“怀旧”的现象,扬州文化的精髓是“借
传统经典文化”提升现代文明的品位。
B. 徐园、闵园等园是在瘦西湖的“瘦”字上做文章,充分做到了“借景”; 个园“借竹”“借石”
等更将“借”字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C. 瘦西湖、个园、何园、徐园、净香园等厅园的建造都在“借”字上下功夫,这充分体现了当时
建造者的审美品位比现在的人更高。
D. 文本二最后一句说“我的文字也是从生活中借来的风景”,这既指出创作来源于生活,又指作
者对自己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愉悦的自信。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二自然段在写扬州历史文化悠久时,写清皇帝康熙、乾隆为扬州做过广告的内容,为写富豪
们建造园林吸引皇上目光做铺垫。
B. 文章在记叙和描写中不时穿插议论和抒情等,几种表达方式自然衔接,有机融合,丰富了文章
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增强了表现力。
C. 写到扬州的各式园林时,作者引用的“一路楼台梅岭始,榭曲廊回直到山”等诗句和几处“人
文古城”的评价,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D. 文章文笔优美,写景如画: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多用短句,尤其善用四字短语,形成生动活泼、
节奏明快、典雅富有韵味的效果。
8. 文本一以“借”统摄全文,请简要分析。 (4分)
9. 文本二指出, “散文靠的是情绪的真诚和思想的锋芒”,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6分)
二、古诗文阅读 (38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 却贤者,行也。口行
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
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致士》)
材料二:
桓公问于管仲曰: “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 ”管仲对曰: “此极非其
贵者耳; 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 ”管仲对曰: “不知贤,害霸; 知而不用,
害霸; 用而不任, 害霸;任而不信, 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 害霸。”桓公: “善。”
子路问于孔子曰: “治国何如? ”孔子曰: “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 “中行氏尊贤
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 “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
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 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注】中行氏:春秋时晋国掌权的六大家族之一。(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三: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
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
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说,诏直门下
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
太宗尝曰: “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
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
3
(共5页)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
康时政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
分)
口行A相反B而欲贤C者D之至E不肖者F之退G也H不亦I难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任而不信”的“而”与《<论语>十二章》中的“人而不仁”的“而”用法含义相同。
B. “务在明其火”中的“明”与《<老子>四章》中的“自见者不明”的“明”含义不同。
C. “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的“家”与《兼爱》中“大夫各爱其家”的“家”含义不同。
D. “帝大说”中的“说”和《五石之弧》中的“客得之,以说吴王”的“说”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荀子使用“耀蝉”打比方,形象地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
B. 针对桓公的疑问,管仲认为故意让酒肉腐坏,这样做不好,但并不妨害君主成就霸业。
C. 孔子认为假如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他们就不会产生仇恨,中行氏也就不会灭亡。
D. 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得失,常何上奏了马周给他讲述的二十多件事情,都合太宗心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每句4分)
(1) 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
(2) 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
14. 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管仲的哪些
态度? (2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大人诗①
陆九渊②
从来胆大胸膈宽,虎豹亿万虬龙千,从头收拾一口吞。
有时此辈未妥帖,哮吼大嚼无毫全。
朝饮渤凝水,暮宿昆仑巅。
连山以为琴,长河为之弦。
万古不传音,吾当为君宣。
【注】①大人诗:一作“少时作”,为诗人17岁时作。②陆九渊,南宋思想家、教育家,继承了
孟子的“大体”思想,将《孟子》列入“四书”; 创立“心学”,主张“心即理” “立大志,做
4
大人”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从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可以看出,诗人陆九渊少年时期就有非同寻常的志向。
B. 诗人表达胸襟开阔时以强衬强:即使咆哮大嚼的虎豹虬龙,也会遁逃避之。
C.“朝饮”二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 “连山”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想象奇特。
D. 本诗先用七言后用五言,不求每句字数的一致,便于抒发自由奔放的情感。
16. 少年陆九渊的“胆大”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既强调了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人要自我反思的两句是
“ , ” 。
(2) 《大学之道》中用“ , ”两句强调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
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3)自我夸耀只得一时风光,难以维持长久。 《<老子>四章》中“ , ”两
句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4) 《无衣》中强调在备战时刻,我们要全程动员,从“ ”到“ ”,最后到
“修我甲兵”,可谓是全副武装,整装待发。
(5) 《春江花月夜》中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 , ” 。
(6)李白在《将进酒》中表面宣扬及时行乐,实为宣泄愤慨之情,因怀才不遇而暂时沉醉酒乡的
诗句是“ , ” 。
(7)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一句,是说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
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而表现作者既然生不能相见,那就梦中相逢的
一句是“ ”。
(8) 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 ”,把秦始皇享乐时的乐声与百姓的市井>
语言进行对比,突出秦始皇只顾自己享乐而不知顾惜百姓。
(9) 杜甫《登岳阳楼》中虚实结合,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句子是
“ , ”。
(10)《论语》有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在《谏太宗十思疏》中,“ , ”.
两句表述了相似的选贤纳谏的观点。
(共5页)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3小题,9分)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春风拂过,大地一片绿意盎然、万紫千红。然而,春风唤醒的不仅是红花绿叶,还有一群饥肠辘辘的植食者。植食者对植物来说,常常被视为单一的取食关系,是非善意的访问者、掠夺者。
事实上,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植物与植食者之间早已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植物与植食者斗智斗勇的现象 ① ,然而,它们之间并非只有势不两立的仇恨。有的植食者在满足自身存活的必要需求下,不会对植物赶尽杀绝,而是懂得“收敛”,也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既然植食者做出让步,植物也懂得“妥协”,往往不再斤斤计较,而是愿意做出一部分牺牲作为回馈。双方做出的让步可以 ② ,实现和睦相处,甚至双方还能 ③ ,建立起互利共生的合作关系。头细蛾与叶下珠就建立了这样一种协同进化的关系。在叶下珠的种子成熟时,头细蛾幼虫也刚好从叶下珠的果实里孵化出来,并依靠取食种子成长。此时,叶下珠并没有做出反抗,而是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一部分种子拿来饲养头细蛾的幼虫,直至其化蛹。到了第二年开春,蛹破茧变为能够飞翔的头细蛾成虫时,又为叶下珠提供传粉服务,帮助其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
18. 请在文中横线外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的“收敛”一词所用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荷兰素有“欧洲花园”之美誉。
B. 这里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C. 门外钉一块“工房重地,闲人莫入”的木牌。
D. 据说,因为芦柴棒“露骨”地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
20.原文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3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最近,一款洗衣液瓶子造型的奶茶走红网络,多地餐饮企业陆续推出类似产品。 ① ,也有人质疑,如此包装是否会对儿童产生误导,造成误食风险。 目前,最早推出“洗衣液奶茶”的南京市某餐饮店已更换奶茶包装,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也表示,已接到相关投诉,将展开调查。为吸引消费者而努力创新本无可非议,但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产品包装,一切创新尝试还必须恪守食品安全伦理底线。据媒体报道,此前有不少因外包装相似而误食的事件。可见,包装除了追求新奇好看, ② 。一味追求吸引眼球,让产品暗藏安全隐患,最终只会失去市场、失了人心。 ③ ,把产品品质和消费者体验放在第一位,在合理范围内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在市场上赢得口碑、走得长远。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5个字。 (6分)
22. 划波浪线部分有3处语病,请加以修改。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3分)
四、作文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趴在鱼缸里晒太阳的乌龟对刚被捕捞起来的鲥鱼说: “哎,你马上就要成为盘中佳肴,再也不能像我一样呼吸自由的空气了。”鲥鱼奄奄一息: “虽然我的生命短暂,但我至少领略过江海的辽远:你的生命再长,却从未欣赏过鱼缸外的山色湖光。”乌龟悠闲地踱了几步,笑着: “连生命都没有了,还拿什么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这个寓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作文:不少于 800字:不得套作、抄袭。 5 (共5页)
2024届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