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单元练习卷(分层练习)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第六单元练习卷(进阶练习)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六单元练习卷(进阶练习)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共18页。
六年级第六单元练习卷一.试题(共15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九曲黄河(qǔ) 环绕(rào) 天涯 B.花木成畦(qí) 南朝(cháo) 黄莺 C.浪淘风簸(bǒ) 织女(zhī) 毛檐 D.两山排闼(dá) 银河(yín) 酒旗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晶莹 壮观 半径 有限 B.矿物 地质 无私 节治 C.开采 枯竭 毁坏 烂用 D.生态 设想 例如 吉地3.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两山排闼送青来。( )A.推开门。 B.排列好的门。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倡议书的标题要鲜明。依据倡议的对象写称呼。有时也可不用称呼,在正文中点出即可。 B.正文写清楚倡议的内容,可以分点说明。 C.倡议书的末尾要署名,但可以不写日期。5.下列词语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A.蹬坏庄稼 B.闪着波光 C.滥用职权 D.遨游天际6.给下面的字的正确读音打“√”。 7.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句诗出自《 》,作者是宋代诗人 。(2)荷叶是小水珠的 ,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 ,是小鱼儿的 。8.按要求改写句子。(1)地球是球体。(扩句) (2)地球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缩句) 9.在______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摇篮 的威胁 的环境 的提供 的保护 的资源 的星球 的球体 的开采。10.请选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填序号)A.举例子B.打比方C.作比较D.列数字(1)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 (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3)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11.把下面的句子排成一段通顺的话。①农民们看着这丰收的景象,心里别提多高兴了。②初夏,许多水果、蔬菜都陆续成熟了。③然后,他们不停地往城里运送,让城里的居民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④红彤彤的番茄,碧绿的黄瓜,还有茄子、梨……⑤他们拿着篮子,抬着箩筐,来到地里,忙着收啊,摘啊。正确的顺序是: 12.南京,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有关南京的古诗词有很多,请你把下面的古诗补充完整。并试着再写一首有关南京的古诗。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 ( ) , 。 , 。13.课内语段阅读。但是,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海洋中,就像一叶扁舟。(1)这句话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把 比作一叶扁舟,说明了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2)根据意思在这段话中找出相应的词。A.再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 B.(体力、资财等)用尽;穷竭。 (3)造句。精心 (4)为什么“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14.阅读训练。“绿色”浅层地温能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1)“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 (2)本文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3)画线句中的“通常情况下”能否删去?为什么? (4)文中第④自然段介绍“热泵”时为什么要从“水泵”说起?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浅层地温能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B.地球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C.我们生活的室外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通常情况具有一定的温差。D.冬季时,地下的热能可以用热泵抽出来,以供室内取暖。15.阅读课内古诗,完成练习。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 。南朝四百八十寺, 。(1)把古诗补充完整。(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他与 合称为“ ”。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就是他写的《 》中的名句。(3)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 、 、 、 、 、 等景物,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风光,表达了诗人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风光,诗中的景物有声有色、有远有近、动静结合。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写出了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C.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江南明朗绚丽的一面,还写了烟雨蒙蒙之下朦胧、迷离的美感,完整地诠释了“江南春”。D.有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六年级第六单元练习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试题(共15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九曲黄河(qǔ) 环绕(rào) 天涯 B.花木成畦(qí) 南朝(cháo) 黄莺 C.浪淘风簸(bǒ) 织女(zhī) 毛檐 D.两山排闼(dá) 银河(yín) 酒旗【考点】汉字读音;错别字.【答案】B【分析】考查了汉字读音和字形的辨析,辨析汉字读音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解答】A.有误,“九曲黄河”的“曲”应读“qū”,读“qǔ”时指歌曲。B.正确。C.有误,茅檐:茅屋。故“毛檐”的“毛”错误。D.有误,“两山排闼”的“闼”应读“tà”。故选:B。【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练习,熟能生巧。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晶莹 壮观 半径 有限 B.矿物 地质 无私 节治 C.开采 枯竭 毁坏 烂用 D.生态 设想 例如 吉地【考点】错别字.【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解答】A.正确。B.有误,节制:限制、控制。故“节治”的“治”错误。C.有误,滥用: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故“烂用”的“烂”错误。D.有误,基地:作为某种事业基础的地区。故“吉地”的“吉”错误。故选:A。【点评】汉字辨析可根据以下三种方法辨析:①义辨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思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②形辨法。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③语境辨析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匹配的形态。3.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两山排闼送青来。( )A.推开门。 B.排列好的门。【考点】诗歌词句理解.【答案】A【分析】考查了对古典诗词的翻译,分析时要结合诗词表达的含义,总体把握,将它放在整个诗句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把握所翻译句子的大概意思。【解答】出自宋代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意思: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排闼”推开门。故选:A。【点评】翻译重在求实,也即是需要一字一句的翻译,但是也可根据需要去掉诗中的枝蔓,留下诗的本质。还重在找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并把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倡议书的标题要鲜明。依据倡议的对象写称呼。有时也可不用称呼,在正文中点出即可。 B.正文写清楚倡议的内容,可以分点说明。 C.倡议书的末尾要署名,但可以不写日期。【考点】建议书、倡议书.【答案】C【分析】考查倡议书的格式。倡议书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提议性的专用书信。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和落款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倡议书“在写法上有如下要求:在正文部分要写清发倡议的根据,原因和目的,否则响应者无所适从,会造成盲目的行动。在结尾要写上倡议者的希望和建议,最后是署名和日期。【解答】句子A.“倡议书的标题要鲜明。依据倡议的对象写称呼。有时也可不用称呼,在正文中点出即可。”说法正确;句子B.“正文写清楚倡议的内容,可以分点说明。”说法也正确;句子C.“倡议书的末尾要署名,但可以不写日期。”说法错,因为倡议书的落款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一定署上发倡议的日期。故选:C。【点评】倡议书不是对某个人或某一小集体而发的,它的受众往往是广大群众,或是部门的所有人,或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甚至是全国人民。所以,其对象十分广泛。广泛的群众性是倡议书的根本特征。5.下列词语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A.蹬坏庄稼 B.闪着波光 C.滥用职权 D.遨游天际【考点】词语搭配.【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给词语进行合理搭配的能力,完成本题要注意认真分析所给词语进行合理的搭配,完成后再读读是否合适。【解答】A.不恰当,“蹬坏庄稼”改为“毁坏庄稼”。B、C、D恰当。故选:A。【点评】词语搭配是一项语文基础知识水平考查题,我们在进行词语搭配时,首先要理解每个词的词义。再看看这些词是表示什么的,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呢?还是表示动作或形状、颜色的呢?然后想一想,这个词和哪个词搭配。6.给下面的字的正确读音打“√”。 【考点】汉字读音.【答案】xián pá qiáodǎi zǐ xiēshà tāng lǘ【分析】考查了学生对于平时所学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汉语拼音正确拼读后,选择正确的读音即可。【解答】耙:读[pá]时,指耙子。读[bà]时,指碎土、平地的农具。没有“bā”这个读音。故答案为:xián pá qiáodǎi zǐ xiēshà tāng lǘ【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练习,熟能生巧。7.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句诗出自《 小池 》,作者是宋代诗人 杨万里 。(2)荷叶是小水珠的 摇篮 ,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 歌台 ,是小鱼儿的 凉伞 。【考点】作家及其作品;课文理解.【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考查了文学常识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解答】(1)出自宋代杨万里的《小池》;(2)出自课文《荷叶圆圆》。故答案为:(1)小池 杨万里;(2)摇篮 歌台 凉伞。【点评】文学常识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记忆,理清文学发展的大体脉络以及与时代发展的内在联系,将识记与提高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结合起来。8.按要求改写句子。(1)地球是球体。(扩句) 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 (2)地球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缩句) 地球裹着“纱衣”。 【考点】扩句和缩句.【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改写句子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中常见的题目类型,要注意分析所给要求改写的句子,明确其内容结构及改写要求,然后改写。【解答】(1)考查了扩句,可添加修饰语“一个晶莹透亮的”。(2)考查了缩句,去掉句子的枝叶“周围““一层薄薄的水蓝色”,保留句子的主干,即:地球裹着“纱衣”。故答案为:(1)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2)地球裹着“纱衣”。【点评】改写句子,多种多样,做此题时一定要掌握方法,保持句子的意思不变。9.在______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革命 的摇篮 致命 的威胁 美好 的环境 充足 的提供 尽心 的保护 充足 的资源 大大 的星球 圆圆 的球体 过度 的开采。【考点】词语搭配.【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了“的”的用法,“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解答】答案为:革命的摇篮 致命的威胁 美好的环境充足的提供 尽心的保护 充足的资源大大的星球 圆圆的球体 过度的开采【点评】熟记公式:修饰限制+“的”+名词;修饰限制+“地”+动词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10.请选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填序号)A.举例子B.打比方C.作比较D.列数字(1)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 D (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C (3)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A 【考点】说明方法.【答案】(1)D;(2)C;(3)A。【分析】考查了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必须要通过文中的句子进行理解和分析。【解答】(1)通过数字“6400千米”可知,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2)这句话通过和宇宙相比较,我们感知了地球的渺小。(3)这句话通过举例来说明科学家提出了许多设想。故答案为:(1)D;(2)C;(3)A。【点评】说明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等,要根据文中的句子去判断说明方法。11.把下面的句子排成一段通顺的话。①农民们看着这丰收的景象,心里别提多高兴了。②初夏,许多水果、蔬菜都陆续成熟了。③然后,他们不停地往城里运送,让城里的居民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④红彤彤的番茄,碧绿的黄瓜,还有茄子、梨……⑤他们拿着篮子,抬着箩筐,来到地里,忙着收啊,摘啊。正确的顺序是: ②④①⑤③ 【考点】衔接排序.【答案】②④①⑤③【分析】考查了句子的排序,语句排序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解答】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首先写“初夏,许多水果、蔬菜都陆续成熟了。”接着具体写“红彤彤的番茄,碧绿的黄瓜,还有茄子、梨……”然后写“农民们看着这丰收的景象,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再写做法“他们拿着篮子,抬着箩筐,来到地里,忙着收啊,摘啊。”最后“然后,他们不停地往城里运送,让城里的居民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故答案为:②④①⑤③【点评】把错乱的句子排列好,这是小学阶段语文练习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必须好好掌握。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12.南京,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有关南京的古诗词有很多,请你把下面的古诗补充完整。并试着再写一首有关南京的古诗。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 隔江犹唱后庭花 。 江南春 ( 唐 )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 水村山郭酒旗风 。 南朝四百八十寺 , 多少楼台烟雨中 。【考点】古诗文默写.【答案】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的积累与诵读,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解答】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江南春》。故答案为: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13.课内语段阅读。但是,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海洋中,就像一叶扁舟。(1)这句话运用了 列数字 、 打比方 的说明方法,把 地球 比作一叶扁舟,说明了 地球在宇宙中很小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2)根据意思在这段话中找出相应的词。A.再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 别无去处 B.(体力、资财等)用尽;穷竭。 枯竭 (3)造句。精心 这是我们精心制作的风筝。 (4)为什么“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因为地球是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地方,我们要保护好它,让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考点】语段阅读.【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语段选自《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只有一个地球”,这是由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通过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从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个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并以此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解答】(1)考查了说明手法,“6300多千米”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地球”比作“扁舟”,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地球在宇宙中很小。(2)考查了根据释义写出相关词语的能力,根据平时的积累作答。(3)考查了造句。精心:用心;专心。(4)考查了句子筛选,结合“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作答。故答案为:(1)列数字 打比方 地球 地球在宇宙中很小。(2)A.别无去处;B.枯竭。(3)这是我们精心制作的风筝。(4)因为地球是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地方,我们要保护好它,让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点评】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14.阅读训练。“绿色”浅层地温能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1)“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 资源量丰富;清洁无污染;可就近利用,成本低;可循环利用。 (2)本文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3750倍”“2亿千瓦”明显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巨大。 (3)画线句中的“通常情况下”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通常情况下”是说一般情况下是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能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如果删去就变成绝对的了,与原义不符,因此不能删去。用在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文中第④自然段介绍“热泵”时为什么要从“水泵”说起? 以人们熟悉的事物通俗易懂地说明“热泵”的工作原理。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A.浅层地温能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B.地球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C.我们生活的室外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通常情况具有一定的温差。D.冬季时,地下的热能可以用热泵抽出来,以供室内取暖。【考点】说明文;字词理解与赏析;内容理解与概括;说明方法.【答案】(1)资源量丰富;清洁无污染;可就近利用,成本低;可循环利用。(2)“3750倍”“2亿千瓦”明显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巨大。(3)不能删去。“通常情况下”是说一般情况下是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能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如果删去就变成绝对的了,与原义不符,因此不能删去。用在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以人们熟悉的事物通俗易懂地说明“热泵”的工作原理。(5)D。【分析】文章首先提出说明对象“浅层地温能”,然后具体介绍了“浅层地温能”的优点:资源量丰富;清洁无污染;可就近利用,成本低;可循环利用。【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把握能力。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内容,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段,从中筛选出关键词句,稍加整理即可。由第④段开头句“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可知本题的答题范围在前三段,结合关键词句,可以概括出“浅层地温能”的优点:①资源量丰富;②可就近利用,成本低;③清洁无污染;④可循环利用。(2)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了解。“3750倍”“2亿千瓦”明显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巨大。(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态度“不能删去”,然后分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结合具体内容理解分析,“通常情况下”不能删去,这里是说一般情况下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能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如果删去就过于绝对,与原义变化大,最后加上: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大家熟悉水泵吧”,从这句话可看出,用大家熟悉的事物(水泵)与不太了解的事物(热泵)比较,以彼推此,让读者准确地了解所说明的事物(原理)。(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BC.正确;D.有误,结合“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不是真正能抽出来。故选:D。故答案为:(1)资源量丰富;清洁无污染;可就近利用,成本低;可循环利用。(2)“3750倍”“2亿千瓦”明显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巨大。(3)不能删去。“通常情况下”是说一般情况下是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能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如果删去就变成绝对的了,与原义不符,因此不能删去。用在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以人们熟悉的事物通俗易懂地说明“热泵”的工作原理。(5)D。【点评】常见的说明方法和作用:(1)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某个特征。(2)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某个特征。(3)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某个特征。(4)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某些特征。(5)下定义,对事物的特征和事理加以具体地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6)作比较,突出的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地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15.阅读课内古诗,完成练习。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1)把古诗补充完整。(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他与 陶渊明 合称为“ 田园诗人 ”。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就是他写的《 清明 》中的名句。(3)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 莺 、 花 、 柳 、 水村 、 山郭 、 楼台 等景物,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风光,表达了诗人 对江南的热爱和赞美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风光,诗中的景物有声有色、有远有近、动静结合。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写出了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C.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江南明朗绚丽的一面,还写了烟雨蒙蒙之下朦胧、迷离的美感,完整地诠释了“江南春”。D.有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考点】写景咏物;文学常识;作家及其作品;古诗文默写;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内容概括.【答案】(1)水村山郭酒旗风 多少楼台烟雨中;(2)陶渊明 田园诗人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清明;(3)莺 花 柳 水村 山郭 楼台 对江南的热爱和赞美;(4)D。【分析】《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古诗作品,这首诗大意如下: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解答】(1)考查诗歌背诵和默写。结合记忆和积累即可解答。(2)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根据积累可知,《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他与陶渊明合称为“田园诗人”。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就是他写的《清明》中的名句。(3)考查诗歌内容的掌握。这首诗大意如下: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莺啼、红花、绿柳、水村、山郭、酒旗、楼台、烟雨,描绘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不能改为“十”。。故选:D。故答案为:(1)水村山郭酒旗风 多少楼台烟雨中;(2)陶渊明 田园诗人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清明;(3)莺 花 柳 水村 山郭 楼台 对江南的热爱和赞美;(4)D。【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咸(xián jin) 耙(bā pá) 荞( qiáo jiāo) 逮(dì dǎi) 籽(zǐ zhǐ) 歇(qiè xiē) 霎(chà shà) 蹚(tāng táng) 驴(lú lǘ) 咸(xián jin) xián 耙(bā pá) pá 荞( qiáo jiāo) qiáo 逮(dì dǎi) dǎi 籽(zǐ zhǐ) zǐ 歇(qiè xiē) xiē 霎(chà shà) shà 蹚(tāng táng) tāng 驴(lú lǘ) l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