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西省上饶市北大邦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西省上饶市北大邦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01
    江西省上饶市北大邦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02
    江西省上饶市北大邦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03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西省上饶市北大邦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北大邦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李斌
    ①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真的是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②《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③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④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材料二:
    注重“工匠精神”培养
    曾传兴
    ①工匠精神的精髓在于专注、精益求精。当今,美术教育及创作领域也非常需要“工匠精神”,需要这种认真、专注、严谨的态度,它是提升美术创作品质、创作更多时代精品的重要保证。
    ②高校美术专业学生,是美术事业的新生力量。在信息爆炸、新潮艺术观念涌动的今天,高校美术专业有些学生缺乏专注、钻研的精神与态度:一些人更乐于追求快餐式的作品,甚至有时会鄙夷传统的价值观以及精神追求;有的学生认识不到基本功的重要性,急功近利、盲目地追求所谓的“现代艺术”。故而,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艺术创作环境受到多重影响的情况下,在美术教育和创作领域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③强化工匠精神,对培养学生的专注度、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激发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热情都有很好的帮助。工匠精神的培养,首先,应当融入课程设置以及基本功的锤炼:优化课程配置,加重基础课程的比重,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习,双管齐下,提高艺术技能和艺术修养;对新入学学生尤其应该夯实基础训练,通过基础课程的严格考核,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造型能力。其次,还应汲取传统工匠师徒传承的长处:整合教师资源,增加个别辅导,重视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激发其创造力。
    ④与美术教育一样,美术创作领域同样需要融入“工匠精神”。美术创作领域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绘画技能的继承发展方面,更呈现在美术创作所渗透的创造力和求真精神中。
    ⑤当下,部分美术作品缺乏文化内涵,更像是缺少灵魂的“复制品”,作品形式趋于世俗化、商业化、数码化,艺术性和感染力强的作品不多。一些创作者忘记了艺术创作应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初心,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艺术性,而是市场认不认可、接不接受,目标是快速成名,快速获益。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无疑是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不仅对艺术资源造成浪费,也不利于社会正能量、优秀文化的传播。
    ⑥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创作者应不断提高手头功夫,而不是离开绘画基础去寻找艺术创作的“捷径”。其次,创作者应有坚持本心进行艺术创作的定力,坚守艺术的审美价值,去除浮躁心态,拒绝畸形市场的诱惑,在创作主题、造型、色彩、画面布局等方面都认真对待,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地完成每一幅创作,而不是一味迎合部分市场的需求。
    ⑦无论是美术教育还是美术创作,都应秉承极致、求精、务实的“工匠精神”。美术工作者们应当有时代的担当,培养时代新生力量,勤于创作具有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的美术作品,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8日)
    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企业的手工艺人只有雕琢好技艺、打造好产品,才会有金字招牌,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B.赞叹工匠、推崇工匠精神,我们力争人人成为工匠,从而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
    C.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工匠精神:一是鄙夷传统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二是轻视基础,急功近利。
    D.美术创作要融入工匠精神。绘画技能的继承发展如此,美术创作所渗透的创造力和求真精神方面更如此。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匠精神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可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引领正确的市场风尚,展现时代精神,助力发展。
    B.工匠精神作为一个口号,应该融于我们的血液里,短时间内成为生命尊严、企业金色名片以及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C.美术创作者如果缺少工匠精神,其作品往往就缺乏文化内涵和灵魂,形式趋于世俗化、商业化、数码化,艺术性和感染力都不强。
    D.美术工作者要秉承“工匠精神”,有时代担当,要努力培养新生力量,勤于创作时代精品,从而推动美术事业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3.下列材料不能准确诠释“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
    A.川航机长刘传健平时努力钻研专业本领,紧急时刻保持清醒、精准操作,从而保证客机的安全降落。
    B.港珠澳大桥建设者凭借对海洋生物习性多年潜心研究,兑现了“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诺。
    C.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水稻研究中,让我们正远离饥饿的威胁,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D.《非凡匠心》节目中嘉宾在火花中大汗淋漓,虽烫出累累水疱仍咬牙坚持,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4.两则材料都谈到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请结合材料谈谈哪些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投考①
    沈虎雏
    这里正在进行北京中等专科学校招生统考。我第一志愿投考竞争最激烈的重工业学校。生怕考不上,心里老在打鼓。同时我又满意自己的重要抉择。
    我迷恋机器,热衷于亲手做个什么会动的东西。大约从六岁开的头。初中三年尽管看了许多闲书,我偏没读过《绿魇》,不然这会儿就能振振有词,用爸爸的预见去说服他自己。当年他这样描写过我们兄弟:
    ……今夜里却把那年轻朋友和他们共同做成的木车子,玩得非常专心,既不想听故事,也不愿上床睡觉。我不仅发现了孩子们的将来,也仿佛看出了这个国家的将来。
    十岁时,我曾把记忆中的“昌黎号”,用正投影规则,敬绘出主视图和俯视图,他又大加赞赏和鼓励。今天我当真要去搞机器,爸爸却不乐意了。但是他表现得柔和、讲理。
    “弟弟,你还是多读几年书吧!妈妈同我都可以帮到你,把文章写好起。”
    “我搞不了文!你跟老师都说我的作文有八股味。”
    “有点儿也可以,多写写,懂得好坏,我就不叫你沈八股了。”
    “我喜欢机器,这也挺好嘛!”
    过两天他又找我谈:“弟弟,学机器也很好。家里有条件供你读大学,大学也可以搞机器。”
    “我要现在就学,四年毕业,还赶得上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出两年力。”
    “你还小呢,不必忙着找事情做。”
    “都十五了!你十四岁当兵比我还小。”
    唉!这个爸爸是怎么啦?干吗那么上心?我只是想跟这个家拉开点儿距离,越早越好!我选中了唯一实行供给制的学校,念书吃穿都由国家负担。我要去住校,去工作,成天生活在集体里,别人才会拿我当一个独立的人。可惜他不能明白!
    统考以后,他还不放弃希望,总想劝我再去考一次高中:“弟弟,不读大学,我觉得很可惜,你又不是功课赶不上。我非常之羡慕能进大学的人。我当时实在不得已,程度太低,吃饭都成问题,没有机会呢。你没有这些障碍,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可惜了……”爸爸耐心做思想工作,一点儿也打不动我。
    电车铃声清亮悦耳。
    “爸,都到小经厂了,你坐车回去吧!”
    他不肯,“再走走,同你再走走。”
    只好继续推着自行车走下去。
    他从来对谁都不远送,这会儿怎么啦?去我的新学校才六站距离,比男四中还近,再说周末就能回家……不过,我已记不起有多少年没一块散步了,走走也好。
    从录取那天起,爸爸一直沉默寡言,我猜他还在为我惋惜,可从来不说半句泄气的话,连叹气都没叫我听见一声。
    鼓楼檐角外小燕穿来穿去。它们多自在!
    鼓楼斜对街铁匠铺里火星飞溅,大锤闷响和掌钳师傅榔头的脆声交替应答,新学校大概也要学打铁?我对那几个汗流浃背的师徒,产生一种亲切感。
    “爸,都走出三站路了,星期六我一定回来,你快上电车吧!”
    他不走,把我领进一家冷食店,要两瓶汽水。我嘬着蜡纸管,爸爸走向柜台,弄来一个小圆面包。
    “吃过晚饭了,爸,不饿。”
    “你吃得下,就一个。”
    面包很小很新鲜,盘一圈螺旋形黄丝,他把喝了一点儿的汽水瓶推过来。
    还不肯回去。进了弯弯曲曲的烟袋斜街。窄街上,车后行李有点儿碍事,我推车拐来让去。他在一家棉花店前驻足,观看门楼上那些雕饰。
    “清朝留下的老铺子,以前很讲究呢。”
    银锭桥把着斜街西南口,桥头有鲜枣卖,他把手绢摊开来。
    “别买了,爸,同学要笑话。”
    爸爸像没听见。“尝了,很甜,只有半斤。”
    扎上手绢,我说没法拿。他不懂自行车装载学,果然想不出该把它挂在哪儿,又去解开疙瘩。
    消化机!消化机……
    儿时的我胃口好,食量大,爸爸老说我是家里的“消化机”。现在“消化机”早已懂得克制了。我忸怩着,被装满裤兜。他俯身捡拾滚落的几个。
    “爸!我顺着这后海北河沿很快就到学校,听说那是摄政王府。你到家没准天都黑了。”
    “我知道,那也是溥仪的家。骑车子小心点儿。”
    我跨上车滑开,桥上剩下爸爸一人。
    ……
    这孩子终于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了。沿岸一段缓坡,车子轻松地加快。背后大包……
    被得车把有点儿飘,一定要稳住,别让桥上那人看见它晃来晃去。
    太阳快要沉落微带金红,越展越宽的水面闪闪烁烁,对这孩子眨眼微笑。谁说北京的云霞赶不上云南?前边这片天空正张开最美的一幕。小燕比不上这孩子,它们只懂得爹妈教的飞法,体会不到挣脱羁绊的轻快欢畅。
    银锭桥上据说是燕京八景还是十景的一个去处,闹不清朝哪方看才算真正内行。那个留在桥上的人,依然朝着一株株柳树间隔里,望那远去的孩子,孩子全身都能感觉到这件事。那个人想些什么?却不知道!孩子顾不上琢磨这些,心满意足朝一片红光的方向奔去。他将在一座漂亮的大花园里,“在新环境中”受到最好教育,获取那些令他心往神驰的本领。他将挥汗如雨,亲手塑造一些无机生命。这孩子会不断进步,逐渐提高。沿后海这条土路总是向左拐,又向左拐,在彼岸终于折到相反方向。这条路本没修好,有平坦硬实的地段,也有坑坑洼洼泥泞,绕它一圈,是条长长的路程。
    有一天,孩子走过了这条长路,从另一个方向来到桥头,想听听银锭桥的传奇故事。桥上空空荡荡,一无所有,那个人早已离去。
    (有删改)
    [注]①文章节选自沈虎雏《团聚》,题目为编者所加。沈虎雏,沈从文之子。②《绿魇》:沈从文散文,作于1934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儿子因迷恋机器,初中毕业后执意要报考中专学校,引出了下文父亲与儿子关于“投考”选择问题的探讨。
    B.父亲以年龄小、大学教育机会可贵等理由劝阻儿子,以自身经历表达未上大学的遗憾,说明父亲观念陈旧,已跟不上时代发展。
    C.“桥上剩下爸爸一人”用简洁的文字写出父亲被“抛下”的孤寂落寞,“爸爸”“一人”同义复指,凸显人物形单影只的状态。
    D.通过买汽水、面包、枣和叮嘱骑车小心等情节,可见父亲希望能与儿子多相处,并对儿子离家求学感到担忧和不舍。
    7.关于文中“父亲望着儿子远去”这一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在描写太阳沉落的景象时,使用了拟人、反问的手法,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B.将小燕和“这孩子”进行对比,用孩子的欢畅和喜悦凸显对小燕不懂得挣脱羁绊的批评。
    C.“桥”在这里是一种意象化表达,桥上时空流淌、人事变换,独特意象中蕴含着。
    D.这部分叙述者转换,视角的补充更有利于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人物的形复杂的情感。
    8.文章引用散文《绿魇》中的内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9.父子相送,围绕“小经厂”到“后海”这段路展开叙述,艺术效果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谿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苏代伪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甘茂之亡秦奔齐,逢苏代。代为齐使于秦。甘茂曰:“臣得罪于秦,惧而遁逃,无所容迹。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茂之妻子在焉,原君以余光振之。”苏代许诺。遂致使于秦。
    (节选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B.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C.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D.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常先至”的“至”指到达,与《大学之道》中“在止于至善”的“至”不同。
    B.足下,是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代多用以尊称君主,文中为后者之意。
    C.“自崤塞、谿谷”的“崤”指崤山,与《过秦论》中“崤函之固”的“崤”含义相同。
    D.“而得一斯便焉”的“斯”和《论语》中“请事斯语矣”的“斯”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甘茂在准备逃往齐国的路上,恰好遇到了苏代,他抓住机会,通过给苏代讲故事表达了自己希望依附苏代的愿望,并由此摆脱了人生困境。
    B.苏代决定帮助处于人生低谷的甘茂,他先后去了秦国与齐国,分别对秦王和齐王进行了游说,最终使齐国重视甘茂,使其获得上卿职位。
    C.苏代游说秦王与齐王,分别用了不同的策略:一个是直言甘茂贤能,极力推荐;另一个施以心理恐吓,极力威胁,最终成功说服了两位国君。
    D.尽管秦王悬以重礼厚禄和上卿的高位,并派苏代拿着相印前往齐国迎聘甘茂,甘茂自然不受诱惑,拒绝回到秦国,最终他留在齐国任上卿。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
    ②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
    14.两个文本都提到“贫家女”的故事,甘茂讲此故事的目的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②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杜甫把蔓州草堂让给一位吴姓的亲戚(即诗中的吴郎)住,这位亲成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社甫为此写诗劝阻。②征求:指赋税征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联诗人自述从前对扑枣邻妇的态度和理由,为颈联对吴郎的进一步劝告作了情理两方面的准备和铺垫。
    B.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C.尾联诗人从高处落笔,揭示出她的贫穷的深刻原因,再次为老妇人扑枣行为开脱,其意仍是要感化吴郎。
    D.本诗词淡语婉情深,在反复吟咏品味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炽热深沉厚重的感情,能窥见诗人那伟大的灵魂。
    16.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态度和蔼,容易接近)之衷,往往溢于言表。“慈祥恺悌之衷”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以宏阔与渺小对举,勾勒画面的两句是“ ,
    , ”。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建筑极高|气势壮美恢宏。
    (3)苏洵《六国论》中,明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 ”,这也论证了“ ”观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淡学”一词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淡学”,( A ),提倡的是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外表宠辱不惊、不争不抢,内心平和安宁、八风不动。
    ①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社交频繁的现代社会,②在社会规训和自我加压的双重鞭策下,③成年人一直面临着不小压力。④想做一个“高分”成年人,⑤往往要付出巨大的脑力、精力和情感成本。⑥选择“让精神减负”“让欲望减少”,⑦是“淡人”们舒缓压力、消解内耗、积蓄能量。就像船行大海中,风浪越大,越需要稳固的“船锚”,以平和稳定的内在对抗外界的( B )。主动抛弃一些负重,是为了更好地轻装前行。
    从丧、佛系,到内卷、淡人,我们一直热衷于贴标签、对号入座,但这也容易陷入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等标签化思维。其实,①____ 。一个线下社交中“淡淡”的人,也许②____ ;③____ ,也会因在意的人或事开怀大笑或泪流满面;工作中看似“淡淡”的人,可能也在为了自己的小目标“淡卷”。所以,你可以浓,也可以淡,可以时浓时淡,也可以内浓外淡……我们不必被标签束缚,无论是( C )还是热烈滚烫,只要是发自内心的选择,只要是让自己感觉舒服的,就是最好的!
    (节选自人民网《“随便吧”“都可以”……你是这样的“淡人”吗?》)
    18.请在文段的括号处填上合适的成语。
    19.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请将有语病的句子的序号写出来,并修改。
    20.请在文段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2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放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鲁班首创“木鸢”,这是最早的风筝。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期,李邺将竹哨绑在风筝上,放飞时风吹竹哨,声似筝鸣,十分悦耳,____,并沿用至今。那时很多人在放风筝时,都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名称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____,让纸鸢随风而去,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不幸、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因此,在古人眼中,____。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丫鬟发现一个大蝴蝶风筝断了绳,挂在了竹梢上。林黛玉的丫鬟(甲)想要去捡别人放掉的风筝,体弱多病的(乙)笑着劝阻说:“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又说:“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 稻香老农(丙)劝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住在怡红院的(丁)则说:“可惜不知落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烟处,我替它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放去,教他两个作伴罢了。”不难看出,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除难的手段,不能捡拾别人放的风筝,也是怕沾上晦气。
    21.下列选项中填写的人物与名著《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的描述完全一致的是( )
    A.甲:紫鹃 乙:林黛玉 丙:李纨 丁:贾宝玉
    B.甲:鸳鸯 乙:王熙凤 丙:探春 丁:史湘云
    C.甲:紫鹃 乙:林黛玉 丙:探春 丁:贾宝玉
    D.甲:鸳鸯 乙:王熙凤 丙:李纨 丁:史湘云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的人,因为相信而看见;有的人,因为看见而相信。
    读了上面的这句话,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D
    2.B
    3.D
    4.材料一谈到“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与材料二中谈到“培养美术创作领域的工匠精神需要创作者从两个方面着手:不断提高手头功夫;有坚持本心进行艺术创作的定力,坚守艺术的审美价值,去除浮躁心态,拒绝畸形市场的诱惑”是基本一致的。
    5.首先借企业家的感慨,引出时代品质与工匠精神的话题。接着从说明工匠精神的本质、阐明工匠精神的价值、探讨工匠精神的内涵三个方面,对“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总结,强调发扬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3)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研读文本,①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②要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③要把握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④要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分析文本观点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工匠精神’的培养”,首先需要筛选出两则材料在“工匠精神”的培养方面的观点,然后再找出两则材料的相同观点。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思路的能力。理解文本,然后梳理。梳理文本的思路一般按照首先、其次、接着、再次、最后等答题步骤进行。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A.“企业的手工艺人”错误,原文是“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没有说对象就是“企业的手工艺人”,还指其他工匠,选项与原文不符;
    B.“我们力争人人成为工匠”错误,原文是“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我们力争人人成为工匠”与原文不符;
    C.“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工匠精神”以偏概全,原文是“高校美术专业有些学生缺乏专注、钻研的精神与态度”,是“有些学生”,不是全部。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B.“工匠精神作为一个口号,应该融于我们的血液里,短时间内……”错误,纵观两则材料来看“工匠精神”都不能作为一个口号,而是一种精神;“短时间内”表述不准确,原文只是说“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
    D.“虽烫出累累水疱仍咬牙坚持”说明的是对工作的坚持,是面对困难不放弃,不是认真、专注、严谨的态度,不属于工匠精神。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分析文本观点的能力。
    题干要求概括“‘工匠精神’的培养”,首先需要筛选出两则材料在“工匠精神”的培养方面的观点,然后再找出两则材料的相同观点。
    由材料一“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可知,材料一对“‘工匠精神’的培养”指出的措施是: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由材料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创作者应不断提高手头功夫,而不是离开绘画基础去寻找艺术创作的‘捷径’”“其次,创作者应有坚持本心进行艺术创作的定力,坚守艺术的审美价值,去除浮躁心态,拒绝畸形市场的诱惑”可知,材料二对“‘工匠精神’的培养”指出的措施是:不断提高手头功夫;有坚持本心进行艺术创作的定力;坚守艺术的审美价值,去除浮躁心态,拒绝畸形市场的诱惑。这些观点都强调专注、认真、追求更好、端正心态等,基本是一致的。
    故答案为:材料一谈到“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与材料二中谈到“培养美术创作领域的工匠精神需要创作者从两个方面着手:不断提高手头功夫;有坚持本心进行艺术创作的定力,坚守艺术的审美价值,去除浮躁心态,拒绝畸形市场的诱惑”是基本一致的。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思路的能力。
    梳理文本的思路一般按照首先、其次、接着、再次、最后等答题步骤进行。
    第一段,先说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对工匠精神的感慨,再引出“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即时代品质与工匠精神的话题。
    第二段,阐释“匠”的含义,指出工匠精神就是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就是“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说明了工匠精神的本质。
    第三段,由“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可知,本段阐释了工匠精神的价值。
    第四段,由“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可知,本段阐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二三四段为分说,从三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阐述。
    第五段,由“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可知,第五段强调发扬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
    由此可见,本文为总分总结构。学生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首先借企业家的感慨,引出时代品质与工匠精神的话题。接着从说明工匠精神的本质、阐明工匠精神的价值、探讨工匠精神的内涵三个方面,对“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总结,强调发扬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
    【答案】6.B
    7.B
    8.①照应上文:引用父亲书中的回忆性文字照应上文“我迷恋机器”,以此佐证“我”选择的正确性;②升华主旨:暗示当时的社会环境,凸显机械专业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升华了文章的主题;③引出下文:为下文父亲最终理解并默许“我”的选择做铺垫,父亲最终理解并支持“我”实现心愿。
    9.①事件围绕这段路展开,使事件发展流畅、脉络分明;②通过地点变化推动事件发展,转换情节,便于读者阅读,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③这段路涉及的地点具有地方特色,可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使情感更加真挚动人;④这段路也是父子俩的心路历程,见证了儿子走向独立、父亲逐渐放手的过程。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把握作者创作意图能力。对文章的情节注意分析伏笔和照应的关系,在前文的情节中或许对文章的结尾有所暗示;然后是人物的性格,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结局;还要考虑文章的主旨,根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故事的结局;周围的环境也可能对人物的命运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事件的结局。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6.B.父亲以自身经历表达未上大学的遗憾并不是因为父亲观念陈日跟不上时代发展,而是出于对儿子未来发展的考虑以及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大学教育机会的珍视。父亲的劝阻是出于爱和关心,并非观念落后。
    故答案为:B。
    7.B.将小燕和“这孩子”进行对比,并不是为了凸显对小燕不懂得挣脱羁绊的批评,而是通过对比突出孩子挣脱羁绊后的轻快欢畅,表现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故答案为:B.
    8.内容上的丰富:引用的内容是父亲当年对孩子们玩木车子的描写,这段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孩子们未来的预见,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展望。这一内容的插入,为文章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使读者能够从更宽广的视角理解父子之间的情感和期望。
    主题上的深化:父亲当年的描写与儿子现在对机器的迷恋形成了一种呼应,展现了父子两代人在兴趣和志向上的传承。同时,这也暗示了时代变迁对个人选择的影响,父亲当年的预见在儿子身上得到了实现,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和个人的成情感上的增强:通过引用父亲曾经的文字,读者能够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以及儿子在做出人生选择时与父亲的情感纠葛。这种引用增强了文本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更能体会到父亲内心的复杂情感,包括对儿子的支持和对他选择的不舍。
    故答案为:①照应上文:引用父亲书中的回忆性文字照应上文“我迷恋机器”,以此佐证“我”选择的正确性;②升华主旨:暗示当时的社会环境,凸显机械专业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升华了文章的主题;③引出下文:为下文父亲最终理解并默许“我”的选择做铺垫,父亲最终理解并支持“我”实现心愿。
    9.①推动情节发展
    这段路程的叙述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脉络。从“小经厂”开始,父亲一路相送,父子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不断展开。儿子不断催促父亲回去,而父亲却执意要多走一段路,在这个过程中,父子关于儿子投考选择的矛盾进一步凸显,随着路程的推进,他们经过不同的地点,如鼓楼、铁匠铺、烟袋斜街、银锭桥等,每一处地点都引发了新的情节和对话,使故事更加丰富和生动。例如在铁匠铺,儿子对汗流浃背的师徒产生亲切感,暗示了他对未来学习机器的期待;在银锭桥,父亲买枣等情节,进一步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不舍。最终儿子在银锭桥上离开父亲,踏上自己选择的道路,完成了情节的重要转折。
    ②塑造人物形象
    儿子的形象
    通过这段路程中的表现,展现出儿子对自己选择的坚定和对未来的憧憬。儿子一心想要报考中专学校学机器,不顾父亲的劝阻,表现出他的执着和独立。在路途中,他对新学校充满期待,看到铁匠铺就联想到新学校可能要学打铁,显示出他对机械的热爱和对未来学习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在努力摆脱家庭的束缚,渴望在集体生活中成为尽早离开家,去住校和工作。儿子在这段路程中的言行还体现出他的成长和变化。从一开始催促父亲回去,到后来虽然有些忸怩但也接受了父亲的关心,如吃下父亲买的面包和装下父亲买的枣,表现出他在坚持自己选择的同时,也开始理解父亲的关爱。
    父亲的形象
    父亲在这段路程中的行为塑造了一个关爱儿子通情达理但又充满担忧的形象。父亲虽然不赞同儿子的选择,但他没有强行阻止,而是耐心地做思想工作,表现出他的讲理。一路上,父亲不断找借口延长相送的时间,从“再走走”到进冷食店买汽水面包、在棉花店前驻足观看雕饰、在银锭桥买枣等,这些行为都流露出他对儿子的不舍和关爱。同时,父亲的沉默寡言也体现出他对儿子选择的担忧,但他又不想给儿子压力,所以从不叹气说泄气话。
    ③营造氛围和增强情感表达
    营造氛围
    沿途的风景和环境描写为故事营造了特定的氛围。如鼓楼檐角外小燕穿来穿去,象征着自由和轻快,与儿子渴望挣脱羁绊的心情相呼应;铁匠铺里火星飞溅、大锤闷响和榔头脆声交替应答营造出一种充满活力和劳作气息的氛围,与儿子对机械学习的期待相契合;太阳快要沉落微带金红,水面闪闪烁烁,为故事增添了一份温暖和宁静的氛围,也暗示着儿子踏上新征程的希望和美好。
    增强情感表达这段路程中的叙述使父子之间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和深刻。父亲的不舍和关爱在每个细节中都得以体现,如买面包、买枣、捡拾滚落的枣等行为,让读者感受到父爱的深沉。儿子虽然渴望独立,但在这段路程中也逐渐体会到父亲的爱,他的忸怩和对父亲的关心也表现出他内心的柔软。同时,父子在这段路程中的对话虽然有时充满矛盾,但也充满了亲情的温暖。例如儿子不断催促父亲回去,而父亲却坚持相送,这种矛盾中蕴含着父子之间复杂的情感。
    ④深化主题
    父子关系主题
    这段路程的叙述深化了父子关系的主题。它展现了两代人在人生选择和价值观上的差异与冲突同时也表达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情感。父亲希望儿子读大学,走一条传统的求学之路,而儿子则渴望尽早独立,选择报者中专学校学机器,这种差异引发了父子之间的矛盾,但在相送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交流使读者感受到父子之间的爱和理解。这种矛盾与理解的交织,使父子关系的主题更加深刻。
    成长与独立主题
    通过儿子在这段路程中的经历,深化了成长与独立的主题。儿子在这段路程中逐渐摆脱了对父亲的依赖,坚定地走向自己选择的道路。他在面对父亲的劝阻时,坚持自己的想法,表现出他的独立意识。同时,他在路途中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也体现了他在成长过程中的追求和努力。这段路程象征着儿子成长的历程,他从一个依赖家庭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故答案为: ①事件围绕这段路展开,使事件发展流畅、脉络分明;②通过地点变化推动事件发展,转换情节,便于读者阅读,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③这段路涉及的地点具有地方特色,可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使情感更加真挚动人;④这段路也是父子俩的心路历程,见证了儿子走向独立、父亲逐渐放手的过程。
    【答案】10.D
    11.B
    12.C
    13.①大王您如今用什么来礼遇他呢?如果不挽留他,他一定不会再感激大王。
    ②现在我处于困窘境地,而您正出使素国并且掌握大权。
    14.①相同:都是用贫家女分得其他女子烛光的故事来类比,希望在困境中的自己获得苏代的帮助。
    ②不同:材料一是希望苏代帮助自己,材料二是希望苏代接济自己的妻子儿女。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甘茂从秦国逃出将要到齐国去,出了函谷关,遇见苏代,说:“您听说过江上女子的故事吗?”苏代说:“没听说过。”甘茂说:“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女子赶走。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打扫屋子,铺席子,你们何必吝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得对,就把她留下来了。现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苏代说:“好,我将设法让齐国重用您。”于是苏代向西入关中游说秦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并不是一般人;他住在秦国,受到几朝重用,从崤山直至谿谷,秦国的险阻要冲,他都了如指掌。万一他通过齐国联合韩、魏,反过来图谋秦国,这就对秦国十分不利。”秦王说:“那可怎么办呢?”苏代说:“您不如多备厚礼,以高位重金聘其回国。他要来了,把他软禁在槐谷,让他终身不得离开,天下诸侯又怎么能图谋秦国呢?”秦王说:“好。”于是,给甘茂以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到齐国去迎接他。甘茂推辞不去。苏代此时又到齐国,对齐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眼下秦王给他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去迎接他,但甘茂却因为感激您齐王的恩德而不去秦国,愿意做大王的臣子。大王您如今用什么来礼遇他呢?如果不挽留他,他一定不会再感激大王。以甘茂之才能,如果让他统帅强秦的军队,秦国对齐国来说可就难以对付了!”齐王说:“好。”于是,赐甘茂为上卿,让他留在齐国。
    材料二:
    甘茂逃出秦国跑到齐国,路上碰上了苏代。当时,苏代正替齐国出使秦国。甘茂说:“我在秦国获罪,惧怕遭祸便逃了出来,现在还没有容身之地。我听说贫家女和富家女在一起搓麻线,贫家女说:‘我没有钱买蜡烛,而您的烛光幸好有剩余,您可以分给我一点剩余的光亮,这无损于您的照明,却能使我同您一样享用烛光的方便。’现在我处于困窘境地,而您正出使秦国并且掌握大权。我的妻子儿女还在秦国,希望您拿点余光救济他们。”苏代应承下来。于是出使到达秦国。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苏代说:“您不如多备厚礼,以高位重金聘其回国。他要来了,把他软禁在槐谷,让他终身不得离开,天下诸侯又怎么能图谋秦国呢?”
    “何从图秦”的主语应是“天下”,应在“天下”前断开,排除AC;
    “重其贽”“厚其禄”为对举结构,应在“贽”后断开,排除BC。
    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两个句子中的“至”的含义分别是“到达”和“最”。“至”含义不同。句意:所以常常先到/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B. “文中为后者之意”错,文中是一般敬辞;
    C. 两个句子中的“崤”都指崤山。“崤”含义相同。句意:从崤山直至谿谷/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
    D. 两个句子中的“斯”的含义都是“这”。“斯”字含义相同。句意:却能使我同您一样享用这烛光的方便/请让我实践这句话。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分别用了不同的策略”错,苏代游说秦王与齐王,基本上用了相同的策略。另外,“恐吓,极力威胁”也言过其实。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何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以何”,用什么;“礼”,名词作动词,礼遇;“若”,如果;“德”,感激。
    (2)“困”,形容词作动词,处于困境;“方”,正;“当路”,掌握大权。
    故答案为: ①大王您如今用什么来礼遇他呢?如果不挽留他,他一定不会再感激大王。
    ②现在我处于困窘境地,而您正出使素国并且掌握大权。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材料二“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茂之妻子在焉,原君以余光振之”可知,两则材料中用贫家女的故事都是起类比作用,把苏代类比为富家女,甘茂自己和家人类比为贫家女,希望苏代能够帮助处于困境中的自己;
    只是不同点在于,材料一“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希望苏代帮助的人是甘茂自己;材料二“茂之妻子在焉,原君以余光振之”,希望苏代帮助的是自己的“妻子(妻子儿女)”。
    故答案为: ①相同:都是用贫家女分得其他女子烛光的故事来类比,希望在困境中的自己获得苏代的帮助。
    ②不同:材料一是希望苏代帮助自己,材料二是希望苏代接济自己的妻子儿女。
    【答案】15.C
    16.①诗人对穷困孤苦老妇人的无限哀怜。“无食无儿一妇人”中两个“无”字写出了这位老妇人凄惨辛酸的生活境况,“宁有此”三字阐明老妇人来打枣实是迫不得已,不由得使人心生怜悯。②诗人对扑枣老人亲善友好,任其扑枣。第四句诗人认为妇人来打枣会担心遭到主人的斥责而心存恐惧,所以更要亲切和蔼让她安心。③以委婉的方式劝说吴郎要有恻隐之心,语气缓和,让对方易接受。颈联明明意在晓示吴郎,批评吴郎太不体贴人,却反过来先责邻妇多心,这样措辞极其委婉,不伤吴郎的面子,使他易于接受意见。④诗人关注社会,忧国忧民,有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尾联“征求”“戎马”交代出了妇人贫穷的社会根源:征求不休,战乱不止。由一个人的不幸遭遇,诗人进而联想到战乱中更多的流离失所的民众,忧伤至极不禁热泪滚滚,这正体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深情和心忧天下的胸怀。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人物形象能力。赏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注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②注意环境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③注意前后的对比烘托;④注意知人论世,结合背景。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C项,“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理解有误。颈联两句诗意思是: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怕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倒真让人认为你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不够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要插上篱笆。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人物形象能力。
    本题题目是“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这是典型的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考生可以到诗歌中找出能体现诗人言行的诗句,如“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不但自己任她扑枣,还劝吴郎不要插上篱笆不让老妇人打枣“便插疏篱却甚真”,艰难岁月,大家要互敬互爱,对于弱小,杜甫十分同情他们的遭遇;诗歌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诗人想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忧国忧民,以至痛心流泪。对吴郎,他也不是横加指责,而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
    故答案为:①诗人对穷困孤苦老妇人的无限哀怜。“无食无儿一妇人”中两个“无”字写出了这位老妇人凄惨辛酸的生活境况,“宁有此”三字阐明老妇人来打枣实是迫不得已,不由得使人心生怜悯。②诗人对扑枣老人亲善友好,任其扑枣。第四句诗人认为妇人来打枣会担心遭到主人的斥责而心存恐惧,所以更要亲切和蔼让她安心。③以委婉的方式劝说吴郎要有恻隐之心,语气缓和,让对方易接受。颈联明明意在晓示吴郎,批评吴郎太不体贴人,却反过来先责邻妇多心,这样措辞极其委婉,不伤吴郎的面子,使他易于接受意见。④诗人关注社会,忧国忧民,有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尾联“征求”“戎马”交代出了妇人贫穷的社会根源:征求不休,战乱不止。由一个人的不幸遭遇,诗人进而联想到战乱中更多的流离失所的民众,忧伤至极不禁热泪滚滚,这正体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深情和心忧天下的胸怀。
    17.【答案】(1)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鉴、覆、隔、嬴、赂。
    故答案为:(1)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2)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3)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8.A.顾名思义;B.惊涛骇浪/风高浪急/大风大浪;C.风轻云淡/淡泊恬静/淡然处之
    19.①在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社交频繁的现代社会中。或改为:现代社会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社交频繁。⑦是“淡人”们舒缓压力、消解内耗、积蓄能量的方法。
    20.①“淡”非意味与“浓”对立(前文说我们不要热衷于贴标签、对号入座,后文“你可以浓,也可以淡,可以时浓时淡,也可以内浓外淡……”强调“淡”与“浓”不是绝对对立的,应填:“淡”非意味与“浓”对立。)
    ②在线上积极热情、广交朋友(前句强调线下社交中“淡淡”,此处对应是说线上社交的不同,应填:在线上积极热情、广交朋友。)
    ③一个情绪淡淡的人(分号前后并列,句式用“一个……的人”,此处是说情绪上的表现,应填:一个情绪淡淡的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3)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下句是对“淡学”的解释,可用:顾名思义。顾名思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
    B.前文说“船行大海中,风浪越大”,此处用风浪比喻外界的险恶,可用:惊涛骇浪/风高浪急/大风大浪。惊涛骇浪/风高浪急/大风大浪,比喻险恶的环境或遭遇。
    C.此处与“热烈滚烫”词义相反,强调为人淡泊宁静,可用:风轻云淡/淡泊恬静/淡然处之。风轻云淡,形容天气晴好,也形容为人恬静安适。淡泊恬静,指恬淡、安静,形容为人闲适,安静。淡然处之,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事物。
    故答案为: A.顾名思义;B.惊涛骇浪/风高浪急/大风大浪;C.风轻云淡/淡泊恬静/淡然处之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①处,“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社交频繁的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作句子的主语,后文中途易辙,此处应作句子的状语,改为“在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社交频繁的现代社会中”。
    ⑦处,成分残缺,句子缺少“是”的宾语中心语,在句尾加上“的方法”。
    故答案为:①在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社交频繁的现代社会中。或改为:现代社会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社交频繁。⑦是“淡人”们舒缓压力、消解内耗、积蓄能量的方法。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前文说我们不要热衷于贴标签、对号入座,后文“你可以浓,也可以淡,可以时浓时淡,也可以内浓外淡……”强调“淡”与“浓”不是绝对对立的,应填:“淡”非意味与“浓”对立。
    乙处,前句强调线下社交中“淡淡”,此处对应是说线上社交的不同,应填:在线上积极热情、广交朋友。
    丙处,分号前后并列,句式用“一个……的人”,此处是说情绪上的表现,应填:一个情绪淡淡的人。
    故答案为:①“淡”非意味与“浓”对立(前文说我们不要热衷于贴标签、对号入座,后文“你可以浓,也可以淡,可以时浓时淡,也可以内浓外淡……”强调“淡”与“浓”不是绝对对立的,应填:“淡”非意味与“浓”对立。)②在线上积极热情、广交朋友(前句强调线下社交中“淡淡”,此处对应是说线上社交的不同,应填:在线上积极热情、广交朋友。)
    ③一个情绪淡淡的人(分号前后并列,句式用“一个……的人”,此处是说情绪上的表现,应填:一个情绪淡淡的人。)
    【答案】21.A
    22.①“风筝”由此得名;②就剪断风筝线;③放风筝是与放晦气联系在一起的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由“林黛玉的丫鬟”可知应是“紫鹃”,因为鸳鸯是贾母的贴身侍女;
    由“体弱多病的”“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可推知,此人是林黛玉;
    由“稻香老农”可知是李纨,她在诗社的雅号就是“稻香老农”;
    由“住在怡红院”的可知是贾宝玉。
    故答案为:A。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前面讲述“风筝”的由来,“放飞时风吹竹哨,声似筝鸣,十分悦耳”和后面“并沿用至今”可推知,此处是说风筝名称的由来,可填“‘风筝’由此得名”。
    第二空,由后面“让纸鸢随风而去,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可推知,这是剪断了风筝线,故应填“就剪断风筝线”。
    第三空,由“因此”可推知,此处是总结句;前面“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不幸、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是原因,“因此”后面是结果,再结合下一段所讲放风筝就是放晦气,故应填“放风筝是与放晦气联系在一起的”。
    故答案为:①“风筝”由此得名;②就剪断风筝线;③放风筝是与放晦气联系在一起的
    23.【答案】打破成见,永不认命
    这个世界,最可怕的不是压力,是人们的成见。当今社会,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很多人都活在他人的成见里,活在他人的有色眼镜中。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无法避免地遭遇不同的成见。在面对他人的成见和“恶意”眼光时,我们唯有敢于打破成见,永不认命,才能成就人生。
    哪吒一出生,就注定与众不同,作为魔童转世,众人都认定他是个不祥之物,会给世间带来灾难。于是,从小就被关在深墙大院里的他,决定偷偷溜出家门,去欺负陈塘关的百姓,将祸害形象用行动证明出来。可这是他想要的吗?当然不是。父亲出于善意,骗他说他是灵珠转世,是要替天行道的,听到这里时他是那么的高兴。原来,他并非人们眼中的邪恶,他练习仙法期待着获得他人的认可。然而,即便他抓到了妖怪,人们仍旧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木棒打在他的身上。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很难过,不由自主地想到我们这一代。我们并非不想好好学习,只是,相较于肯定,我们总是被打击:被嘲笑。曾经,我们成绩是很差,但就不允许经过努力成为黑马吗?不允许超常发挥后来居上吗?在别人的心目中,既然你们是差生,你就不可能考好,你考好就一定是通过作弊。那么好吧,既然你们觉得我是个差生,觉得我烂泥扶不上墙,那我就真的去证明给你们看,破罐破摔,做你们眼中厌恶的烂泥。
    其实因为别人的成见去伤害自己,是很愚蠢的行为。我们会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在别人言语的刺激中,去做一些不理智的判断和决定,但是,这些只是为了发泄一下情绪,图个一时之快,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所以,我希望在以后,我们要保持足够的理智,在遭遇非议和不解的时候,要学会克制,心怀希望,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被他人的成见操纵和压倒。
    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是全新的起点。高中阶段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将人生掌控在自己手中。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爱自己,好好珍惜高中时光,摒弃他人成见,刻苦学习,努力追赶,去实践,去历练,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若天压你,劈开那天!若地拘你,踏碎那地!只要你自己知道想去哪里,没有人可以阻挡你!我们心中有一团火,在某个节点,它会为了某个信念而能能燃烧。不被他人成见拘束,不放弃心中的火焰,是我们的命。我们要打破成见,永不认命。
    【解析】【分析】本题为哲理类材料作文。本题首先注意“相信而看见”和“看见而相信”,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或者说是思维方式,其结果必然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在立意上,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来写作,或肯定或否定;也可以把二者联系起来,进行辨证分析。辩证地认识、分析问题,其立意比较高远。
    参考立意:(1)“相信而看见”角度:
    ①放下成见,不固执,才能看见新的天地。
    ②有些东西,不需要用眼睛去证实,心灵就能感受到,选择相信,不去怀疑。
    ③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做别人不想做的事,你才能创造更多价值,这就是相信的力量。
    ④相信信仰。因为相信,愿用一生去实现,最终看见或实现。
    ⑤相信梦想。当你相信你会成功,你才会想办法努力去实现它;而不是看到别人成功了,你才相信梦想会实现;机会永远是给相信梦想的人。
    ⑥相信未来。人类社会的进步,永远都需要“相信而看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未来变成现实,创造出更多的美好和奇迹。
    (2)“看见而相信”角度:
    ①眼见为实,要独立思考,不盲从,不人云亦云。
    ②做事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实实在在做事,不被虚无飘渺的事物蒙蔽双眼。
    ③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量力而行,避免华而不实。
    (3)既“相信而看见”,又“看见而相信”的角度:
    ①既要独立思考,又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②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既要坚持实事求是,又要树立远大目标。
    ③“看见而相信”是一种短视行为,是坐井观天:选择“相信而看见”,才能走出狭小天地,打拼出灿烂人生。
    【点评】本题考查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哲理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我们思想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考查的过程。 注意先需要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探究关键词的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再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 联系现实,准确立意。 从这三步骤入手,才能拨得云开见月明,通过作文审题立意,探讨人生、生命、自然、社会。
    相关试卷

    江西省上饶市北大邦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北大邦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私立育才完全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测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私立育才完全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测试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文结尾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信芳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信芳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