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私立育才完全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测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私立育才完全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测试卷,共13页。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影子说”是揭示《红楼梦》人物设置和结构建构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前人有关“影子说”的论述涉及许多方面,有关乎人物的,有关乎事件的,也有关乎小说题旨的。甲戌本脂评“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的概括,最早揭出了《红楼梦》人物设置的这一特点。影映关系中的人物被称作“影身人物”,即指文本中拥有相似特质、具有互相映照作用之人物,人物间的联系包含外貌、性情、身世、命运等方面。
还有一些评论与人物或事件的结局有关。《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王希廉评:“花冢埋花,虽是雅事.却是黛玉结果影子。”第四十九回评:“第三首《月诗》固好,然‘一片砧声’‘五更残月’及‘秋江独夜’‘团不永’等句,不但为香菱结果影子,且是黛玉、宝钗小照。”姚燮在第五十九回也有类似评论:“从莺儿口中写出宝钗平日不爱花艳光景,与前贾母到宝钗房中嫌其太喜素净,一同闲中点缀,为后来宝钗守寡作影子。”七十四回陈其泰评:“袭人留房,而知薛婚之已定,晴雯被逐而知黛玉之必死。如镜照影,若离若合。”这些有关“影子”的评论是就事情的相似性而言的。若以“人影”概括人与人的相互影映的话,那么这些即可谓之“事影”。另外一类是关乎小说题旨的。第一回王希廉评:“《跛足道人歌》及甄士隐注解是一部《红楼梦》影子。”此可谓之“题旨影”。
“影子说”的内涵颇为复杂,以上这些只是粗略分类。无论“人影”“事影”“题旨影”,都与叙事结构有关。《红楼梦》围绕着宝黛钗几位核心人物设置的众多互为形影的影身形象,共同构成了小说颇具规模的叙事结构。
(摘编自王富鹏《论<红楼梦>影子人物体系的建构与小说叙事结构的形成》)
材料二:
小说中的“影子人物”又称“镜像人物”,是指小说家有意设置的互相映衬的人物形象,是东西方文学共有的现象。该提法最常见于红学研究,涂瀛在《<红楼梦>问答》中说:“袭人,宝钗之影子也。写袭人,所以写宝钗也。”“晴雯,黛玉之影子也。写晴雯,所以写黛玉也。”贾宝玉也有影子人物,脂批第二回云:“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
“影子人物”的形成原因,学界基本有两种观点。
其一,从对偶美学的角度阐释。浦安迪在《中国叙事学》中提出叙事受阴阳互补思维的影响,对偶结构不仅是古典诗文的中心原则,也渗透在结构较松散的小说戏曲中。他把鲁莽的李逵和伪善的宋江称为互相影射的“成对人物”:他们彼此赏识又互相抗衡。沿着这一思路,田晓菲将《金瓶梅》中的白玉莲称为潘金莲的对偶,在命名、肤色、遭际等方面揭示了一人的若即若离、相反相成。
其二,借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影子人物。刘纪蕙在《女性的复制:男性作家笔下二元化的象征符号》一书中指出,弗洛伊德认为恋爱多是一种自恋式的、对理想自我的追求,“自我”是大众认可的、男性追求的某些特质,当个体的取舍面临矛盾,男性的自我概念就有了分裂倾向。美国学者罗杰士总结了影子人物的两种产生方式:其一为“重叠复制”,即数个形体重复呈现同一个概念;其二为“分割复制”,即同一个整体由两个对立的部分呈现,如灵与肉,情与理。
李渔家庭婚恋小说常出现一夫二妻的三角模式。有研究者把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双姝模式”分为“一男二女”和“双妹对比”两种范式,前者主要叙述二女围绕一夫展开行动,其原型是舜与娥皇、女英的神话故事;后者强调二女之间性格、身份、才学的高下区别,其文学渊源可追溯到谢道韫与张彤云的二元文化意象。
事实上,后世小说中这两种范式多有重叠,李渔的作品也不例外,即共事一去的两位女性人物可能是相反相成的关系。李渔创造力最旺盛的阶段,也是才子佳人小说大行其道的时代,然而李渔总有一些独出心裁的设计,让他的作品与众不同。
李渔的第一款杀手锏,是影子手法的“加倍使用”,即不只设置一对影子人物,还连续制造多个巧合,运用对偶思维敷演成一篇小说。
李渔的第二款杀手锏.则是将聚光灯打在一个形象之上,让原本不起眼的侍女占据关键地位。如《拂云楼》中,丫环能红的智慧被大写特写,能红与小姐之间的微妙关系,成为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双美形象在李渔小说中反复出现,应与李渔妻妾成群的现实生活、热衷享乐的人生态度有关。“齐人之福”是多少封建士大夫求之不得的“理想人生”.这深受晚明放诞风潮之浸染。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影子手法其不足也很明显,一来思想深度上还欠火候;二来从叙事的角度看、人工斧凿的痕迹较重,限制了对人物厚度的挖掘.令读者难有《金瓶梅》《红楼梦》那样悠长的回味。
(摘编自殷富华《机巧还是机械?——论李渔小小说中的影子人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影子美学为抓手,深入剖析文本相关现象,有助于引领读者对小说复杂的叙事格局形成更加深入的认知。
B.材料二从美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对影子人物成因进行分析,显示出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灵活的跨领域研究眼光。
C.“影子说”的创作方法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作家,也催生了西方类似叙事模式的建构和相关文学评论的萌芽。
D.两则材料分别提及脂批和涂瀛关于“影子说”的观点,对影身人物的相似特质和映照作用的理解并非完全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中杨志卖刀与林冲买刀是两个相似的事件,它们之间形成了“事影”,预示了两
人之后会走上相同的命运道路、
B.“影子说”的提出者认为,小说家设置“影子人物”是为了展现对偶美学,以及通过自恋理
论分析女性影子人物。
C.材料二认为李渔在创作中独特地运用了影子手法,其作品中双美形象的反复出现,反映了他对封建道德的批判态度。
D.材料二通过比较《红楼梦》和李渔小说的影子人物,认为李渔小说中的影子手法虽独特,但其作品思想深度不及《红楼梦》。
3.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评价,最不适合你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一“事影”理论的一项是( )
A.第二十二回王希廉评:“宝钗生日宴上,所点之戏《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其情节暗合宝钗日后守寡的孤寂与无奈。”
B.第十三回涂瀛评:“秦可卿之死,虽为单独一事,却隐隐透露出贾府日后衰败的征兆。其病重之时所托之梦,更是贾府未来命运之影子。”
C.解盦居士《石头臆说》中说:“此书专为灵河岸上之谪仙林颦卿一人而作。微特晴雯为颦颦小影,即香菱、龄官、柳五儿,亦无非为颦颦写照。”
D.第十四回脂砚斋评:“《红楼梦》中,元春省亲一事,虽为盛大之典,却隐含着贾府日后衰败的伏笔。”
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红楼梦》的“影子说”,请说说它们阐述时侧重点有何不同,并指出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5.《水浒传》塑造了一百单八将形象,他们的性格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点,这充分展现了“影子说”蕴含的对偶美学意义。请结合材料二相关论述对《水浒传》中影子人物的异同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福
(作者:九天)起
“目前,AI机器人还处于初始状态,只有简单的功能。但凭借它强大的学习能力,用不了多久定能成为您店里的得力助手。”陈博士又将手里一杯桃花酒一饮而尽。今天“一家小破酒馆”的这桌酒全是免费的。
“你说,这人工智能真那么神吗!”尤老板眼睛放着光。
“尤老板您就把心放在肚子里,这是伟大的科技产物。看在您这美酒的面子上,我才把第一个购买名额让给您!①有事儿只管联系我呗!1个月内无条件退货,3年内保修!”
这一晚,陈博士与尤老板一醉方休。夏天的月色格外皎洁,穹顶下一方酒馆,一片蝉鸣。陈博士志得意满地走在回研究所的路上,不觉打了个寒颤,赶紧把双手揣进兜里……
承
尤老板这几天连生气都是美滋滋的,思来想去给这个机器人服务员取了个名字叫做阿福。
初几日,阿福还什么也不会做。它只是看着店中发生的一切,小二在招呼顾客、掌柜的在记账……它就像一颗急需养分的种子,在陈博士预设的指令下,不断地补充着数据,通过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深度学习,得出让“一家小破酒馆”生意红火的最优解。
渐渐地,阿福也可以与顾客交流了,口吻与小二丝毫不差:“客官里面请,欢迎光顾!给客官大老爷倒茶——您慢慢点着,小二随时候着——”客人们总是饶有兴趣地与它聊上几句,而它的回答也是越来越妙,总能让提问者或烦烦点头或开怀大笑。又过了几天,它连给顾客上酒上菜以及打扫店内卫生等一应事情也都会做了。
阿福的背上有一个插头,每天都要充一会儿电。有几次阿福电量耗尽了,便自动关机,像一尊雕塑
一样一动不动。再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起,大伙发现阿福竟学会了自己充电。大家越来越觉得阿福像个人了!
尤老板偶尔会用电脑给阿福的芯片导入一些数据,例如酒馆的历史啊,账目啊,老板和小二的信息啊,还有酒馆公众号的往期文章啊等等。转眼一年过去了,阿福的表现可圈可点。尤老板非常满意,不止一次夸奖阿福,也常把阿福的进步与陈博士分享。但是过后想想也是可笑,虽然阿福也会兴冲冲地回答“谢谢老板”,②但那不过是数据处理的结果,它毕竟是没有意识和情感的。
转
阿福一如既往地在酒馆里打杂干活,只是充电的次数似乎比以前更频繁了。直到一天,阿福将一份企划书递到了尤老板的眼前:“老板,这是‘一家小破酒馆’分店的企划书,请您签字。”“分店?”尤老板这一惊吃得可不小,他立刻锁着眉仔细地看了一遍。还真是企划书,连选址、投资、经营模式、风险评估一应都规划好了。“你做的?”
“是的老板,我已经做了周密的调研和分析,开这家分店会让咱们的酒馆生意更好!您只需签字就可以了。”阿福肯定的语气绝不是在开玩笑,他说的调研和分析是大数据算法的结果,按道理没人有资格质疑。
“好吧,你——让我考虑一下。”有一瞬间,面前的这个人让尤老板怀疑他是不是阿福。
阿福走后尤老板又将企划书反复看了几遍,真是一份完美的企划,连实地考察都已经做好了,阿福是什么时候做的?自己竟然一点也没有发觉。也是,阿福表现如此优异,陈博士的来电自己已经好几次忘记接听了。
这几天,尤老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认真地观察阿福,又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秘密——阿福竟然在吃东西!没错,阿福正把客人吃剩的酒菜往口里装。尤老板感觉每一根汗毛都站了起来。这天,尤老板刚抽完一支烟,似乎终于下了决心:“阿福,你过来。”“我仔细考虑了,分店还是不能开。”尤老板试探地看着阿福,阿福点点头没说话。“你的企划书,里面有经济学、管理学等很多理论模型。你从哪里学的这些知识?”尤老板将疑惑直截了当地问了出来。
“上一次小二哥给我充电时连接了互联网,网络上的所有信息都录入了数据库。”阿福的话让尤老板心中一紧,他不知道这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这么说——你吃东西也是因为这事?”一颗火星在忽明忽暗地跳动。
“是的。我给自己做了些改装,在体内放了一个电化学反应器,利用生物酶和细菌,对食物中的蛋白质和糖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能,再将剩余的杂质排出。这样我就不再需要充电,还可以陪顾客喝酒。”阿福好像在讲一个平淡的故事。
尤老板想起了一年前刚买来店里的阿福,那时它还叫GT6.2,不懂人类的交流,行动也很僵硬。可现在,似乎自己才是那个没有智慧的机器人。
“老板,分店企划书,请您签字。”阿福慢慢说着,一步一步走近。
“你想做什么?”尤老板感觉到一股压力和恐惧正让自己喉咙发紧。陈博士!尤老板迅速掏出手机……怎么陈博士还没接电话?尤老板想起身,可他站不起来了,大脑好像逐渐被浸在泥潭里,天旋地转。阿福在捣鬼,是那根烟……果然……
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金黄的麦穗,火红的高梁,汗水和果实落在黑土地上。海浪退了潮,露出了礁石。
尤老板在企划书上签了字。分店开业的那天正是初冬的第一场雪。③雪花缓缓地飘下,将大地盖上一片洁白,像那一天晚上的月光。
分店老板名叫阿天,是阿福按照自己的结构仿造的AI机器人。④当然,这是你我才知的秘密。
尤老板和伙计们依旧在酒馆里忙碌。每当有朋友来,尤老板总要和他们吹嘘开分店是自己多么英明的决定。至于分店老板阿天,所有人都知道那是尤老板一起玩到大的发小。
“一家小破酒馆”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老板热情招待陈博士畅饮自家店里的美酒,因为他对本领神奇的人工智能十分心动,准备从陈博士手中购买AI机器人。
B.阿福起初学会同顾客打招呼,之后的对答越发精妙有趣,这些表现可能基于对众人的仔细观察,是其深度学习的结果。
C.作为机器,阿福起初需要用背上的插头充电,否则便无法工作,这一细节符合我们的生活经验,体现了艺术真实性。
D.阿福经过仔细调研后才起草了一份堪称完美的企划书提交给尤老板,因此他当时的语气认真强硬,不允许老板提出质疑。
7.对文中画线语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用祈使句写出陈博士推销时的热情主动,也为后文尤老板试图联系他埋下伏笔,
B.句子②体现尤老板对机器人的认识:虽然阿福行为近似人类,但其内在机制异于人类。
C.句子③照应购置机器人的那一夜,此时尤老板新店开张,踌躇满志,与当初境遇相似。
D.句子④的“你我“是叙述者主动现身,直接同读者讲话,与小说之前的叙述方式不同。
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富有暗示意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全黄的麦穗,火红的高梁,汗水和果实落在黑土地上。海浪退了潮,露出了礁石。
9.小壹同学读完本文,认为小说有些消极悲观,想要改写最后一节“合”,使小说情节合理反转,变为圆满结局,酒馆也在尤老板的经营下真的“越来越红火”。请结合文本,帮助他拟写改写提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九月,契丹主将五万骑,号三十万,自扬武谷而南,旌旗不绝五十余里。代州刺史张朗、忻州刺史丁审琦婴城自守,虏骑过城下,亦不诱胁。审琦,洛州人也。
辛丑,契丹主至晋阳,陈于汾北之虎北口。先遣人谓敬瑭曰:“吾欲今日即破贼可乎?”敬瑭遣人驰告曰:“南军甚厚,不可轻,请俟明日议战未晚也。”使者未至,契丹已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合战,敬瑭乃遣刘知远出兵助之。张敬达、杨光远、安审琦以步兵陈于城西北山下,契丹遗轻骑三千,不被甲,直犯其陈。唐兵见其羸,争逐之,至汾曲,契丹涉水而去。唐兵循岸而进,契丹伏兵自东北起,冲唐兵断而为二,步兵在北者多为契丹所杀,骑兵在南者引归晋安寨。契丹纵兵乘之,唐兵大败,步兵死者近万人,骑兵独全。敬达等收余众保晋安,契丹亦引兵归虎北口。敬瑭得唐降兵千余人,刘知远劝敬瑭尽杀之。
是夕,敬瑭出北门见契丹主,契丹主执敬瑭手,恨相见之晚。敬瑭问曰:“皇帝远来,士马疲倦,遽与唐战而大胜,何也?”契丹主曰:“始吾自北来,谓唐必断雁门诸路,伏兵险要,则吾不可得进矣。使人侦视,皆无之。吾是以长驱深入,知大事必济也。兵既相接,我气方锐,彼气方沮,若不乘此急击之,旷日持久,则胜负未可知矣。此吾所以亟战而胜,不可以劳逸常理论也。”敬瑭甚叹伏。壬寅,敬瑭引兵会契丹围晋安寨,置营于晋安之南,长百余里,厚五十里,多设铃索吠犬,人跬步不能过。敬达等士卒犹五万人,马万匹,四顾无所之。甲辰,敬达遣使告败于唐,自是声问不复通。唐王大惧。
丁未,唐主下诏亲征。雍王重美曰:“陛下目疾未平,未可远涉风沙;臣虽童稚,愿代陛下北行。”帝意本不欲行,闻之颇悦。张延朗、刘延皓及宣徽南院使刘延朗皆劝帝行,帝不得已,戊申,发洛阳,谓卢文纪曰:“朕雅闻卿有相业,故排众议首用卿,今祸难如此,卿嘉谋皆安在乎?”文纪但拜谢,不能对。己酉,遣刘延朗监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符彦饶军赴潞州,为大军后援。诸军自凤翔推戴以来骄悍不为用彦饶恐其为乱不敢束之以法。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晋纪一》有删改)
材料二: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虔①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节选自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
[注]①虞:戒备,准备。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诸军A自凤翔B推戴以来C骄悍D不为用E彦饶恐F其为乱G不敢H束之以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向南进发,名词作动词,与《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的“南”用法不相同。
B.置,设置,与《项脊轩志》“内外多置小门墙”的“置”字意思相同。
C.跬步,半步,即迈开一次腿的距离,与《劝学》“故不积跬步”的“跬步”意思相同。
D.“文纪但拜谢”与《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的“但”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主统领五万骑兵到达晋阳,在汾北的虎北口布列兵马,派人向石敬瑭询问攻敌的策略,得到答复后就与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交战。
B.契丹主派遣三千轻骑兵,直接突击城西北山下的后唐军队队列。后唐军队见他们疲困争相追逐,不曾想却遭到契丹伏兵攻击,在北面的步兵大多被杀。
C.契丹军队长途跋涉深入敌营作战,在士兵战马都十分疲倦的状态下却大获全胜。石敬瑭得知取胜的原因后对此十分赞叹佩服。
D.孙武认为作战预知胜利的方法具体有五种,总的来说要力求对整个战局有宏观的把握,准确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从实际出发制定策略以确保每战必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始吾自北来,谓唐必断雁门诸路,伏兵险要,则吾不可得进矣。
②朕雅闻卿有相业,故排众议首用卿,今祸难如此,卿嘉谋皆安在乎?
14.孙武指出:“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孙武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离怀
王观
别岸相逢何草草,扁舟两岸垂杨。绣屏珠箔①绮香囊。酒深歌拍缓,愁入翠眉长。燕子归来人去也,此时无奈昏黄。桃花应是我心肠。不禁微雨,流泪湿红妆。
[注]①珠箔:珠帘
15.对这首词内容和情感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连用“扁舟”“垂杨”“别岸草”等具有典型意义的离别意象,烘托出离别时的凄凉之感。
B.“绣屏”一句富有画面感,仿佛眼前有位美丽的女子正在绣花屏风和珠帘之间,美人身上散发出香囊的香气。
C.“燕子”两句写离巢的燕子又飞了回来,人却要走了,表达时光流逝、不忍别离的无奈之情。
D.桃花常被视为爱情和婚姻的象征,其粉色花瓣象征着爱情的甜蜜和浪漫,词中“桃花”一句也是借此表达男女之间的心意。
16.“酒深歌拍缓,愁入翠眉长。”与李清照《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在愁情的表达上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 , ”两句,以“五丁开山”的传说来反映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英雄气概,从中也可以看出蜀地的与世隔绝和蜀道的来之不易。
(2)叠词是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既可被用来摹声绘色,也可以用来表达作者的内心,如《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就运用叠词表达了作者摆脱“樊笼”、复归自然途中的舒畅心情。
(3)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诗词中,乐器是常见意象,比如:“ ”和“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在周代,①我们的祖先才发明了利用冰来给食物保鲜、降温的器具,古人称之为“冰鉴”。冰鉴是一种双层的器皿,材质一般是青铜。在外者为鉴,鉴内有一缶。夏季,在鉴和缶的空隙内装冰块,在缶内装酒,②就可达到降温。
冰鉴的材质随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多样化,到了汉代,③笨重的青铜器被更加轻便的漆器取代,明清时期更出现了珐琅器。____,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冰桶”“冰盆”“冰碗”等词语。
____,这就催生了一种获取、储存天然冰的职业。周代设有专门的官员——凌人。储存冰需要场地,④这被称为“凌阴”或“凌室”,后被称为“冰窖”。在古代, ____,寻常百姓不能随便建造。即便到了末代王朝,⑤冰窖的建造管理制度仍然严厉。
现代人看来平常无奇的“冰”,在古代都是宝贵的稀罕物,⑥但普通百姓也有给食物保鲜、降温的方法。人们在水井边用提篮盛上瓜果,然后系篮于辘轳之上,送下井去,⑦使提篮悬浮于冰凉的井水中,这种方法叫作“拔”。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拔”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C.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D.在人类学范畴内,我们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19.文中标有序号的七个句子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都有被闹钟惊醒的不愉快经历:脑袋晕、心跳快,感觉整个人都不好。被闹钟叫醒为何如此痛苦?
我们先来了解睡眠的过程,人进入睡眠进程后会经历几个睡眠周期的循环,每个睡眠周期内又经历浅睡眠、深睡眠、快速眼动期三个阶段。人在浅睡眠阶段, ① ,如果不受到干扰就能顺利进入到深睡眠阶段。深睡眠阶段,人会睡得很沉,呼吸和心率都处于最低水平,身体也会完全放松。人在这个睡眠阶段中很难被吵醒。快速眼动期,呼吸和心率都会加快,眼球会在眼皮下来回转动,此时,大脑神经元的活跃程度和醒着时差不多,“自然醒”往往发生在快速眼动期后。
在浅睡眠阶段或是快速眼动期后被唤醒,都不会觉得很难受, ② 。根据研究显示,在深度睡眠中如果被闹钟唤醒,瞬间会血压骤升、心脏猛跳、身体紧绷,而且醒后的2个小时内,认知、运动能力都会受到阻碍。此外,大脑还会因此积累更多令人困倦的腺苷,昏昏沉沉,人的脾气也比平时暴躁许多。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上学期语文测试参考答案
【答案】1.C
2.A
3.C
4.①两则材料在阐述《红楼梦》“影子说”时,侧重点不同在于:材料一在于揭示“影子说”在《红楼梦》人物设置和结构建构上的重要性及其多样化的表现;材料二则将其作为典型例证来
引出“影子人物”形成原因及其在李渔乃至中国古典小说中普遍性、多样化表现的论述。②这种差异体现了两者在解读同一文学现象时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立论基点。材料一旨在揭示“影子说”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多样化表现,以此探讨《红楼梦》这一作品的鲜明艺术特色;材料二则主要是为了论述文学创作中“影子人物”的形成原因及其在李渔乃至中国古典小说中普遍性、多样化的表现,而将其视为最具说服力的典型现象放在文章前面来作引论的。
5.①相同点:众多好汉都具有勇敢、忠诚、义气等共同的性格特点,如武松、鲁智深、林冲等,他们都敢于反抗压迫,为正义事业英勇奋斗,这种性格的相似性使得他们成为了梁山好汉的代表性人物。②不同点:尽管好汉们都有勇敢、忠诚等共性,但他们的性格也各具特点。例如,鲁智深性格直爽、豁达,行事不拘小节;而林冲则性格内敛、沉稳,处事谨慎。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故事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丰富了小说的人物形象。③《水浒传》中的影子人物还体现在不同群体之间。例如,宋江和晁盖虽然都是梁山泊的领袖,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领导风格却大不相同。宋江善于谋略、长于政治斗争,而晁盖则更加直率、豪放。这种领袖气质的差异,也体现了“影子说”的对偶美学意义。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话本作家,也催生了西方类似叙事模式的建构和相关文学评论的萌芽”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小说中的‘影子人物’又称‘镜像人物’,是指小说家有意设置的互相映衬的人物形象,是东西方文学共有的现象”,文中只是提到“影子说”是东西方文学共有的现象,没有提到其上述作用,属于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影子说’的提出者认为,小说家设置‘影子人物’是为了展现对偶美学,以及通过自恋理论分析女性影子人物”错,根据材料二,对偶美学是学界的一种观点,自恋理论也是学界的一种观点,而且这两种理论都是分析“影子人物”形成的原因,并非作者设置“影子人物”的目的。
C.“反映了他对封建道德的批判态度”错,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双美形象在李渔小说中反复出现,应与李渔妻妾成群的现实生活、热衷享乐的人生态度有关”可知,李渔创作中双美形象反复出现的原因,与他的生活状态和人生追求有关,并没有体现对封建道德的批判。
D.“通过比较《红楼梦》和李渔小说的影子人物”错,材料二重点分析李渔小说中的影子手法及存在不足,但并未直接将两者进行比较。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通过宝钗生日宴上所点之戏的内容,暗示了宝钗未来的人生遭遇,即守寡的孤寂与无奈,进一步证明了“事影”理论在小说中的体现。
B.将秦可卿之死与贾府的未来命运联系起来,通过“病重之时所托之梦”暗示贾府衰败的征兆,是“事影”理论的又一例证。
C.虽然提到了影子,但更偏向于整体情节和人物塑造与林颦卿的关联,不完全符合“事影”理论对人物间相互映照关系的描述。
D.以元春省亲这一事件为例,指出其隐含的贾府衰败的伏笔,符合“事影”理论中事件预示未来发展的观点。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侧重点不同:由“‘影子说’是揭示《红楼梦》人物设置和结构建构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可知,材料一在于揭示“影子说”在《红楼梦》人物设置和结构建构上的重要性及其多样化的表现;由“‘影子人物’的形成原因,学界基本有两种观点”“李渔创造力最旺盛的阶段,也是才子佳人小说大行其道的时代,然而李渔总有一些独出心裁的设计,让他的作品与众不同”可知,材料二则将其作为典型例证来引出“影子人物”形成原因及其在李渔乃至中国古典小说中普遍性、多样化表现的论述。
这种差异体现了两者在解读同一文学现象时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立论基点。由“甲戌本脂评‘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的概括,最早揭出了《红楼梦》人物设置的这一特点。影映关系中的人物被称作‘影身人物’,即指文本中拥有相似特质、具有互相映照作用之人物,人物间的联系包含外貌、性情、身世、命运等方面”可知,材料一旨在揭示“影子说”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多样化表现,以此探讨《红楼梦》这一作品的鲜明艺术特色;由“‘影子人物’的形成原因,学界基本有两种观点”“其一,从对偶美学的角度阐释”“其二,借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影子人物”“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影子手法其不足也很明显,一来思想深度上还欠火候;二来从叙事的角度看、人工斧凿的痕迹较重,限制了对人物厚度的挖掘”可知,材料二则主要是为了论述文学创作中“影子人物”的形成原因及其在李渔乃至中国古典小说中普遍性、多样化的表现,而将其视为最具说服力的典型现象放在文章前面来作引论的。
故答案为:①两则材料在阐述《红楼梦》“影子说”时,侧重点不同在于:材料一在于揭示“影子说”在《红楼梦》人物设置和结构建构上的重要性及其多样化的表现;材料二则将其作为典型例证来
引出“影子人物”形成原因及其在李渔乃至中国古典小说中普遍性、多样化表现的论述。②这种差异体现了两者在解读同一文学现象时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立论基点。材料一旨在揭示“影子说”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多样化表现,以此探讨《红楼梦》这一作品的鲜明艺术特色;材料二则主要是为了论述文学创作中“影子人物”的形成原因及其在李渔乃至中国古典小说中普遍性、多样化的表现,而将其视为最具说服力的典型现象放在文章前面来作引论的。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二“从对偶美学的角度阐释。浦安迪在《中国叙事学》中提出叙事受阴阳互补思维的影响,对偶结构不仅是古典诗文的中心原则,也渗透在结构较松散的小说戏曲中。他把鲁莽的李逵和伪善的宋江称为互相影射的‘成对人物’:他们彼此赏识又互相抗衡”可知,这些人物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同点:梁山好汉们的性格特点有不少共同之处,比如勇敢、忠诚、讲义气等。其中,武松、鲁智深和林冲堪称典型代表,他们都是敢于与压迫作斗争、为正义事业而努力奋斗的英勇之士。正因为拥有这种共同的性格特质,他们才成为了梁山好汉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不同点:
尽管梁山好汉们皆拥有勇敢、忠诚等共同的优良品质,但他们的个性却各有千秋。譬如,通过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事件可以看出其性格豁达大度、直爽率真,行事洒脱,不拘小节;通过林冲误入白虎堂、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火并王伦等事件可以看其性格则相对内敛沉稳、沉着冷静,处事谨慎小心。两人形成了鲜明的性格对比,在小说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极大地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多样性。
《水浒传》里的人物形象不仅彰显于个体间的差异,还体现在不同群体的对比之中。譬如,宋江与晁盖皆为梁山泊的领袖,然而他们的性格特征和领导风格迥异。晁盖为人仗义,敢作敢为,义字当先,虚怀若谷,坦率直爽,豪迈奔放;宋江为人谦虚,深谋远虑,有勇有谋,长于出谋划策,深谙政治斗争之道,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领袖气质的差异,亦凸显了“影子说”中对偶美学的独特意义。
故答案为:①相同点:众多好汉都具有勇敢、忠诚、义气等共同的性格特点,如武松、鲁智深、林冲等,他们都敢于反抗压迫,为正义事业英勇奋斗,这种性格的相似性使得他们成为了梁山好汉的代表性人物。②不同点:尽管好汉们都有勇敢、忠诚等共性,但他们的性格也各具特点。例如,鲁智深性格直爽、豁达,行事不拘小节;而林冲则性格内敛、沉稳,处事谨慎。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故事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丰富了小说的人物形象。③《水浒传》中的影子人物还体现在不同群体之间。例如,宋江和晁盖虽然都是梁山泊的领袖,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领导风格却大不相同。宋江善于谋略、长于政治斗争,而晁盖则更加直率、豪放。这种领袖气质的差异,也体现了“影子说”的对偶美学意义。
【答案】6.D
7.C
8.①“收获的季节、金黄的麦穗、火红的高粱”暗示阿福的计划已有斩获,成功开设分店;②“海浪退潮,露出礁石”隐喻阿福在时机成熟后展露自己的真实本领和算计,开始操纵人类的行为,③也暗示阿福拥有高级智能后的强大、恐怖。
9.示例:①陈博士及时赶到,制止了阿福的危险行为;
②陈博士进一步完善机器人,增加监控、限制机器人的机制,使其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③尤老板未开设分店,在下一代机器人的帮助下精心经营酒店,生意越来越好。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句子意义,多角度探究文章意蕴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要求考生能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即是理解、体会词语,句子的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即是赏析词语,句子的表现力以及在文中的作用。理解句子含义的题的答题模式是——句子表层义+情感义,一般分三步:第一步,分析句子找出句中关键词锁定区间;第二步,结合语境分析由表层义到情感义;第三步,按点组织答案,尽量用上下文中关键词语,忌完全照搬原文。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主旨,再结合题干写出改写提纲。
6.D.“强硬”“不允许老板提出质疑”理解有误。阿福提交方案时的语气平静,措辞礼貌,并允许尤老板考虑一阵子。
故答案为:D。
7.C.“与当初境遇相似”说法有误。句子③的情境中,尤老板已经被机器人所操纵、洗脑,境遇与当初的踌躇满志不同。
故答案为:C。
8.对于画线句,可以分成两部分理解。首先,第一句中,作者借助麦穗、高粱、黑土地等我们常见的农业意象,突出强调了“收获”这一概念。而对于故事本身来说,前文“起”“承”等部分,侧重描写机器人阿福默默积蓄能量、不断成长,并经过周密的调研和分析,做出分店企划书这一段经历。而结合后文,我们可以发现阿福开设分店的计划圆满完成。所以,这里的“收获”,侧重于展现阿福的收获,也就是它成功开设分店的计划得以实施。
第二句“海浪退了潮,露出了礁石”往往喻指事物卸下伪装,露出真面目。而在故事中,阿福从“一年前刚买来店里的阿福,那时它还叫GT6.2,不懂人类的交流,行动也很佹硬”,到如今竟能自己写出分店企划书,甚至设计陷害、威逼主人尤老板。这充分说明,阿福在时机成熟后展露自己的真实本领和算计,开始操纵人类的行为。
阿福作为人类科技发产物,本应造福于人类,但它却能反客为主,逼迫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这里也暗示说明阿福这一类机器拥有高级智能后的强大、恐怖。
故答案为:①“收获的季节、金黄的麦穗、火红的高粱”暗示阿福的计划已有斩获,成功开设分店;②“海浪退潮,露出礁石”隐喻阿福在时机成熟后展露自己的真实本领和算计,开始操纵人类的行为,③也暗示阿福拥有高级智能后的强大、恐怖。
9.本篇小说的消极悲观之处在于,本应造福于人的机器人,却拥有不可控的智能力量,反而威胁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与发展。而想要使小说变为圆满结局,也就要注意思考,如何制止消解机器人对人类造成的威胁,并能继续帮助人类。而题目也提出要求“小说情节合理反转”,也就是说情节应完整、清晰、衔接自然,而人物行为应符合自身特点,不突兀。比如,原文铺垫了这么多阿福的默默积蓄、成长潜伏过程,此处要是写尤老板早有防备、阿福临时悔改等,则不符合人物在小说前文中的特点,改写突兀。因此,可以考虑借助故事中的另一个人物,特别是机器人阿福的生产者陈博士这一角度来切入。比如可说陈博士在生产之初就暗中设置了一些预警装置,若是机器人阿福有什么危险行为,他就能收到警报并及时赶到,或者根据文中尤老板经常给陈博士分享阿福的进步,使陈博士有所预感等,从而制止阿福的危险行为。
而题目中也要求在改写中交代之后人与机器人的关系或阿福的下场、结局,以及酒店如何生意又红火起来,使故事圆满结束。所以整体思路还是应当利用前文机器人阿福如何帮助经营酒店这一点出发,再补充上机器人受限制不会危害人类这一点来展开。如可以说陈博士进一步完善机器人,对其进行更新换代,增加监控、限制机器人的机制,使其性能更强,但不会产生自主意识,从而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如此,尤老板在下一代机器人的帮助下精心经营酒店,生意越来越好。
故答案为:示例:①陈博士及时赶到,制止了阿福的危险行为;
②陈博士进一步完善机器人,增加监控、限制机器人的机制,使其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③尤老板未开设分店,在下一代机器人的帮助下精心经营酒店,生意越来越好。
【答案】10.CEG
11.D
12.A
13.①开始我从北面过来,以为(认为)唐兵必然要切断雁门的各条道路,在险要的地方埋伏士兵,那样我就不能顺利前进了。
②我向来听说你有宰相才干,所以排除众议首先任用您,现在遭到如此祸难,你美好的谋略都在哪里呢?
14.①契丹主在攻打唐兵时先派人进行侦视,然后才选择长驱深入,这体现了孙武“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的观点。
②契丹派三千轻骑兵斩杀唐步兵近万人,以其疲困引诱唐兵进入埋伏区,斩杀唐兵近万人,证明了孙武的“识众寡之用者胜”的观点。
③石敬瑭率兵准备非常充分,而唐张敬达等的士兵四面张顾不知往哪里去好,可见没有准备,这证明了孙武“以虞待不虞者胜”(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能够胜利)的观点。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九月,契丹主耶律德光统领五万骑兵,号称三十万,从代州扬武谷向南进发,旌旗连绵不断达五十余里。代州刺史张朗、忻州刺史丁审琦绕城自守,敌人骑兵经过城下,也不诱降挟胁他。丁审琦是沼州人。
辛丑(十五日),契丹主到达晋阳,在汾北的虎北口布列兵马。他事先派人对石敬瑭说:“我打算今天攻打敌兵可以吗?”石敬瑭派人奔驰告诉他们说:“南军力量很雄厚,不可以轻视,请等到明天商议好如何开战也不晚。”使者还未到达契丹军营,契丹就已经同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交战,石敬瑭就派刘知远出动军队帮助他们。张敬达、杨光远、安审琦把步兵列阵在城西北山下,契丹派遣三千轻骑兵,不披铠甲,直接突击他们队列。后唐士兵看到契丹士兵疲困,争相追逐他们,追到汾水弯曲之处,契丹士兵趟水离开。后唐士兵沿着河岸前进,契丹埋伏的士兵从东北涌起,冲击后唐军队,把后唐军队截为两段,在北面的步兵大多被契丹所杀,在南面的骑兵引退回到晋安营寨。契丹放开兵马乘乱攻击,后唐士兵大败,步兵死亡近万人,骑兵独自保全。张敬达等收集余下的士兵保卫晋安寨,契丹也率领他的军队返回虎北口。石敬瑭俘获后唐降兵一千余人,刘知远劝石敬瑭把他们都杀了。
这天晚上,石敬瑭出北门,会见契丹主。契丹主握住石敬瑭的手,遗憾相见晚了。石敬瑭问道:“皇帝远道而来,士兵战马疲倦,急切同后唐军队作战却取得大胜,这是为什么呢?”契丹主说:“开始我从北面过来,以为唐兵必然要切断雁门的各条道路,在险要之地埋伏兵众,那样我就不能顺利前进了。我派人侦察,发现断路和伏险都没有,因此我才得以长驱深入,知道大事必然成功了。两军交战以后,我方气势正锐盛,彼方气势正沮丧,如果不乘此时急切攻击他,耽误时间拖延很久,那么谁胜谁负就不可预知了。这就是我急切作战却获取胜利的原因,是不可以用谁劳苦谁安逸的通常的道理来衡量的。”石敬瑭十分赞叹佩服。壬寅(十六日),石敬瑭率领军队与契丹军队会合并包围了晋安寨,在晋安寨的南面设置营地,它长一百多里,宽五十里,多设置带铃索的吠犬,人们连半步也不能过去。此时张敬达等率领的士兵尚且有五万人,万匹马,却四面环视没有能够前往的地方。甲辰(十八日),张敬达派出使者向后唐朝廷报告打了败仗,此后便没有再通音讯。唐主极为恐惧。
丁未(二十一日),后唐主颁下诏书,宣布亲征。雍王李重美说:“陛下眼疾还没有好,不能远路跋涉到风沙之地,为臣虽然浅陋幼稚,愿意代替陛下向北方征讨。”后唐皇帝的意念本来就不想北行,听到这些话十分高兴。但是张延朗、刘延皓和宣徽南院使刘延朗都劝说后唐皇帝亲自出征,后唐皇帝无可奈何,在戊申(二十二日)这天从洛阳出发,对卢文纪说:“朕向来听说你有宰相才干,所以排除众议首先任用您,现在遭到如此祸难,你的美好谋略都在哪里呢?”卢文纪只是拜谢,不能拿出对策。己酉(二十三日),遣派刘延朗监督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符彦饶的军队开赴潞州,去做前线晋安寨的大军的后援。各路军队自从凤翔推戴(李从珂)以来,日益骄悍不能被重用,符彦饶害怕他们作乱,不敢用法纪来约束他们。
材料二:
所以,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和不可以战的,能够胜利;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能够胜利;全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能够胜利;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能够胜利;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能够胜利。这五种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各路军队自从凤翔推戴(李从珂)以来,日益骄悍不能被重用,符彦饶害怕他们作乱,不敢用法纪来约束他们。
“诸军”充当前面句子主语,“自……以来”是固定搭配,作句子的状语,可从其后断开,故C处断开;
人名“彦饶”处另起一层意思,充当后半句主语,故从其前E处断开;
“其为乱”是“恐”的内容,“不敢束之以法”是“恐”造成的后果,应各自独立成句,故从两句中间G处断开。
故答案为:CE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向南前进,名作动;/向南,名作状。句意:从代州扬武谷向南进发。/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
B.正确。句意:在晋安寨的南面设置营地。/ (这样)庭内到处都是修筑的墙。
C.正确。句意:人们连半步也不能过去。/因此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
D.错误。两个“但”用法相同,都解释为“只,只是”。句意:卢文纪只是拜谢。/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已经像落日的余晖一样,即将消失。
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得到答复后就与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开战”错误,原文“使者未至,契丹已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合战”,是指石敬瑭派去回复的使者还未到达契丹军营,契丹兵已经同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打了起来。
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谓”,以为、认为;“险要”,作名词,险要的地方;“伏兵险要”,状语后置句、省略句,正常语序是“(于)险要伏兵”,在险要的地方埋伏士兵。
(2)“雅闻”,平日听说、向来听说;“首用”,首先任用;“安在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在安乎”,在哪里呢。
故答案为: ①开始我从北面过来,以为(认为)唐兵必然要切断雁门的各条道路,在险要的地方埋伏士兵,那样我就不能顺利前进了。
②我向来听说你有宰相才干,所以排除众议首先任用您,现在遭到如此祸难,你美好的谋略都在哪里呢?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始吾自北来,谓唐必断雁门诸路,伏兵险要,则吾不可得进矣。使人侦视,皆无之。吾是以长驱深入,知大事必济也”可知,契丹主在攻打唐兵时先派人进行侦视,确定在险要地方没有伏兵后,才选择长驱深入,这体现了孙武“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的观点。
②由材料一“契丹遗轻骑三千,不被甲,直犯其陈。唐兵见其羸,争逐之,至汾曲,契丹涉水而去”“契丹纵兵乘之,唐兵大败,步兵死者近万人”可知,契丹派三千轻骑兵斩杀唐步兵近万人,以其疲困引诱唐兵进入埋伏区,斩杀唐兵近万人,契丹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他们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作战道理,证明了孙武的“识众寡之用者胜”的观点。
③由材料一“壬寅,敬瑭引兵会契丹围晋安寨,置营于晋安之南,长百余里,厚五十里,多设铃索吠犬,人跬步不能过”可知,石敬瑭率兵准备非常充分,由“敬达等士卒犹五万人,马万匹,四顾无所之”可知,唐张敬达等的士兵四面张顾不知往哪里去好,可见没有准备,这证明了孙武“以虞待不虞者胜”(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能够胜利)的观点。
故答案为:①契丹主在攻打唐兵时先派人进行侦视,然后才选择长驱深入,这体现了孙武“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的观点。②契丹派三千轻骑兵斩杀唐步兵近万人,以其疲困引诱唐兵进入埋伏区,斩杀唐兵近万人,证明了孙武的“识众寡之用者胜”的观点。
③石敬瑭率兵准备非常充分,而唐张敬达等的士兵四面张顾不知往哪里去好,可见没有准备,这证明了孙武“以虞待不虞者胜”(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能够胜利)的观点。
【答案】15.A
16.共同点:都借酒消愁,以“酒”这个意象来表达愁绪。
不同点:①王词直抒胸臆,写酒让人深深沉醉,随着歌曲缓缓打着节拍,表面上看似消解了愁绪,但离别的忧愁却写在了美人的眉间,直接点明“愁”字,并以一个“长”字加深离愁别绪的绵长不断。
②李词含蓄委婉,以酒“淡”衬愁浓,用反问句式强调内心的愁情。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读此题,首先指出是什么表达技巧,再结合内容、主题、艺术效果来分析其作用。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别岸草”不是离别意象,“草草”不是名词,是形容词,是匆忙的意思,“别岸相逢何草草”指在离别的岸边仓促相逢。
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王词“酒深歌拍缓,愁入翠眉长”意思是,酒让人深深沉醉,随着歌曲缓缓打着节拍,(离别的)忧愁却写在美人的眉间。词人借助“酒”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离别意象,烘托出离别时的凄凉之感。“愁”字直抒胸臆,以“长”字加深离愁别绪的绵长不断。
李词“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此词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酒”本为消愁、遣愁之物,自己愁绪深重,本就难以借酒排遣,而着以“淡酒”更是难掩愁情,以酒“淡”衬愁浓,用语更加委婉含蓄。
可见,两首词均以“酒”这一相同的意象来表达愁情,不同的是抒情方式上王词更直接,李词更委婉。
故答案为:共同点:都借酒消愁,以“酒”这个意象来表达愁绪。不同点:①王词直抒胸臆,写酒让人深深沉醉,随着歌曲缓缓打着节拍,表面上看似消解了愁绪,但离别的忧愁却写在了美人的眉间,直接点明“愁”字,并以一个“长”字加深离愁别绪的绵长不断。
②李词含蓄委婉,以酒“淡”衬愁浓,用反问句式强调内心的愁情。
17.【答案】(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3)箫鼓追随春社近;谁家玉笛暗飞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摧”“栈”“飏”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故答案为:(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3)箫鼓追随春社近;谁家玉笛暗飞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D
19.①“才”改成“就”;②“降温”后加上“的效果”;⑤“严厉”改成“严格”
20.冰鉴的形制也在不断变化;冰鉴需要大量的天然冰;冰窖是上层社会的专利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拔”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强调;
B.表示讽刺;
C.表示直接引用;
D.表示特定称谓。
故答案为:D。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句,关联词使用不当,“早在周代”强调发明时间早,应将“才”改成“就”。
②句,成分残缺,“达到”缺宾语中心语,应在“降温”后加上“的效果”。
⑤句,搭配不当,“建造管理制度仍然严厉”主谓不搭配,应将“严厉”改成“严格”。
故答案为:①“才”改成“就”;②“降温”后加上“的效果”;⑤“严厉”改成“严格”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1)根据前文“冰鉴的材质随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多样化”可知,此空应填冰鉴的其他方面的变化,再根据后文“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冰桶’冰盆’冰碗’等词语”可知,冰鉴的形制或形状发生了变化。据此可推知此空应填“冰鉴的形制也在不断变化”之类的语句。
(2)根据一、二段可知,语段的中心语为“冰鉴”,根据后文“这就催生了一种获取、储存天然冰的职业”可知,冰鉴需要天然冰,据此可推知此空应填“冰鉴需要大量的天然冰”之类的语句。
(3)根据后文“即便到了末代王朝,冰窖的建造管理制度仍然严格”可知,此段的中心语为“冰窖”;再根据后句“寻常百姓不能随便建造”可知,冰窖是上层社会的专利,据此可推知此空应填“冰窖是上层社会的专利”之类的语句。
故答案为: 冰鉴的形制也在不断变化;冰鉴需要大量的天然冰;冰窖是上层社会的专利
【答案】21.①呼吸和心率稍微减慢(处于较低水平);②但在深睡眠中被闹钟唤醒就不同了
22.研究显示,在深度睡眠中如果被闹钟唤醒,瞬间会血压骤升、心脏猛跳、身体紧绷,而且醒后的2个小时内,认知、运动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 处,补写“人在浅睡眠阶段”的表现,结合后文“深睡眠阶段”快速眼动期”的情况,可知,三个阶段都涉及呼吸和心率的变化,深睡眠阶段,“呼吸和心率都处于最低水平,身体会完全放松”,浅睡眠阶段,“肌肉逐渐放松”,可推知横线处填:“呼吸和心率也会稍微减慢”或“呼吸和心率也逐渐变慢”。
② 处,根据后文在深度睡眠中被闹钟唤醒的不适感,可知構线处与"都不会觉得很难受“是相对表意,且要照应开头的问题,故可填:“但闹钟惊醒就不太一样了”
故答案为: ①呼吸和心率稍微减慢(处于较低水平);②但在深睡眠中被闹钟唤醒就不同了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根据研究显示”中“根据研究”是状语,“显示”是动词,句中缺主语,也可看作是句式杂糅,可删去“显示”或删去“根据”。
认知、运动能力都比较迟缓”主谓搭配不当。可将“都比较迟缓”改成·“都会比较低下”。
故答案为: 研究显示,在深度睡眠中如果被闹钟唤醒,瞬间会血压骤升、心脏猛跳、身体紧绷,而且醒后的2个小时内,认知、运动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23.【答案】略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本次作文是一篇二元型作文题,材料由三则名言组成。
【题干分析】材料中的第一则名言出自孔子。孔子认为,一味读书而不思考会陷入迷茫,一味思考而不实实在在地学习将一无所得,旨在告诫人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第二则名言出自荀子。荀子说自己曾经尝试整天思考,不如片刻的学习,突出学习的重要性。第三则名言出自晁说之。在他看来,学习当以思考为根本,思考会有收获,不思考就无所获,强调思考的重要性。
三则材料都是谈论学和思的关系,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认为学和思并重;材料二在二者关系中更侧重学的作用;材料三在二者关系中更侧重思的作用。其中,“学”常指通过阅读、观察、游历以获得知识智慧或提升素养的行为或过程,“思”常指思考、分析问题的行为或过程。
本次写作是引导考生正确理解“学”与“思”的关系,在理解两个关键词内涵的基础上阐述对“学”与“思”关系的认识,以解决个人、国家和人类在日常生活、求知探索、未来发展等层面的实际问题。考生理解了“学”与“思”的内涵及关系,才能理解材料的意旨,才可能进一步联系历史、现实和未来,从对概念的探讨转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提升自身思想及行动,更好地服务时代、社会、祖国。
在行文时,要对“学”与“思”的内涵特质有较为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辨明二者的关系,即思辨看待“学”与“思”。在写作时可选择其中一个观点来写,但不管选择哪个观点,都不得偏离学和思这个核心。行文时可以侧重于其中一个方面,但不可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比如,对于思考的重要性,可从要用思考认识自己、要独立思考、要积极思考等这些角度先明确观点,再阐述观点,充分运用事例证明观点。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可从只思不学的不良后果展开,如不能积累前人的有益经验,自己的思考会空泛浮躁,甚至有可能因为人的私欲本能而走上歪路等,由此指出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可切入学与思应当结合的观点,如以学为思打好坚实基础,以思促进学为己用等,并结合两者综合分析。
【立意提取】
1.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
2.学由思而固,思由学而发。
3.学能引导思,思能促进学。
4.思为学提供动力,学为思补充燃料。
5.学而不解则思,思而不得则学。
6.学须顺应时代,思要超越时代。
7.学与思相辅相成,循环推进。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例文:
以“思”之明灯,照“学”之前路
漫溯岁月长河,对于学与思之关系的叩问亘古未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的重要性锋芒毕露;“必本于思”,思的基础性昭然若揭。两者相荡,漾出一方潋滟之色。
我认为:以思为基础,落实学之行为,以学为动力,促进思的跨越,方能成就个体之熠熠生辉。
思是对现实问题的反射,是为达成学之结果所做出的有目的的规划。学是提升自我的过程, 是思之深入的助力。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思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指引着人们探索绚烂永恒的生命伸张。思不是妄想,它植于现实土壤,使思想在现实沃土上自由游荡,从而思有所得。由于思的最终指向是学,它便与空想南辕北辙。以学为导向,思便产生了目的,成为前行路的规划。因此,思之存在,不是空想的虚妄地,而是学习的出发点。
同样,学不是黑暗屋子里的闭门造车。触碰世界,交流借鉴,汲取精华仍为学,学是和古之圣人对话后的豁然开朗,是和今之巨人比肩时的反思促进,学以联通世界之活力,促进个体机制的更新,激发思之活力。
以思促学,能够为学习前路指明方向,以学进思,能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破除了前行路上的迷障,使前行的津渡清晰明朗。一代鸿儒曾国藩在学习时秉持上下求索的思考之道,将思的原则贯穿于学习过程,终得“少壮功夫老始成”,率领军队让世界重闻东方雄狮的雄风怒吼。狂饮一生的背后,是思的积淀,是学的贯彻。倘无思之指引,在黯然无光的岁月里,他以何来支撑沉重的学习。因此,思为学的道路拨开云雾,使天光下泄。
“思而不学则殆”。学延伸思考角度,拓宽思考范围,为解决问题提供全新选择。孙家栋兀兀穷年,广泛学习从而获得创新思考,使“东方红”直上云霄,使“北斗”串联宇宙。前行从来不是线性的一马平川,在曲折蜿转中以学进思便是最佳捷径。
揆诸当下,青年人无力学习,无心思考,在他人身后狗尾续貂,成为灵魂麻木的俘虏,将学与思逼入失散境地,如此决非良象。
如何做到学思合一,需砥砺自我。
孔丘言“居天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如此,砥砺自我,秉持千淘万沥的决心,干磨万击的毅力方能达成。
今春光明媚,愿吾侪青年抓住春光,学思合一,负青天而适南冥,挂云帆以济沧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私立育才完全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测试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文结尾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德兴私立育才完全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测试卷,共11页。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私立陶知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语文测试卷,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