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第13课 罗斯福新政完整版ppt课件
展开1929年10月下旬,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价格暴跌,一天之内就有数万投资者破产。令人“谈虎色变”的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就是以美国的股票暴跌为开端进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那么,这场经济大危机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呢?它在当时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美国又是如何度过这场灾难的?对我们有何启示?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材料一 1929年美国的汽车产量达到2 600多万辆,平均每4个家庭拥有1.3辆汽车。
20世纪20年代繁荣时期的汽车长龙
材料二 新产品已进入美国寻常百姓家
结论: 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收音机、电冰箱、吸尘器等新产品开始进入大众家庭,汽车也不再是富人才能买得起的奢侈品。但是,繁荣的表象下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1929年10月下旬,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出现股票抛售狂潮,使经济跌入低谷,经济危机爆发,它影响了金融、农、工、商业等各个部门,并很快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结论: 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时间:1929年10月; 开始的标志:美国股票暴跌; 范围:从美国开始,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材料一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身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了。”
这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庭的场景。
材料二 1920—1929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55%,而工人的工资仅增长2%,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贫富差距悬殊。可见,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材料三 当时很多人梦想一夜暴富,把本来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钱疯狂地投入股市,使得股价暴涨,背离了实际价格。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4倍。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268美元上升到39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美元上升到258美元。
大量资金进入股票市场,股票价格狂涨,资本家兴风作浪,普通民众把有限的积蓄用来购买股票,于是出现了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导致金融市场极不稳定,经济危机首先从金融业开始。
1929一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危机的情况表
从表头可以看出,经济大危机持续时间比较长。从表格中国家可以看出,经济大危机涉及范围特别广。从数据可看出经济大危机破坏性特别大。
经济大危机后的街头求职者
材料二 在广大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时,农场主们将一桶桶的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仅1933年一年就有近640万头猪被扔到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
1.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2.人民群众深受其害,劳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3.资本家销毁商品,生产遭到破坏。4.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加剧,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这暴露了资本家的什么本性?
经济大危机产生的原因是生产的产品过多,供大于求。但是,这并不是人们没有需求,而是消费不起。如果把它分发给需要的民众,需要的人的需求满足了,就不会花钱买产品,资本家就没有利润;如果销毁产品,暂时损失,但是需求还在,过一段时间,新的需求增加了,新生产出来的产品又可以获利。所以,在经济大危机来临时,资本家宁可销毁产品也不把它分发给需要的民众。销毁商品的原因是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 暴露的本性:资本家残忍、资本主义制度腐朽。
材料一 危机的加深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使美国各阶层对胡佛政府普遍不满。1932年11月,美国举行了总统选举。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人民对胡佛政府的不满,提出了“新政”的竞选口号,结果罗斯福以绝对的优势击败了在危机中威信扫地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
材料二 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他也鼓励美国人民:“我们应该恐惧的唯一东西,就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当选总统的原因 1.形势需要: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产阶级必须寻找出路。 2.个人魅力:知识渊博、口才出众,克服危机的决心大、办法多,身残志坚、不屈不挠、众望所归。
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实施新政
新政的目的 直接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大危机。 根本目的: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材料一 罗斯福就职后的第二天就下令全国银行一律休假四天,随后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同时,由国家拨款30亿美元贷款给大银行,支持其开业,并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存款实行政府保险。
材料二 1933年《全国工业复兴法》颁布,内容有: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各个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材料三 1933年《农业调整法》出台,内容有:减少耕地,缩小现有的耕地面积,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来补贴农民的经济损失。
罗斯福总统与美国农民交谈
材料四 公共工程署主要解决工业复兴和失业问题,前后共投资40亿美元,实施了34 000个建设项目,包括公共建筑,高速公路、桥梁、水坝等。
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业,恢复银行信用。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3.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4.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推行“以工代 赈”,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其中对工业的调整是新政的中心措施。
新政的特点:采用国家干预手段。
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新政的启示:1.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2.制定调整经济改革,都必须立足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符合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3.要大胆改革,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由上表可以看出,美国能够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实现民族独立;维护国家统一;不断改革创新。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出路。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但新政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时间及开始国家:1929一1933年,从美国开始
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
影响:经济萧条,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引发政治危机
1933年,罗斯福当选总统
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
中心措施:对工业进行调整
实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开创了资本主义干预经济的先河,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和改良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第13课 罗斯福新政一等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九年级下册<a href="/ls/tb_c146814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13课 罗斯福新政一等奖课件ppt</a>,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罗斯福新政,素养目标,素养探究一,▼贫富差距大,▼购买力不足,▼分期付款膨胀,▼股票投机猖獗,1根本原因,2具体原因,3直接原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 罗斯福新政作业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 罗斯福新政作业课件ppt,文件包含核心素养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pptx、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案1docx、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分层作业docx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 罗斯福新政课前预习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 罗斯福新政课前预习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减少生产,促进消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