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教学设计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201874/0-172753260717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教学设计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201874/0-172753260725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教学设计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201874/0-172753260728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案
展开教材内容分析
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的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食物的种类,改善了人类生活,也改变了生态环境,本课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食物物种的交流,认识到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为学习现代农业的生产、食物的储存奠定基础。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美洲物种的外传”“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三个子目之间存在相互联系,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到欧亚等地,在增加欧亚地区粮食产量的同时,也会造成过度垦荒的问题;欧亚作物传到美洲,在改变当地食物结构的同时,也使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本课的重点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区食物物种交流的表现和影响,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教师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并理解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导入新课
偶有所得随手记(课件展示图片)
电影《赵氏孤儿》中,郎中吃面的场景馋到观众,但后面柱子上挂的辣椒却被观众反复讨论,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解答。
学生 那个时候辣椒还没有传到中国。
精彩课堂
主题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
(课件展示教材引言)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教师 结合教材引言及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前部分地区主要食物物种的分布,并完成表格。
(课件展示表格)
在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交通运输落后的情况下,食物物种的交流大多局限在大洲内部,或亚欧大陆之间,直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才实现美洲物种的外传。
(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于是,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
世界市场的扩大也意味着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美洲特产伶播到欧亚大陆。美洲许多农产品是欧亚非诸国人民从未见过的。如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马铃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教师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推动美洲物种外传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美洲作物自身的优势。
美洲物种外传有主客观因素,不同地区在引进美洲物种时也有不同的历程,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梳理美洲哪些物种传入欧洲和中国?其发展途径又是怎样的?
(课件展示表格)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梳理教材掌握美洲物种在欧洲和中国传播的相关情况,了解新物种传入对传入地的影响。
相传,16世纪,英国一名叫俄罗达拉里的公爵在南美洲旅行,如获至宝地把番茄带回英国,献给情人伊丽莎白女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番茄以“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广为流传。但人们都把番茄种在庄园里,并作为象征爱情的礼品赠送给爱人,一代又一代,没人敢吃。到了18世纪,一位法国画家抵挡不住番茄的诱惑,冒着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酸酸的,然后躺到床上等死。不久,番茄无毒的新闻迅速传播开来。
教师 阅读教材“学思之窗”,回答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学生 一是万历年间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州长乐县;二是万历十年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东莞。
教师 尽管甘薯传入中国的途径各不相同,但甘薯传入中国后产生的影响是一样的。另外,“哥伦布大交换”是双向的,在美洲物种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物种传入美洲。
主题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教师 从欧亚大陆传入美洲的不仅有农作物还包括禽类。
(结合课件展示讲解)
传入的农作物:粮食类:大麦、小麦、水稻等。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等。蔬菜类:黄瓜、豌豆。经济类:甘蔗等。其中,小麦、水稻传入后成为北美的主要农作物。
传入的禽畜:鸡、牛、驴、马、猪、羊等。这些禽畜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课件展示图片)
教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有哪些特点。
学生 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时间具有长期性,结果具有双重性(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加强对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特点的认识,用新知巩固旧知。
主题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范围、方向、特点等方面有了认识。那么,关于物种交流的结果或影响的双重性是如何体现的?
(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一:土豆使得爱尔兰人口迅速增加,但有一点,土豆并没有让人们变得更富裕。19世纪40年代中期,一位英国观察家评论道:“土豆已经产生了数百万贫民,虽然他们有饭吃,但无衣可穿,结婚但不工作;除了盘中的土豆外,他们不关心其他任何事情。”
以《人口原理》而名垂青史的马尔萨斯,在1808年就注意到爱尔兰人口的快速增长,并预感到灾难为之不远。他说:“对一个社会来说,确实很难想象,还有什么会比爱尔兰的人口问题同时伴随着有限的维生方式更令人感到震惊呢?”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土豆,以爱尔兰的贫瘠土地和落后的农业技术,根本不可能生产出足够的谷物,来养活这么多人口。
-摘编自杜君立《新食货志》
材料二: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糖在当时的欧洲是个只有富人才能享用的消费品。种植甘蔗榨糖到欧洲出售是个利润极高的产业。在哥伦布第二次航行时,就在气候适宜的西印度群岛开始了甘蔗的种植。在政府鼓励下,甘蔗种植园和榨糖业快速发展,到17世纪后期,西印度群岛殖民地就取代巴西成为关洲的蔗糖中心,古巴的产量到18世纪中叶增长了18倍。
-摘编自唐晋《大国崛起》
材料四:明朝中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烬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苞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教师|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学生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学习拓展
新物种引进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只是一方面,物种交流同时潜藏着生物入侵的风险,这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都会造成损害,更甚者,会造成生态灾难。因此,面对生物入侵,国际社会应该成立相关组织,制定国际公约、协议,成立联合管理机构,国家要高度重视外来物种防控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
核心总结
本课三个子目是以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为主线,包括洲际之间的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美洲的粮食作物通过不同的路径传入欧亚,对世界人口的增加产生重要影响。欧亚的农作物及禽畜也丰富了美洲人的食物种类。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可通过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中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认知,使学生意识到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面对当前世界各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地区
主要物种
欧洲
小麦、大麦、鸡、马、驴、猪、牛、羊
美洲
玉米、甘薯、番茄、辣椒、烟草、马铃薯、火鸡、羊驼、花生、南瓜
亚洲
小麦、大麦、水稻、粟、茶叶、香料、猪、水牛
类型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粮食
作物
玉米
庭院种植(供人观赏)→南欧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传遍欧洲各国(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
传播途径:明朝时传入(三路并进)
丘陵山地种植→平原地区
马铃薯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甘薯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经济
作物
番茄
观赏→食用栽培→农艺家改良培育→传回美洲
明万历年间引入,当
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光绪年间,开始作
为食用蔬菜种植
辣椒
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a href="/ls/tb_c400368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案</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航路开辟前的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a href="/ls/tb_c400368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案设计</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新知导入,课堂练习,课后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a href="/ls/tb_c400368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课堂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