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11课 神奇的for循环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信息技术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11课 神奇的for循环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流程】
【教后反思】
四、【板书设计】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认识循环结构,理解fr循环的语法结构,能写出简单的循环语句。
2.知道range()函数的作用。
过程方法
1.通过知识的迁移,学习在pythn语言中循环结构的含义 。
2.通过程序的测试,认识遍历结构在fr循环中的作用,理解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
情感
目标
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通过对循环结构的模式概括、抽象,初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并能使用计算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循环的结构的特点、fr循环的语法。
难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确定循环变量和遍历结构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环节
过程与组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钟)
1、复习scratch中的重复命令
(出示scratch版旋转风车)
你还记得在scratch中是如何制作旋转风车的吗?(显示旋转风车的程序)这里使用了什么结构?
程序重复了几次?每一次都执行了哪些命令?
在程序中使用循环有什么优点?
2、认识循环结构
循环是计算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正是有了循环结构,计算机才能代替人类做一些重复的机械式劳作,它的效率才会这么高。
在Pythn中进行重复操作要使用fr循环语句。这节课就让我们看一看fr循环的神奇之处。
(设计意图:本例已经在scratch学习学习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例子,用它来让学生重新认识循环结构,从而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学生观察旋转风车程序。
知道循环操作对于计算机的自动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
说一说程序执行的次数和每一次循环的程序命令。
自主探究,交流分享(约10分钟)
1.出示任务一:连说“你好”
使用print()函数,打印显示三行“你好”
2.出示任务二:循环说“你好”
自主学习P46程序代码4.1,使用fr循环语句显示三行“你好”,比如循环结构和顺序结构的不同之处。
3.语句缩进
请你观察一下,在“fr a in[1,2,3]:”这一句的末尾输入了一个冒号,回车之后 的下一行程序有什么变化?
(课件展示语句的缩进)
它称为缩进。在逻辑行首的空白(空格和制表符)用来决定逻辑行的缩进层次,从而用来决定语句的分组。这和我们生活中的垃圾分类有类似的地方,不同的语句块要通过缩进进行区分。
这意味着同一层次的语句必须有相同的缩进。每一组这样的语句称为一个块。
4.循环次数
程序中只有一个print()命令,但却输出了3个“你好”,这是怎样做到的?
程序执行了几次?它的次数是怎样决定的?试一试,如果把[1,2,3]换成[4,6,8]程序的循环次数有没有什么变化?
在fr循环中,in关键字后面的[1,2,3]是一种遍历结构,元素的个数决定了循环的次数,次数与结构的内容无关。
【自主学习】
1.直接打印三行“你好”
2. 使用fr循环语句显示三行“你好”
3.观察语句的缩进
阅读学案关于程序缩进的规则
了解缩进的目的是解决程序的所属关系。不按缩进规则进行编程,程序将会出现错误。
4.将程序修改为
测试程序的运行结果,知道in后面的结构内容对循环次数没有影响,元素的个数决定了循环的次数。
合作学习,释疑解难(约10分钟)
1.理解循环变量
任务三:循环变量
修改程序代码4.2如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变量a在程序中有什么作用?
2.小组发言,展示练习成果,共同整理循环变量的变化过程
3.(出示课件,循环变量)
循环变量a会依次从“遍历结构”中提取元素。
(设计意图:通过示例程序,依次打印显示遍历结构中的每个人名,从而让学生了解循环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另外还可以通过课件,以动画的方式,让学生看到循环变量的变化过程)
4. range()函数
提出问题:在前面的程序中,输入的内容只循环3次,如果要使循环运行100次、1000次,你有什么办法?
(出示任务四)
任务四:range()函数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程序代码4.2,模仿程序中range()函数的使用,打印9行“你好”。完成后,总结range()函数的使用方法。
5.选一小组展示学习成果,说一说range()函数的使用方法。
(1)range()函数的作用
(2)range(1,10)中两个参数的作用是什么,如果修改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合作探究】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三,完成后比较任务二和任务三,讨论一下变量a在程序中有什么作用。
观察a在循环中的变化。
理解循环变量a的变化是由in后面的遍历结构的内容决定的。
通过完成任务四的练习,体会range()函数在循环语句的中的使用方法。
思考:range()函数的参数有什么作用
通过程序测试了解参数变化的影响。
实践创作,展示评价(约12分钟)
实践创作:
1.利用fr循环,求“1+2+3+4+……+100”,想一想使用计算机进行累加计算与使用数学方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提示:新定义一个变量s,用于保存一次次累加的和。
2.每小组选一名同学展示制作成果
【合作探究】
小组内互相帮助,完成“实践创作”的练习。选择优秀的成员进行作品展示。
梳理总结,拓展延伸(3分钟)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fr循环的语法格式是什么?
3.课后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循环来解决。
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总结fr循环的用法。
fr循环的语法
fr a in [1,2,3]:
print(“你好”)
range()函数>>序列生成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信息技术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11课 神奇的for循环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川教版(2019)五年级下册第1节 认识三维设计教学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小学信息技术河南大学版(2020)四年级上册第十二课 神奇的再生纸(一)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用具,评价任务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