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2024)第三单元一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2024)第三单元一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材简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逻辑思路,把握作者立场和态度。
2.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具体内容,把握观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关系,体会不同论证方法的论证效果。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读论述类文本严密准确,逻辑性强的语言,体会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开放包容的人文情怀。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思考中国科学技术史给后人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逻辑思路,把握观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关系,体会不同论证方法的论证效果。
教学难点:
品读论述类文本严密准确,逻辑性强的语言,体会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开放包容的人文情怀。
三、教材简析
著名英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本书是这部巨著的第六卷第一分册,主要论述中国古代植物学的萌芽、植物语言学、文献及内容、救荒食用植物的研究以及为人类服务的植物和昆虫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适于科学史工作者、生物学工作者和相关专业的大学师生阅读。该书全部内容采用李约瑟博士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有关作品和资料。李约瑟博士亲自为该书撰写了序言:“此书以其独特风格,对我编著的、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了精彩的提炼。”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爱国需要读史。鲁迅先生说:“历史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研讨英国李约瑟院士编纂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回首百余年前世纪之交的甲午(1894年)之战,中国惨败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手下。重温这段历史教训,应当永远引以戒!那次战争失败的主要希因,除了清王朝腐败无能之外,科学技术落后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科技落后,首先是理论思维的落后,或者说那时根本就没有什么理论思维。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爱因斯坦说如果没有理论思维,就没有他的相对论;西方如果没有理论思维,就没有西方的现代科学,感谢英国人李约瑟院士,为我们写出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就是最具体最深刻的理论思维。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李约瑟(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出生于英国伦敦。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首任所长。李约瑟于1920年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1924年获得剑桥大学学士哲学博士学位;1942年至1946年在中国历任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1946年至1948年在法国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主任;1966年至1977年任英国剑桥大学冈维尔—基兹学院院长;197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3年担任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首任所长 ;1990年担任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3月24日逝世。
李约瑟1900年出生在伦敦,父亲是著名麻醉学家,母亲著名的音乐家。1918年李约瑟考入剑桥大学,192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留校从事胚胎学的研究工作。30岁创立了化学胚胎学学科,成为博士生导师。1937年李约瑟招收了鲁桂珍等3名中国研究生,与鲁桂珍的接触让李约瑟深深喜欢上了中国, 他的人生和事业就此发生重大转折。他迅速投入了中文的学习和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1938年被派往中国建立中英科学合作所,帮助中国抗日。李约瑟在战时的中国积累了大量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资料。
2. 背景资料
1986年,经李约瑟博士同意授权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普及性著作《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由美国作家坦普尔编写完成并出版。该书全部内容采用李约瑟博士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有关作品和资料。李约瑟博士亲自为该书撰写了序言:“此书以其独特风格,对我编著的、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了精彩的提炼。”
3. 文体知识
【序言】
序,意为“开头的,在正式内容之前的”,如“序幕、序曲、序章”,而“序言”则为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又称“前言”或“引言”。其中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找别人代写的叫“代序”或“他序”,内容多为介绍该书的写作背景、缘起、过程、结构、特色及所在领域的地位、份量、意义等。
4.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关于中国科技停滞的思考,即“李约瑟难题”,引发了世界各界关注和讨论。李约瑟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李约瑟认为丝绸之路上传播的不只是丝绸、陶瓷、茶叶等物品,还有科学技术。李约瑟列举了除了众所周知的火药、指南针、造纸与印刷术四大发明,还包括被中国人所忽略的水车、石碾、水力冶金鼓风机、活塞风箱、缫丝机、独轮车。而同一时期由西向东传播的重要技术,李约瑟只提到了四项:螺丝钉、液体压力唧筒、曲轴、发条装置。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1.明确字音。
对不认识的生字词做好标准,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交流
二、整体感知,全文分析
该系列第一卷总论,首先介绍全书总的计划,考察汉语及汉字结构,论述中国地理概况和中国的历史,最后阐述了几个世纪的中西利学技术交流。第二卷论中国科学思想史和科技发展的思想背景,论述了中国古代哲学各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释家及宋明理学)和科学思想的演变发展,讨论了有关自然的有机论哲学概念和自然法思想的地位,对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给予高度评价第三卷论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和地学。第四卷论物理学及相关技术有3个分册。第五卷论化学及相关科学技术,是全书最大的一卷,共有13 个分册。第六卷是生物科学及相关技术,包括农业和医学。第七卷分析传统中国文化社会和经济结构,讨论知识分子的世界观、特殊思想体系的作用,刺激或抑制科学发展的各种因素,最后回答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发地产生近代科学等等。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的社会发展进程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说它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然前提”,可是它对我们中国的社会进程,就没有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充分说明没有必要的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再先进,也不可能发挥出它固有的先进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出版,无疑为我们开发研究“绝对金矿”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李约瑟院士为我们提出的有关科技史的诸多问题,定将得到令世人满意的答案。
二、朗读课文 文本探究
1.为什么李约瑟认为,从本书所探讨的这个主题的研究现状来看,使有二十个专家把他们毕生的精力全部投入,也只能得到某些初步的成绩而已?
因为由于要承担这项任务的学者必须具备某些比较难得的综合条件。他举了《墨子》《论衡》等来进行论述。他还认为在这样一本书里是绝对不能没有汉字的,因为汉字的同音字极多(当然也可以像本书一样,将汉字集中放在脚注和索引中)。任何一位懂得中文的人,如果只看到汉字的音译或拉丁拼音而没有看到原字,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这样的著作便很难用作研究的工具。
2.为什么李约瑟认为,李约瑟认为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国人的才能是不可忽略的?
因为在人类了解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中国人是有过贡献的,而且贡献很大。值得探讨的。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一个民族或一个多民族集体曾经垄断过对科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各个民族的成就,应该由全世界人民携起手来共同赏识,纵情歌颂。
3.本书实际上既不是为汉学家、也不是为一般群众写的,既然这样,为什么在这本书里没有把汉字全部删去呢?
因为作者认为在这样一本书里是绝对不能没有汉字的,因为汉字的同音字极多(当然也可以像本书一样,将汉字集中放在脚注和索引中)。任何一位懂得中文的人,如果只看到汉字的音译或拉丁拼音而没有看到原字,便会感到非常难懂,而且这样的著作便很难用作研究的工具。况且拉丁拼音的方法很多,人们往往各执一说而争论不休。同时,没有一种拉丁拼音能精确地表达出汉字发音中的许多细微的区别,因而至今还没有——种能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方法。
4.谈谈这部著作的写作意义
其实这套书的写作意义,早已超出了它本身,其内容涉及到中国古代的诸多学科,如经、史、哲、道、杂等。统观整套书的编纂思想,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科技文化”,更体现了迻辑与历史的统一。书中提出不少具有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并具有独创性的见解,读来莫不令人大开思路,深受启迪。如中国的“阴阳”说是“波”的概念;世界科技的融和论;科技发展“百川朝宗于海,天下大同”;科技的起源规律等等。其中需要认真研讨的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遗产是绝对金矿的论断”(原文无“文化”二字,如从全文看,有“文化”之意),这个论断,是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遗产巨大潜力的准确评估和形象比喻与概括。其论断充满了熠熠的辦证思想,具有一定的普遍、现实意义。
5.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序言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
通过序言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约瑟先生超前的思维,在科学史早期的研究和发展时期,西方的科学家们大多都认为“科学思想的发展起源于古代地中海地区各民族的经验和成就,后来才比较清楚的认识到古埃及人的贡献,对印度人的成就作出比较公正的评价”,但是当时的欧洲人依旧对远东地区带有偏见。而在当时学术界“欧洲中心论”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李约瑟先生能够放下这种偏见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史》来“论述亚洲、特别是中国在科学上的贡献”。历史本身就讲求实事求是,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所以我觉得这种放下偏见,不随大流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并且传承的。
6.结合序言谈谈为什么一个外国人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遗产的观察了解研究得如此深透如此准确如此富有成果
一个外国人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遗产的观察了解研究得如此深透如此准确如此富有成果,这绝非偶然。没有毕生的精力、毅力、决心、勇气和对中国科技文化遗产的真实感情以及一整套的系统完整的科学方法,是绝对办不到的,他不是就问题谈问题,而是站在世界科技史、比较科技史的高度,以高屋建瓴之势来研究中文化遗产的。这和国内的少数“疑古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7.结合序言谈谈这部著作对欧洲,甚至对世界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巨著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向人们展示出一幅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宏伟画卷,同时改变了西欧人很自然地从近代的科学和技术回溯过去,认为科学思想的发展起源于古代地中海地区各民族的经验和成就这个想法。并促进了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的相互了解,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
三、拓展延伸
英国学者李约瑟问,中国古代在技术方面有很多贡献,为什么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明确:这个问题涉及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即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观。首先说说科学的价值所在。
科学是西方的产物,要从西方文化角度来理解。亚里斯多德的思想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因素,他的思想无论多么抽象都没有跳出物质范畴,其实,凡涉及思想的都是物质而非精神,因为精神是不可知的,知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分水岭。
亚里斯多德是物质主义者,西方文化继承亚里斯多德的物质主义,并以其逻辑思维为科学支柱,所以科学就是西方师承亚里斯多德的思想和逻辑思维的一门学问。
李约瑟明明知道西方科学的来龙去脉也知道中华文化是另一类文化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其用意何在?不管他的用意是什么,结果倒给大家认识中华文化的一个难得的机会。
相对于西方物质主义文化,中华文化完完全全彻彻底底是另一种文化,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西方文化凸显物质已经到了不见精神的地步,而中华文化是道文化,精神文化,相比之下,中西文化不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吗?
中华文化在天上飞翔,关注的是精神而非物质,一时疏忽地上的物质是可以理解的。新时代即将到来,趁着物质主义的破灭可以让中华精神文化有机会弥补自己的美中不足,岂非妙哉!
凡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而要从两方面看才能看得完整,中华文化的小失加上西方文化的大失正好成为大得,或说借用中华文化的小缺陷抵消西方文化的大缺陷以成就绝美文化,也就是说,西方物质主义文化的消灭正好成全中华精神至上文化。
谢谢李约瑟之问,让人明白西方物质主义文化、中华精神文化及其间不同而同的妙用。
2.李约瑟的精神对当代中国有什么意义?
李约瑟的工作为中国人的辉煌历史做了公正而深刻的说明,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也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定的信心。身高1米90的李约瑟在90岁时曾认真地开玩笑说:中国读书人讲究“著作等身”,但历史上也没见谁真测量过,我把我写的书一本本摞在身边,真乃天意,恰好1米90,我可能是中国古来读书人唯一的“著作等身”的!李约瑟纪念碑式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和李约瑟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四 、主旨归纳
《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科学技术进行大量具体的分析和比较,全面而又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五、课文总结
《中国科学技术史》七大卷三十四巨册,是一部详实考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整部著作用比较的方式,把中国的贡献与其他伟大文明所造就的贡献相比较,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在世人面前系统概括了四千多年来中国人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明和创造,以及对世界物质文明所作的具有推动性的贡献,改变了西方人对东方的观念。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汤因比(1889-1975),在读了李约瑟出版的中国科技史著作后,在伦敦的《观察家报》上撰文指出:“这是一部打动人心的多卷本综合性著作,李约瑟博士著作的实际影响,正如他的学术著作一样巨大,这是比外交承认更高层次的西方人的‘承认’行动。”。
六、作业布置:
李约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我们回顾他所提出的世纪之问,你能有什么新的启示?课后写800字左右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
序言包括“前言”“编辑说明”等。序言之类的文章主要是对文集的说明,一般排在书(包括文集)的前面,如果排在后面,可以叫“后序”,也可称之为“后记”“编后话”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突出那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本节课从深入挖掘文本,开发与整合网络资源入手,开阔学生视野,重视对其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有的放矢,有效而深入地学习。从文字之美到精神之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是囿于课本,对人物的认识未免过于片面,只有充分借助网络,从中提炼、分析能展现人物魅力的资料,才能走进人物,走进文学,走进壮美的人格。本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李约瑟具有全球化的眼光,能够在与西方的对比中,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进行评价和定位,指出其特质,分析其缺陷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学生也理解了他对历史上中外科技交流方面的情况比较关注,比如对西方科学的东方来源问题多有发现。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2024)三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2024)二 陈情表教案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一 鸿门宴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课文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