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精品练习11.1走进微观(原卷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206732/0-172768442215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精品练习11.1走进微观(原卷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206732/0-172768442225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精品练习11.1走进微观(原卷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6206732/0-172768442227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精品(练习)(原卷版+解析)
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册第一节 走进微观课时作业
展开这是一份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册第一节 走进微观课时作业,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实验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关于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中子组成的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D.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微粒组成的
2.以下微观粒子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夸克、原子核、分子、质子B.夸克、质子、原子核、分子
C.分子、原子核、夸克、质子D.分子、原子核、质子、夸克
3.20世纪初,科学家在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于1911年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是( )
A.关于分子结构的理论B.关于原子结构的理论
C.关于原子核结构的理论D.关于电子结构的理论
4.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下列哪个图的模型最相似( )
A.葡萄干布丁模型B.熟鸡蛋模型
C.西瓜模型D.太阳系模型
5.从微观世界到浩瀚宇宙,科学家们不断在探索物质的奥秘。对于微观粒子,下列物理学家和他的贡献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阿伏伽德罗最先提出分子的概念,认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证明了原子的存在
C.汤姆孙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正电的电子组成
D.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6.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
A.道尔顿
B.卢瑟福
C.汤姆逊
D.安培
7.在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
A.氢原子和电子组成的B.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C.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D.原子核和中子组成的
8.物质世界多姿多彩,以下与物质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巨大的天体是由分子组成,灰尘不是由分子组成
B.物质不同状态时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与分子的排列方式、作用力的变化无关
C.纳米技术研究的都是1mm左右大小的分子
D.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与太阳系结构相似
9.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开辟了原子物理学的崭新研究领域。科学家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二十一世纪上半叶,由卢瑟福提出、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模型与下图所示哪个图最相似( )
A.西红柿B.西瓜
C.面包D.太阳系
10.卢瑟福用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为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线条中,可能是α粒子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能说明原子核带正电且质量较大的是( )
A.aB.bC.cD.d
二、填空题
1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_____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_____和不带电的_____构成。
12.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说明___________是可分的;卢瑟福通过α粒子撞击金箔的实验指出原子是由一个带_________电的原子核与绕核高速运动的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光年是___________单位。
13.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的微粒叫________ .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主要就是这种微粒的________ 发生了变化.
14.如图是常见物质的微观结构,一定带正电的是_____(填ABCD,下同),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是_____.
15.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的中心是________。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并提出了多种模型。在如右图所示的两种模型中,________(A/B)是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模型。
16.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粒子,他把这种粒子称为___________。他的发现打破了___________的观念。图中“一尺之槌,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庄子远在古希腊原子论之前就提出的,其中包含了物质___________的哲理。
17.如图所示,为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 ____构成的,原子核由中子和带 _____电的质子构成,中子 _____(填“是”或“不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18.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实验.在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①大多数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②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③有极少部分粒子被弹了回来.
根据上述现象,推测原子内部结构的特点有:
(1)_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
三、作图题
19.如图所示,虚线表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轨道.请在此图上完成氢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示意图.要求:标明原子核、电子的电性._________
20.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核,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右面平面示意图中的四条线表示α粒子(相当于氦原子核),运动的可能轨迹,在图中完成中间两条α粒子的运动轨迹.
( )
四、简答题
21.原子、原子核、电子、中子、质子,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哪些是不带电的?哪些是带电的?带的是哪种电?
22.原子和原子核的尺寸究竟有多大?研究表明,若把它们都看成一个球体,原子半径的数量级为m,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为m。打个比方,如果原子的大小跟北京奥运会“鸟巢”体育场一样大,那么原子核该有多大?是相当于篮球、垒球、乒乓球?或者是蚕豆、还是绿豆?
23.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可以得到物质表面原子排列的图象,从而可以研究物质的构成规律.下面的照片是一些材料表面的STM图象,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看到这些材料都是由原子在空间排列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则构成这些材料的原子的物质表面排列的共同特点是:
(1)_____
(2)_____.
五、实验题
24.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
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μ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之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________.
六、综合题
25.如图1所示,是α粒子散射实验示意图。1909年,著名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的α粒子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1)根据实验现象,卢瑟福提出,“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个“很小的结构”指的是______;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下列有关该现象的解释中合理的是__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卢瑟福根据实验现象,经过想象、类比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______模型。这种方法叫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或“建构模型”)法;
(4)根据以上的现象分析,以氢原子为例,正确的模型是图2中的______。
26.汤姆生在1898年提出:带正电的物质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之中,而带负电的电子则均匀镶嵌其中。汤姆生的这个原子模型我们称之为______(选填字母)。
A.葡萄干蛋糕模型
B.行星模型
C.电子云模型
卢瑟福在1909年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把带正电的氢原子核(又称α粒子)射向厚度为10-6米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几乎沿原方向前进,而平均的α粒子会发生大角度的偏转或被弹回。
从汤姆生提出的原子模型进行推理:在α粒子进入原子后,由于电子的质量只有α粒子的,它对α粒子的影响如同灰尘撞枪弹。而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α粒子穿过原子时受到各方向正电荷对它的斥力会相互平衡。
基于以上推理,对于“α粒子会发生大角度的偏转或被弹回”的现象:均匀镶嵌的电子______产生这一现象原因,均匀分布的正电荷______产生这一现象原因。(均选填“是”或“不是”)因此,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理论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解释上述现象。
11.1 走进微观
一、单选题
1.关于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中子组成的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D.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微粒组成的
【答案】B
【解析】A.由分子动理论可知,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质子和中子也不是最小的微粒,还有比它更小的粒子,比如夸克,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考点:分子动理论
2.以下微观粒子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夸克、原子核、分子、质子B.夸克、质子、原子核、分子
C.分子、原子核、夸克、质子D.分子、原子核、质子、夸克
【答案】D
【解析】此题中,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所以分子是最大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所以原子比原子核大;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所以原子核比质子大;而夸克则是比更小的微粒,在这几种微粒中夸克是最小的。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20世纪初,科学家在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于1911年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是( )
A.关于分子结构的理论B.关于原子结构的理论
C.关于原子核结构的理论D.关于电子结构的理论
【答案】B
【解析】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太阳系相类似,是关于原子结构的理论。
故选B。
4.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下列哪个图的模型最相似( )
A.葡萄干布丁模型B.熟鸡蛋模型
C.西瓜模型D.太阳系模型
【答案】D
【解析】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做圆周运动。原子核处于原子的中心,就像太阳系中的太阳,而绕核做圆周运动的电子就像太阳系当中绕太阳运动的行星。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5.从微观世界到浩瀚宇宙,科学家们不断在探索物质的奥秘。对于微观粒子,下列物理学家和他的贡献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阿伏伽德罗最先提出分子的概念,认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证明了原子的存在
C.汤姆孙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正电的电子组成
D.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答案】C
【解析】A.十九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子概念,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道尔顿发现了原子,并提出了原子学说,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这种粒子就是电子,它的发现表明原子是可分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绕核高速转动的电子组成,最早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是卢瑟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
A.道尔顿
B.卢瑟福
C.汤姆逊
D.安培
【答案】B
【解析】根据物理学历史可知,原子的核式模型首先是由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故B正确,ACD错误..
7.在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
A.氢原子和电子组成的B.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C.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D.原子核和中子组成的
【答案】B
【分析】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解析】汤姆孙发现电子后,人类开始探索原子的结构,最终发现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及在核外运动的电子组成.
故选B.
8.物质世界多姿多彩,以下与物质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巨大的天体是由分子组成,灰尘不是由分子组成
B.物质不同状态时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与分子的排列方式、作用力的变化无关
C.纳米技术研究的都是1mm左右大小的分子
D.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与太阳系结构相似
【答案】D
【解析】A.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巨大的天体是由分子组成,灰尘也是由分子组成的,故A错.
B.物质的不同物态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是由分子的排列及分子间的作用力决定的,当分子的排列顺序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发生变化的时候,物质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故B错;
C.纳米技术是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研究结构尺寸在0.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故C错.
D.在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心,质量占原子的大部分,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且绕着原子核高速旋转,在太阳系中,太阳位于中心,质量也占了太阳系的质量的大部分,行星绕它进行旋转.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结构相似;故D正确.
9.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开辟了原子物理学的崭新研究领域。科学家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二十一世纪上半叶,由卢瑟福提出、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模型与下图所示哪个图最相似( )
A.西红柿B.西瓜
C.面包D.太阳系
【答案】D
【解析】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故可知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0.卢瑟福用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为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线条中,可能是α粒子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能说明原子核带正电且质量较大的是( )
A.aB.bC.cD.d
【答案】D
【解析】A.a轨迹,α粒子(带正电)与原子核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最多说明原子核带负电,故A不符合题意;
B.b轨迹,α粒子(带正电)距离原子核比较远,几乎不受原子核的影响,可以说明原子内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B不符合题意;
C.c轨迹,α粒子(带正电)与原子核相互排斥,可以说明原子核带正电,但是相对于d轨迹来说离原子核的距离较远,偏转角度较小不能说明原子核质量较大,故C不符合题意;
D.d轨迹,α粒子(带正电)与原子核相互排斥,可以说明原子核带正电;又因为其轨迹离原子核的距离较近,偏转角度较大,几乎被撞击回来了,能说明原子核质量较大,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1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_____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_____和不带电的_____构成。
【答案】 电子 质子 中子
【解析】[1][2][3]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两种微粒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12.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说明___________是可分的;卢瑟福通过α粒子撞击金箔的实验指出原子是由一个带_________电的原子核与绕核高速运动的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光年是___________单位。
【答案】 原子 正 长度
【解析】[1]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荷的粒子: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
[2]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验证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绕着原子高速旋转的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3]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传播一年的距离,是长度单位。
13.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的微粒叫________ .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主要就是这种微粒的________ 发生了变化.
【答案】 分子 分子排列
【解析】解答: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物质的状态改变时,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即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因此分子的体积发生改变.
【点睛】(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分子的特点:①分子的质量、体积很小;②分子间有间隔;③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④分子在不停的作无规则运动.
14.如图是常见物质的微观结构,一定带正电的是_____(填ABCD,下同),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是_____.
【答案】 B A、D
【解析】从右向左看,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电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故图中一定带正电的是B,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是A、D.
15.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的中心是________。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并提出了多种模型。在如右图所示的两种模型中,________(A/B)是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模型。
【答案】 原子核 B
【解析】[1]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由处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即组成物质的原子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2]由图知道,B模型是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由卢瑟福提出的。
16.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粒子,他把这种粒子称为___________。他的发现打破了___________的观念。图中“一尺之槌,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庄子远在古希腊原子论之前就提出的,其中包含了物质___________的哲理。
【答案】 电子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 连续可分
【解析】[1][2]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这种粒子就是电子,它的发现表明原子是可分的。
[3]古代大思想家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明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即使再小的微粒都可以分割。
17.如图所示,为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 ____构成的,原子核由中子和带 _____电的质子构成,中子 _____(填“是”或“不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答案】 电子 正 不是
【解析】[1][2][3]由图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由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构成,中子由更小的粒子组成,所以中子不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18.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实验.在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①大多数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②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③有极少部分粒子被弹了回来.
根据上述现象,推测原子内部结构的特点有:
(1)_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
【答案】 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原子核带正电 原子核体积很小
【解析】(1)[1]由题意可知,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金原子中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原子不是实心球体;
(2)[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内含有带正电荷的微粒;
(3)[3]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金原子中有体积很小,质量大的原子核等;
【点睛】本题难度不小,掌握原子的构成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要熟悉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很大,原子核带正电荷.
三、作图题
19.如图所示,虚线表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轨道.请在此图上完成氢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示意图.要求:标明原子核、电子的电性._________
【答案】
【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处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与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据此作图.
解答:原子的中心是带正电的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如下图所示:
【点睛】本题考查了原子的组成,是一道基础题,要牢记相关基础知识.
20.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核,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右面平面示意图中的四条线表示α粒子(相当于氦原子核),运动的可能轨迹,在图中完成中间两条α粒子的运动轨迹.
( )
【答案】
【解析】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该实验的现象为:绝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被反弹回来),据此可画出α粒子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
点睛: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推翻了原子“枣糕模型”,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明确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及结论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四、简答题
21.原子、原子核、电子、中子、质子,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哪些是不带电的?哪些是带电的?带的是哪种电?
【答案】见详解
【解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其中原子和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和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2.原子和原子核的尺寸究竟有多大?研究表明,若把它们都看成一个球体,原子半径的数量级为m,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为m。打个比方,如果原子的大小跟北京奥运会“鸟巢”体育场一样大,那么原子核该有多大?是相当于篮球、垒球、乒乓球?或者是蚕豆、还是绿豆?
【答案】见详解
【解析】答:原子核的半径与原子半径相差105的数量级,“鸟巢”的半径约为200m,对应的原子核半径为
故对应原子核的大小相当于绿豆的大小。
23.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可以得到物质表面原子排列的图象,从而可以研究物质的构成规律.下面的照片是一些材料表面的STM图象,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看到这些材料都是由原子在空间排列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则构成这些材料的原子的物质表面排列的共同特点是:
(1)_____
(2)_____.
【答案】 在确定方向上原子有规律地排列 原子排列具有一定对称性
【分析】观察图片上原子的排列,从规律性和对称性方面解答本题.
【解析】从图片上可以看出,不同的原子的排列规律不同,但对于同一种原子来说,排列的方式都可以重复,即有对称性.从左侧图上可以得出原子在一定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根据右侧两图的对比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方向上原子分布的规律完全不同.
五、实验题
24.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所示:
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②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μm,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之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________.
【答案】 不会 原子核
【解析】[1]极少数α粒子散射的原因是受到了一个体积小但质量相对而言较大的粒子的斥力,这说明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并不是均匀分布的;
[2]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点睛】记住并理解原子的结构是解答本题关键.
六、综合题
25.如图1所示,是α粒子散射实验示意图。1909年,著名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的α粒子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1)根据实验现象,卢瑟福提出,“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个“很小的结构”指的是______;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下列有关该现象的解释中合理的是______;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卢瑟福根据实验现象,经过想象、类比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______模型。这种方法叫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或“建构模型”)法;
(4)根据以上的现象分析,以氢原子为例,正确的模型是图2中的______。
【答案】 原子核 B 核式结构 建构模型 C
【解析】(1)[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的α粒子偏转超过90°,说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这里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2]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使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3][4]著名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经过想象、类比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这种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叫建构模型法。
(4)[5]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大,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6.汤姆生在1898年提出:带正电的物质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之中,而带负电的电子则均匀镶嵌其中。汤姆生的这个原子模型我们称之为______(选填字母)。
A.葡萄干蛋糕模型
B.行星模型
C.电子云模型
卢瑟福在1909年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把带正电的氢原子核(又称α粒子)射向厚度为10-6米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几乎沿原方向前进,而平均的α粒子会发生大角度的偏转或被弹回。
从汤姆生提出的原子模型进行推理:在α粒子进入原子后,由于电子的质量只有α粒子的,它对α粒子的影响如同灰尘撞枪弹。而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α粒子穿过原子时受到各方向正电荷对它的斥力会相互平衡。
基于以上推理,对于“α粒子会发生大角度的偏转或被弹回”的现象:均匀镶嵌的电子______产生这一现象原因,均匀分布的正电荷______产生这一现象原因。(均选填“是”或“不是”)因此,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理论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 A 不是 不是 不能
【解析】[1]如图所示,汤姆生的这个原子模型,电子均匀分布其中,与葡萄干蛋糕相似,是葡萄干蛋糕模型,故BC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3]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既不是均匀镶嵌的电子也不是均匀分布的正电荷,而是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4]汤姆生建立的原子模型,电子和正电荷都是均匀分布的,所以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理论不能解释这个现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册第五节 机械效率课后复习题,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册第一节 认识浮力当堂检测题,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册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测试题,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