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檀》知识清单- 2023-2024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199320/0-172747631884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伐檀》知识清单- 2023-2024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199320/0-172747631888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伐檀》知识清单- 2023-2024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199320/0-172747631892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一 伐檀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一 伐檀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品背景,诗歌主题,诗歌结构,诗歌语言,诗歌的艺术特色,诗歌的影响,与其他相关作品的比较,重点字词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一、作品背景
1. **时代背景**
- 《伐檀》产生于春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奴隶制逐渐衰落而封建制兴起的时代。当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依靠剥削平民和奴隶维持奢侈生活,而平民承担繁重劳动却生活困苦。这首诗深刻反映了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 例如,贵族们可以不劳而获,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而劳动者们却在辛勤劳作后难以获得应有的回报,这种鲜明的对比在当时的社会中普遍存在。
2. **文化背景**
- 《诗经》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具有多种功能,可用于祭祀、礼仪、娱乐等,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的重要方式。它与当时的音乐密切相关,很多诗歌能配乐演唱。
- 《伐檀》作为《魏风》的一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音乐风格,反映了魏国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状况,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比如,其在节奏和韵律上可能符合当时魏国地区的音乐特点,展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3. **文学传统背景**
-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伐檀》继承这一传统,真实描绘劳动人民生活,批判社会现实。它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等。
- 在《诗经》之前,古代文学已有一定发展,但《诗经》的出现标志着古代诗歌创作达到新高度,对后世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体裁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 二、诗歌主题
1. **对劳动的歌颂**
- 诗中生动展现了劳动者砍伐檀树的场景,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细致描写了劳动动作,“坎坎”的伐木声表现出劳动的节奏感和力度感,显示了劳动者的勤劳和坚韧,肯定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 劳动者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熟练地进行劳动,他们的辛勤付出是值得赞扬的,这体现了对劳动本身的尊重和歌颂。
2. **对剥削制度的批判**
- 劳动者辛勤劳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贵族不劳而获,如“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强烈谴责了贵族的剥削行为,表达了劳动人民对不公平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愤怒。
- 这是对整个剥削制度的否定,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平等、公正社会的渴望。例如,贵族们不从事生产劳动,却能占有大量的粮食和猎物,而劳动者们却生活艰难,这种对比突出了剥削制度的不合理。
3. **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 通过劳动场景与贵族生活的对比,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反思。让人们看到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 它表达了劳动人民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能更加公平正义,尽管生活困苦,但他们没有放弃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 三、诗歌结构
1. **章节划分与内容概述**
- 《伐檀》共三章,每章九句。
- 第一章:开头描绘砍伐檀树并放置在河边,河水清澈的场景,接着质问贵族不劳而获,为何能占有大量粮食和猎物。
- 第二章:以砍伐檀木制作车轮辐条为例,继续质问贵族的剥削行为,结构和内容与第一章相似,词语有变化。
- 第三章:写砍伐檀木制作车轮,进一步强调劳动的艰辛和贵族的不劳而获,对贵族的质问不断重复。
2. **重章叠句的运用及效果**
-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形式,章节内容基本相同,少数词语变化。每一章开头都以砍伐檀树的场景描写起兴,句式整齐,节奏明快。
- 效果:增强节奏感和音乐性,便于传唱;强化主题思想,加深读者印象;使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具有回环往复的美感。例如,读者在反复诵读中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对贵族的批判。
3. **诗歌的起兴手法**
- 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先描写砍伐檀树及周围环境,然后引出对贵族剥削的质问。
- 作用:营造氛围,奠定情感基调;与后面内容形成对比,突出主题;引起读者兴趣,使表达委婉含蓄,自然过渡到主题内容,使结构流畅。
## 四、诗歌语言
1. **词汇特点**
- **质朴自然**:使用的词汇多是日常生活常见词汇,如“伐檀”“稼穑”“狩猎”“禾”“貆”等,真实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生产活动,贴近生活实际,易引起共鸣。
- **丰富多样**:通过对不同劳动场景和事物的描述,运用丰富词汇。如“伐檀”“伐辐”“伐轮”表示不同劳动用途,“三百廛”“县貆”等形象展示贵族富有。
2. **句式特点**
- **四言为主**:句式以四言为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符合韵律要求,能准确传达情感和意义。如“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表达简洁有力。
- **疑问句的运用**:多次运用疑问句,如“胡取禾三百廛兮?”“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等,使语气委婉含蓄,引发读者思考,深刻揭示社会现实矛盾。
3. **修辞手法**
- **对比**:劳动者辛勤劳动与贵族不劳而获形成强烈对比,突出社会不公平,增强批判力度,如“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 **反语**:“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表面说贵族不是白吃饭,实际是讽刺贵族不劳而获,正话反说,表达劳动人民对贵族的不满和嘲讽。
## 五、诗歌的艺术特色
1. **现实主义风格**
- 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如实地描绘劳动人民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及对剥削制度的不满,场景和人物都是社会生活真实写照,具有现实感和可信度。
- 为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奠定基础,成为古代文学经典,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引发人们对社会公平等问题的思考。
2. **生动的形象塑造**
- 通过对劳动场景和劳动者、贵族形象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劳动者的辛勤劳作和对贵族的质问展现其勤劳、勇敢、正直品质;贵族形象通过间接描写,如对其财富和不劳而获生活方式的描述,让读者想象其贪婪、懒惰形象。
3. **和谐的韵律美**
- 采用押韵方式,如第一章“檀”“干”“涟”“廛”“貆”等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
- 节奏有特点,“坎坎伐檀兮”等诗句中的“坎坎”及重章叠句结构形成规律节奏,与劳动节奏呼应,在韵律美中蕴含生活真实感,提升艺术魅力。
## 六、诗歌的影响
1.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是《诗经》经典之作,是古代现实主义诗歌杰出代表,开创现实主义批判传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题材和思想源泉。
- 其重章叠句、比兴等艺术表现形式被后世诗人借鉴,如唐代杜甫诗歌继承现实主义传统,与《伐檀》有精神传承。
2. **对社会思想的影响**
- 表达的对剥削制度批判和对公平正义追求,在当时唤起人们对社会公平问题关注,虽不能直接改变现状,但在思想上有触动,为后来社会变革思想发展奠定基础。
- 在后世仍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平,反对剥削压迫,珍惜劳动成果,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价值。
3. **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 作为《诗经》一部分,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代代相传,人们从中汲取文化营养,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民思想情感。
- 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符号之一,代表中国古代文化辉煌成就,承载文化记忆和精神追求,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作用不可替代。
## 七、与其他相关作品的比较
1. **与《诗经》中其他同类主题作品的比较**
- 与《硕鼠》比较:主题都有对剥削制度不满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硕鼠》以硕鼠比喻剥削者,象征手法鲜明,情感直接强烈;《伐檀》通过具体场景和重章叠句等手法,委婉含蓄表达批判,更具艺术感染力。
- 与《七月》比较:《七月》全面描绘农民四季劳动生活和习俗,内容更丰富详实;《伐檀》更侧重劳动与剥削矛盾的集中展现和批判,主题突出。
2. **与后世文学作品中相似主题作品的比较**
- 与唐代李绅《悯农》比较:都关注农民劳动和生活,批判社会不公平。《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直接表达对劳动成果珍惜和对浪费批判,语言简洁直白;《伐檀》通过场景和对比描写表达主题,注重意境营造和情感委婉表达。
- 与柳宗元《捕蛇者说》比较:都反映社会贫富差距和人民疾苦。《捕蛇者说》以叙事为主,通过故事揭示社会问题,具故事性和情节性;《伐檀》以诗歌形式,用简洁有节奏语言表达情感思想,具艺术概括性和抒情性。
## 八、重点字词解析
1. **伐檀**:砍伐檀树。“伐”是砍伐的意思,“檀”是一种树木。
2. **稼穑**:耕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稼”指耕种,“穑”指收获。
3. **胡**:何,为什么。在诗中用于质问,表达疑问语气。
4. **廛**:古代指一户平民所住的房屋和宅院,泛指平民的住房。这里指三百户人家的粮食。
5. **狩**:打猎。
6. **瞻**:看到。
7. **县**:通“悬”,悬挂。
8. **貆**:一种野兽,猪獾。
9. **素餐**:不劳而食,白吃饭。
## 九、重点句子理解
1.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 理解:贵族们不耕种不收割,为什么能夺取三百户人家的粮食呢?不打猎,为什么他们庭院里有悬挂的貆呢?这两句诗通过质问贵族的不劳而获,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剥削制度的不满和愤怒,突出了社会的不公平。
2.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 理解:砍伐檀树的声音“坎坎”作响,把砍好的檀木放置在河边,河水清澈并且泛起涟漪。这几句诗描绘了劳动场景,同时“河水清且涟猗”的景象与贵族的污浊行为形成对比,为后面批判贵族的剥削做铺垫。
3.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理解:表面上是说贵族君子不是白吃饭的,实际上是运用反语,讽刺贵族的不劳而获,表达了劳动人民对贵族的嘲讽和不满。
## 十、艺术手法分析及示例
1. **重章叠句**
- 示例:三章中都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兮,河水清且……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这种结构形式就是重章叠句。通过重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强化了主题,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劳动人民对贵族剥削的不满情绪。
2. **比兴手法**
- 示例:以“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起兴,引出对贵族剥削的质问。这里的砍伐檀树和清澈的河水景象,与后面贵族的不劳而获形成对比,营造了氛围,为批判贵族做了铺垫,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委婉含蓄。
3. **对比手法**
- 示例:劳动者辛勤砍伐檀树等劳动与贵族不劳而获占有大量粮食和猎物形成对比,如“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突出了社会的不公平,增强了诗歌的批判力度。
4. **反语手法**
- 示例:“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用反语讽刺贵族不劳而获,正话反说,更加深刻地表达了劳动人民的不满情绪,使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 十一、背诵技巧
1. 理解记忆:先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和结构,明白每一章的含义和相互关系,这样有助于记忆。例如,清楚劳动场景的描绘以及对贵族剥削的质问是如何贯穿全诗的。
2. 分段背诵:将诗歌分成几个部分,逐段背诵。可以先背第一章,熟悉后再背第二章,然后第三章,最后将三章连起来背诵。
3. 抓住关键词:如“伐檀”“河水”“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等关键词,通过这些关键词串联起诗句,帮助记忆。
4. 反复诵读:多读多背,在朗读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记忆。可以利用早晨或晚上等时间进行反复诵读。
5. 想象画面:在背诵时,脑海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劳动场景和贵族生活等画面,如砍伐檀树的劳动者、清澈的河水、贵族庭院里的猎物等,这样可以使背诵更加生动形象,易于记忆。
## 十二、拓展思考
1. 思考《伐檀》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在当今社会是否仍然存在?如果存在,有哪些表现?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 例如,虽然现代社会制度与古代有很大不同,但在某些领域可能仍然存在不公平的分配现象、劳动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等问题。我们应该倡导公平正义,通过完善制度、加强教育等方式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发展。
2. 结合《伐檀》,谈谈你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认识,以及这些智慧和创造力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 古代劳动人民能够熟练地进行砍伐檀树等劳动,并且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这启示我们在当今社会要尊重劳动,不断创新,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从《伐檀》的艺术特色出发,分析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哪些异同?
- 古代诗歌注重韵律、节奏,常用重章叠句、比兴等手法,情感表达相对委婉含蓄;现代诗歌形式更加自由,表现手法多样,情感表达可能更加直接。但两者都可以通过对生活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等。
以上知识清单全面涵盖了《伐檀》的相关知识,希望对高一年级学生学习和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学生可以根据清单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复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第七单元*项脊轩志精品学案及答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当”通“挡”,挡住,“而”通“尔”,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基础模块 下册第四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一 作品简介学案及答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品简介,重要概念,作家介绍,人物生平,创作背景,整体阅读,作品影响,作品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第三单元*项链精品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文学常识,《项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