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期末]湖南省常德市城区及周边学校教学联盟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
展开时量: 60 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女性产生卵细胞、受精卵形成及供给胎儿营养的结构分别是( )
A. 卵巢、输卵管、子宫B. 输卵管、子宫、胎盘
C. 卵巢、子宫、胎盘D. 卵巢、输卵管、胎盘
【答案】D
【分析】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卵巢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也是女性的性腺,能够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输卵管能输送卵细胞,是受精的场所;阴道是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
【详解】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呈葡萄状,位于腹腔内,左右各一个,能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是女性内生殖器的组成部分,其外观是一对细长而弯曲的管,位于子宫阔韧带的上缘,内侧与宫角相连通,外端游离,与卵巢接近,输卵管是输送卵细胞和完成受精的场所。
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胎儿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故胎盘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
故选D。
2. 唐代诗人孟郊《劝学》中的诗句——“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劝诫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勤奋学习。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下列关于青春期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B. 生殖器官迅速发育
C. 神经系统逐渐完善D. 人体完全发育成熟
【答案】D
【分析】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详解】A.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身高和体重增加,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A正确。
B.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性器官都迅速发育至成熟,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B正确。
C.青春期人体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功能不断增强,C正确。
D.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生殖器官不断发育成熟,说明人体在青春期没有完全发育成熟,D错误。
故选D。
3. 关于鉴定“骨的成分与特性的关系”实验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骨煅烧时烧掉的是有机物
B. 煅烧后的骨脆硬,易破碎
C. 盐酸浸泡后的骨内剩下的是无机物
D. 盐酸浸泡后的骨很柔韧
【答案】C
【分析】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骨胶原蛋白)和无机物,其物理特性表现为弹性和硬度,有机物能燃烧,无机盐溶于某些酸.常用煅烧法和盐酸脱钙法来验证。
【详解】AB.在骨煅烧实验中,燃烧的物质是有机物,且有焦糊的味道,剩余物为无机物不易燃烧,骨会慢慢变成灰白色,变得脆硬,用镊子轻敲煅烧后的骨,骨会碎裂,AB正确。
CD.将鱼的肋骨浸泡在15%的盐酸中,无机物在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是能被溶解出来,剩余的物质是有机物,骨这时会变的柔韧,骨能对折弯曲,称为骨的脱钙,C错误,D正确。
故选C。
4. 使骨长长、长粗和断骨愈合的结构分别是( )
A. 软骨层 骨膜 骨髓B. 骨膜 骨髓 软骨层
C. 软骨层 骨膜 骨膜D. 骨膜 骨质 骨髓
【答案】C
【分析】分布于全身各处的骨在形态和大小方面各不相同,结构却基本一样以长骨为例,骨的基本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骨膜是骨表面的一层坚韧的结缔组织膜。骨膜内含有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等。骨膜中有的血管中流动着血液。血液能运输营养物质、氧气、和废物,对骨组织有营养作用。骨髓位于骨干的骨髓腔中和骨松质的空隙里。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胎儿和婴幼儿的骨髓都是红骨髓,具有造血的功能。骨质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骨密质致密而坚硬,大部分集中在骨干部分;骨松质则分布在长骨的两端,结构比较疏松,呈蜂窝状。
【详解】在骨的结构中与生长有关的结构有骨骺端的软骨层和骨膜中的成骨细胞。人在幼年的时候,骨骺端的软骨层能够不断产生新的骨组织使骨不断长长,骨表面的骨膜中有成骨细胞具有再生功能,对骨折后骨的愈合起作用,它还能不断产生新的骨细胞使骨不断长粗。因此使骨长长、长粗和断骨愈合的结构分别是:软骨层、骨膜、骨膜,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下列消化腺中,能分泌消化脂肪的消化酶的是( )
①唾液腺 ②胃腺 ③肝脏 ④肠腺 ⑤胰腺
A. ①③B. ④⑤C. ②④⑤D. ③④⑤
【答案】B
【分析】人体的消化腺有五种: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
【详解】①唾液腺能够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①不符合题意;
②胃腺能够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蛋白酶,对蛋白质具有初步的消化作用,②不符合题意;
③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没有消化酶,胆汁能够乳化脂肪,③不符合题意;
④⑤肠腺能够分泌肠液,胰腺可以分泌胰液,肠液和胰液中都含有多种消化酶,对蛋白质、脂肪和糖类都有消化作用,④⑤符合题意。
故选B。
6. 在某煤矿坍塌的意外事件中,多名工人埋在矿井下100多个小时后最终获救。当时让这些工人生命得以延续的最必需的营养物质是( )
A. 糖类B. 蛋白质C. 水D. 氧气
【答案】C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水是生命之源,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人体内的一切化学反应离不开水,因此,一旦人体长时间缺水,就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所以有些人被长时间深埋废墟之中,但最终获救,这些幸运者当时生命得以延续的最必须营养物质是水,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7. 在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实验中,将纱布包裹的面团在清水中反复揉挤,直至没有白色物质从纱布包内渗出。取出纱布团并打开纱布,看到一种 色胶状物质,这种物质是 。( )
A. 黄白 蛋白质B. 乳白 淀粉
C. 乳白 蛋白质D. 黄白 无机盐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过程。
【详解】将纱布包裹的面团放在清水中反复揉挤,纱布内原来的面团变成一种黄白色的胶状物质,水也变混浊了,水中主要含淀粉,纱布内原来的面团主要含蛋白质,遇碘液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此外,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8. 既具有消化功能,又具有吸收功能的消化器官是( )
A. 口腔 胃B. 胃 小肠
C. 小肠 大肠D. 肝脏 小肠
【答案】B
【分析】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
【详解】A.口腔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但没有吸收功能;在胃内,可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又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A不符合题意。
B.在胃内,可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又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B符合题意。
C.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大肠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却没有消化功能,C不符合题意。
D.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胆汁不含有消化酶,促进脂肪的乳化;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有些对胃具有较大刺激的药物,常装在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主要原因是( )
A. 有利于在口腔中消化胶囊,减轻胃的负担
B. 淀粉制成的胶囊成本更低
C. 让胃慢慢消化胶囊,慢慢在胃中释放药物
D. 胃对胶囊不起消化作用,胶囊可顺利经胃进入小肠
【答案】D
【分析】胃液含有的胃蛋白酶,只能对蛋白质初步消化,而不能消化淀粉。
【详解】胃液内的胃蛋白酶只能把蛋白质初步消化为多肽,胶囊的成分是淀粉,胃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因此将对胃有较大刺激性的药物放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胃对胶囊不起消化作用,胶囊可顺利经胃进入小肠,胶囊在小肠内被消化液分解消化,这样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起到保护胃的作用,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0.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购买安全可靠的食品或食品原料
B. 购买食品要检查包装和生产日期
C. 生、熟食品的制作可以不用分开
D. 不食用过保质期或已变质的食品
【答案】C
【分析】食品安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食品原料的成分和质量问题,二是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人为的改变其性质而生产的安全问题。
【详解】A.购买安全可靠的食品或食品原料,属于正确的做法,这减少了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A正确。
B.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无损可以避免食品在运输或存储过程中受到污染,同时查看生产日期可以确保食品在保质期内,B正确。
C.生食品(如未加工的肉类、蔬菜)可能携带病原体,如果与熟食共用相同的工具和表面,容易导致熟食被污染,增加食物中毒或传播疾病的风险,C错误。
D.过期的食品可能已经发生了微生物生长或化学变化,食用后可能对健康造成威胁。所以不食用过保质期或已变质的食品,是正确的做法,D正确。
故选C。
11. 日常生活中难免受伤出血,在伤口很小的情况下,血液会在伤口处发生某种变化而使伤口停止流血。血液发生的这种变化是什么?主要和血液中的哪种成分有关?( )
A. 凝固 白细胞B. 凝固 血小板
C. 分层 红细胞D. 凝集 血小板
【答案】B
【分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详解】A.白细胞能吞噬病菌,有防御和保护的功能,与凝血无关,故A错误。
B.血小板有止血凝血的功能,伤口停止流血,血液发生的变化是凝固,血液凝固主要与血小板有关,故B正确
C.红细胞有运输氧的功能,与凝血无关,故C错误。
D.伤口停止流血,血液发生的变化是凝固,不是凝集,故D错误。
故选B。
12. 某人的血型属于ABO血型系统,在紧急情况下,他仍然只能接受同型血,则此人的血型很可能是( )
A. A型B. B型C. O型D. AB型
【答案】C
【分析】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也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详解】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在没有同型血可输且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O型血;AB血型的人,除可输入少量O型血外,也可缓慢地输入少量的A型血或B型血。O型血的人是“万能输血者”,AB型血的人是“万能受血者”。因此,O型血的人只能接受O型血,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3. 如图是人体心脏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④的腔壁比②的腔壁厚
B. ③和④内流的是动脉血
C. ①和②间的瓣膜可防止血液倒流
D. 肱动脉血压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②
【答案】D
【分析】题图中:①右心房,②右心室,③左心房,④左心室。
【详解】A.体循环输送血液路线最长,需要压力最大。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点,所以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壁最厚、收缩能力最强的是左心室。可见,④左心室的腔壁比②右心室的腔壁厚,A正确。
B.动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含氧气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颜色鲜红的血液。经过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含氧丰富的动脉血通过肺静脉进入左心房,再到左心室,再流入主动脉送到全身去利用,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进入血液,血液变成静脉血,由上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再到右心室,再射入肺动脉。因此,③左心房和④左心室流的是动脉血,B正确。
C.同侧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朝向心室的房室瓣,房室瓣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可见,①右心房和②右心室间的瓣膜可防止血液倒流,C正确。
D.血压是指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血压主要是由心脏的泵血作用产生的。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可以在上肢的肱动脉处测得。因此,肱动脉血压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④左心室,D错误。
故选D。
14. 关于“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用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
B. 用低倍镜观察血液的流动情况
C. 小静脉中血流速度最慢
D. 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答案】C
【分析】血管类型和特点:①动脉的管壁较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主要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②静脉的管壁较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主要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③毛细血管的管壁最薄,只有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管的内径十分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A.为了便于观察,应选取尾鳍含色素少的活小鱼;若尾鳍的色素较深时,不易观察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情况,A正确。
B.小鱼尾鳍内含色素,颜色深,视野较暗,因此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应该用低倍的显微镜,低倍镜比高倍镜的视野亮且视野宽,B正确。
CD.根据分析知,毛细血管的管壁最薄,管的内径十分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D正确。
故选C。
15. 体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
A. 左心室、右心房B. 右心室、右心房
C. 左心室、左心房D. 右心室、左心房
【答案】A
【分析】(1)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2)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详解】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对照血液循环图可知,体循环的起点是左心室和体循环的终点是右心房。
故选A。
16. 下列关于发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热对人体既有利又有害
B. 发热是身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有利无害
C. 发热是一种病理反应,对人体有害无益
D. 人体发热时,体内各种消化酶的活性更高,消化能力更强
【答案】A
【分析】发热是指病原体或其它致热原进入人体后,导致人体体温升高的一种生理性反应,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发热能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病不具有传染性。
【详解】A.在一定范围内,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体温不太高时不必用抗生素;但体温超过40℃(小儿超过39℃)则可能引起惊厥、昏迷,甚至严重后遗症,故应及时用退热药,A正确。
BC.发热是指病原体或其它致热原进入人体后,导致人体体温升高的一种生理性反应,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BC错误。
D.消化酶的消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消化酶的消化能力下降,37℃时消化酶的消化作用最强,发热时消化酶的活性会下降,D错误。
故选A。
17. 下图是一段时间内肺容积大小变化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有3次完整的呼吸
B. ab段呼气,肋间肌和膈肌舒张
C. bc段吸气,肋间肌和膈肌收缩
D. ab段、cd段膈顶端回升
【答案】A
【分析】吸气时,膈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呼气时,膈肌舒张,膈肌顶部升高,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图中,ab段、cd段表示吸气;bc段表示呼气。
【详解】A.由分析可知,人吸气时,肺容量增大;人呼气时,肺容量缩小。因此,ab段、cd段表示呼气,bc段表示吸气。图中有1.5次完整的呼吸,A错误。
BD.ab段和bc段表示呼气,膈肌和肋间肌收缩,膈顶端上升,B正确,D正确。
C.bc段表示吸气,肋间肌和膈肌收缩,C正确。
故选A。
18. 从肾脏的纵剖面看,颜色较深的外周部分是( )
A. 皮质B. 髓质C. 肾盂D. 肾小体
【答案】A
【分析】肾脏的结构包括皮质、髓质和肾盂三部分。
【详解】肾脏的结构包括皮质、髓质和肾盂三部分,切开肾脏,从纵剖面可以看到颜色较深的外周部分是皮质,其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肾小球),内侧颜色较浅的结构是髓质,肾脏中间的空腔是肾盂,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9. 血液循环指血液在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管道中不停的循环流动。当血液流过下列器官时,血液的成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流经肺部,氧气减少
B. 流经大脑,营养物质减少
C. 流经肾脏,尿素减少
D. 流经小肠,营养物质增多
【答案】A
【分析】人体通过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及通过呼吸系统交换的氧气,都通过循环系统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详解】A.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发生气体交换,肺泡中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所以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多,A错误。
B.血液流经大脑时,将氧气和养料送给大脑细胞,并将大脑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所以血液流经大脑后,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营养物质减少,B正确。
C.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过肾小球及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所以从肾脏流出的血液尿素含量明显减少,C正确。
D.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饭后被消化的营养物质经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吸收营养物质需要消耗能量,所以从小肠流出的血液是含营养物质丰富的静脉血,D正确。
故选A。
2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词语丰富。例如含有“汗”的成语有汗牛充栋、汗如雨下、汗流浃背、汗马功劳、挥汗如雨!下列关于流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流汗和排尿、排大便一样,都属于排泄
B. 流汗会造成水分、无机盐的损失,对人体有害
C. 流汗会带走热量,对调节体温有影响
D. 饮水越多,流汗就越多
【答案】C
【分析】汗腺是皮肤的附属器官,其主要作用就是分泌汗液,一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的形式由皮肤排出.
【详解】A.流汗和排尿一样,都属于排泄,而排大便属于排遗,A错误。
B.汗液的成分有水、无机盐和尿素,所以皮肤具有排泄功能,对人体有利,B错误。
C.汗液通过导管被排出体外,带走体内的一部分热量,对人体的体温具有调节作用,C正确。
D.水是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营养物质需要溶解于水中才能运输,代谢产物的排出也需要溶解于水中,所以饮水越多,但流汗不一定最多,因为泌尿系统通过排尿是排泄的主要途径,D错误。
故选C。
21. 人在剧烈运动时,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呼吸、心跳加快。对此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二氧化碳也可以调节人体生命活动
B. 主要是激素调节的结果
C. 神经系统参与此现象的调节
D. 人体多个器官、系统有分工,有合作
【答案】B
【分析】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大类,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其中神经调节具有主导作用(主要方式),神经调节具有反应快、持续时间短的特点,而激素调节具有反应慢、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详解】A.二氧化碳属于化学物质,化学物质可以调节人体生命活动,A正确。
BC.人在剧烈运动时,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呼吸、心跳加快,属于神经调节,B错误,C正确。
D.人体多个器官、系统有分工,有合作,D正确。
故选B。
22. 有关“看梅止渴”与“谈梅止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者都是非条件反射
B. 前者是条件反射,后者是非条件反射
C. 前者是非条件反射,后者是条件反射
D. 后者是人类通过语言中枢参与建立的,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
【答案】D
【分析】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生活的过程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由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人类不但能够对具体信号发生反射,还能对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文字的刺激也能建立条件反射,因为人类具有语言中枢,这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最突出特征,动物则没有这种能力。
【详解】“看梅止渴”与“谈梅止渴”都是出生之后,在生活的过程逐渐形成的条件反射,是由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如“看梅止渴”有视觉中枢的参与,“谈梅止渴”有语言中枢的参与,都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3.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和轴突又称为神经纤维。下表是神经元结构和分布的图表,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指轴突和树突
B. ②指灰质
C. ③指脊神经
D. 从脊髓横切面看,②分布在外围
【答案】B
【分析】(1)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2)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细胞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
【详解】A.神经元分为细胞体和突起,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和轴突又称为神经纤维,因此,①指细胞体,A错误。
BD.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的结构包括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灰质主要是脑神经元细胞,白质主要是指神经纤维,因此,②指灰质,从脊髓横切面看,②分布在中央,B正确,D错误。
C.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纤维和中枢神经系统外的神经元胞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神经元聚集于神经节中,例如脊神经节,因此,③指神经纤维,C错误。
故选B。
24. 如图甲、乙、丙、丁是四只眼睛成像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是真性近视B. 乙佩戴的是凸透镜
C. 丙是正常眼睛D. 丁是假性近视
【答案】B
【分析】近视眼成因: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近视矫正方法,需配戴凹透镜。远视眼成因,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远视矫正方法,需配戴凸透镜。
【详解】A.甲图中所折射到光落在视网膜前方,属于真性近视,A正确。
B.乙图中所折射的光落在晶状体前方,需要佩戴凹面镜矫正,B错误。
C.丙图所折射的光恰好落在晶状体上,是正常眼睛,C正确。
D.丁图的晶状体曲率过大,所形成的暂时性近视,是假性近视,D正确。
故选B。
25. 造成酸雨危害的主要气体是( )
A. 二氧化碳B. 臭氧
C. 氮气D. 二氧化硫
【答案】D
【分析】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当大气受到污染时,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增高,溶于雨雪中生成亚硫酸、硝酸使降水的PH值降低谓之酸雨。
【详解】A.人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对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微乎其微;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远比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多;而化石燃料和木材的燃烧促使二氧化碳在短期内大量释放。因此化石燃料和木材的燃烧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A不符合题意。
B.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太阳光是由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三部分组成,而紫外线又分为长波、中波、短波紫外线,长波紫外线能够杀菌,但是波长为200~315纳米的中短波紫外线对人体和生物有害,当它穿过平流层时,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因此,臭氧层就成为地球一道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强烈的紫外线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活动的保护伞”,臭氧层被破坏,通过的紫外线就会伤害人类和其它生物,如使人类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B不符合题意。
C.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水分的含量也增加,氧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氮气没有什么变化。 而且,在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都是氮气(78%),C不符合题意。
D.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含硫燃料,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因此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非选择题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50分)
26. 目前,中国人口的构成比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骨质疏松症作为老年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科研人员在研究时发现骨质疏松症与季节有一定关系,下面是相关研究:①选择50位18-45周岁健康人作为志愿者;
②在同年夏季和冬季检测志愿者血液中维生素D含量并计算平均值,数据如表格;
③测量同年当地夏季和冬季紫外线强度并求平均值,绘制柱状图如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选取50名志愿者而不是1~2位志愿者,原因是________。
(2)由柱状图推测,不同季节影响血液中维生素D含量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由此可知,什么季节老年人更易出现骨质疏松症症状?________。
(3)日常饮食中,除维生素D外,还需补充________来预防骨质疏松症。
(4)某位老年人主食单调,且不爱吃蔬菜,水果,一段时间后出现了牙龈肿胀、出血等症状,这很可能是缺少__________所致。
【答案】(1)避免实验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2)①. 紫外线强度 ②. 冬季
(3)钙 (4)维生素C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参与实验的对象越多,实验结论的可信度越大。实验选取50名志愿者的目的是避免实验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准确性。
(2)分析图表可知,冬季紫外线强度弱,血液中维生素D含量低;夏季紫外线强度强,血液中维生素D含量高。因此,不同季节影响血液中维生素D含量的主要原因是紫外线强度。
维生素D可以促进人体对钙质的吸收,冬季紫外线强度弱,血液中维生素D含量低,影响钙质的吸收。因此,冬季老年人更易出现骨质疏松症症状。
(3)缺乏含钙的无机盐和维生素D都会使人患骨质疏松症,因此,日常饮食中,除补充维生素D外,补充钙(含钙的无机盐)也能预防骨质疏松。
(4)水果和蔬菜中富含维生素C,长期不食用,会造成牙龈肿胀、出血等症状。
27. 如图是人体呼吸全过程图解,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其中四个环节,据图分析回答:
(1)甲代表哪个环节?_____________,它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实现的。
(2)乙和丁合称为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它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煤气中毒实际上是一氧化碳中毒。煤气中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可与人体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阻碍氧气和血红蛋白结合,从而最终造成组织细胞缺氧,产生煤气中毒的现象。所以煤气中毒是直接中断了图中甲、乙、丙、丁哪个环节?______。
(4)从图中看出,二氧化碳(CO2)在人体的哪里产生?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肺的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②. 呼吸运动
(2)气体扩散 (3)乙
(4)组织细胞
【分析】(1)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就是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2)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与血液之间、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这种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3)当人处在一氧化碳浓度较高的地方就会发生中毒,一氧化碳和氧气可以同时通过肺的通气进入肺,再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氧和一氧化碳都 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大得多,就使更多的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又因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分离极慢,而血红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就使氧失去了 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而不能被血液运输到组织 细胞,造成组织细胞缺氧。可见,一氧化碳中毒时,障碍发生在氧气在血液里的运输过程。
【详解】(1)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就是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故甲代表肺的通气环节,它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2)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与血液之间、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这种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故乙(肺泡与血液之间)和丁(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合称为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它的原理是气体扩散。
(3)当人处在一氧化碳浓度较高的地方就会发生中毒, 一氧化碳和氧气可以同时通过肺的通气进入肺,再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氧和一氧化碳都 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 能力大得多,就使更多的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又因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分离极慢,而血红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就使氧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而不能被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造成组织细胞缺氧。可见,一氧化碳中毒时,障碍发生在氧气在血液里的运输过程;故煤气中毒是直接中断了图中乙环节。
(4)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从图中看出,二氧化碳(CO2)在人体的组织细胞中产生。
28. 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废物,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我们每天应该喝足够的水,以保证废物随尿液及时排出,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样本A、B、C是取自某正常人肾脏内部的不同液体。它们的部分成分比较(单位:g/L)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数据和尿的形成示意图(数字标号代表结构,甲、乙代表某些生理作用)回答:
(1)肾单位由图中哪几个标号代表的结构构成?____________(填数字))
(2)样品______(填字母)是原尿,取自于图中标号_________(填数字)内。
(3)样品B和样品C有些物质含量区别很大,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选“甲”或“乙”)的结果。
(4)某人的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很高,则可能是图中______(填数字)这一结构发生病变。
【答案】(1)②⑤⑥ (2)①. C ②. ⑥
(3)乙 (4)②
【分析】(1)题图中:①入球小动脉,②肾小球,③出球小动脉,④肾静脉,⑤肾小管,⑥肾小囊。A是血浆,B是尿液,C是原尿。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可见血浆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原尿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尿液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和尿素。
详解】(1)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即图中②肾小球,⑤肾小管,⑥肾小囊。
(2)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样品C中含有葡萄糖和微量的蛋白质,因此样品C是原尿,取自⑥肾小囊腔。
(3)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故尿液中不含葡萄糖,也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大部分水被吸收了,尿素含量升高。因此,样本B为尿液,和样品C有些物质含量区别很大,主要原因是乙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所以某人排出的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很高,则病变的部位可能是图中②肾小球。
29. 阅读有关材料,分析作答:
材料一:科学家研究发现,狗被切除胰腺后,尿液中出现了葡萄糖,并出现糖尿病病人的一些症状。
材料二:科学家将正常狗的胰管结扎,发现胰腺大都萎缩了,只有内部一团团的细胞—— 胰岛活着,并且尿液中没有出现葡萄糖。
材料三:1921年,加拿大科学家班廷和他的助手历经千难万苦,从狗的胰腺中提取出了一种特殊物质,用这种物质治疗患糖尿病的狗并获得成功。班廷因此获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结扎胰管后,胰腺分泌的_________不能由胰管排到小肠内,从而影响狗的消化功能。
(2)班廷从狗的胰腺中提取出来的,可以治疗治糖尿病的这种物质是__________,它是由胰腺内的_________分泌产生的。结扎胰管,直接影响消化功能,但不影响这种物质在人体发挥作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
(3)有人说胰腺既属于消化器官,又属于内分泌器官,对不对?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胰液
(2)①. 胰岛素 ②. 胰岛 ③. 胰液由胰管排出,而胰岛素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毛细血管)
(3)对
【分析】胰岛散布于胰腺中,分泌胰岛素,切除胰腺的狗胰岛也随着被切除,因此切除胰腺的狗体内缺乏胰岛素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等。
【详解】(1)小肠内含多种消化液,如胆汁、肠液、胰液。胰腺分泌的胰液,若结扎胰管,胰液无法进入小肠,这会影响消化功能。
(2)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等,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就会发生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属于内分泌腺。
结扎胰管,直接影响消化功能,原因是胰液由胰管排除,而胰岛素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中。
(3)胰腺在小肠中,能分泌消化液,对食物进行消化,但其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管中,如胰岛素。因此,胰腺既属于消化器官,又属于内分泌器官。
30. 如图甲和乙分别为人体脑和耳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
(1)某人摔伤导致走路不稳,动作不协调,但其他方面正常。则很可能是图甲内的____________(填字母)受损。
(2)人体基本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跳中枢、呼吸中枢等,位于脑的哪一部分?________。
(3)遇到巨大声响时,可以张口或闭口堵耳,主要是为了保护图乙内_________(填数字)
(4)图乙中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听觉最终在图中_______ 形成(填字母或数字)。
【答案】(1)C (2)脑干
(3)① (4)①. 耳蜗 ②. D
【分析】甲图A是大脑,B是下丘脑,C是小脑,D是大脑听觉中枢。
图乙①鼓膜,②听小骨,③耳蜗,④咽鼓管。
【详解】(1)小脑的作用是使运动协调、精准,维持身体平衡,故某人摔伤导致走路不稳,动作不协调,是C小脑受损。
(2)脑干的作用是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都位于脑干中。
(3)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鼓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为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都能避免因气压的突然改变,对鼓膜造成的不利影响。
(4)③是耳蜗,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因此感受声波刺激的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内,听觉的形成在大脑听觉中枢。
神经元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①
②
神经节
神经纤维
白质
③
季节浓度
夏季
冬季
血液中维生素D含量(μg/L)
17.66
13.24
成分
样本A
样本B
样本C
蛋白质
80.0
0.0
0.3
葡萄糖
1.0
0.0
1.0
尿素
0.3
180
0.3
[生物][期末]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两道大题,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常德市城区及周边学校教学联盟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湖南省常德市城区及周边学校教学联盟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有关下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十月怀胎,为母不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常德市城区及周边学校教学联盟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湖南省常德市城区及周边学校教学联盟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有关下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十月怀胎,为母不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