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199638/0-172748392173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吉林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199638/0-172748392179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吉林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199638/0-172748392180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吉林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吉林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元谋人以其唯一性和独特性被评为“云南十大名片”之首,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元 谋 人 ( )
A.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 生活在中国云南地区
C. 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 会直立行走和使用打制石器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元谋人以其唯一性和独特性被评为‘云南十大名片’之首。”可知,元谋人的“唯一性和 独特性”是指它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 早人类。A 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未涉及生活在云南元谋县,排除B 项; 题干主要强调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未提及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排除C 项;题干主要强调元 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未阐述直立行走和使用打制石器,排除D 项。故选A 项。
2.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 始资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研究北京人时,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
A. 北京人头部复原图 B. 考古现场的影像资料
C.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 历史学家的著述
【答案】C
【详解】由第一手资料“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可知,研究北京人情况 时,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C 项正确;北京人复原头像具有人参与,具有一定的假想 性,是第二手史料,排除A项;考古现场的影像资料,与北京人产生时间和其本身具有时间差,属于二手 资料,排除B项;历史学家的著述加入了历史学家的思想,属于二手资料,排除D项。故选C 项。
3.他们过着集体生活,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掌握了钻孔技术,具有爱美意识。材料中的“他们”最有可能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蓝田人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山顶洞人依 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并能互相交换生活用品,有爱美意识。山顶 洞人过着集体生活。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C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 项;北京人遗址是 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排除B 项;蓝田人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旧石器 时代早期人类,属早期直立人,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排除D 项。故选C 项。
4.著名考古学家王巍讲道:“考古最重大的三个问题: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其中农业起源是文 明的基础。”、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农业起源的是( )
A.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堆 B.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C. 半坡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 D. 仰韶遗址出土的彩陶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农业起源的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 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我国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半坡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证明了 农业起源,C 项正确;“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灰烬堆”说明北京人知道用火,但不能表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排除A项;“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说明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有爱美意识,与农业的发展无关, 排除B项;仰韶遗址出土的彩陶说明手工业发展,与农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 )
A. 人类起源 B.农耕生活 C. 部落联盟 D. 国家产生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约170 万年云南元谋县元谋人,因此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人类起源,A 项正 确;农耕生活是指依靠农业耕作而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排除B项;部落联盟,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几个亲 近部落由于某种需要结成暂时或永久性的联盟的社会组织,排除C项;国家的起源是指国家是随着阶级的 产生而产生的,国家和阶级一样,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A项。
6.山顶洞人在兽牙、海蚌壳等东西上钻出小孔,做成项链,这说明山顶洞人已有了( )
A. 宗教意识 B. 爱美意识 C. 祖先崇拜活动 D. 灵魂观念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在兽牙、海蚌壳等东西上钻出小孔,做成项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已有了审美 意识,B 项正确;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下室,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排除A 项;中国祖先崇 拜的信仰由来已久,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大约在一万八九千年前的山顶洞人时代,就已经有了埋葬仪式,
他们在遗骨四围放置许多赭石,学者相信这可能是因为某种关于死后的信仰而来,排除C 项;考古发现山 顶洞人尸体上及周围的赤铁矿粉象征血液,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的物质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复活,
说明有灵魂观念,排除D 项。故选B 项。
7.考古人员在对吉林农安围子里遗址的发掘中,新发掘房址、墓葬、灰坑多处,并出土了百余件遗物。这 些新发现是研究历史的( )
A. 口述史料 B. 实物史料 C. 文献史料 D. 二手史料
【答案】B
【详解】据题干信息“考古人员在对吉林农安围子里遗址的发掘中,新发掘房址、墓葬、灰坑多处,并出土 了百余件遗物”及所学可知,实物史料(原始史料)是指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 等原始资料。材料中遗址发现遗存等重要遗迹和遗物,是研究青海历史的实物史料,B 项正确;口述史料, 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史料,排除A 项;文献史料,是指记载在某载体上用来研 究或讨论历史的根据,排除C 项;二手史料是指由历史学家或其它研究者从一手史料中提取的信息,通过 对相应史料的编纂、编写和编著而形成的史料,排除D 项。故选B 项。
8.至今,人类社会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5个阶段。 黄帝、炎帝生活的时代属于( )
A. 奴隶社会 B. 原始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黄帝、炎帝生活的时代属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炎帝属于传说中人物,是 部落首领,这个时期基本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阶段,未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属于原始 社会时期,B 项正确;其他时期都不是黄帝和炎帝生活的时期,排除ACD项。
9.根据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推断出半坡人( )
A. 会制作玉器 B. 会纺织、制衣
C. 使用磨制石器 D. 会建造房屋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知这些东西属于纺织和制衣的工具, 说明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B项正确;骨针、骨锥和纺轮与制作玉器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 及生产工具的使用,不能得出使用磨制石器,排除C项;半坡人会建造房屋的依据是半坡遗址中发现的半 地穴式房屋遗迹,材料未涉及此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0.考古人员发现,大汶口遗址的墓葬群中有21座墓有猪头1个……3座墓有猪头5个、1座墓有猪头14 个。据此可以推断,大汶口文化( )
A. 畜牧业发达 B. 早期国家形成
C. 过定居生活 D. 出现贫富分化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考古人员发现,大汶口遗址的墓葬群中有21座墓有猪头1个……3座墓有猪头5个、1 座墓有猪头14个”,可知从墓葬中发现猪头的数量不同,可以推断出当时存在一定的社会分层现象。特别 是某些墓葬中有较多的猪头,意味着这些墓主生前可能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因此,可以认为在大 汶口文化中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D 项正确;从陪葬数量的不一,不能得出畜牧业是否发达,材料未涉 及此内容的介绍,排除A项;国家形成的标志包括机构的设置、城市的建立、人口的增加、社会分工等方 面,不能通过贫富分化断定早期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该地区是否为定居生活,生活方式主 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判断,排除C项。故选D项。
11.孙中山先生曾在一篇祭文中说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 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这里赞扬的是( )
A. 女娲 B. 黄帝 C. 炎帝 D. 大禹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和所学知识可知,轩辕指的是黄帝,黄帝创造了指南车,平定了蚩尤,逐渐形成华夏族,B 项正确;传说 女娲的主要事迹是“女娲补天”,排除A 项;炎帝主要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题干无 涉及,排除C 项;大禹的主要事迹是大禹治水,排除D 项。故选B 项。
12.传说时代选拔部落联盟首领的标准是
A. 德才兼备 B. 军功卓著 C. 血缘关系 D. 门第高低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传说时代选拔部落联盟首领的标准是”并所学知识可知,部落联盟首领采用“禅让制” 的原始民主推举的方式推荐,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其实质是民主推举,推举的标准是品德,原 则是选贤任能,A项正确;军功是才能的表现之一,但不完全以此为选举首领的标准,排除B项;禅让制推 行不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是以德才为标准,排除C项;此时尚未进入到阶级社会,社会成员间的地位是 平等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3.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 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 大禹治水 B. 盘庚迁殷 C. 国人暴动 D. 平王东迁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殷朝废墟”可知与商朝有关,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即今天的河南安阳,因 此商朝也被称为殷朝,安阳也被称为殷墟,B 项正确;大禹是夏朝的国君,与商朝无关,排除A 项;“国人 暴动”发生在西周后期,排除C 项;周平王迁都洛邑,标志东周或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排除D 项。故选B
项。
14.“西周推行的分封制是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这论述的是实行分封制的( )
A. 背景 B. 目的 C. 过程 D. 影响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西周推行的分封制是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这论述的是实行分封制的”,可知统治 者制定分封制的目的是希望该制度可以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从而维护其统治,B 项正确;分封制实行的 背景是周取代商建立政权,排除A 项;分封制建立的过程是体现在分封对象的分封,排除C 项;分封制的 影响是双重的,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论述,材料未涉及,排除D 项。故选B 项。
15.“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 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 封建王朝的更替 B. 暴政导致亡国
C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 等级制度确立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 人起西周灭在前77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的灭亡是由于统治者的暴政,B 项正确;夏、商、 西周是奴隶制王朝,排除A项;启继承禹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排除C项;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确 立了西周的等级制度,而材料反映暴政导致亡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6. 西周时期,周王室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 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西周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 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 西周的青铜冶炼业很发达 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 时期的用鼎制度,体现出西周社会等级森严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用鼎制度,西周社会的腐败在 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 项;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体现出西周的青铜冶炼业很发达,排除C 项;西周各地经 济发展不平衡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7.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穷 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这反映出东周()
A. 思想保守 B. 王室衰微 C. 政治腐败 D. 赋税沉重
【答案】B 【详解】据材料“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 藏在台上避债”并结合所学可知,东周时期周王室管辖的地区很小,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渐渐失去对各 地诸侯的控制,诸侯不再向周王缴纳贡赋,导致财政困难,入不敷出,B 项符合题意,B 项正确;材料强调 的是周王室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而不是思想保守,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周王室政治腐败,而是强调财 政困难,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赋税的征收,而是强调财政困难,排除D项。故选B项。
18.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详解】根据题干图示信息可知,政治动荡引发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由此出现民族交融,战争带来灾难。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平王东迁后,政治动荡,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 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竞相争霸,春秋争霸的过程中,
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也带来了严重的灾难,B 项正确;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主要体现在七雄争霸及各 国进行变法改革,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A项;原始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等方 面,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C项;早期国家的产生主要是指夏商周等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9.我国古代是农业社会,牛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春秋时期人们在立春有“鞭打春牛”的习俗,寓意 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表明( )
A. 铁农具开始使用 B. 春秋时期牛耕逐步推广
C. 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繁荣 D. 古人抵制牛参与生产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鞭打春牛”的习俗,寓意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知这说明牛在农业生产中有重要地 位。结合历史知识,牛耕的逐步推广使牛成为了重要的生产工具,B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牛作为农业生产 的重要作用,未涉及铁农具使用的论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商业发展的状况,不能得出我国古代商品 经济繁荣,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牛在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非古人抵制牛参与生产,与题干信息 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0.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 同于华夏。这表明( )
A.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 周王室实力下降
C. 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可知,春秋时 原本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的秦、楚等国,到战国时并列为中原诸侯,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 说明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这一转变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得 到发展,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诸侯与周王室间的关系的论述,不能得出周王室实力下降,排除B项;“诸 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此时诸侯间的争霸、兼并战争仍然存在,与史实不符,排除C 项;
秦统一六国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才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探究。
材料一:下面两幅图是根据考古发掘复原的两处原始居民房屋样式想象图
图 一 图二
(1)图一的房屋是什么样式?是哪一原始居民修建的?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
(2)图二的房屋是什么样式?是哪一原始居民修建的?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
(3)决定两种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就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背景和原因,得出了以 下认识: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 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摘编自《求是网》
(4)“五千多年进入”阶段,黄河流域各部落互相交融,逐渐形成了什么民族?哪两处遗址能够证明距今 四五千年我国进入了文明社会?
(5)材料中有“四千年王朝建立”,请写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并指出其建立的时间及建立者。 材料三:
(6)结合所学把示意图补充完整。
【答案】(1)样式:干栏式。居民:河姆渡。作物:水稻。
(2)样式:半地穴式居民:半坡居民。作物:粟。
(3)原因:自然环境的差异。
(4)民族:华夏民族。遗址:良渚遗址和二里头遗址。
(5)王朝:夏。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禹。
(6)A: 舜 ;B: 禅让制;C: 世袭制。
【小问1详解】
样式:根据材料一“下面两幅图是根据考古发掘复原的两处原始居民房屋样式想象图”和图一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该房屋样式是干栏式。居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房屋的居民是河姆渡人。作物: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种植的主要粮食是水稻。
【小问2详解】
样式:根据材料一“下面两幅图是根据考古发掘复原的两处原始居民房屋样式想象图”和图二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改房屋样式是半地穴式。居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房屋的居民是半坡居民。作物: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该地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小问3详解】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种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差异,南方雨水较多而北方较寒冷 所以房屋差异较大。
【小问4详解】
民族:根据材料二“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黄河流域各部落互相交融,逐 渐形成了华夏民族。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够证明距今四五千年我国进入了文明社会的遗址有良渚 遗址和二里头遗址。
【小问5详解】
王朝:根据材料二“四千年王朝建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建立者: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其建立时间是约公元前207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建立者是禹。
【小问6详解】
A: 根据材料三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之后是舜;B: 根据材料三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 舜禹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C: 根据材料三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之后实行了父死子继的世袭制。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材料一:周朝贵族等级和分封制示意图
土地、人 义务
天子
诸侯
图2分封制示意图
天子 诸侯
A
B
图 1 贵族等级示意图
(1)请写出图1中A、B两个等级
(2)阅读图2结合所有分析,“天子”分封“诸侯”依据什么原则?得到封地的“诸侯”要对“天子”尽 什么义务?
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称霸一方的霸主)。 ——《史记 ·周本纪》
(3)材料中“平王”指的是谁?写出“齐、楚、秦、晋”四个诸侯国涌现的霸主分别是谁?
(4)简要分析一下“诸侯强并弱”争霸活动的影响。
【答案】(1)等级: A.卿大夫;B. 士
(2)原则:血缘亲疏关系和功劳大小原则;义务:朝觐述职、随从作战、缴纳贡赋、镇守疆土。
(3)人物:周平王。霸主: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晋文公。
(4)影响: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加速了中央权力的衰微;同时也推动了各诸侯国的发展和变法,
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小问1详解】
等级:A.根据材料一“周朝贵族等级和分封制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下设卿大夫;B.根据材 料一“周朝贵族等级和分封制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卿大夫下设士。
【小问2详解】
原则:根据材料一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子”分封“诸侯”依据是血缘亲疏关系和功劳大小原则; 义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政治隶属、军事领导、赋税和对地方职责的角度进行论述,如:朝觐述 职、随从作战、缴纳贡赋、镇守疆土。
【小问3详解】
人物:根据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王是指东迁的周平王。霸主:根据材 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称霸一方的霸主)”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涌现的霸主有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晋文公。
【小问4详解】
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争霸的影响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从社会的混 乱、中央权力的削弱和国家的统一的角度进行论述,如: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加速了中央权力 的衰微;同时也推动了各诸侯国的发展和变法,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政治动荡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出现民族交融, 战争带来灾难
A. 战国时期 社会变化
B. 动荡的春秋时期
C. 原始农业的发展
D. 早期国家的产生
【答案】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吉林省吉林市亚桥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答案docx、历史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吉林省吉林市亚桥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